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波 來源|銳問 Record(ID:tigerrecord)
阿里是網際網路公司裡,為數不多以文化為核心價值的公司之一。圍繞這套文化和價值觀,阿里也構建了完整的落地制度。當然近些年來,因為類似「996」這樣的問題也遭到了一些爭議。
俞朝翎,阿里中供鐵軍原主帥。1999年進入阿里巴巴,從銷售人員做到全國總經理,成為鐵軍主帥。親自參與了阿里文化和管理體系的建設。現為酵母商學院院長。以下是《銳問》與其就阿里管理文化的探討。
一
阿里文化的雛形
1、有資料說,你一開始對企業文化並不那麼接受,後來怎麼願意接受了?
從我的角度,我認為賺錢是更重要的,因為我是銷售,這個過程中沒意識到文化的重要性。
從2001年開始,我們引入價值觀的考核,放眼望去好像只有阿里是這麼做的,其他(公司)不是。但慢慢你會發現,做著做著就有感覺了,比如員工在拿業績的過程中,有沒有欺騙客戶、有沒有誇大產品…… 對步驟的重視會讓你把握整個銷售流程,幫你真正規範員工的行為。
有的時候,故意誇大產品也能把單籤下來,但我們叫過度承諾,這樣其實對客戶不利,對公司長久不利,而且員工還會心生內疚。一旦衝突發生的時候,價值觀往往會比較有用。我們的行為都符合價值觀的時候,整個身心會覺得很愉悅。
2、文化和價值觀是很虛的東西,它如何真正在基層落地?
公司只是做引導,核心還是需要我們自己來推動。比如PK的文化。公司層面會有業績的排行榜,但我們私底下約定,PK輸了的人要有懲罰,要請吃飯之類等,這些比較生活化的做法使得PK文化開始落地。
很多人覺得PK文化沒什麼用,但慢慢你會發現,什麼叫「激情」,什麼叫「逢敵必亮劍」,當整個團隊投入後的業績,比不投入時要高得多。
早期的時候這一切是沒有體系的,到後期就體系化了。獎勵基本都是公司行為,機票、iPhone、汽車等。 我們還發動了全國的PK。這種文化形成了內部的一種良性競爭,難能可貴。
3、你書裡提到,有些新晉的管理者,你覺得他們對人的理解還是不到位。怎麼叫到位?
工作是很辛苦的事,每天要出去跑客戶,特別是要跑一些陌生客戶。大多數狀況下會被客戶拒絕,甚至客戶辦公室裡都有狗攆。從人性的角度來說,他是不願意出去跑客戶的。
可是我們很多新晉管理者並不很了解這樣一種狀況,他們會逼著這些銷售出去拜訪客戶。基於對於人性的不同理解,做法完全不一樣。
管理者在以往的銷售過程當中,已經掌握了銷售的精髓,但忘了曾經也被狗攆的那種痛苦,所以管理會比較生硬,比如直接要求銷售今天去拜訪五家客戶,這時候銷售人員會覺得很不爽;同樣的事情,不同的說法,效果完全不一樣,比如這個月的業績還差多少?我怎麼才能幫你完成?需要我幫你什麼?這樣員工會很感激。後者關鍵在於,管理者要善於挖掘員工背後的心理,識人心、懂人性。
這跟年齡、閱歷等沒關係,是經過系統訓練的。像這套邏輯,我們以前都是手把手上課(比如通過Review (復盤)詳細拆解銷售時的行為、動機)、訓練、經常性糾正,然後才能變成一種肌肉反應,而不是通過大腦去思考的行為。
4、在中供內部,KPI是怎麼定的?
KPI是業績一半,價值觀一半。員工每個月都會接受績效談話,都會有訓練。
舉個例子,找藉口就是價值觀的一條。就是我們不能找任何藉口來影響我們對業務的判斷。一個團隊肯定有那麼一小撮人,長期不出業績,怨天怨地,而且容易抱團。但在阿里,就不允許這樣做。
我們曾有一個業績很好的人,偶爾不出業績也抱怨。但第二天,他又會精神飽滿地跑客戶,調整好狀態只要一個晚上;但那些水平差的人聽了他的抱怨後,可能需要兩三天才能調整好狀態。所以他即便業績很好,我們也會在價值觀上給他扣分。
應該去找HR或者直接領導去抱怨,這才是正確的倒垃圾渠道。
5、為什麼這套理念,能在競爭對手或客戶面前起作用?
價值觀宣導對了,人的欲望就會得到控制。人的欲望是需要得到控制的,如果放太大,就容易在工作的過程中變形。
比如有段時間,大家覺得產品很難賣,公司為什麼不來給我們打廣告。對我們不關心,市場的投入不夠,客戶都不了解我們,找各種各樣的藉口。那我們的要求是,要向內尋找。
轉化成行動的話,比如能不能每天多拜訪一家客戶,每次對客戶解釋的時候能讓客戶聽得懂,當這些慢慢轉化成我們一些行為標準的時候,你會發現個人的能力和績效上升得非常快。
早期我在金華帶團隊的時候,跟公司提要求,我說你看整個金華客戶數有十幾萬客戶,能不能在義烏多投一點廣告,而且它是輻射全國的。當時整個公司只選擇了在廣州投廣告,原因是廣州有廣交會。但我們的COO Savio(關明生)講,最好的2B廣告就是我們的雙腿,就是你們通過一家家拜訪客戶所獲得的知名度。
所以,我們在金華2-3年內,沒有投入市場一分錢,全部都是通過我們的雙腳,一天20個客戶這樣的拜訪量去打響知名度。後來金華成了業績全國排第二,人均產能排第一的地區。
6、這套文化根源是什麼?碰過壁嗎?
我們學的是GE。因為我們COO曾是GE亞太區的總裁。
價值觀是從國外引進的,我們以前不知道什麼叫價值觀,但是經過改良,它變成了我們的土話。阿里有很多土話,但都是管理的真諦。
當然,也有碰壁的過程。我記得公司還想引進六西格瑪(Six Sigma),但引進3個月發現根本沒啥用,我們也做不到,後來就停了。它可能更適合製造業,而不是網際網路公司。
阿里文化的影響及爭議
1、在阿里,馬雲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第一,精神領袖;第二,有些制度也是他提出來的,比如說像金銀銅製度(當月業績決定下個月的提成);第三,早期我們通過論壇形式,能吸引很多客戶。也會請馬總來當地做演講,因為你知道,馬總的演講能力還是可以的,早期的時候可能一年會有5-8場。
2、在你看來,阿里文化的核心是什麼?中供鐵軍文化對淘寶支付寶這些產品,有什麼影響嗎?
兄弟情。我們有很多「土話」,比如,「東風吹戰鼓擂,業績路上誰怕誰」,再比如「又猛又持久」,意思是,業績不但要猛,還得持久,每個月都要比上個月高。背後都是兄弟情。
而且,要樹立一個團隊的凝聚力,得有外敵或者假想敵,比如杭州團隊就會找寧波的PK,金華會找溫州,以老帶新、互相幫忙,兄弟情就慢慢被培養出來了。
所有團隊的核心還是人,只有人互相了解以後,內部凝聚力才會越來越強。阿里的銷售團隊,大家都是擰成一股繩,往前走。
淘寶和支付寶的話,因為2B和2C,是兩個不同的業務形態。但整個集團那還是圍繞著六大價值觀,比如客戶第一;今天最好的表現是明天最低的要求。
但我們允許每一家公司都有自己的子文化,淘寶有小二文化,因為小二文化很重要的點就是2C;而支付寶強調信任,一堆網際網路人跟一幫做金融的人搞在一起,文化衝突更大,所以要相信團隊,相信夥伴。
3、美團滴滴這些公司,其實也深受中供的影響。
大多數人出去以後,還是會有很深烙印的,因為這是一套體系中培養出來的人,所以大家的這種做法基本都差不多。
阿幹(美團前COO幹嘉偉)去美團的時候都是用中供那些方法,滴滴一開始的時候也強調PK文化,一看就是中供型的打法,團隊給人感覺就是非常勤奮,有激情,有血性。
當初,優步跟滴滴打的時候,優步就採用美國式打法,線上運營為主;而滴滴就是純粹地掃街,實地去拉客戶。
更核心的一點是,他們出去以後還是比較講究價值觀的,在中國市場還是吹出了一股很清爽的風,把阿里的價值觀文化,帶到了不同的行業。
4、現在很多網際網路企業,都崇尚用大數據和算法對員工進行管理。文化和價值觀那套還有用嗎?
大數據對人的管理上來說,我覺得會有。隨著公司的規模越來越大,專業化的分工肯定也會越來越強,要求你做的越來越專。從人的管理上來看,這是一個大致上的方向。
但是你說要具體到多細:看企業的規模和人數,以及管理的風格來定。但是,人畢竟不可能是機器,所以很多的東西還是需要人性化,我相信你也不願意未來走到那一步:比如每天給你20項工作規定你什麼時候能幹完,幾點上廁所,幾點吃飯,規定到秒,等等。
我認為沒必要擔心,企業其實跟人體是一樣的,它有自我反饋能力。作為老闆一定可以知道。核心的東西在於,人畢竟不是機器,不可能沒有情感。
5、可是很多公司學不好阿里。為什麼?
核心是大家不理解價值觀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很多企業認為企業文化是老闆的文化,但是老闆的文化怎樣變成公司的文化,這一點大家沒做好。
這裡面的根本是,價值觀沒有被考核。當價值觀能被考核的時候,才能真正落地。比如你天天在員工內部群散播那些負面情緒,或者傳播一些未經證實的信息,這種時候就扣你錢,那下次就不會這樣做了。
當然,我覺得長期做價值觀是需要CEO花極大的力氣和成本的。關鍵在於,是要做優秀或卓越的企業,還是做一個短期能賺錢的公司?絕大部分的人可能選擇後者。阿里得益於馬老師的前瞻性,他有自己的夢想,要做百年老店。
6、你覺得阿里最近一些年的管理文化都有什麼變化嗎?
新團隊會帶來一些新的東西,但我覺得把握住堅守價值觀這一條,其他都是一些可以去嘗試的點。
最近一些年。我覺得更「人性化」了。以前提倡「平凡人做非凡事」,後來提倡「非凡人做非凡事」,強調高水平的人才引進,這是走國際化路線的重要步驟;這次的「新六脈神劍」變化其實還是蠻大,比如其中一條是認真生活,涉及到了家庭,生活和工作要平衡。
7、早期阿里喜歡招苦大仇深的人,現在怎麼和90後、95後相處?
我覺得其實每個人的訴求點不一樣,以往我們比較容易找到,因為大家都不是那麼富裕,他們渴望在城市裡面能立足,能夠去買車買房。
現在的年輕人對於錢的渴望可能不是那麼大,但你發現他們各自的興趣點是不一樣的,有些人喜歡打遊戲,有些人喜歡Cosplay,這裡面其實有一個核心的點,跟以前那些需求共通的點,是飢餓感。
這就是激勵方向,我們稱之為員工的原動力。現在的管理可能會複雜一些,但從人性的角度來說,是一樣的。
8、近一兩年,阿里管理上的一些爭議還是挺多的。比如966。
996不值得提倡。我覺得阿里的加班雖然也很嚴重,並不是那種強迫式的。當然也有可能一小部分是966的。但選擇權更多在員工自己。
我也在書裡強調,我們很多人就是分不清我上班到底是為公司創造財富,還是為自己創造財富?如果你想有比較快速的知識和財富積累,不要說996了,007都行。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銳問 Record(ID:tigerrecord),作者:林波
本文來源銳問 Record,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