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117篇SCI論文被撤稿 造假已成產業鏈-SCI論文 論文造假 學術不...

2020-12-16 東方網

原標題:117篇SCI論文被撤稿的背後

  「論文造假」的輿論風暴又起。

  12月12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召開的2016年「捍衛科學道德反對科研不端」通報會上,曝出2015年國際著名學術刊物撤銷論文的重磅消息。

  據通報,自2015年3月開始,《英國現代生物》《斯普林格》《愛思唯爾》《自然》等國際出版集團出現的4批集中撤稿中,涉及中國作者的論文有117篇。其中,23篇標註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另有5篇被列入已獲得資助的項目申請書。

  2014年,我國發表的SCI論文約25萬篇,僅次於美國,是英國的兩倍,與14年前相比翻了5倍。

  值得關注的是,經基金委調查,第三方中介機構在這些學術不端的案例中扮演重要角色——上述28篇被撤銷的論文,都是委託第三方中介機構進行「潤色」並投稿,更有甚者部分論文完全是通過買賣請人代寫代投;會上通報的8個科研不端典型案例,又涉及偽造論文審稿人郵箱、提供虛假審稿意見、操控論文同行評議過程等行為。

  記者調查發現,本次被曝光的第三方機構——上海豐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豐核公司」)有「前科」,代寫及買賣論文已形成一條灰色的產業鏈。當前,相關中介機構業務分類較多,提供服務的「紅線」模糊,國際論文的審核也存在著灰色地帶。

  涉事第三方中介機構已非第一次被點名

  這批論文為何被撤稿?基金委黨組書記、主任楊衛指出,問題在於「同行評議涉嫌造假」——第三方中介機構在代人投稿的過程中,虛構了同行評議專家的信息,通過「幽靈」評審向期刊和出版社等審稿平臺提供編造的評審意見。

  基金委進一步調查發現,28篇被撤銷的論文中,13篇與一個名為「豐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第三方中介機構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

  上海豐核公司的官網稱,公司總部在上海,在濟南有一家分公司,北京、瀋陽等6地設有辦事處。

  基金委通報的第一個案例,對這家公司的問題進行了詳細說明。2015年8月,斯普林格出版集團因同行評議涉嫌造假,撤銷了上海某大學王立山等人於2013年發表的1篇論文,該論文是王立山讀博期間發表的4篇論文之一。

  王立山稱,自己迫於博士畢業壓力,在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寫完論文後,偽造了通訊作者的電子郵箱,隨後委託同學臧衛東投稿。臧衛東表示,他在投稿推薦審稿人環節偽造審稿人郵箱,並因此掌控了此郵箱,向編輯部反饋編造的審稿意見。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查詢發現,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上海豐核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是臧衛東。2015年1月23日之前,該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是王立山。2015年7月9日,上海豐核公司因未依照《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規定的期限公示2014年度報告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同年7月29日,在補報未報年份的年度報告並公示後其被移出經營異常名錄。

  這並不是上海豐核公司第一次作為第三方機構被點名。2015年3月,BMC(英國現代生物出版集團)曾撤銷旗下12種期刊43篇論文,其中有41篇來自中國。據《科技日報》披露,中國科協對涉及的31名作者逐一調研,結果顯示,有5家第三方機構與15名被撤稿作者合作。

  除上海豐核公司及其分公司濟南豐核醫藥技術有限公司外,另外3家機構包括:上海翊東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艾斯泰微(武漢)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魔識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記者進一步調查發現,上海豐核公司、濟南豐核公司、上海翊東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實際都出自同一個集團。

  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顯示,上海豐核公司的自然人股東為臧衛東、桑運霞;濟南豐核公司的自然人股東為臧衛東、王立山;上海翊東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此前的法定代表人即為臧衛東,監事備案為桑運霞,2015年12月24日,該公司註銷。

  論文買賣「一條龍」服務

  能夠提供SCI論文代投甚至代寫的公司並不少見。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找到一家名為「LetPub」的網站,其明確稱,會對論文構思、主題確定、內容組織、全文完善、發表支持等進行全程「一條龍式」的專業指導服務。有類似業務的上海沃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則提供「SCI論文發表『全程服務』」,包含論文編寫、選刊投稿、審稿人回復、修回等直到文章成功發表等業務。

  記者看到,上海豐核公司網站上標有「提供課題整體外包『一站式』解決方案」等廣告,但並未找到直接與論文代投相關的業務。記者隨即拔打了該網站的聯繫電話,詢問是否可以提供SCI論文代寫。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從代寫到代投,還可以確保論文的發表」。

  該工作人員表示,在論文代寫中,公司使用的數據是真實的,來自於其他人提交的數據和原始數據,可以整體下載後做整合分析。而實驗性的論文,則需要客戶提供實驗樣本,加收實驗部分的費用。

  「SCI論文代寫是按照投稿影響因子來收費的。」這名工作人員稱,「包寫包發」1.0的價格是3.5萬元;2.0的價格是7萬元,以此類推。從論文的數據、成文到發表,最快需要18個月。「但時間存在不確定性。」

  在投稿推薦審稿人環節,該公司工作人員聲稱,可以幫忙註冊郵箱。「郵箱的註冊比較簡單,其實就是第三方評議。」

  現年29歲、微生物學博士畢業的「SCI論文職業寫手」 陳立明(化名)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整體外包」包括根據客戶的研究方向設計課題、做實驗、分析數據,最後是寫文章和發文章。

  他還進一步對這些第三方機構進行了分類。在他看來,這些公司分為「真正的學術輔助/科研外包公司」「沒有實驗條件的學術輔助公司」「沒有實驗條件的學術輔助公司(低配版)」,以及「論文買賣公司」。

  陳立明表示,在他熟悉的生物醫學SCI領域,「學術輔助和單純的代寫相差得不是一星半點」。他理解的「真正的學術輔助/科研外包公司」業務覆蓋面廣,有著良好的實驗條件,比如2000平方米的實驗室,價值2000萬元以上的固定實驗儀器,負責實驗外包和試劑生產。

  陳立明說,「沒有實驗條件的學術輔助公司」業務的開展,則是建立在客戶提供數據的基礎上。「好一點」的公司雖然沒有實驗,但數據分析、科研培訓的業務也有不少。但在「沒有實驗條件的學術輔助公司(低配版)」和「論文買賣公司」這裡,數據造假和第三方評審造假就出現了。

  是否違規的「紅線」難界定?

  陳立明告訴記者,事實上,「代寫」業務在國際上「挺普遍」。

  「國外確實沒有代投,但代寫會有。其實翻譯就是代寫的一種,叫做『有中文初稿提供英文初稿』。很多代寫的業務都是翻譯,所以問題在於你怎麼界定。」他表示,學術文章很難直譯,從中文到英文,基本上就是寫手把原來的內容打散重組的過程,嚴格來講不能稱為翻譯。

  「如果叫翻譯和潤色沒問題,但一說代寫就是學術不端。可實際這兩種業務在操作上並沒有本質區別。」陳立明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院長江曉原指出,所謂規範的第三方機構也是一種「擦邊球」,「很難講清楚」。

  他表示,國外很多承接這類業務的第三方機構,名義上稱自己為翻譯公司,替人將論文潤色,但「這個中間沒什麼明確的界限」。

  「從替人翻譯論文到替人造一個論文,論文造假還有不同的程度,可以幫你修改或者乾脆連實驗都替你做,都是很自然的過渡。這些公司也會打通審稿的路子,保證你發出SCI論文。」江曉原說。

  江曉原說,這些所謂的「規範的第三方機構」既不透明,在操作時又有著很多可以平滑過渡的空間,因此很難簡單判定其業務是否真正規範。「一篇文章投稿者找人潤色,基本不可能告訴雜誌社。你沒辦法掌握這個事實,所以根本談不清尺度。」

  在江曉原看來,SCI中收錄的期刊,實際也有著較大的差別。他表示,根據最新的數據,目前,全世界有8000多種期刊收錄在SCI中,而其中部分期刊因為影響因子不高,發表較為容易。本次涉及的論文大多是發在這些期刊上,相關的論文買賣公司一般最終刊發的,也都是影響因子比較低的期刊。

  「影響因子比較高的刊物,比如影響因子在前20的,有許多根本不實行所謂的同行評議。」江曉原說,「他們的辦刊機制和我們這裡的科普雜誌一樣,沒有編委會,也不實行我們這裡所想像的同行匿名審稿制度。比如《自然》雜誌,現任主編菲利普·坎貝爾在2014年接受果殼網專訪時,又一次特別聲明《自然》『從不設編委會』,而且『自然集團的所有期刊都這樣』;坎貝爾以此為榮,他覺得沒有編委會才能有獨立的思想,不會被學術界的人左右。」

  江曉原指出,相對來講,同行評議是目前最為公正的方式,「那些買賣論文、虛構同行評議的第三方機構,其實都背離了同行評議的初衷」。

  論文審核存在灰色地帶 監管真空從何而來

  江曉原告訴記者,現在很多的雜誌沒有紙質版,都是所謂的在線發表,如此一來,每期雜誌裡論文數量基本沒有限制,也就造成了編委會審稿的負擔。審稿「外包」,弊端就出現了——「這些公司並不是我們所想的真正的學術共同體成員,一旦外包出去其實就不再是同行評議了。」

  他解釋,外包的商業公司衍生了新的審稿模式,讓投稿人自行推薦幾位審稿人,外包公司會從中找人審稿。投稿者需要提供審稿人的郵箱,於是便有人自己註冊了另外的郵箱,編造出子虛烏有的審稿人。外包公司的審稿人將要審的稿子發到郵箱裡,實際上是發到了作者本人那裡,或是發到代筆的公司去。順理成章地,會收到正面的審稿意見反饋。而同行評議演變成弄虛作假的行為。

  「這些雜誌在線發表後,造假現象成批量地出現,規模越來越大後會讓某些雜誌警覺起來,發現了自己的審稿有問題,進而進行調查。」江曉原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最近很多雜誌都進行了核查,隨之而來的是幾十篇論文被撤稿。

  他說,這些撤稿的文章也不全來自中國,但由於我國考核能力、職稱的時候對論文很看重,所以被撤稿的論文也較多。

  被撤稿的論文中,甚至有部分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江曉原表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主要依照作者發表的刊物及成果。「只要刊物本身沒問題,他們基本就會信任。造假若要被揭露,往往也是由發表論文的刊物來進行。」

  按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條例》相關規定,基金委對相關責任人作出處罰,最嚴重的為7年內禁止申請科學基金項目。「對於情形特別惡劣的,監督委員會其實希望能終身禁止申報。」基金委監督委員會主任陳宜瑜曾對媒體表示,「科研誠信建設需要相關各方共同努力,希望能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加以規範。」

  「寫論文最根本的目的,是學者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公布出來,促進同行間的互相交流和討論,這也是學術論文本來的作用,但現在已經遠遠超出這個範疇。」江曉原說,當越來越多的投稿人背離初衷,第三方中介機構的空間便不斷擴大。

相關焦點

  • sci論文等的時間太長能撤稿嗎
    不是所有發表的sci論文都會在期刊規定期限左右給出答覆。等的時間太長,雖不常見但也存在,怎麼辦?作者想撤稿卻又不知道能不能。那麼,sci論文等的時間太長能撤稿嗎?撤稿是發表sci論文過程中一種常見狀況。依照相關規定,只要sci論文沒有見刊,就可以撤稿。
  • 117篇撤稿論文,61份學術不端通報:「無賴性論文造假」太荒唐
    然而,117篇科研論文,統統都找了「幽靈」評審——第三方機構虛構出來的評委。不僅找,還扎堆找,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有關係的28篇中,13篇與一個名為豐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第三方中介機構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虛擬「同行評議」只是小菜一碟,更不要臉的行為是自己不寫,找人來寫。結果就很可笑了。
  • sci論文有錯誤會撤稿嗎
    sci論文有錯誤會撤稿嗎?這個要看錯誤是什麼錯誤了。若是很嚴重的錯誤,撤稿往往無法避免。若是小錯誤或者不是很嚴重的錯誤,作者及時寫一個勘誤就可以了,通常不會撤稿。向sci期刊投稿的文章,很多都有錯誤,哪怕是大牛撰寫的文章也很難避免,可見sci論文有錯誤是一個常見現象,但並非sci論文有錯誤就一定會撤稿。作為論文作者,在投稿前,一定要仔細核查,能避免的要避免。若是沒有發現,投稿後才發現,就要及時的彌補,而彌補的方法就是寫勘誤。
  • 論文造假生意依舊 中國亟需打造自己的SCI
    這並非第一次出現論文造假被曝光的情形,2015年3月,英國現代生物出版物集團撤銷43篇論文(其中41篇為中國大陸作者);同年8月,斯普林格撤回旗下10個學術期刊64篇論文,全部來自中國大陸作者;同年10月,荷蘭愛思唯爾出版社集團撤銷旗下5本雜誌9篇論文,作者亦全部來自中國大陸。雖然,輿論高度關注,然而造假仍在繼續。
  • 科學界的造假之王:寫了200多篇論文,183篇遭撤稿
    其中騙子之王更是達到前無古人的地步,發表論文數212篇,因涉嫌造假而遭到撤稿的就達到了183篇之多。然而打假的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也因此誕生了有名的「學術警察」。截至2011年,藤井已發表文章200多篇,在他的研究領域可算非常高產了。2011年12月,他在《麻醉學期刊》(Journal of Anesthesia)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這成了他所發表的最後一篇文章。
  • 107篇中國學術論文造假遭外國期刊撤稿
    4月20日,世界最大學術出版機構之一的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團發表撤稿聲明,旗下期刊《腫瘤生物學》宣布撤回107篇發表於2012年至2015年的論文,原因是同行評議造假。107篇論文全部和中國研究機構有關,不僅包括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等三甲醫院在列,浙江大學、武漢大學、同濟大學等知名高校也不鮮見。
  • 範上達院士及其多篇論文被指學術造假
    2005年,他曾獲得中國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並於同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們已經嘗試和範本人聯繫,但到目前為止,尚未得到回信。」《美國移植學報》期刊主編Allan Kirk說。儘管如此,上述兩文的撤稿,意味著過去半年多來,《知識分子》對於香港大學醫學院學術造假匿名檢舉一事的探尋終於有了切實回聲。
  • 107篇中國論文遭國外期刊撤稿 同行評審被指造假
    107篇中國論文遭國外期刊撤稿 同行評審被指造假 原標題:   4月20日,美國SAGE出版社旗下的《Tumor Biology》(以下譯為《腫瘤生物學》)期刊發布了一篇撤稿聲明,宣布將撤銷107篇出自中國作者的論文,這些論文涉嫌違規提供虛假的同行評審信息
  • 11篇論文被海外撤稿,清華撤銷造假作者的博士學位
    本報訊(記者 雷嘉)國外一個名為「Retraction Watch(撤稿觀察)」的網站近日顯示,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有學者的11篇論文因學術不端行為被學術期刊網站撤稿。昨晚清華深圳研究生院對此作出回應,相關研究生已於去年被撤銷博士學位,其導師也停止了招收研究生的資格。北京青年報記者在「撤稿觀察」網站上列出的撤稿名單上看到,這11篇材料學領域的學術論文主要發表於2014年至2016年之間,被《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材料科學與工程)》等期刊網站撤稿。
  • 這篇《Nature》論文造假14年,今天終於被撤稿!
    今天(3月19日)出版的《Nature》期刊發表了一篇撤稿聲明,撤下了美國史丹福大學Erler等人於2006年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從nature官網可以看到,這篇文章已有1846次訪問,953次引用!撤回的原因主要是圖片異常,而且作者無法提供原始數據。作者稱,由於圖片組合和數據方面引起關注,決定撤回本文。
  • 學術圈造假之王的戲劇人生,212篇論文183篇被撤稿
    一篇看似完美的SCI論文背後到底有怎樣的「事實真相」呢?學術造假在圈內早已經不是新鮮話題,歷史上的騙子更是數不勝數,但你能想到一個人發表了212篇論文,最後被撤稿竟然高達183篇,堪稱學術界造假之王!他就是日本麻醉醫生藤井善隆!
  • 國際學術發表又被批量撤稿,這次是33篇論文
    國際學術發表又被批量撤稿,這次是33篇論文摘要:今年4月,國際著名學術出版集團施普林格旗下期刊《多媒體工具與應用》批量撤銷33篇論文,加上該期刊近兩年撤下的另8篇論文,總共有41篇論文被撤,其中39篇論文的主要作者來自中國。因學術不端問題,國內學術圈又迎來了一次規模不小的「地震」。
  • 中國學術論文又造假?代寫公司與巴西SCI雜誌合作「淘金」
    一本巴西SCI期刊同一期刊登了數篇相似的中國投稿者論文,論文使用了相同圖表、相同研究對象、得出了相同實驗結果。距英國學術醫療科學文獻出版商大規模撤銷中國論文僅僅一年時間,中國學術論文造假再度被曝光。PlagiarismWatch網站得出了一個結論:第三方論文造假代寫公司製造了上面的這些論文;同時相互抄襲圖表的SCI文章發表在同一期上,雜誌編輯幾乎不審稿。前者賺取論文造假費,後者賺取版面費。PlagiarismWatch網站直言:這些「爛」雜誌與博客無異,但更糟糕的是,雜誌賺取大量中國人金錢的同時製造出大量汙染科學文獻資料庫的垃圾論文。
  • 世界名校SCI論文撤稿現象:H指數越高的教授,撤稿比例反而更高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世界名校(Top200)撤稿知多少》,其中提到「世界名校SCI論文撤稿現象:H指數越高的教授,撤稿比例反而更高」。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世界名校對待學術論文應該是非常嚴謹的。檔次越高、排名越靠前的高校,學術論文的質量按道理也是越高的。
  • 44所中國大學被曝問題論文,有教師抄都抄錯了,還虛構洋作者
    6月15日,學術打假人克萊德(smut clyde)和tiger bb8(中文網名「扮虎」——記者注)在一個關注學術誠信的網站上公布了一份報告:國際數學期刊中,一批來自中國的論文顯示出一致的造假痕跡,包括虛構國外作者、虛構數學公式等問題,且這些問題論文之間頻繁相互引用、抄襲。已發現涉嫌造假的論文有65篇——其中21篇已被撤稿。
  • SCI論文與sci會議論文的區別是什麼
    ,如果是有論文集出版的會議論文,在國內的認可度相對要好一些,對於sci來說,情況有不同,sci不同於ei,sci主要檢索的是學術期刊,會議論文極少被檢索。 論文集一般不屬於sci的檢索範圍,即便檢索會議論文,sci也主要收錄在期刊上發表的國際會議論文,如國際會議專刊、增刊,以及在期刊上刊登的國際會議摘要,sci一般不收錄國際會議論文集,如果是非常頂尖的國際學術會議,被檢索也是有可能的。
  • 524名醫生被曝學術造假 有"槍手"開始放棄SCI業務
    一場撤稿風波再次將醫學界學術造假推至風口浪尖。近日,全球知名出版機構施普林格出版社宣布撤掉《腫瘤生物學》雜誌2012~2016年發表的107篇論文。據統計,被撤稿的107篇論文作者來自125家中國研究機構、牽涉524名醫生以及4個國外研究機構。實際上,這已經不是醫生學術造假第一次被公之於眾。早在2015年10月,擁有《柳葉刀》《細胞》等知名學術期刊的出版巨頭愛思唯爾便撤銷旗下5種雜誌中來自中國的9篇論文。
  • 比107篇造假論文更可怕的,是SCI論文都能買
    近日,著名出版商斯普林格決定撤回107篇同行評議造假的論文,這些論文全部來自中國學者。學術不端再一次成為焦點。評職稱、晉升、加薪、評選各類稱號都與論文掛鈎的體制,催生了一系列灰色產業。甚至有人對「冰點」的記者直言,在SCI上發文章,「不過就是完成一件流水線上的產品」。
  • 臺灣「中研院」前所長8篇論文造假遭撤稿
    臺灣學者最嚴重國際處分:「中研院」前所長8篇論文造假。(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中國臺灣網3月31日訊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灣「中研院」生化所前所長陳慶士驚爆8篇學術論文造假,並遭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建議「立即撤稿」。
  • 今日話題 | 南開校長被曝論文造假,再次敲響學術不端警鐘
    截止到目前,在最初曝出曹雪濤論文造假的國外學術交流在線平臺PubPeer上,能檢索到有上述圖像異常、作者署名包括曹雪濤的論文已超過40篇。 面對外界質疑,曹雪濤回應稱,「查完了,我會給大家一個回復」。同時,中國工程院辦公廳工作人員對媒體表示,會針對有關問題展開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