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微企業貸款中介收費的事最近很熱,某銀行的負面報導鋪天蓋地,最終迫於輿情暫時中斷了所有的渠道合作進件。
中介收費這個事,源遠流長。這次不是最嚴重,也不是最廣泛,只不過這次被放到了放大鏡下。不是金融機構不管,不是管理不嚴,甚至不完全是渠道的鍋。
關閉渠道進件就能控制住中介收費?恐怕也不是。銀行的客戶經理心知肚明,自己手上的小微客戶,不管是房抵貸也好,信用貸也好,有多少是自己的客戶轉介紹的?有多少是自己認識的渠道推單的?有多少是自己心知肚明過程中多半是被中介收了費了的?
大多數客戶經理能把持住的只是自己不抽水而已。
中介收費問題,本質是市場的畸形導致的,多少金融機構在管控中介收費上下了苦工,產品介紹上明確表示除利息外不加收任何費用,簡訊中提醒,籤署合同讓客戶確認沒有其他收費,放款時再次確認,放款後還有電話回訪。
但實際情況呢?客戶不會告訴你實情,客戶主動隱瞞中介收費的事實,甚至有時金融機構發現蛛絲馬跡,客戶幫中介打圓場。
小微客戶並不是單純的受害者,某種程度上小微企業和中介是相互依存關係,是某種程度上的共謀。
2
為何如此,我們的視角要放得更大一些。
根據2019年6月央行和銀保監會公布的數據:單戶授信1000萬元以下的小微企業貸款的平均不良率為5.9%。
注意,這是疫情前,疫情後這個數值會更高。
目前小微企業貸款的不良率看起來相對較低,一是由於在政府的號召下,在監管對金融機構兩增兩控強力考核下,所有金融機構盡全力在小微市場上投放,小微企業的流動性一時半會不會出問題;二是因為監管政策要求對還款困難的小微客戶金融機構的貸款到期時要應延盡延,現階段不會體現出不良;三是正常經營的小微企業,貸款後不會馬上資金枯竭,即使經營不善,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周期才會爆發。長期來看,官方公布的平均5.9%的不良率還是有相當的統計學上的參考意義。
這裡講的5.9%的平均不良率是單戶授信1000萬元以下的小微企業。能拿到幾百萬,上千萬授信的小微企業,已經是小微中的佼佼者了,而更多的小微企業是路邊一家一家的小店,是只有幾個人的家庭作坊,是路邊的小攤,是批發市場一個一個的檔口。
這些客戶的戶均授信只有幾萬元到幾十萬元,生命周期只有2年出頭,可以想像,這批客戶的的不良率遠超平均線5.9%。
很多人認為銀行的貸款利潤=貸款利率-存款利率-不良率。
大錯特錯,這麼認為的人要麼是真的不懂,要麼是揣著明白裝糊塗,其心可誅。
真實情況是貸款利潤=貸款利率-存款利率-不良率-資金閒置成本-獲客成本-數據成本-盡調成本-稅務成本-清結算成本-撥備成本-機構運營成本(人力成本,科技成本,房租成本)。
這批客戶即使是以5.9%平均不良率算,你覺得多少的定價才具有市場可行性?但若是真那麼定價,媒體怎麼寫?監管怎麼看?甚至於法院怎麼判?無名無利還要挨板子,那麼誰還願意投入大氣力去做呢?
長期以來,小微企業面臨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是因為融資路徑少,剛性需求在銀行等金融機構得不到滿足,才會側面導致小微企業去尋找民間融資較貴的渠道,小微企業聚集的江浙、廣東等地抬會,標會等民間金融形式的發達也正因為此。
實際上,目前受疫情影響的小微企業,他們面臨更大的問題是,有沒有救命錢的問題,也就是信貸可得性的問題,他們面臨的是融資難,而不是融資貴問題。當然,誰都想要又便宜又可獲得的錢,但現實情況卻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這幾年,政策方向傾向於小微貸款,小微企業融資貴,融資難的問題得到了一定的緩解,近期公布出來的小微貸款平均利率是比較低的。
但這個低,也有一定問題。2019年6月25日,中國銀保監會在浙江台州組織召開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經驗現場交流會。會議發布的小微企業貸款相關數據顯示,至2019年5月末,全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35.15萬億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指單戶授信總額 1000萬元及以下的小微企業貸款、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主經營性貸款)餘額10.25萬億元;2019年前5個月新發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平均利率6.89%。
定價6.89%,不良5.9%,定價約等於不良,這個模式並不具備市場可行性,只能金融機構講責任,提高政治站位,硬頂。
但目前整體35.15萬億元的小微貸款,普惠型10.25萬億元小微貸款,金融機構能頂多久呢?
何況,以上數據是2019年的,2020年疫情後,小微貸款的發放量更大,利率水平更低。銀保監會政策研究局一級巡視員葉燕斐6月19日表示,今年以來,企業融資成本明顯下降。2020年1-5月,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平均利率6.03%,較2019年全年平均利率下降0.67個百分點。一季度,製造業貸款平均利率4.32%,較年初下降0.46個百分點。
利率進一步降低,這對小微企業而言,這當然是可喜的。但這麼大的體量,對金融機構而言,商業上如果不具備可行性,如何能夠持久?除了意願問題,金融機構本身的消化能力也有一個上限。
3
小微企業拿到的實際價格就是銀行的利率定價嗎?有些恐怕並不是,我們只能保證銀行真的只收了那麼多,真的沒額外收費。
但,實際呢。對於小微貸款,中介介入的江浙客戶認可的中介加收費用是放款金額的2-3%,廣東是3%-5%,中西部更貴,普遍到5%,如果是東三省,超過10%都不稀奇。
在這個範圍內,中介收費,很多客戶是認可的,甚至覺得是公道的,不管你多少次提醒沒有額外收費,甚至去電詢問,這些客戶都不告訴你收費的實情。
這些情況不是坐在電腦前看看報表就能知曉的,要去市場,去一線,沒有頭銜,不要隨從,不說官話,實地走訪,是不是事實,很好驗證。
長久的信貸饑渴,造成了一種現象:小微貸款對於客戶而言,銀行是過客,中介才能幫他解決問題。
中介會幫他美化資料(稅、票、流水)、會幫他推送多家銀行,會在他拿不到錢時,幫他拿到錢。客戶考慮的是一頓飽和頓頓飽的問題。銀行可能幫他一頓飽,中介是他長期的依靠。
不到逾期,不到上徵信,不到真的拿不到所有貸款,他就不會和中介翻臉。
金融機構不想根治嗎?不想杜絕嗎?
怎麼可能不想呢?金融機構沒有收費,卻要承擔由此導致的投訴、不良上升、監管問責等種種不利,在這個市場上沒有比金融機構更痛恨中介收費的了。
但決定中介空間的,不是金融機構,而是市場,中介和小微客戶實際上已經相互依存,金融機構強管控下,只能打低中介收費的比例,但很難杜絕。
市場問題需要市場化解決,否則會產生一系列次生問題。
4
解決中介收費,還是要回到市場化上。
大家都認同,企業客戶比個人更理性,但為什麼中介向客戶收費在消費信貸上得到了極大抑制,而在小微企業這一側反而一直無法得到很好的解決?
不是簡單的做好防騙宣傳就可以了,銀行網點比廁所還多,哪有那麼多那麼好騙的企業主,問題不是被騙,而是共謀。
根源還在供給上,供給如果不稀缺,客戶也就沒有了和中介共謀的必要。
所以解決中介收費問題,首先是遵循國家扶植小微的政策,持續加大小微市場的投放,讓更多小微企業主對小微貸款的持續供給有更多的信心,降低他對中介的依賴。
其次是大力發展非接觸小微貸款,減少客戶貸款的中間環節,對公貸款不同於個人,中間的流程要複雜得多,一旦流程拉長,又在線下辦理,中間就有牟利的空間。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印發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電視電話會議重點任務分工方案的通知》(國辦發〔2020〕43號)。
《通知》要求,推動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創新對中小微企業的信貸服務模式,利用大數據等技術解決「首貸難」、「續貸難」等問題。督促金融機構優化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延期操作程序,做到應延盡延,並引導金融機構適當降低利率水平。加強水電氣、納稅、社保等信用信息歸集共享,為增加普惠金融服務創造條件。
鼓勵商業銀行運用大數據等技術建立風險定價和管控模型,優化再造對中小微企業的信貸發放流程和模式,推行線上服務、「不見面」審批等便捷信貸服務。
發文高屋建瓴,切中要害,但要落實下來,需要監管機構對現行監管政策做出修改。比如開戶,現行監管政策是無法支持小微企業線上開戶的,戶都開不了,貸款怎麼發放?怎麼還款?還怎麼落實不見面審批呢?其它更細的貸款及反洗錢規定就更不用說了。
我們相信政府的決心和監管的智慧,期待更多的細則逐步落地。只有小微企業更為便捷的直接和金融機構發生信貸關係,中介收費才能得到遏制。
小微企業融資貴,融資難問題,短期之內靠著政府的號召、監管政策的考核,可以得到緩解,但長久來看還是得回到市場化解決的道路上來。
市場化的定價能使得金融機構小微貸款產品的商業邏輯能夠得到自洽,激發商業銀行的長期的供給意願。供給充分後,融資難的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至於融資貴,貴是一個相對值,什麼是貴,什麼是便宜,每個人的認知是不一樣的。市場充分競爭後,會對不同資質的小微企業形成一個相對公允的貸款市場價格,在這個價格上加上各種補貼政策,才能對融資貴問題形成一個長效的解決機制。
市場化的問題,讓市場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