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在「全國一盤棋」的統籌部署下,眾多醫務工作者毅然奔赴前線,成為「最美逆行者」。但在他們守護社會時,誰來守護他們身後的家人?江蘇省開展了「最美逆行者子女守護計劃」,由28所高校的3736名大學生志願者組成「最強家教團」,為1280名醫務人員子女提供公益家教。(3月6日《中國青年報》)
在「最美逆行者」身上,我們不僅看到了醫者仁心和將心比心,也看到了作為共同體一員守望相助、無私奉獻的崇高品格。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疫情不除,何以回家」,醫護人員的誓言讓人敬佩;將我們對醫護人員的致敬讚美轉化為實際行動,不少高校的大學生志願者也用自己的方式參與戰「疫」。
在中國人的精神譜系裡,國家與社會,整體與個人,往往都是密不可分的。一件件寫滿了各種各樣符號的防護服,承載著醫護人員的家國情懷。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陪伴,許多醫護人員並非缺乏對子女的愛與關心;只不過,加班加點、高強度工作成為常態,讓他們長時間、經常性地缺席。外地馳援湖北的「最美逆行者」,可能一連數個月都會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失陪」。
教育作為一種社會流動的渠道,承載著公眾對「讀書有用論」的價值認同;為了避免「出身越差,上的學校越差,將來找的工作越差」的「下沉螺旋」的上演,許多家長不斷激勵和鞭笞孩子們在學習上「更上一層樓」。
對於不少「最美逆行者」而言,他們最大的「後顧之憂」,就是因為他們的「失陪」影響孩子們的學習。
為「最美逆行者」的子女進行線上公益家教,顯然有助於發揮大學生的特長和優勢;作為一種實踐育人方式,線上公益家教何嘗不是一種「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通過這樣的公益活動,大學生不僅提升了技能和才幹,也為戰「疫」貢獻了一份光與熱。
給醫護人員子女進行線上公益家教,也是某種意義上的「弱勢補償」。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醫護人員迎難而上、不遺餘力。
很多「最美逆行者」匆匆收拾行囊,來不及跟家人告別,來不及喚醒沉睡中的孩子。許多醫護人員的子女,已經數十天沒有見到過爸爸媽媽,更遑論陪伴他們、輔導他們學習。
從這個角度上說,疫情讓醫護人員尤其是「最美逆行者」的子女因為偶然的因素在學習上處於弱勢地位,需要進行「弱勢補償」。
以血緣和倫理為核心的傳統家庭觀念,讓「最美逆行者」和千千萬萬普通父母一樣,對子女充滿了愛與關心。
即使遠隔千裡,「最美逆行者」也操心著子女的學習。公益線上家教不僅切實地裨益了醫護人員子女,也讓處於戰「疫」一線的「最美逆行者」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相互支撐與依靠;他們的背後,還有無數的「我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