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則有關俄羅斯新型武器項目研發的報導,讓美國等西方國家大為緊張。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海燕」核動力巡航飛彈即將問世。這款採用核動力推進系統的新型飛彈具有超乎想像的飛行能力,能夠對目標進行遠程精準核打擊。更為可怕的是,據俄羅斯專家謝爾蓋·克託諾夫據介紹,「海燕」的突防能力非常強悍,甚至能像幽靈般瞬間出現或立即消失,現役各種防空反導系統都無法將其攔截。
其實,早在2018年年初,俄羅斯總統普京在發表國情諮文中就首次公開提到了「海燕」核動力巡航飛彈。因為動力系統實現了核動力化,「海燕」理論上擁有近乎無限的巡航能力,完全可以在任何時間節點選擇打擊目標。它的問世,也讓俄羅斯擁有一款避開反導系統打擊美國本土的利器。美國《大眾機械》雜誌就曾經撰文分析了「海燕」的可怕之處。因為具備超長飛行距離,俄軍發射「海燕」後完全可以穿越太平洋繞過南美洲,進而從墨西哥向美國本土實施打擊。畢竟,在漫長的邊境線上,美軍的反導系統無法處處顧及,自然會讓「海燕」尋找到防禦漏洞。
另一方面,「海燕」和傳統戰略巡航飛彈以及亞音速、超音速甚至高超音速飛彈都不同,它可以在很低的高度實現高速飛行,並且躲過各種雷達設施的監控,進而繞過防空區從任何難以想像的方向進入目標空域。按照克託諾夫的介紹,即便是最先進的軍事偵察衛星,也只能捕捉到「海燕」發射時刻的短暫信號,但時間也僅有3秒。
以「海燕」 1300公裡/小時的極速飛行狀態來說,根本無法做出任何有效反應。或許有資深軍迷會提出質疑了,「海燕」既然是核動力巡航飛彈,行進過程中自然會有放射性蹤跡,這不就是明顯的跟蹤信號嗎?其實,以目前的探測技術來說,放射性元素到達大氣上層三、四天後才能被探測到。這樣的效率,顯然無濟於事。
美國很多媒體分析認為,俄羅斯是在近兩年實現「海燕」項目的重大突破的。據悉,早在2017年11月,俄羅斯就曾經在北極圈附近完成了核動力巡航飛彈試射,並在後續先後進行多個項目測試,但效果都不是很理想。甚至,根據商業衛星圖片提供商美國「行星實驗室(PL)」公司公布的衛星圖片顯示,俄羅斯曾經一度暫停「海燕」的飛彈實驗。直到2018年3月,當俄羅斯總統普京發布一段核動力巡航飛彈試驗視頻後,「海燕」的研發才正式進入快車道。
隨著「海燕」距離定型和列裝部署越來越近,美國人的憂慮情緒也越來越嚴重。此前,美國就一直以核輻射汙染為理由,在國際社會不斷向俄羅斯施壓,企圖製造國際輿論,逼迫俄羅斯停止「海燕」的研發測試。很顯然,這一招對於戰鬥民族毫無作用。今年6月,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德米特裡 佩斯科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正面做出回應。據他介紹,俄羅斯國內沒有發生任何因為核輻射造成的威脅或事故。今年以來,隨著美俄關係急劇惡化,俄羅斯自然更加重視「海燕」,這也將成為俄羅斯未來制衡和威懾美國的重要王牌。可以說,「海燕」被美國總統軍控事務特使馬歇爾·比林斯利稱為「會飛的車諾比」,它只要存在一天,就足以讓美國人如坐針氈,寢食難安。(舍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