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如胡楊 愛灑邊疆——追記皮山農場九連黨支部書記嶽敏

2020-12-23 華夏經緯網

  中新網兵團新聞12月3日電 題:生如胡楊 愛灑邊疆——追記皮山農場九連黨支部書記、兵團脫貧攻堅獎創新獎獲得者、優秀復退軍人嶽敏

  作者 袁曉暉

  在祖國的南疆(新疆南部),有一個美麗的地方——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四師皮山農場。這裡是維吾爾族群眾的聚居區,維吾爾族居民佔99%以上;這裡也是兵團四個深度貧困團場之一,是扶貧的主戰場。2020年7月12日,一位基層扶貧幹部36歲最美好的生命定格在了脫貧攻堅的路上。今天,當人們回憶起他時,心中仍是無盡的思念、惋惜與不舍。一個維吾爾族老大娘含著眼淚說:「他走了,我很難過,就像我自己的兒子去世了一樣。如果世界上有什麼辦法讓他復活,我們願意付出一切!如果他能復活,希望他繼續帶領我們過更好的生活。」他是誰?他做了什麼能讓維吾爾族同胞願意付出一切來換回他的生命?他就是皮山農場九連黨支部書記、優秀退伍軍人嶽敏,他用青春踐行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他用生命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信仰與忠誠。

  脫貧志:「我最大的心願就是讓群眾都住上新房子」

  2014年的九連,被皮山農場黨委定為「軟弱渙散黨支部」,是一個貧困連隊,也是一個上訪大戶,在幹部群眾眼裡這是一個爛攤子。當年,嶽敏已經響應兵團號召到皮山農場工作了4年,而且一步一步通過自己的努力成長為農場機關政工辦的幹部,在別人眼裡前途一片光明。這時,組織決定鍛鍊他這個年輕幹部,派他去九連擔任黨支部書記,去「救火」。嶽敏二話沒說,堅決服從組織安排。當他來到這個連隊,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三排破爛不堪的草把子房,牆裡面是紅柳枝扎的架子,外麵糊上一層泥,白天房子裡面黑黑的沒有光線,晚上屋頂上能看到星星,冬天在房子裡烤火的話特別容易發生火災。草把子房不但住人,有的群眾和牛、羊甚至駱駝也混居在一塊。多年後,九連「訪惠聚」工作隊隊長胡寶華回憶:「嶽書記曾對我說,我最大的願望就是把這些草把子房拆掉,讓群眾都住上新房子。」

  讓群眾告別這些既不擋風又不遮雨的「草把子房」,實現黨中央提出的全面小康「百年夢想」,嶽敏深知,必須建設一個好支部,必須帶領群眾脫貧攻堅發家致富。讓貧困群眾過上好日子,成為嶽敏矢志不渝的追求。

  他到任第一天就把支部班子成員作風建設作為首要工作來抓。他以身作則,發揮領頭雁的作用,提高黨員幹部為職工群眾的服務水平;建設學習型支部,加強黨員教育,堅定政治立場;刀刃向內整頓班子成員,徹底肅清班子內的兩面人;強化深化「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教育;通過一系列措施,使九連黨支部、「兩委」履職能力進一步提升。同時,著力培養政治素質高、群眾基礎好的職工群眾進入黨員隊伍,持續提高支部戰鬥力。

  他將每周一定為職工群眾接待日,構建「一站式接待、一條龍辦理、一攬子解決」的工作格局,他堅持親自接待群眾,帶頭做職工群眾矛盾的調解員,從職工群眾間雞毛蒜皮的小摩擦到纏訪幾年的老問題,一趟一趟做工作,一遍一遍講政策,使兩戶上訪多年的信訪老戶息訪,把群眾間的矛盾解決在了萌芽狀態,維護了連隊的穩定……自他擔任黨支部書記以來,連隊上訪事件從2013年的28起變為2018年的「零上訪」,九連從上訪重點連隊變為信訪工作先進連隊。

  為了打贏脫貧攻堅戰,這幾年他沒日沒夜地幹工作,經常加班加點,他妻子是農場財政局的職工,工作也很忙,兩人照顧不上小孩,他就把兩個女兒送回甘肅老家讓老爹老娘照看。他帶病堅持工作,有時吊瓶吊在了辦公室,吊在了工地上。他有高血壓,為了降壓他每天泡中藥茶喝,一個杯子裡有半杯子是決明子。

  皮山農場九連現任黨支部書記、連長李勇說:「嶽敏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在考慮連隊的事業的需要、長遠發展的需要、民生的需要。」

  他幫助群眾搞紅棗種植提質增效。憑藉塔裡木大學的教授傳授的技術優勢,將連隊1336.01畝紅棗納入提質增效範圍,驗收達標的每畝地可補助950元,這個「惠民工程」涉及810塊地、458戶家庭。

  他發動養殖業成立合作社。全連共成立了「玖牧園養殖合作社」「玖牧泉農業灌溉服務合作社」等4個合作社,抱團增收效果進一步顯現。

  他想方設法實現「一戶一就業」。為了讓九連已脫貧戶中有勞動能力的人有工作,他把自己認識的、能幫上忙的朋友問了個遍。請看嶽敏列出的其中35人穩定就業清單:護林員14人,綠化站2人,公益性崗位7人,個體戶2人,餐廳服務員1人,輔警1人,家俱店1人,廣告公司2人,紡織廠2人,保潔員1人。同時,他積極組織職工外出務工,光2019年就往北京皮墨工業園區跑了5趟。2019年9月,他帶領230名職工群眾外出務工,同時鼓勵有勞動技能的職工群眾在皮山縣、農場其他連隊建築工地上積極參與務工,全年組織外出務工400餘人,增收320餘萬元。

  「脫貧攻堅既要扶智也要扶志」。2019年以來,他組織開展職工技能培訓56次,其中紅棗種植技術培訓19次,動員職工群眾參加技能培訓16次,參會職工群眾達7500餘人次。2018、2019連續兩年連隊召開年度「致富表彰」大會和「十星」表彰大會,給表彰對象帶紅花,上講臺交流經驗,組織全連職工會餐,通過物質和現金獎勵相結合,鼓勵了勤勞致富的帶頭人,鼓舞了群眾致富的信心,激發了群眾戰勝貧困的志氣。

  在嶽敏的帶領下,職工群眾的「肚子」問題解決了,下一步就是解決「房子」的問題了,他下決心改善連隊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連隊。九連在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積極利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項目,拆危拆舊、拆危建新,樓房安置嚴格按照「三新、六好、十有」標準,依託團場增減掛鈎項目。嶽敏鑽棚入戶,做了不少群眾工作。維吾爾族群眾布薩尼·艾則孜家裡有五口人,以前一家五口人擠在兩間草把子房裡,在連隊拆危拆舊時,嶽敏多次到他的家中,講解土地增減掛政策、補貼政策,一起商量選擇適合自己家庭狀況的戶型,讓他沒有後顧之憂。布薩尼·艾則孜說:「嶽書記把職工的事當做自己的事來辦,他是我們的好書記!」

  拆舊房,建新房,「民建、民用、民享」,嶽敏和群眾一齊動手,充分利用老房廢料,節約開支建新房。在2019年全連共拆除草把子房216套,完成新建保障性住房78套,安置職工群眾住樓房80套。2019年9月九連78戶職工群眾搬進新建平房。現在九連舊貌換新顏,過去破舊的「草把子房」變成了三排嶄新的居民小區。一名維吾爾族老大爺說:「共產黨好啊!沒想到這輩子還能住上這麼好的房子。我們的生活有盼頭了!」

  今天,嶽敏的夢想和心願實現了,九連從原來的「軟弱渙散黨支部」變成了現在的「先進基層黨支部」,從原來的「爛攤子」變成了現在公認的「最美連隊」。

  為民情:「他做的好事七天七夜也講不完」

  嶽敏出身於甘肅隴西的一個貧困家庭,從小對老百姓的疾苦感同身受,深知老百姓生活不易。自從參軍入伍和當上基層幹部後,他時時刻刻把群眾的冷暖憂樂放在心上。嶽敏在工作筆記本的扉頁上工工整整寫著五句話:「相信職工群眾、幫助職工群眾、服務職工群眾、為了職工群眾、幸福職工群眾」。他是這樣寫的,也是這樣做的。

  以前群眾在棗樹下面曬紅棗,因光照不好,導致紅棗的顏色欠佳,品質也上不去,影響了增收。他主動和國土部門聯繫,在農場第一個建起了紅棗晾曬場,保證了紅棗的品質,讓職工群眾們既增產又增收。後來晾曬場在全農場推廣。

  疫情期間,為了解決職工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他成立了兩個組,一是牛羊餵養互助組,幫助居家隔離的職工照看牲畜;二是日常生活互助組,誰家沒鹽巴了,沒菜了,都由連隊來解決,甚至一個娃娃在窗戶上說想吃方便麵,都是嶽書記給買的。有的隔離家庭說只有模擬信號,沒法看電視,嶽書記親自找人架線,為他們裝上衛星鍋。

  有一年,在養老保險繳費關門的最後期限,有3個職工一時實在拿不出錢,他當天晚上組織連隊幹部、「兩委」幹部先湊錢幫他們交上,自己先出了6000元。他說,不管職工還不還得上,先把這個關過了再說,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

  他對孤寡老人、留守家庭特別關心,平時經常給予幫助,每逢年節都上門慰問,和他們一塊過節,他還自己買瓜子糖果和留守兒童一起過古爾邦節。連隊有一個孤寡老人生活比較困難,他悄悄對一個賣肉的師傅說,如果老人來買肉,你直接讓他拿走,他有錢就給錢,沒錢就我來付錢。

  老百姓說,「有事找嶽敏,我就相信他」。職工群眾需要他的地方,就是他一定會出現的地方。

  有職工的小孩生病了,他晚上4點鐘開車接送去醫院。

  有職工的孩子在皮山中學因為調皮要被學校開除,他親自找老師、找校長說好話,比學生的家長還盡心。

  有職工家裡漏雨了,他爬上房頂去修;有職工家下水道堵了,他安排人去抽,去世前,他還交代連隊一定要把群眾的下水道問題解決。

  有職工務工討不到工錢,他多次去找包工方、找人社部門,一待就是幾天,直到要到工錢為止。

  有職工鬧離婚到了連隊,他苦口婆心做工作,使好幾個家庭免於破裂。

  有職工家辦喜事包不起酒店宴會廳,他說,連隊的大禮堂暫時不用,你們用吧。

  嶽敏用「百姓」二字給連隊的「十小」店鋪統一命名。別人問為什麼?他說,我就是想讓老百姓賺錢,過上好日子。

  嶽敏沒有周六周日,沒事時,他就在連隊裡轉轉,看看誰家裡有什麼難處。他和群眾說話,有時坐地上,有時坐木頭上,有時坐田埂上;群眾說,書記別坐,上面有土。他說,我們兵團人不怕土。他常說,「我要隨時隨地和九連的群眾在一起。基層群眾最樸實、講真情,只要心裡有群眾,為群眾排憂解難,就能把大家的心攏到一起。」

  在九連隨便找一個人,無論大人小孩,都會說他好,沒有人會說他不好。平時在路上,他碰到小孩,會問小孩的學習好不好;他碰到大人,他會問到哪去,要不要搭他的車送一程。嶽敏去世後,維吾爾族群眾圖罕·喀伍孜說,「嶽書記的故事一本書也寫不完,他做的好事七天七夜也說不完。」

  維吾爾族群眾布薩尼·艾則孜說:「每次我們有什麼困難和問題,只要找到嶽書記,他都會耐心細緻幫我們解決,他對待職工群眾就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我們真的很想他。」

  政聲人去後,豐碑在民心。嶽敏,一個普通的基層黨員幹部,生前,他時時刻刻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上,死後,他時時刻刻活在人民群眾的心中。

  同心結:「他是民族團結進步的帶頭人」

  嶽敏有兩個「娘」,一個是自己的娘,在甘肅老家;一個是維吾爾族的「娘」,是連隊的留守老人。60多歲的維吾爾族老大娘布阿西·阿不力孜兒子長年不在身邊,無依無靠。2014年4月,嶽敏走訪得知老人沒有戶口,一直沒領上低保金,就帶著她去公安局落了戶,給老人辦了低保。他主動與老人結成了親戚,親切地叫她娘,他的妻子跟著他叫娘,兩個女兒也叫老人家奶奶。他隔三差五去看望老人,幫助解決生活問題。老人家不懂國家通用語言,也不知道如何在銀行取款機上取錢,就讓嶽敏保管低保卡,定期幫她取生活費。老人說,有他保管我放心。為了滿足老人的心願,嶽敏還專門抽出時間陪老人到皮山縣去逛巴扎。老人家說:「我有什麼困難他就會幫我,家裡沒什麼他就會買過來,經常來看我,我覺得他就像我的兒子一樣,我已經把他當成一家人了。」

  嶽敏去世後,當連隊幹部將老人的銀行卡和身份證遞到老人手中時,老人兩行熱淚忍不住從臉頰上滑了下來:「我的兒子走了,以後我沒有親人了!」嶽敏生前最惦記「娘」一輩子沒有離開過和田,曾和她商量好了,下次回甘肅隴西探親的時候帶上「娘」,一起去見見自己的父母,讓老人們見見面,而現在這也就成了永遠的遺憾。

  九連「訪惠聚」工作隊隊長胡寶華說:「嶽書記不僅是黨支部的帶頭人,也是民族團結進步的帶頭人。」 在生活中,他和各族職工群眾打成一片,永遠是群眾的「巴郎子」;他真正做到了和各民族「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

  他從小不能吃羊肉,聞到羊肉味就會吐,到皮山農場後,為了和民族職工群眾融合在一起,他用頑強的毅力改變了自己的飲食習慣。

  他自學維吾爾族舞蹈,在一些民族活動場合,他帶頭和大家一塊跳舞,各族群眾開心得像一家人。

  他大力促進各民族之間通婚,當了好幾回媒人,已經有1對民漢青年在他的撮合下組成了家庭。

  他有一輛本田車,並不算好,但他的車永遠是職工群眾的婚車,大家以用他的車扎婚車為榮,本來婚禮上他可以坐上席,但職工群眾說,他總是和老人家坐在一起,他說他喜歡和老人家說說話。

  他讓各族群眾共享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他組織文藝隊,親自當總指揮,在網上採購道具,把扭秧歌、鑼鼓、旱船、踩高蹺、舞獅舞龍等活動練起來,在春節裡進社區進連隊為群眾義務演出,豐富民族地區的文化活動。

  7月12日嶽敏去世後,維吾爾族群眾非常傷心,但當時由於新疆還處於疫情之中,職工群眾不能去殯儀館為他送行,他們自發匯合到連隊廣場表達對嶽書記的悼念。維吾爾族老大娘普罕·喀吾孜流著淚說:「嶽書記幫助生活困難的人,為我們建上了新房子,他做了無數的好事。他走了,就像我自己的兒子去世了一樣,我很難過。如果世界上有什麼辦法讓他復活,我們願意付出一切!讓他復活繼續帶領我們幹,帶領我們過上美好的生活。」

  維吾爾族群眾艾力·伊提說:「嶽書記過世前三天,他參加了我們家的生日聚會,和我們一起唱歌跳舞,我還拍了視頻,現在每當我想他時,我就會打開這段視頻看一看。」

  今天,在九連新幼兒園的門框和窗戶上,還有嶽敏親自掛上去的兩個大大的中國結,這兩個中國結,也是兩個同心結,見證著嶽敏對維吾爾族群眾的一片深情,象徵著中華民族大團結必將在孩子們的心中、在一代代人的手中永遠傳承下去。

  赤子心:「一輩子最幸福的一天,我見到了偉大的習主席」

  2014年4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新疆,嶽敏作為兵團優秀復退軍人代表在五家渠市受到習近平總書記接見。在習近平總書記接見的當天中午,嶽敏就在手機日誌中寫道,「4月29日,是我一輩子最幸福的一天,我見到了偉大的習主席!在會上,主席問我,你的維語怎麼樣,我用緊張的聲音回答:正在學習,簡單的可以交流。」從此,總書記的關懷和鼓勵成為了嶽敏永恆的動力,更加堅定了他忠於黨、忠於人民、紮根邊疆為基層各族群眾奉獻的信心和決心。

  他牢記總書記的教導,發奮學習維吾爾族語言,有時中午在辦公室休息都手中抓著一本維吾爾族語言書。他不但自己積極主動學習維吾爾語,他還帶動身邊的同事和新招聘的年輕人學習維吾爾語。經過刻苦學習,他對維吾爾語已經能夠運用自如,為他做好民族團結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幫助。

  他牢記總書記的囑託,在幾次重大人生選擇面前始終不忘初心。2017年,兵團團場改革,在連隊任職的幹部不再具有幹部身份,也不能回農場機關了,有的連隊的幹部就思想不通辭職走了,但嶽敏選擇了堅守,沒有動搖。2018年,和田地區在復退軍人中招錄公務員,以他的條件可以到和田地方上當一個鄉鎮黨委副書記,但他對組織說他對農場有感情、對兵團有感情,他不會離開。還有一個石河子的民營企業曾開20多萬的高薪「挖」他去當高管,他也沒有動心。每一次,嶽敏都選擇留在南疆、留在兵團連隊,不計得失、全心全意地為邊疆各族群眾的幸福生活繼續奮鬥。

  他不想提拔嗎?他的戰友杜鵬說:「嶽敏好幾次晉升機會都錯過了,但他一直堅定不移,是總書記的接見和囑託激勵著他。」

  他不缺錢嗎?妻子前幾年沒工作,他一個人的工資要養活一家4口人,上面還有幾個老人。他當過政工辦幹部,招了許多人,安排了許多人的工作,但自己妻子的工作一直沒有解決。他的同事「訪惠聚」工作隊隊長胡寶華說:「他曾在辦公室提到,習主席的接見是他一生的榮譽,是他幹好工作的動力。他心中始終裝著總書記的殷殷教導。在他失去幹部身份之後,為了黨的事業,他沒有走,如果為了錢,他早走了。」

  他對同樣也是復退軍人的農場扶貧辦主任何觀說:「我們當兵的要珍惜這個榮譽,不能給這個榮譽抹黑。工作上,人家用十分力,我要用十二分的力。」

  他對他的老鄉、皮山農場科技路社區黨支部書記蔣偉斌說:「咱們都是當書記的。學習強國我們每天都要學學。這裡面的學問對我們做群眾工作很有幫助!」

  蔣偉斌說:「嶽書記學習強國上的分數最高,他吃飯時都在看學習強國,已經有3萬多分了。他的信念絕對堅定,對黨絕對忠誠,思想絕對純潔。」

  嶽敏十年來一直紮根邊疆,奉獻基層。他用帶領各族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實際行動踐行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他用始終牢記習主席教導、堅守理想信念的一生詮釋了一名兵團戰士的忠誠與信仰。

  皮山農場場長金雲山說:「嶽敏從不譁眾取寵,從不邀功請賞,組織安排他到哪裡,他就在哪裡盡心盡責、用心用情做好工作。他傾盡一生踐諾了黨的宗旨、書寫了對黨的忠誠。」

  男兒淚:「我最對不住的是我的兩個丫頭」

  嶽敏的微信名是「明月」,既是名字的諧音,也寄託著他對家人的思念,明月千裡寄相思。

  他思念女兒。看到職工群眾的孩子,他就會想起他自己的孩子,自言自語道:我的孩子也有這麼大了,這個時候一定也在老家哪個地方玩哩。在他工作筆記本的其中一頁上寫滿了兩個女兒的名字,可見他是多麼思念他的女兒。有一次和女兒視頻電話後,他哭了,他說對不住兩個丫頭,一個9歲,一個6歲,放在老爹老娘那裡,沒有管過。去世前,他也曾打算把女兒接回來,現在這已成了永遠的遺憾。

  他思念父母。2020年春節,本來已經請好了假,一家人買好火車票回家看父母,但農場來通知,要他帶秧歌隊參加昆玉市的社火表演,他只好把自己的票退了。這頭妻子不願意,那頭娃娃也哭了,不願意;老爹老娘也不高興。妻子埋怨:這麼多年你全身心投入,得到了什麼?家也照顧不了,娃娃放在老家,一年也看不了兩次。老人家也埋怨:爹娘不求你當什麼,總得有個盼頭吧,怎麼越幹越差了,連幹部身份也沒有了。他對家人說,過年是過年,工作是工作;咱是黨員,沒辦法,當書記就應該為老百姓服務,沒有大家哪有小家。後來,他對戰友提到,每次過年,他都不想回老家,因為走的時候走不起,老的小的都哭成一片,他感到虧欠特別多。自古忠孝難兩全,長使英雄淚滿襟。

  他曾對農場電視臺的記者說,他不是一個好丈夫、不是一個好兒子,不是一個合格的父親;他最對不起的就是兩個丫頭。2017年,他的兩個孩子到農場來玩過一回,他把她們帶到了連隊和職工的孩子們放在一起,別人問他為什麼放在這兒。他說,放在連隊,我上班的時候也能看上一眼,過幾天他們回老家了,我就看不到了。每年六一兒童節,兩個小孩都會哭著問,為啥你倆(爸爸媽媽)都不在?有一次,大女兒視頻的時候對他說:「爸爸,爸爸,明天我們學校要為我們這些留守兒童一起過節!」聽到這句話,嶽敏的心裡充滿了酸楚,自己的孩子竟然成了留守兒童。

  2020年7月12日上午,經報告農場領導同意,嶽敏駕車和妻子以及兩名同事前往和田聯繫辦理脫貧攻堅宣傳業務,在高速公路上因躲避路政施工車發生車禍,夫妻二人不幸去世,嶽敏年僅36歲,妻子年僅32歲。現在,嶽敏的孩子從留守兒童又變成了一雙孤兒,永遠見不到她們的爸爸媽媽了……崑崙肅立,喀河嗚咽,讓人痛徹心扉!

  皮山農場在一篇題為《嶽敏:許黨一生 為民一世》的材料中這樣寫道:「嶽敏雖然走了,但他以自己的信仰、自己的行動、自己的生命,在昆玉大地上鐫刻了一塊不朽的精神豐碑,激勵著更多的幹部群眾在建設農場、脫貧攻堅、抗擊疫情的徵途上砥礪前行。」

  十四師黨委常委、皮山農場黨委書記閆志順說:「嶽敏同志是皮山農場基層幹部的一個縮影,是農場基層黨支部書記的一面紅旗,是兵團優秀復退軍人的一個代表。」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踐行胡楊精神和兵團精神,激勵各級幹部在新時代紮根邊疆、奉獻邊疆。在皮山農場職工群眾的眼中,嶽敏就是大漠中的一棵胡楊,面對艱苦的環境從不抱怨,面對困難的挑戰從不服輸,面對自己的得失從不計較,面對追求的美好生活從不放棄;他像胡楊一樣默默地堅守腳下的土地,堅強地抵抗襲來的風沙,快樂地為世界吐露綠蔭,無私地為蒼生奉獻自己,把他的大愛灑遍了南疆大地。人們都說,胡楊一千年不死,一千年不倒,一千年不朽。是的,共產黨員就是胡楊,共產黨員的精神永遠不死,共產黨員的精神永遠不倒,共產黨員的精神永遠不朽。

相關焦點

  • 於軍率海澱區黨政代表團赴和田市、皮山農場對接扶貧協作工作
    10月21日至24日,區委書記於軍率海澱區黨政代表團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四師昆玉市皮山農場對接扶貧協作工作。代表團來到距和田市220公裡的皮山農場,實地調研了由海澱區援建的蛋雞標準化養殖場、新城區養殖小區提升工程、無花果規範化種植大棚運行情況,並現場察看皮山農場九連美麗連隊建設工作,針對考察中發現的需要進一步對接的項目,進行深入探討研究
  • 永不消褪的足跡——追記寧鄉市和泰家園小區聯合黨支部書記何學明
    永不消褪的足跡——追記寧鄉市和泰家園小區聯合黨支部書記何學明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李曼斯通訊員 劉暢何學明,寧鄉市城郊街道羅宦社區和泰家園小區聯合黨支部書記。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他已在一線連續奮戰了26天。摸排、宣傳、值守、復工……紮根基層的他,有著忙不完的事情。直到2月27日11時,參與企業復工復產工作的他突發腦溢血,陷入昏迷。
  • 黑龍江興凱湖農場舉辦2018年基層黨支部書記業務培訓班
    近日,興凱湖農場2018年基層黨支部書記業務培訓班在機關三樓舉辦。來自機關黨委、基層各單位的支部書記、黨委組織部、黨委宣傳部、紀委、工會等有關部門人員共33人參加培訓。農場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韓彬參加開班儀式。 韓彬作動員講話,他要求,一要抓住此次培訓機會、努力學習,提高思想認識,自覺提升黨務工作綜合素養,將增強業務能力作為重要任務常抓不懈。
  • 「青春如你所說」——「弘揚偉大抗疫精神,踐行愛國衛生運動」主題...
    、2018級本科生黨支部、2018級研究生黨支部及政府管理學院2019級本博聯合黨支部聯合主辦「青春如你所說」——「弘揚偉大抗疫精神,踐行愛國衛生運動」主題黨團日活動,生命科學學院黨委副書記唐平、政府管理學院團委書記楊薏璇、生命科學學院團委書記張璐瑤、生命科學學院團委副書記張鑫、生命科學學院第33期黨的知識培訓班領隊王禎出席活動,兩院近150名黨團員師生參加。
  • 胡楊精神 薪火相傳
    60年後,一座現代化的綜合性大學矗立在塔裡木河畔,與依河畔而生的胡楊林遙遙相望。相對於千年胡楊來說,塔裡木大學仿似少年,處處充滿生機,洋溢著青春的活力。2018年12月初,塔裡木大學所在地阿拉爾市晴空萬裡。進入乾淨整潔的校園,現代感極強的圖書館、體育館矗立校園之中,今日的塔裡木大學已今非昔比。
  • 史尚宏朗誦《生如胡楊》
    讓我們穿越亙古的洪荒,   穿越鋼筋水泥築就的屏障,   脫去紅塵華美的衣裳,   赤裸著我們的雙臂,   赤裸著我們的胸膛,   一起去大漠,   去跪拜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的胡楊
  • 在邊疆綻放青春的兩棵胡楊樹
    商丘師範學院畢業生蒿瑞娜和李全勝紮根邊疆,3年。他們從同志同向、相知相愛,到締結連理,7年。李全勝說,瑞娜既是我的好戰友,也是我的好伴侶。蒿瑞娜說,全勝既是我的好伴侶,也是我的好戰友。他們說,我們愛家鄉的白楊,也愛這裡的胡楊。
  • 系列評論之一:用胡楊精神育人
    用胡楊精神育人    ——慶祝塔裡木大學成立60周年系列評論之一   胡楊是新疆最古老的樹種,又稱「沙漠英雄樹」。人們讚美胡楊,不僅因為其風姿,更因為胡楊的生命力中蘊含的「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紮根邊疆、甘於奉獻」的精神。任憑沙暴肆虐、乾旱和鹽鹼侵蝕,頑強地生存。
  • [中廣網快訊]中央電臺播音指導於芳朗誦《生如胡楊》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最新報導 [中廣網快訊]中央電臺播音指導於芳朗誦《生如胡楊》 中廣網 2011-12-02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音指導於芳朗誦《生如胡楊》    中廣網北京12月2日消息 第二屆「夏青杯」朗誦大賽頒獎典禮在北京電視臺舉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音指導於芳朗誦
  • 新疆兵團農場女教師自創工筆胡楊流派形神兼備
    楊東 攝胡楊赤身裸體,沒了枝椏,軀幹如舞蹈者、雄鷹、奔馬,以莊嚴肅穆、蒼勁雄渾、昂揚悲壯美,引人嚴峻遐想。 楊東 攝  中新網新疆阿拉爾5月4日電 (記者 楊東)赤身裸體,沒了枝椏,軀幹如舞蹈者、雄鷹、奔馬,以莊嚴肅穆、蒼勁雄渾、昂揚悲壯美,引人嚴峻遐想;「x」形的骨架,火焰般的枝葉,似要把天空燃燒成金幔,讓激情升騰、升騰;褶皺深刻密匝的軀幹和蔥蘢翠綠的枝葉相映襯,彰顯生命力的強盛……5月4日,「聽海歸來」畫展,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文化館開幕。
  • 宅家齊抗疫 有愛空中連 ——紅色邊疆農場學校三八節主題教育活動
    紅色邊疆農場學校召開了以「宅家齊抗疫 有愛空中連」為主題的一次特殊的家訪活動和班會活動。                    一次特殊的家訪    在這個因疫情變得難忘而又不平凡的第110個「三八」國際婦女節來臨之際,紅色邊疆農場學校要求班主任利用線上課堂,積極與學生溝通做好一次特殊的家訪,為學生送溫暖獻愛心。
  • 熱點學習心得體會:學習胡楊精神心得體會三篇
    【篇一】胡楊,或稱「胡桐」,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種樹種,以強大生命力聞名,素有「大漠英雄樹」的美稱。餘秋雨曾稱讚它們為「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的英雄樹。在平「語」近人中,也提到胡楊精神,「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幹部要牢築「胡楊精神」,在如刀的漠風中勇敢的抗爭,在嚴寒的隆冬中堅強的屹立,做到臨難不卻,臨險不懼,臨孤不亂。學習「錚錚鐵骨千年鑄,不屈品質萬年頌」的品質。
  • 茂名市先進基層黨組織、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支部書記和優秀黨務...
    高州市第四中學黨支部  高州市石鼓鎮深衝村黨支部  高州市潭頭鎮潭頭村黨支部     高州市大坡醫院黨支部  高州順通手套有限公司黨支部廣東省勝利農場四門塘隊黨支部  電白縣黃嶺鎮黃嶺村黨支部  電白縣羅坑鎮良田村黨支部  廣東省曙光農場十二隊黨支部  電白縣建築工程總公司黨總支部
  • 汗水灑在邊疆灌溉知識的種子
    文寧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自己一直嚮往著邊疆大漠的豪情,能給邊疆的孩子帶來知識,又能感受邊疆生活,感覺很有意義。雖早有心理準備,但現實仍更具挑戰。炎熱的吐魯番,自古就有「火州」之稱,室外溫度常超過40℃,地面溫度更是「燙腳」。文寧笑著說,「在馬路上打個雞蛋,沒多久就熟了」。
  • 讓愛在扶貧一線傳遞——記赫章縣雙坪鄉刺竹村黨支部書記夏鵬
    「庚子之年春意新,養雞農場建我村,村支兩委帶頭幹,脫貧致富謝黨恩。」在赫章縣雙坪鄉刺竹村綠油油的土地上,勤勞樸實的村民們正用歌聲歌唱新生活、歌頌黨。這首歌,傳遞著支部書記夏鵬與刺竹村民結下的深厚情誼。終身難忘的是人民淚2018年3月,縣委宣傳部辦公室工作人員夏鵬主動申請到刺竹村駐村,2019年7月被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
  • 追記銅仁市優秀共產黨員、德江縣沿江村支部書記安永恩
    風雪中安永恩走村入戶為困難群眾排憂解難 一份特殊的臨終「檢討」——追記銅仁市優秀共產黨員、德江縣沿江村黨支部書記安永恩今年9月8日,在與直腸癌抗爭700多個日日夜夜後,德江縣桶井鄉沿江村黨支部書記安永恩帶著遺憾離開了他日夜奮戰的村莊,離開了那些在脫貧攻堅一線與他並肩作戰的戰友和親人,生命永遠定格在51歲。臨危受命  勇挑重擔桶井是全省極貧鄉鎮,貧困面很大,貧困程度極深,群眾工作和產業發展壓力都很大。
  • 當好新時代黨支部書記
    2018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印發的《中國共產黨支部工作條例(試行)》,對黨支部書記的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明確的條件和要求,即「應當具備良好政治素質,熱愛黨的工作,具有一定的政策理論水平、組織協調能力和群眾工作本領,敢於擔當、樂於奉獻,帶頭髮揮先鋒模範作用,在黨員、群眾中有較高威信,一般應當具有1年以上黨齡」,為新時代加強黨支部建設、做合格黨支部書記提供了基本遵循和努力方向。
  • 鐫刻在信念深處的初心——追記貴州德江縣桶井鄉沿江村黨支部書記...
    9月8日凌晨2點,貴州省銅仁市德江縣桶井鄉沿江村黨支部書記安永恩與病魔同時也與貧魔抗爭了600多個日日夜夜,實在太累,留下永恆的牽掛,走了!兩年前,沿江村黨支部書記空缺,村支兩委班子不健全,出現「群龍無首」的癱瘓狀態,支部缺乏戰鬥力和凝聚力,村民之間猜忌不斷,上訪、扯皮打架是「家常便飯」,被桶井鄉黨委定為「軟弱渙散黨支部」。
  • 全國十大農民女狀元——利津縣明集鄉趙家村黨支部書記孫廣美
    孫廣美,女,漢族,1969年11月出生,中共黨員,現任利津縣明集鄉趙家村黨支部書記,利津縣明集鄉廣美農場場長,利津縣棉農協會會長。2001年被評為「山東十大傑出青年農民」。  1998年2月創辦廣美農場,經過幾年的經營探索,至2004年她累計開發荒鹼地1500餘畝。為服務棉農,實現產業化、科學種植管護,提高種植效益,2004年,孫廣美牽頭成立了明集棉農協會,吸納種植大戶80餘戶,協會輻射帶動全鄉及附近鄉鎮30餘個村莊的棉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