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醜!國際學術發表又被批量撤稿,這次是33篇論文

2020-12-15 中國經濟網

原標題:出醜!國際學術發表又被批量撤稿,這次是33篇論文

摘要:今年4月,國際著名學術出版集團施普林格旗下期刊《多媒體工具與應用》批量撤銷33篇論文,加上該期刊近兩年撤下的另8篇論文,總共有41篇論文被撤,其中39篇論文的主要作者來自中國。

因學術不端問題,國內學術圈又迎來了一次規模不小的「地震」。

據媒體報導,今年4月,國際著名學術出版集團施普林格旗下期刊《多媒體工具與應用》批量撤銷33篇論文,加上該期刊近兩年撤下的另8篇論文,總共有41篇論文被撤,其中39篇論文的主要作者來自中國。撤稿理由包括剽竊他人未發表手稿、操縱作者身份、試圖顛覆同行評議發表系統、內容抄襲、圖像未經允許不當複製。

這已經不是國內學術圈在國際發表上的第一次集體出醜了。2017年4月,施普林格集團旗下的《腫瘤生物學》雜誌一次性撤銷107篇中國學者的論文,原因是同行評議造假。2015年8月,該集團撤回旗下10本學術期刊上發表的64篇論文,絕大部分來自中國。

為什麼總是有如此讓人尷尬的學術撤稿事件?

究其原因,首先當然是國際學術發表的評價導向及其豐厚的利益回報機制。每次事關中國的國際發表撤稿文章中,都會涉及諸多知名的高等學府與科研機構,這次集體撤銷也是牽涉到國內數十家高校、科研機構和公司。也就是說,這不是某個單位的偶發行為,而是背後有共通的機制性要素。更讓人尷尬的是,其中有些論文還堂而皇之地獲得項目資助。

之所以有這麼多單位、這麼多人敢於一次次鋌而走險,那是因為國際發表背後有極其誘人的利益。幾乎所有單位都會對國際發表進行獎勵,在國際發表量較少的單位,更是會對此重獎,一篇論文幾萬元不在話下。不僅如此,國際發表還可以讓作者獲得職稱晉升、人才帽子、科研項目、基金資助等各種好處,可以「一魚多吃」。

實事求是地講,國際學術發表確實很重要,而且,為提高科研水平,為提高科研國際化水準,為提升中國科研的國際話語權,適當鼓勵國際發表無可厚非,但近些年來確實有些過頭了,以至於高校和科研單位在相互比拼中用力過猛。

有些人願意冒險、敢於冒險在國際發表上造假、剽竊、抄襲的因素,當然不只是評價導向及其回報機制,還有大家對國際發表醜聞的習焉不察,以及缺乏足夠的懲罰機制。長期以來,不少論文署名單位的態度是,不管你用什麼招,只要能發表就行,只要能讓單位填到各種表格就行,對於學術圈論文發表的灰色產業鏈,只要沒被曝光沒被抓到現行,就充耳不聞。

就像沸沸揚揚的「韓春雨事件」,單位對石破天驚的國際學術發表竟然沒有一點點核查審查機制,就開始向韓春雨懷裡猛塞各種頭銜和項目,最終竟然是依賴外部力量通過網絡打假來矯正,不能不說是一種機制性缺失。而且,從懲罰力度上講,家醜少外揚,不少醜聞最終不了了之。即使轟動了國內外學術圈的「韓春雨事件」,結論中竟然措辭為「不存在主觀造假情況」,實在令人大跌眼鏡。

因此,既然有足夠大的利益誘惑,再輔以不足夠大的懲罰力度,自然會有人想冒險投機。不過,自今年開始,國家對這種情況的系統性、機制性矯正已經啟動。

2月18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要求扭轉當前科研評價中存在的SCI論文相關指標片面、過度、扭曲使用等現象,規範各類評價工作中SCI論文相關指標的使用。也是在2月,科技部會同財政部研究制訂並印發了《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矯正在科技評價中過度看重論文數量多少、影響因子高低,忽視標誌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和影響等「唯論文」的不良導向。

所有這些,都意味著糾偏的開始,也是落實「破五唯」要求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原來很多方面的規定都需要調整,特別是單位的落實過程還有消化、理解、修正的過程,但無論如何都應該有行動。當然,也需要保持時刻清醒的是,糾偏過程要避免產生「鐘擺效應」,避免矯枉過正。

作者:任孟山,系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導、研究生院副院長

來源:光明日報

來源: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107篇中國論文被撤稿,是國際期刊把關不嚴的錯?
    [摘要]107篇中國學者論文因同行評審造假被國際學術出版巨頭斯普林格一次性撤稿,創下了正規學術期刊單次撤稿數量之最,被撤作者還不乏來自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等名校的。而這次事件距離去年12月底的同類事件才僅僅過去4個月。
  • 又見單個雜誌批量撤稿88篇 眾多名校未能倖免
    近日,影響因子3.024的義大利SCI雜誌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歐洲醫學與藥理學評論》批量撤下中國學者總共88篇論文。儘管才過去8個月,但撤稿量幾乎逼近2017年腫瘤生物學雜誌107篇撤稿醜聞。近年來,國家科技管理相關部門出臺了眾多文件,但事後處理的方式只能做個安靜的美男子而等待學術不端醜聞的發生。
  • 兩年117篇SCI論文被撤稿 造假已成產業鏈-SCI論文 論文造假 學術不...
    原標題:117篇SCI論文被撤稿的背後  「論文造假」的輿論風暴又起。  12月12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召開的2016年「捍衛科學道德反對科研不端」通報會上,曝出2015年國際著名學術刊物撤銷論文的重磅消息。
  • 被國際期刊瘋狂撤稿,我國醫學論文還有救嗎?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那篇,就是其中「誠實的錯誤」。一般來說,撤稿的確不是什麼光彩的事,大規模的撤稿,更是會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質疑。近幾年相繼發生多起我國醫學領域作者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的論文被集體撤稿的事件,主要原因都是涉及學術不端行為。這些事件給中國醫學界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 中國百餘篇國際論文被撤稿 造假手段曝光
    僅7個月,百餘篇來自中國的國際論文先後被期刊、出版社撤下。這一反常現象引起中國科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等機構關注。  今年3月,英國現代生物出版社撤銷43篇論文,其中41篇來自中國。8月,德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撤回旗下10本學術期刊上發表的64篇論文,絕大部分來自中國。
  • 中國論文被大規模撤稿 國際科學形象遭重創
    4月20日,知名學術出版商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一次性撤銷旗下雜誌《腫瘤生物學》(Tumor Biology)2012年至2016年發表的來自中國的107篇文章,這些文章被認為涉嫌同行評審造假。此次大規模撤稿調查源於2015年、2016年連續曝出的撤稿事件。
  • 107篇中國學術論文造假遭外國期刊撤稿
    4月20日,世界最大學術出版機構之一的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團發表撤稿聲明,旗下期刊《腫瘤生物學》宣布撤回107篇發表於2012年至2015年的論文,原因是同行評議造假。107篇論文全部和中國研究機構有關,不僅包括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等三甲醫院在列,浙江大學、武漢大學、同濟大學等知名高校也不鮮見。
  • 107篇醫學論文被撤稿!科技部:暫停相關項目基金
    107篇醫學論文被撤稿!科技部:暫停相關項目基金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世界著名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團,今年4月份的時候曾發表過一篇撤稿聲明,宣布撤回107篇發表在期刊《腫瘤生物學》上的論文,而這107篇醫學論文的主要作者均來自中國
  • 國際期刊集中撤稿107篇中國論文 科技部:正逐一徹查 將「零容忍」
    世界著名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團在今年4月發表了一篇撤稿聲明,宣布撤回107篇發表在期刊《腫瘤生物學》(該期刊曾是施普林格出版集團旗下期刊
  • 國際期刊撤回已發表64篇論文 全部出自中國作者
    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韓啟德在昨天的首都高校道德宣講會上就此指出,我國學術界、科學界仍然面臨著學風浮躁、學術失範的嚴峻挑戰。中國科協重申和明確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論文的主要行為規範,包括不由第三方代寫論文等「五不」行為準則。
  • 中國65篇數學論文涉嫌批量造假,丘成桐:數學圈一直有抄襲
    這次涉嫌批量造假的數學論文存在大量反覆抄襲、偽造同行評議、虛構論文作者等問題,目前已有21篇被撤稿。「有人說數學圈純淨,但其實抄襲的現象也一直存在,不是今天才有的,國內國外都有,不高明的人照單全收、整段抄襲,很容易被抓出來,手段高的把別人的想法拿來放進自己的文章,但專家一看就曉得,這是抄襲的。」菲爾茲獎得主、哈佛大學終身教授丘成桐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分析說。
  • 撤稿事件回顧
    評論文被撤稿:沒有真實,所有科學俱為謊言         在波瀾壯闊的水面投入107顆石子,將會發生什麼?4月20日,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團發表聲明,宣布撤回旗下《腫瘤生物學》期刊107篇發表於2012年至2015年的論文。這些論文全部來自中國作者,撤稿原因是同行評議造假。
  • 中國65篇數學論文涉嫌批量造假,抄襲一直都存在?-虎嗅網
    近年來國內多個學術領域被曝出論文造假,但數學研究因容易被同行檢驗,一度被視為不太可能造假的學科。這次涉嫌批量造假的數學論文存在大量反覆抄襲、偽造同行評議、虛構論文作者等問題,目前已有21篇被撤稿。其中,孫建國的名字在目錄中出現了7次,其中兩篇論文已被撤稿。其中一篇於2017年發表在雜誌《Boundary Value Problems》上的論文在今年1月被撤稿,主編撤稿意見顯示,這篇文章與多篇其他作者的論文有重疊、有偽造同行評議的證據,且作者沒有對這些疑問進行任何回復。
  • 科學界的造假之王:寫了200多篇論文,183篇遭撤稿
    其中騙子之王更是達到前無古人的地步,發表論文數212篇,因涉嫌造假而遭到撤稿的就達到了183篇之多。然而打假的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也因此誕生了有名的「學術警察」。如今他雄踞個人撤稿篇數榜首,遭撤稿的文章有驚人的183篇之多,一個人就佔了從1980年到2011年撤稿總篇數的7%。這個爬得高又摔得痛的故事還開啟了學術出版的新紀元:誕生了用於搜尋學術造假的統計學工具,以及樂意用它們尋找造假的「學術警察」。
  • 中國數學領域首次被曝涉嫌論文批量造假:牽涉65篇,虛構作者
    署名為 Smut Clyde 的學術打假人在關注學術誠信的網站 For Better Science 上發文爆料,一批數學領域的論文顯示出一致的造假痕跡,包括虛構國外作者、論文內容出現虛假數學公式,且問題論文之間頻繁相互引用、抄襲。其中部分論文已被期刊撤稿。
  • 上百篇中國學者論文遭撤稿,涉及眾多名校
    雜誌社撤回中國學者26篇研究文章,涉嫌套路/批量加工研究成果,包含眾多名校!醫學雜誌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於2020年8月5日撤回了中國學者26篇文章,絕大部分都是非編碼RNA領域,主要原因是套路及批量類似的研究,涉嫌學術不端,其中包括大連醫科大學
  • 中國65篇數學論文涉嫌批量造假,丘成桐:「其實抄襲現象一直存在」
    這次涉嫌批量造假的數學論文存在大量反覆抄襲、偽造同行評議、虛構論文作者等問題,目前已有21篇被撤稿。「有人說數學圈純淨,但其實抄襲的現象也一直存在,不是今天才有的,國內國外都有,不高明的人照單全收、整段抄襲,很容易被抓出來,手段高的把別人的想法拿來放進自己的文章,但專家一看就曉得,這是抄襲的。」菲爾茲獎得主、哈佛大學終身教授丘成桐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分析說。
  • 中國65篇數學論文涉嫌批量造假,丘成桐:其實抄襲現象一直存在
    近年來國內多個學術領域被曝出論文造假,但數學研究因容易被同行檢驗,一度被視為不太可能造假的學科。這次涉嫌批量造假的數學論文存在大量反覆抄襲、偽造同行評議、虛構論文作者等問題,目前已有21篇被撤稿。其中一篇於2017年發表在雜誌《Boundary Value Problems》上的論文在今年1月被撤稿,主編撤稿意見顯示,這篇文章與多篇其他作者的論文有重疊、有偽造同行評議的證據,且作者沒有對這些疑問進行任何回復。這篇文章討論了《調和函數的邊界積分特性在最小調和優化上的一個新應用》,通訊作者薛高英(音譯)來自浙江台州學院機械工程學院。
  • 原標題:國際期刊集中撤稿107篇中國論文,科技部:正逐一徹查,將「零...
    昨天,相關部門舉行記者會,向社會通報,對於撤稿事件所涉作者的調查處理情況。  國際期刊集中撤稿107篇中國論文科技部:正逐一徹查 將「零容忍」  世界著名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團在今年4月發表了一篇撤稿聲明,宣布撤回107篇發表在期刊《腫瘤生物學》(該期刊曾是施普林格出版集團旗下期刊)上的論文,而這107篇醫學論文的主要作者均來自中國。
  • 浙大北航等學者被國外期刊撤稿30餘篇
    今年4月,國際著名學術出版集團施普林格(Springer)旗下期刊 Multi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s 批量撤銷33篇論文,加上該期刊近兩年撤下的另8篇論文,總共有41篇,其中39篇論文的主要作者來自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