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107篇造假論文更可怕的,是SCI論文都能買

2020-12-17 環球網

近日,著名出版商斯普林格決定撤回107篇同行評議造假的論文,這些論文全部來自中國學者。學術不端再一次成為焦點。

評職稱、晉升、加薪、評選各類稱號都與論文掛鈎的體制,催生了一系列灰色產業。

甚至有人對「冰點」的記者直言,在SCI上發文章,「不過就是完成一件流水線上的產品」。

被買賣的SCI競賽

記者|郭路瑤

編輯|陳卓

SCI竟然被賣了。

面對這條簡短的新聞,29歲的「SCI職業寫手」陸志明壓根兒不以為然。這位微生物學博士畢業生,曾拒絕了被視為「香餑餑」的兩所高校副教授職稱,自願成為一個「槍手」。

在大多數人眼裡,這個全稱《科學引文索引》、59年前由美國人創立的資料庫十分「高大上」,是評價科研水平的「硬指標」。但對陸志明而言,在上面發文章,不過就是完成一件流水線上的產品。

最近,加拿大湯森路透集團宣布,將旗下包括SCI資料庫在內的智慧財產權和科學信息業務,高價拋售給一家與科研毫無關係的投資公司。聽說這個消息,美國微生物協會立即與這項「扭曲了科學」的指標說拜拜。陸志明看到網絡上有人提問SCI被賣「對國內乃至世界學術圈會產生怎樣影響?」他毫不猶豫地寫下「有個毛線影響」。

▎校園裡,一則代寫論文的廣告。視覺中國供圖

「現在科學本來就是個產業,是功利的。」陸志明說。兼職兩年全職一年,他經手SCI論文多達25篇,結婚和房子首付的錢就是這樣攢出來的。而他所認識的另一個小團隊,一年的業務流水量就達到2000多萬元。

與灰色市場的繁榮相呼應的,是我國在這場「國際SCI競賽」中嗖嗖往上躥的得分。在2014年,我國SCI論文數量便高達25萬篇,僅次於美國,是英國的兩倍。中國在這場競賽中的投入也越來越大。在科研經費的比拼中,中國雖然屈居第二,但年均16.6%的增長速度卻讓其他選手望塵莫及。

然而,一邊是科技論文「第二大國」的輝煌成績,一邊是創新指數在40個主要國家中排第18名的尷尬現實。有學者呼籲「論文崇拜撐不起科技強國」,簡單要求論文發表的期刊和數量,只會折騰掉大筆科研經費。但是,對於另外一些學者來說,在我國的國情下,量化的評價指標總比人為主導要強得多。在SCI論文代工廠的流水線上,不到1年就能生產一篇博士畢業論文

隨著我國SCI論文體量的日漸龐大,陸志明所在公司的業務也蒸蒸日上。

銷售部、市場部、產品部、實驗部、技術支持部,光看部門組成,他們公司與其他公司並無不同。只不過,從這些流水線上誕生的,是一篇篇SCI論文。

作為一個權威的引文資料庫,SCI通過科研論文被引用的頻次來體現科研成果和學術期刊的影響力,每年都會公布所收錄刊物的影響因子排名。而陸志明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一篇發表在影響因子5分以下期刊上的SCI論文,他們在半年至9個月內便可搞定所有實驗量。這種在他眼裡「沒啥技術含量」的實驗「體力活」,全部交給本科和專科生組成的團隊。他們中許多「連實驗原理都不懂」,但「操作技術相當高」。

接下來,包括博士和碩士在內的技術支持部門要花差不多兩周的時間,根據數據「從零整出一篇能發表的SCI論文」。從數據分析、撰文繪圖到語言潤色,他們如同堆積木般熟練。加上前期的實驗和後期的投稿,最多不超過一年半,一篇能達到博士畢業要求的論文,便從他們手中印到了SCI國際英文期刊上。

招攬顧客之類的「雜活」則不需要他們費心。在這個嚴謹而高效的工作鏈條上,一個個部門之間環環相扣:銷售團隊聯繫客戶;市場部通過調研了解需求,並且收集客戶反饋;產品部根據客戶告知的研究方向,在一周內列出該領域的研究前沿和熱點,並且呈現給客戶。此後,陸志明所在的部門給出詳細的實驗方案和預算,客戶認可後籤約。

畢業、評獎、評職稱,對論文需求催生了一個巨大的代寫市場。圖片來自網絡

上海交通大學科技史教授江曉原,對此早就見怪不怪。「SCI刊物一點都不神秘,很多公司都能搞定。」江曉原反覆強調。「國內的考核體系卻往往認為,如果你能在SCI期刊上發表論文,你便牛得很。」在他看來,SCI如今儼然已成科學界的「黃金俱樂部」,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期刊一經收錄即登龍門。

事實上,SCI每年收錄的刊物多達8000多種,「有不少水刊」。他舉例說,有的期刊就是單純地刊登實驗報告,哪怕是同類型的實驗,只要具體對象和數據不同,便可能多次發表。如今不少期刊推出了電子版,篇幅不再受限,更導致魚龍混雜。

而且,在江曉原看來,影響因子這把看似公正的尺子,其實也會說謊。

一方面,期刊可以通過一些手段提升自己的影響因子。另一方面,被引用次數越多,也不一定說明科研價值越大。極端情況下,一篇極其糟糕的文章也經常被當作反例引用。

正如江曉原所調侃的,「蘿蔔快了不洗泥」。在讀博的5年時間裡,陸志明一共發表了5篇SCI論文,其中兩篇發在了所在領域排名前五和前十的期刊上。而如今,他一年完成的SCI論文多達十幾篇,大多發在了中低端雜誌上。當雞的數量增大到100萬隻,鶴恐怕就很難被注意到了

根據多年的追蹤觀察,江曉原覺得,「SCI槍手」的產業鏈已經逐漸浮出水面。

去年3月,英國現代生物出版集團宣布撤銷43篇SCI醫學論文,其中41篇來自中國。短短5個月之後,德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又撤銷了64篇論文,全部來自中國。

所有被撤銷的論文均由第三方公司代為投稿,他們在推薦審稿人時提供虛假的郵箱,自己投稿自己審,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然後將偽造的審稿意見發回雜誌社。在江曉原看來,這已經成了不少「槍手公司」快速發稿的秘訣。

在成為「全職槍手」前,陸志明曾兼職的公司便走了這條路子。但如今他所在的公司講究「絕對正規」,保證客戶的安全。因此,他們有很多「回頭客」。有些客戶從博士到走上一線,一直依靠他們公司發表論文,有人代寫論文形成的研究都成了體系。

在這個成果生產鏈條上,陸志明是那隻「下蛋的雞」,但孵出的蛋卻不屬於自己。看著那些沒有自己署名的論文,陸志明卻並不感覺失落,因為他很清楚,「自己只是在做服務業」。

他服務的對象大多是公立醫院的臨床醫生。「不進入這個行業,你根本不知道他們對於科研外包的需求量。」

在中國的醫院裡,醫生要臨床和學術「兩頭挑」,不像美國的醫院,臨床型和學術型醫生大約10∶1。SCI論文顯然成了他們升職路上的「攔路虎」,陸志明因此覺得,自己某種意義上給客戶清除了路障。

正是這種巨大的需求,讓這個興起不到10年的行業像氣球般膨脹。陸志明的工作從單純地代寫文章拓展到了設計研究方向和實驗細節,而他們的實驗室也像陀螺般越轉越快。在他看來,業績增長的背後,正是國家對科研硬指標的逐漸重視,以及隨之而來的日益龐大的基礎研究體量。

2014年,我國發表的SCI論文總數與14年前相比,已經翻了5倍。而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北京市所有科研機構發表的SCI論文數量,加起來還不及一所哈佛大學。有科研工作者回憶,那時SCI論文還是新鮮事物,所在的學校給予現金獎勵,但大家仍然感覺高不可攀。

單一的評價體系也是催生論文代寫市場的原因之一。圖片來自網絡

陸志明所在的公司成立於2007年,那時SCI論文已經普遍與評職稱掛鈎。同時期,井岡山大學一位教師3年內在國際SCI期刊《晶體學報》上發了70篇文章,成功被提為副教授,此後又被曝出論文造假。

在這些壓力和誘惑的驅使下,有不少客戶找到了和陸志明一樣的代寫者。「單純地寫一篇,沒有設計實驗的環節,公司籤的合同就是3萬元。」

這些流水線上的標準品,最終變成了「學術泡沫」,湧入我國每年20多萬篇SCI論文的洪流中。江曉原認為,優秀論文早已不能在這些泡沫中「鶴立雞群」了,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打比方說,泡沫泛濫最直接的後果便是當雞的數量增大到100萬隻的時候,遠遠望去一大片,其中有幾隻鶴恐怕就很難被注意到了」。

他大聲疾呼,「我們已經過了計劃經濟的時代,不應該再搞計劃學術了!」生物科學家饒毅也曾在科學網博客上尖銳地指出,「SCI在中國科學和教育界長成了一個畸胎瘤。」評價科研成果,逐漸變成只看發在了哪兒,發了多少篇,影響因子多高,發了什麼卻沒人關心。定量分析評價當然存在問題,但只採用同行評價並不可行

事實上,如何避免純量化的評價標準帶來的負面效應,不只令中國科學家頭疼。

在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後,美國科學家蘭迪·謝克曼「任性」地宣布,不再向《細胞》《自然》《科學》三大「所謂的頂級雜誌」投稿。他自己創辦的期刊也完全不採用影響因子這一指標。理由是,「人們往往覺得那些數字看起來更客觀,但其實它們都是錯誤的」。

對於這一事件,「SCI寫手」陸志明依舊很淡漠。「所有的評價指標到最後都得量化,這個沒法避免,就和找工作要看985和211高校一樣。」在他看來,單方面地宣布不公布影響因子,不過是掩耳盜鈴。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武夷山,早在5年前便對論文代寫代發現象做過深入的調查,不過,他得出的結論並非要一刀切掉職稱評定中的量化指標,而是要想辦法改進其中的不合理之處。

14年前,當越來越多的大學開始採用量化指標來評價科研績效時,這位科學計量學專家在論文中寫道,「與過去那種主觀隨意性較大的評價方式相比,無疑這是一個可喜的進步。」

同時,他也警告,對待這些指標要慎之又慎,如果過於強調單個研究人員論文發表量和引用量,就容易誘導他們走捷徑。

後來,在和英國一位教授探討這一難題時,他們取得了共識。「既然總有人通過做手腳來應對指標,那指標就不能太少。」他曾供職的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設計了20多項學術計量指標,除了影響因子,還包括擴散因子、權威因子、被引半衰期等等。

而且,「槍手」陸志明覺得,國家總得採用一個「性價比最高」「犯錯率最低」的篩選手段,這個篩子不可能完美。

在量化指標存在漏洞可鑽,但又不得不用的情況下,武夷山提出,最好的辦法是將定量評價與同行評價擰在一起。

一個月前,他用1000多字的篇幅,詳細介紹了一位美國學者提出的科研基金分配新模式。學者們相互評估學術水平,並給同行排名,排名越靠前的學者獲得的經費越多。同時,充分數位化的信息系統,可以識別出潛在的利益衝突,以及相互關照構成的關係網絡。

學術界的同行們則在評論區七嘴八舌地討論開了。有人鼓掌,有人跳出來質疑,也有人中肯地提出改進的建議。不過,他們大多都認為,現有的評價體系得改革了,公認的學術實力或者研究的市場價值,才應該是評價的標尺。

(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陸志明為化名)

來源:中青在線

相關焦點

  • 107篇中國學術論文造假遭外國期刊撤稿
    4月20日,世界最大學術出版機構之一的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團發表撤稿聲明,旗下期刊《腫瘤生物學》宣布撤回107篇發表於2012年至2015年的論文,原因是同行評議造假。107篇論文全部和中國研究機構有關,不僅包括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等三甲醫院在列,浙江大學、武漢大學、同濟大學等知名高校也不鮮見。
  • 107篇中國論文遭國外期刊撤稿 同行評審被指造假
    107篇中國論文遭國外期刊撤稿 同行評審被指造假 原標題:   4月20日,美國SAGE出版社旗下的《Tumor Biology》(以下譯為《腫瘤生物學》)期刊發布了一篇撤稿聲明,宣布將撤銷107篇出自中國作者的論文,這些論文涉嫌違規提供虛假的同行評審信息
  • 兩年117篇SCI論文被撤稿 造假已成產業鏈-SCI論文 論文造假 學術不...
    原標題:117篇SCI論文被撤稿的背後  「論文造假」的輿論風暴又起。  12月12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召開的2016年「捍衛科學道德反對科研不端」通報會上,曝出2015年國際著名學術刊物撤銷論文的重磅消息。
  • 8篇孿生科研造假論文的背後,論文工廠明碼標價,SCI期刊要價高!
    而最近伊莉莎白·畢克再次在網絡曝光中國科研學者的造假論文,再次印證了中國有專門助推科研造假的論文工廠,因為有8篇論文,不同的作者,不同的醫院,不同的癌症種類,不同的蛋白表達,結果卻做出一模一樣的結果,發表了8篇科研論文,被網友稱為喪心病狂,簡直能讓人窒息,並且希望這些論文的作者不是中國人,結果這8篇科研論文全部出自中國,分別是南京醫科大學、河南大學、福建醫科大學、中國醫科大學2篇、鄭州醫科大學、青島大學
  • 107篇論文撤稿事件-新聞專題-科學網
    「不幸」的是,這篇論文也成了此次被撤下的107篇論文之一。           採訪中,林誠再三表示,此次撤稿論文事件定性應該是同行評議造假,不是論文造假,概念不同,性質更不能等同。「我可以保證,論文中的實驗數據是真實的。至於第三方找到的論文評審專家,偽造同行評議,這個我完全不知情。」
  • 107篇中國醫學論文齊被撤浙大、協和都中槍(名單)
    當地時間4月20日,世界最大學術出版機構之一的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社發表撤稿聲明,旗下期刊《腫瘤生物學(TumorBiology)》宣布撤回107篇發表於2012年至2015年的論文,原因是同行評議造假。107篇論文全部和中國研究機構有關,還創下了正規學術期刊單次撤稿數量之最。
  • 107篇中國論文被撤稿,是國際期刊把關不嚴的錯?
    [摘要]107篇中國學者論文因同行評審造假被國際學術出版巨頭斯普林格一次性撤稿,創下了正規學術期刊單次撤稿數量之最,被撤作者還不乏來自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等名校的。而這次事件距離去年12月底的同類事件才僅僅過去4個月。
  • 論文造假生意依舊 中國亟需打造自己的SCI
    107篇中國作者的論文涉嫌造假,近日,被德國知名出版商斯普林格出版社(下稱斯普林格)旗下《腫瘤生物學》(Tumor Biology)雜誌宣布撤回。該事件引發了中國科學界和輿論的高度關注。這並非第一次出現論文造假被曝光的情形,2015年3月,英國現代生物出版物集團撤銷43篇論文(其中41篇為中國大陸作者);同年8月,斯普林格撤回旗下10個學術期刊64篇論文,全部來自中國大陸作者;同年10月,荷蘭愛思唯爾出版社集團撤銷旗下5本雜誌9篇論文,作者亦全部來自中國大陸。雖然,輿論高度關注,然而造假仍在繼續。
  • 107篇醫學論文被撤稿!科技部:暫停相關項目基金
    107篇醫學論文被撤稿!科技部:暫停相關項目基金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世界著名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團,今年4月份的時候曾發表過一篇撤稿聲明,宣布撤回107篇發表在期刊《腫瘤生物學》上的論文,而這107篇醫學論文的主要作者均來自中國
  • SCI論文屬於核心論文嗎?
    ,比如一個刊物既是國內核心期刊,同時又被SCI檢索,成為SCI期刊,這種情況下,作者發表了該期刊論文,這篇文章既是SCI論文又是核心期刊論文,一本SCI期刊是否能算作核心期刊,這要看期刊的具體情況。sci論文SCI從來源期刊數量劃分為SCI和SCI-E。
  • sci論文翻譯報價【乾貨】sci論文翻譯報價格式要求
    如今很多審稿人都會給出明確的修改意見,但是不可避免的是,有些審稿人如果覺得你的論文錯誤太多,可能就直接退稿,這時候體現了論文修改的重要性。很多發表過論文的作者都知道,論文不經過幾次修改,都覺得是不正常的事情,但是小易認為這樣太浪費時間和精力了,總結一下我自己發表SCI論文的經驗,提出自己的一點看法。
  • 107篇醫學論文丟大臉,假學術不僅丟國格
    2014年,她所發現的「萬能細胞」被認定學術造假,導致她自己從日本理化學研究所辭職,早稻田大學博士學位被取消。更讓人揪心的是她論文共同作者兼導師、世界級幹細胞頂級專家、日本又一個非常有希望獲得諾貝爾獎的笹井芳樹因不堪輿論壓力而自殺。這不是孤例。又有韓國「克隆之父」黃禹錫,2005年,因在美國《科學》雜誌發表論文被證實造假,他自己及另6名專家因此被首爾國立大學辭退。
  • sci論文翻譯價格【乾貨】sci論文翻譯價格格式要求
    例如論文內容學術、嚴密、科學,論文語言用語滿足專業習慣,英語表達習慣,很多sci論文是英語,因此國內合作者需要寫論文,可以聯繫專業機構的老師交流,提供專業的修改潤色服務。此外,作者還應注意sci論文與國內論文的差異。例如,此類論文的標題更為活躍,但它們必須符合國際標準。一些sci期刊對作者的職稱有特殊要求,他們需要按照要求寫作,其次是摘要。
  • sci論文多久能發表
    一篇文章不是投稿sci期刊就能夠立刻安排印刷出版,不僅要經過期刊編輯的審核,還要根據期刊周期和版面進行排期。因而,不花時間,花幾天時間完成sci論文發表是不現實的。那麼,sci論文多久能發表?首先,sci論文發表要匹配期刊,期刊不同,完成論文發表所需要的時間有差異,可能是3-6個月,可能是一年,甚至更久。作者在投稿前,先了解期刊的大概發表時間,著急發表的,優先考慮所需時間短的期刊,以免sci論文不能及時發表。
  • sci論文等的時間太長能撤稿嗎
    不是所有發表的sci論文都會在期刊規定期限左右給出答覆。等的時間太長,雖不常見但也存在,怎麼辦?作者想撤稿卻又不知道能不能。那麼,sci論文等的時間太長能撤稿嗎?撤稿是發表sci論文過程中一種常見狀況。依照相關規定,只要sci論文沒有見刊,就可以撤稿。
  • 上海復旦碩導為追女博士送5篇sci論文引熱議,這些論文價值幾何?
    愛情是無價的,所以上海復旦碩導為追女博士送房送車還送5篇sci論文都不為過,問題是,女博士只是利用他,沒有真正愛他,因此這5篇sci論文的價值變成了零,一文不值。當然如果這5篇sci論文用在應該用的地方,那將會有巨大價值。
  • 國際期刊集中撤稿107篇中國論文 科技部:正逐一徹查 將「零容忍」
    )上的論文,而這107篇醫學論文的主要作者均來自中國。,嚴重損害了我國科技界的國際聲譽和廣大科技人員的尊嚴,同時也反映出我國學術環境和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懲戒體系和力度都還需要進一步改進。學術期刊集中撤稿事件始末德國當地時間4月20日,世界最大學術出版機構之一的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團發表撤稿聲明,聲明指出,經過徹查,已經找到足夠證據,確信這些論文在同行評審過程中有造假行為,以此公布。此次撤稿名單長達數頁,不僅列出了撤稿的論文題目和刊號,還有作者姓名。涉及的107篇、524名醫生和在讀醫學生,來自中國。
  • 107篇中國學者論文遭國外期刊撤稿 中國科協回應
    日前,世界著名學術出版機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發布聲明,撤銷旗下期刊《腫瘤生物學》所刊登的107篇論文,創下了正規學術期刊單次撤稿數量之最。此次被撤稿論文的作者全部來自中國,撤稿原因稱是論文作者編造審稿人和同行評審意見。換言之,論文作者「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
  • 如何快速發表SCI論文
    發布sci論文早已變成了時下較為時興的發展趨勢,都是學界較為注重的學術期刊論文,而也是許多作者諮詢:sci論文發布高效率嗎?小編在這裡詳細介紹:sci論文對比國內南大核心、北大核心期刊而言是很容易發布的,並且周期時間都是比這種學術期刊較短的,國內北大核心期刊見刊期長,針對作者的文憑、工作經歷規定都是很高的,發布難度係數是較為高的,這都是國內作者較為頭痛的地方。
  • 原標題:國際期刊集中撤稿107篇中國論文,科技部:正逐一徹查,將「零...
    《腫瘤生物學》上的論文,而這107篇醫學論文的主要作者均來自中國。  國際期刊集中撤稿107篇中國論文科技部:正逐一徹查 將「零容忍」  世界著名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團在今年4月發表了一篇撤稿聲明,宣布撤回107篇發表在期刊《腫瘤生物學》(該期刊曾是施普林格出版集團旗下期刊)上的論文,而這107篇醫學論文的主要作者均來自中國。此次大規模撤稿事件,在學術界引起不小震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