駐臨安記者 管光前 文/攝
仲春時分,臨安的溪邊山彎,已是桃紅柳綠,一片生機盎然。
而在該市西北部山區的島石、龍崗、清涼峰等地的高崗上,落葉植物山核桃才剛剛抽芽。從遠處看,山核桃林地還是光禿禿的,了無生氣。不過,過不了多久,鬱鬱蔥蔥的山核桃新葉很快又會把山崗塗抹上一層新綠。千百年來,這樣的輪迴亙古不變。
但最近三五年,一些山核桃樹卻沒能延續夏綠冬凋的輪迴。
「金果」之殤的反思
它們先是在夏日裡偷偷抹「淚」(樹枝局部孔狀潰爛,流淌墨汁般的黑色液體),秋冬時節「淚」幹了,潰爛的創面卻日漸擴散。由一個成兩個,自下而上,越來越多,直至「傷痕」累累。只一兩年時間,染病枝條便腐成朽木,如果不加幹預,便會殃及全身,葉枯而亡。
更可怕的是,這種病還隨著風雨在林間傳播,尤其是幼中年期和體表有創口的山核桃樹,都是易感群體。目前,安徽、淳安、桐廬、臨安的山核桃產區都有山核桃不幸中「招」。這種病叫幹腐病。
太陽鎮武村村是臨安山核桃主產區之一,有山核桃萬餘畝,全村80戶農戶的收入均來自山核桃。該村有關負責人介紹,「幹腐病從零星發病到擴散,已導致3000多畝山核桃遭受不同程度的危害,染病林區產量不足原來的十分之一。」在龍崗鎮林坑村,幹腐病更是造成2000畝山核桃絕收……
據初步調查,臨安約有2萬畝山核桃染病程度較重,所幸只佔該市山核桃總種植面積的4%。截至去年,該市已有3.7萬株山核桃病死。
浙江農林大學專家介紹,山核桃得的這種幹腐病(又稱潰瘍病、黑汁病),由真菌感染病發,每年3月底至11月為發病和傳染期。發病始於樹幹的近地面部位,隨著病害的不斷演進,逐漸向樹幹中上部蔓延,嚴重的可導致山核桃整株枯死。
專家認為,幹腐病發作的主要原因除了氣候因素,還有長期過度經營所致。如長期大量使用除草劑,過量施用化肥,導致山核桃林地生物多樣性被破壞,水土流失,土壤酸化、退化,根系生長不良,樹體得不到充分營養,抗病能力減弱,加上大片山核桃純林,更易導致幹腐病傳播蔓延。
山核桃是臨安農村的支柱產業,年產值達7億元,品牌價值13億元,是臨安西部地區4萬多戶農戶、15萬林農增收致富的「搖錢樹」「金果子」。
長期以來,為方便果熟期的採拾勞作,林農們常會使用草甘膦,對林下實施除草作業。久而久之,山核桃林地便寸草不長。再加上對種植規模和產量的過度追逐,導致山核桃純林的大面積擴容和壓倒性生長……這些都為幹腐病的暴發埋下了伏筆。
祛病健體施良方
經林業專家研究試驗,目前已摸索出了現防現治、生態化經營、測土配方施肥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幹腐病綜合防治技術。記者請教了林業專家,特為林農推薦幾味「處方」。
【處方①】
清理病枝 病樹病枝要勤清理,樹體如有一半以上枝條染病的,必須整株砍伐。清理下來的病樹病枝要就地集中燒毀,不可久留林間,否則,容易感染健康植株。
【處方②】
藥劑防治 4-5月是幹腐病病原體分生孢子在空中釋放活躍期。對還沒有染上幹腐病的健康樹體,可在這個時期噴藥預防。用殺菌劑1000倍液,每隔一周噴一次,連噴2-3次,樹幹四周包括枝條儘量全部噴到位;
對病情中度以下的樹,可鑿破病斑噴藥救治。先用小尖斧把病斑鑿破(從病斑中心開始鑿一直鑿到病健交界處。4-5月病害淺,鑿破皮層就可以;6-11月病害深,破斑深度須達木質部1釐米)。破斑後,噴灑苯甲·丙環唑噴霧或苯甲·嘧菌脂1000倍液2到3次,每次間隔7-10天。噴霧時,所有病斑和其他健康枝條均須噴灑到位,不留死角
【處方③】
藥物塗幹 藥物塗幹可以阻隔病樹孢子向外釋放傳播病原體,也可阻隔外來病菌入侵。3月底前或11月以後在山核桃樹幹上塗刷「生石灰+硫酸銅」混合劑(100斤生石灰+1斤硫酸銅,加水攪拌成糊狀)。
【處方④】
生態化經營 治病只是治標,預防才是治本。建議開展林下套種,改善林地生態環境,增強土壤調節功能。可套種紫穗槐(灌木)+紫雲英(或野豌豆、黑麥草、山油菜)等草本植物。
【處方⑤】
測土配方 建議在專家指導下,測試山核桃林地土壤酸鹼度,遏制土地酸化。同時,增施有機肥,調整氮磷鉀比例,配置中微量元素,改善土壤環境。
【處方⑥】
伐密留疏 由於過度追求高產,目前山核桃林地密度普遍過大,不利於山核桃健康生長,所以要忍痛割愛,伐密留疏,去劣留良,以每畝10—15株為宜,營造通風透光、冠型良好、枝繁葉茂的林分結構。
三年扶正「搖錢樹」
山核桃幹腐病的暴發流行,嚴重影響臨安山核桃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為全力防治幹腐病,挽「搖錢樹」於既倒,臨安制定了「山核桃幹腐病防治三年行動計劃」。
臨安市林業局負責人介紹,未來幾年,臨安將圍繞現防現治、土壤改良、生態化經營、林下套種等技術措施,建設一批幹腐病防治示範基地,今年將計劃建設22個,讓林農看有現場,學有樣板。
「眼下當務之急是加強科研攻關,對各種類型、各種程度的病樹開展研究與防治,儘快形成操作簡單、效果明顯的防治方法,使幹腐病防治技術在山核桃主產區得以全面推廣。」力爭到2017年底,現防現治技術應用覆蓋面積達100%,幹腐病危害趨勢明顯好轉。到2018年底,山核桃幹腐得到持續有效控制,基本實現有「病」不成災。
同時,臨安還將著手病蟲害測報點建設,使山核桃重點村村村都有監測點,推進「零星防治向統防統治轉變」。
除了現防現治,臨安還將著手開展良種苗木培育,建設抗病能力強的試驗林示範基地。利用嫁接技術及密度調控,培育一批抗逆性能力較強的山核桃良種苗木,矮化山核桃樹體。力爭用三年時間,培育山核桃良種苗木10萬株,建立本砧、異砧對比試驗林50畝。
此外,還將大力推廣自然落果法和張網採收,扭轉傳統的採收前噴藥、除草等不當經營方式,減少林下植被破壞。同時,全面推行生態化經營技術,實行林下套種作物、測土配方施肥等技術措施,不斷改善山核桃林生長環境,提高山核桃樹體抗病能力。
三年內,將推廣自然落果法面積20萬畝,實施張網採收面積3萬畝。建成土壤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服務點15個,土壤改良及測土配方施肥示範基地2萬畝,完成人工促進林下植被恢復7.5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