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出醜!國際學術發表又被批量撤稿,這次是33篇論文
摘要:今年4月,國際著名學術出版集團施普林格旗下期刊《多媒體工具與應用》批量撤銷33篇論文,加上該期刊近兩年撤下的另8篇論文,總共有41篇論文被撤,其中39篇論文的主要作者來自中國。
因學術不端問題,國內學術圈又迎來了一次規模不小的「地震」。
據媒體報導,今年4月,國際著名學術出版集團施普林格旗下期刊《多媒體工具與應用》批量撤銷33篇論文,加上該期刊近兩年撤下的另8篇論文,總共有41篇論文被撤,其中39篇論文的主要作者來自中國。撤稿理由包括剽竊他人未發表手稿、操縱作者身份、試圖顛覆同行評議發表系統、內容抄襲、圖像未經允許不當複製。
這已經不是國內學術圈在國際發表上的第一次集體出醜了。2017年4月,施普林格集團旗下的《腫瘤生物學》雜誌一次性撤銷107篇中國學者的論文,原因是同行評議造假。2015年8月,該集團撤回旗下10本學術期刊上發表的64篇論文,絕大部分來自中國。
為什麼總是有如此讓人尷尬的學術撤稿事件?
究其原因,首先當然是國際學術發表的評價導向及其豐厚的利益回報機制。每次事關中國的國際發表撤稿文章中,都會涉及諸多知名的高等學府與科研機構,這次集體撤銷也是牽涉到國內數十家高校、科研機構和公司。也就是說,這不是某個單位的偶發行為,而是背後有共通的機制性要素。更讓人尷尬的是,其中有些論文還堂而皇之地獲得項目資助。
之所以有這麼多單位、這麼多人敢於一次次鋌而走險,那是因為國際發表背後有極其誘人的利益。幾乎所有單位都會對國際發表進行獎勵,在國際發表量較少的單位,更是會對此重獎,一篇論文幾萬元不在話下。不僅如此,國際發表還可以讓作者獲得職稱晉升、人才帽子、科研項目、基金資助等各種好處,可以「一魚多吃」。
實事求是地講,國際學術發表確實很重要,而且,為提高科研水平,為提高科研國際化水準,為提升中國科研的國際話語權,適當鼓勵國際發表無可厚非,但近些年來確實有些過頭了,以至於高校和科研單位在相互比拼中用力過猛。
有些人願意冒險、敢於冒險在國際發表上造假、剽竊、抄襲的因素,當然不只是評價導向及其回報機制,還有大家對國際發表醜聞的習焉不察,以及缺乏足夠的懲罰機制。長期以來,不少論文署名單位的態度是,不管你用什麼招,只要能發表就行,只要能讓單位填到各種表格就行,對於學術圈論文發表的灰色產業鏈,只要沒被曝光沒被抓到現行,就充耳不聞。
就像沸沸揚揚的「韓春雨事件」,單位對石破天驚的國際學術發表竟然沒有一點點核查審查機制,就開始向韓春雨懷裡猛塞各種頭銜和項目,最終竟然是依賴外部力量通過網絡打假來矯正,不能不說是一種機制性缺失。而且,從懲罰力度上講,家醜少外揚,不少醜聞最終不了了之。即使轟動了國內外學術圈的「韓春雨事件」,結論中竟然措辭為「不存在主觀造假情況」,實在令人大跌眼鏡。
因此,既然有足夠大的利益誘惑,再輔以不足夠大的懲罰力度,自然會有人想冒險投機。不過,自今年開始,國家對這種情況的系統性、機制性矯正已經啟動。
2月18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要求扭轉當前科研評價中存在的SCI論文相關指標片面、過度、扭曲使用等現象,規範各類評價工作中SCI論文相關指標的使用。也是在2月,科技部會同財政部研究制訂並印發了《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矯正在科技評價中過度看重論文數量多少、影響因子高低,忽視標誌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和影響等「唯論文」的不良導向。
所有這些,都意味著糾偏的開始,也是落實「破五唯」要求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原來很多方面的規定都需要調整,特別是單位的落實過程還有消化、理解、修正的過程,但無論如何都應該有行動。當然,也需要保持時刻清醒的是,糾偏過程要避免產生「鐘擺效應」,避免矯枉過正。
作者:任孟山,系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導、研究生院副院長
來源:光明日報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