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論文數量的中國科研學者,一篇論文重複發表被期刊發現而撤稿

2020-12-25 高校網大秀

剛發表的論文被撤稿

近日,甘肅農業大學張文明團隊在《Waste Management》 發表的論文被撤稿,而該篇論文剛剛在2020年5月4日被刊發,通過信息披露來看,該篇被撤稿的論文,期刊編輯給出的理由是重複發表的論文。該篇論文在影響因子更高的《BIORESOURCE TECHNOLOGY》曾發表過,對於科研期刊而言,在接受科研論文前強調作者未存在一稿多投的承諾書,因此被撤稿屬於正常的行為,雖然《Waste Management》 的影響因子不高,但是最近幾年的處於提升的期刊雜誌,期刊編輯們對論文的質量和創新性有高的要求,對於這類一稿多投的作者,未來肯定會被封殺!

SCI期刊資料庫每年更新

一般科研論文投稿,都會自行評估自己的科研論文能發表在什麼等級的期刊上,如果被期刊拒稿後,才會考慮影響因子較低的期刊或聽從審稿人意見而投稿更適合的期刊,對比《Waste Management》 和《BIORESOURCE TECHNOLOGY的影響因子,雖然《Waste Management》 的影響因子相對較低,但是從《Waste Management》 歷年影響因子的數據來看,屬於一直穩步提升的期刊雜誌,說明了該本期刊的主編和審稿人認真負責,而不像一些老牌期刊,雖然影響因子很高,但是卻因為存在把關不嚴等原因,直接造成大面積學術造假的醜聞,最後直接被SCI資料庫剔除出局!

一稿多投的原因

出現一稿多投的原因有很多,由於投稿存在各種的不確定性,一些科研學者為了在趕在時間範圍內晉升職稱,為了更快的讓論文被期刊接收發表,他們會冒險把一份稿子投給多個期刊雜誌,只要有期刊發表,他們就會在時間範圍內獲得晉升職稱。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為了追求論文數量,多次投稿不同的期刊雜誌,從而獲得多篇論文的考核計算,例如,2020年國際科研打假學者BIK博士曝光國內科研學者8篇文章,不同作者,不同醫院,不同癌症種類,不同蛋白表達,最後卻做出完全一樣的結果,意味著,拿著一份完全一樣的科研數據結論,產出了8篇孿生論文,從這令人震驚的數據來看,發表這8篇論文的期刊質量並不高。然而在國內目前的職稱晉升體系中,沒有人會在乎論文的質量如何,只是單純的數篇數,這也會為何國內學者會出現一稿多投的重要原因之一,畢竟國內目前除了頂級高校對科研論文的質量有非常高的要求,普通高校和事業單位人員晉升,還是單純的追求論文數量!

相關焦點

  • 107篇中國論文被撤稿,是國際期刊把關不嚴的錯?
    [摘要]107篇中國學者論文因同行評審造假被國際學術出版巨頭斯普林格一次性撤稿,創下了正規學術期刊單次撤稿數量之最,被撤作者還不乏來自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等名校的。而這次事件距離去年12月底的同類事件才僅僅過去4個月。
  • 中國SCI論文撤稿佔世界 44%,破歷史最高撤稿記錄
    根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的報告,中國發表的 SCI 論文數量已經居於世界第二位,與第一位的美國旗鼓相當。同時,中國SCI論文的質量與被引用情況也持續提高。  3、中國學者撤稿量持續走高  2012年,中國學者被撤稿154篇,2015年,撤稿量猛增到348篇,比上一年翻了一番;2019年,增加到481篇。
  • 107篇中國學者論文遭國外期刊撤稿 中國科協回應
    日前,世界著名學術出版機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發布聲明,撤銷旗下期刊《腫瘤生物學》所刊登的107篇論文,創下了正規學術期刊單次撤稿數量之最。此次被撤稿論文的作者全部來自中國,撤稿原因稱是論文作者編造審稿人和同行評審意見。換言之,論文作者「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
  • 被國際期刊瘋狂撤稿,我國醫學論文還有救嗎?
    2015年3月,施普林格旗下現代生物出版集團撤回43篇在同行評審中造假的論文,其中41篇是中國學者的研究。8月,施普林格又撤回旗下10家期刊的64篇偽造同行評審的論文,其中就包括了《腫瘤生物學》,絕大部分論文亦來自中國。
  • 中國學者頻陷造假風波 論文作假僥倖機會小,撤稿代價大
    學術期刊對所有作者的投稿發表,不妨借用一個法律概念「無罪定論」,絕對不會懷疑作者有假而來,持包容信任的態度,尤其是未經證實和判決有學術造假之前。但是今天的精英層,尤其是一直被國際同業認為勤奮的頂尖中國科研人員,接連被查出發表的論文圖片有假,無論你無意重複用圖,有意編造做假,已經深深地傷害了中國科研人員的聲譽,玷汙了科學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 中國論文被大規模撤稿 國際科學形象遭重創
    施普林格表示,論文的發表者偽造莫須有的同行評審,論文投稿者「既是運動員,又充當了裁判」。4月21日,中國科協認證的微信公眾號「科協改革進行時」發表文章——「施普林格撤稿,中國科協喊話:出版集團也有責任」——該文透露, 4月18日,中國科協就撤稿事件與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團進行了會談。兩天後,施普林格方面發布了撤稿消息。
  • 107篇中國論文遭國外期刊撤稿 同行評審被指造假
    107篇中國論文遭國外期刊撤稿 同行評審被指造假 原標題:   4月20日,美國SAGE出版社旗下的《Tumor Biology》(以下譯為《腫瘤生物學》)期刊發布了一篇撤稿聲明,宣布將撤銷107篇出自中國作者的論文,這些論文涉嫌違規提供虛假的同行評審信息
  • 中國學者Science論文首次被撤:距發表僅3個月!
    作者 | 胡珉琦 10月9日,中國學者在燃料電池領域的一篇重磅文章——《電場誘導異質界面金屬態構建超質子傳輸》(Proton transport enabled by afield-induced metallic state in a semiconductor
  • 2016年,又有哪些奇葩論文被撤稿了?
    (妲拉/編譯)發表還是死亡,這是學術界的一句魔咒。研究者永遠面臨著發表新成果的壓力,重壓之下,這句咒語可能會轉化為「發表並且死亡」。2016年撤稿的科學論文超過650篇,這危害了科學家的正直名望,也動搖了公眾對科研工作的信任。
  • 國際學術發表又被批量撤稿,這次是33篇論文
    國際學術發表又被批量撤稿,這次是33篇論文摘要:今年4月,國際著名學術出版集團施普林格旗下期刊《多媒體工具與應用》批量撤銷33篇論文,加上該期刊近兩年撤下的另8篇論文,總共有41篇論文被撤,其中39篇論文的主要作者來自中國。因學術不端問題,國內學術圈又迎來了一次規模不小的「地震」。
  • 關注 | 清華大學11篇論文在海外被撤稿,校方這樣回應
    國外一個名為「Retraction Watch(撤稿觀察)」的網站近日顯示,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有學者的11篇論文因學術不端行為被學術期刊網站撤稿
  • Science大型撤稿報告:IEEE狂撤7000篇論文,中國兩位超級撤稿大戶...
    他們對大約10500份被撤回的期刊文章分析,發現了幾個有趣的現象:撤稿的數量在持續增長,但數量的增加似乎與其說反映了學術欺詐的流行,不如說是反映了社區自我監管的增強。全球Top10撤稿大戶中,日本作者排第一,中國的「Peter Chen」(陳震遠)和「Hua Zhong」(鍾華)分別排第四和第六。
  • 原標題:國際期刊集中撤稿107篇中國論文,科技部:正逐一徹查,將「零...
    昨天,相關部門舉行記者會,向社會通報,對於撤稿事件所涉作者的調查處理情況。  國際期刊集中撤稿107篇中國論文科技部:正逐一徹查 將「零容忍」  世界著名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團在今年4月發表了一篇撤稿聲明,宣布撤回107篇發表在期刊《腫瘤生物學》(該期刊曾是施普林格出版集團旗下期刊)上的論文,而這107篇醫學論文的主要作者均來自中國。
  • 與名校學者合作,撤稿的機率是高還是低?
    那麼,合作,特別是與來自名校學者的合作,對撤稿有何影響? 唐莉、曹聰等人的最新研究發現,合作發表或因作者之間的內部監督核校,減少了被撤稿的因素(比如造假和重大錯誤等)而降低了撤稿機率;而當合作文章有來自排名靠前大學的學者參與時,撤稿機率更低。但有意思的是,排名靠前大學的學者的撤稿一旦被識別,撤稿速度會更快。
  • 論文發表後發現錯誤,還能補救嗎?
    之前我在後臺就收到了求救的信息:發現自己之前發表的一篇論文的公式裡有個小錯誤,可能是校對的時候自己沒注意,一個字母上面應該加條橫線代表取均值。是不是應該通知雜誌社呢?擔心會誤導別人,已經發表 9 個多月了,通知了雜誌社會不會對這篇論文或者對自己以後投稿有不好的影響?
  • 全球top10醫學院《nature》重磅論文被撤稿,涉及多名華人科學家
    重磅論文被撤稿近日,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對2014年發表題為《miR-34a blocks osteoporosis and bone metastasis by inhibiting osteoclastogenesis
  • 中國學者評審造假被國際期刊集體撤稿,出版社稱不會對中國科學家...
    此次撤稿因其規模之大,創下了多個記錄:學術期刊單次撤稿量最大、單期刊撤稿總量最大、以及中國學者遭集體撤稿最多——雖然聲明中沒有明確指出造假作者的國籍,但從它公布的名單來看,遭撤稿的107篇論文全部來源於中國作者,牽涉119家國內高校、醫院,另有4家海外大學、醫院。
  • 中國新聞周刊:中國論文頻被撤稿的背後
    兩次被撤稿論文的作者絕大多數來自中國的醫療系統,包括一些知名大學的附屬醫院。其中,施普林格的撤稿中有61篇來自中國;在被BMC撤稿的43篇論文中,中國則佔了41篇。頻頻撤稿施普林格在關於此次撤稿事件的聲明中說,該集團的期刊編輯最先發現一些論文評議人電子郵件地址的真實性存在問題,隨後展開的內部調查發現了偽造的同行評議報告。
  • 國際期刊集中撤稿107篇中國論文 科技部:正逐一徹查 將「零容忍」
    世界著名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團在今年4月發表了一篇撤稿聲明,宣布撤回107篇發表在期刊《腫瘤生物學》(該期刊曾是施普林格出版集團旗下期刊
  • 中國「非三高論文」不得報銷,SCI期刊自我淨化,3名編委被開除!
    隨著世界科技工作人員和期刊數據的不斷提升,很多國家和科研機構都把SCI論文產出數作為科研考核的重要指標,中國第一家引入SCI考核指標的高校為南京大學,隨後全國高校和科研機構進行跟風,甚至很多事業單位評職稱也把SCI論文作為重要的考核指標,由於中國每年存在大量職稱評定的論文需求,能發表一篇SCI期刊論文成為很多人夢寐以求的一件事,然而卻對於遠離科研工作的人員來說,想要發表一篇高水平的SCI論文卻非常的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