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如果我用刀在手臂上刻一條『藍鯨』,會留下傷疤嗎,以後還能不能當警察?」日前,陝西省旬陽縣一名小學生的問題讓其母親大驚失色。追問之下,孩子道出,最近在學校裡,很多同學都在討論「藍鯨」遊戲——在網上加入一個群,就能挑戰特別「酷」的任務。孩子們都覺得很新奇。
聽到孩子這樣的問話,家長大多會驚慌失措,這不是自殘嗎?可是孩子不懂,孩子們覺得「酷」,做「酷」的行為可以讓同學們刮目相看,這樣多自豪呀。
21歲的俄羅斯人,藍鯨死亡遊戲創始人Philip Budeikin被指控至少煽動16名女生參加他的藍鯨自殺社交遊戲,但他卻告訴調查員,她們都「很高興去死」,並稱那些參與遊戲的受害者都是生物垃圾,需要被清除掉,他此舉旨在清理社會。
這款致命遊戲是如何操控年輕人的?組織者鼓勵思想脆弱的年輕人進行周期50天的挑戰任務,包括每天4:20起床,看恐怖電影,自殘等,並拍照證明完成。當遊戲進入第50天,組織者就會發出「終極要求」:自殺。如果參與者要求退出,就會遭到威脅。可怕的是,在Philip Budeikin被批捕以後,遊戲並沒有停止,還有孩子相繼自殺。
一是組織者事先已經從孩子中挑選出了更容易受他們操縱的人。2萬的參與者中經過不斷篩選,最後剩下的是少數堅定的能被操縱的人。
二是組織者利用心理學的知識跟孩子交流,取得孩子的信任後,持續給他們灌輸一些信念,比如他們讓女生相信自己很胖,讓男生相信自己是很失敗的失敗者,讓他們產生厭世情緒,並相信另一個世界會更美好。這個信念深深印在參與者的腦子裡,就是我們說的「洗腦」。
三是組織者的任務難度不斷加大,一些孩子因為做不到被逐漸淘汰,留下來的就會對自己曾經的付出換來的團隊地位感到自豪,並促使他們接受下一步的殘酷任務,這就是典型的「門檻效應」。
四是共生效應讓孩子們難以保持自我。在一個充滿厭世和血腥的團隊裡,成人都難以做到保持自我,更何況十幾二十歲的孩子。當一株植物單獨生長時,顯得矮小、單調,而與眾多同類植物一起生長時,則根深葉茂,生機盎然。人們把植物界中這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現象,稱之為「共生效應」。一個孩子做不到的事,在強大的團體力量面前就會迸發出無限的勇氣,就像我們在路邊看到的那些站在樓上試圖跳樓卻遲遲不敢付諸行動的人,卻被樓下一句「要跳快跳」的催促激發了行動。
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家長們要做到兩點:
1、了解孩子的心理動態,給予孩子需要的理解、關注和安撫。
2、了解孩子參與的團體和活動,及時幹預,避免惡果。
3、從小給孩子灌輸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生命觀,激發孩子對生命的熱愛。
4、挫折不可避免,幫助孩子正確對待挫折,提高挫折應對的能力,不能因為受到一點挫折就採取過激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