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充分利用職業院校學生特點,創新思政教育模式,讓學生認為「有用」、能夠「有心」、感到「有趣」?這無疑是職業院校抓好思政教育的關鍵。
「黨的十九大精神和今年兩會精神能在第一時間進入課堂,並成為學生熱議和最感興趣的話題,得益於我們對思政教育的創新改革。」談到職業院校思政教育改革,新疆克拉瑪依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王和對記者說,「從2013年開始,我們通過創新模式、精雕細琢,用『工匠精神』打造思政課,發力『學生端』,讓思政教育圍著學生轉,讓最新的思政內容第一時間進課堂,營造『沉浸』模式,使學生『泡』在思政教育氛圍中。」
下功夫讓學生認識思政課「特殊價值」
「在一些職業院校學生眼裡,思政課地位不高。這個難題不破解,思政教育效果不可能好。」對此,克拉瑪依職院思政部主任景四新有著切身體會。思政課教師講得再精彩,一些學生的主動性依然不足,他們認為「技能學好了,將來可以找個好工作。花時間學思政,又有什麼用」。
「不能怪學生,作為思政課教師,得認真回答學生並讓其認識到學好思政課『有用』。針對學生的問題發力,才是破解思政教育難題的鑰匙。」基於這樣的認識和判斷,景四新在大一新生的最初幾堂思政課上下功夫,精雕細琢課程內容。他首先讓學生「說說你們眼裡的思政課」,討論異常熱烈,得出的結論卻令人倍感壓力,不少學生認為學好技能就行了、學思政有些浪費時間。
景四新以學生們最看重的「就業」為切入點來說事兒。「學好技能沒錯,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找到一個對口崗位。如果選擇非對口崗位,這個時候同學們所說的技能,恐怕就派不上多大用場了。」景四新這樣一說,不少學生愣住了。「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你在學校學的思政課,成了你最有價值的資本了。」
「思政教育重在培養思政素養,教會大家愛國、愛崗、敬業、奉獻,還涉及國家大政方針、未來發展願景,事關每個人的成長和未來發展,影響到大家是否能過上想要的生活。這就是思政教育的價值所在。」景四新還列舉偉大人物和學生們熟悉的典型人物成長故事,深入分析思政給其帶來的深刻而巨大的影響。
「過去,沒聽老師說過思政教育對一個人的影響有這麼大。認識到思政課有用,我便意識到其重要性了。」大二學生劉濤這樣對記者說。景四新和思政教師們的創新做法,從2013年起在全院推廣,所有思政課教師在給新生上思政課的時候,都要讓學生首先認識到思政課是「有用」的,並將其「特殊價值」教育貫穿始終。
任務單讓學生主動發掘思政課「魅力」
認識到「有用」,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大大增強。那麼,接下來的「文章」又該怎麼做?
「我們在思政課這個主渠道、主陣地上大做文章,想辦法讓學生沉浸其中。」王和告訴記者,「學院創設『課程任務單』制度,每門課都通過任務單模式進行教學。」記者看到,黨的十九大精神在第一時間就進入了克拉瑪依職院思政課任務單中。
過去,在傳統思政課教學模式下,基本上都是教師主導、主講,講完了事,雖然入耳了,但難以入心入腦,效果打了折扣。如今,思政部教師通過集體備課方式,對每個章節進行分析研判,制定出任務單,再將任務單分配給班裡由8至10名學生組成的小組,各小組則根據任務單要求分頭準備。
「任務單模式下,學生能夠參與到課程教學進程中來。」教師楊明睿告訴記者,「有了任務,學生們就自然而然地行動起來,動手、動腦、用心便自然而然了。這很像專業課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實踐動手才能學會技能一樣。」
「初中、高中都沒有這樣的學習模式,所以大家都很興奮,一接到任務單就迫不及待地行動起來了。」大一學生王淑佳告訴記者,「我們先進行課程預習,找到核心點,再根據課程要求收集資料、整理文案,小組成員間進行討論、形成觀點。在報給任課老師並得到肯定和批准後,小組從成員中推選一名學生作為主講,面向全班同學開講。然後,老師再進行點評,就一些難點和重點內容進行點撥式講授。」
「親切感倍增,很多生硬的概念和道理,通過學生的講述變得容易接受了。」景四新說,「從統計數據來看,在任務單模式下,學生主講使學生的抬頭率大幅提升,充滿了興趣和期待。」
4個學期4門課,該校都要切合教材設計30多個任務單派發給學生。大三學生王亞龍告訴記者:「我們都很看重並珍惜這個難得的機會,每個任務單完成後,都會自然而然形成一個話題,課後會圍繞這個話題進行討論,從課堂延伸到食堂、宿舍,有時候討論和關注甚至會延續一個多星期。」
讓思政教育實踐活動貫穿學習全過程
從「學生端」發力,克拉瑪依職院緊緊抓住思政教育實踐活動課不放,讓實踐活動貫穿學生學習全過程。王和告訴記者,實踐課帶來的直接效果就是讓學生覺得思政教育「有趣」,不枯燥。
「有趣」,學生才喜歡,才能入腦入心。每周三下午,是該校思政教育實踐課時間,也是學生最期待的課程。
「給學生上黨的十九大精神實踐課的時候,我沒有按照傳統模式在課堂上講,而是帶著學生走出了校門。」該校經濟管理系班主任馬芮告訴記者。馬芮帶著學生們去了菜市場和社區,學生們把一份份關於黨的十九大精神的調查表向經營戶和市民隨機發放,並進行調查。「學生們很興奮,覺得這樣的活動很有趣。調查回來,再進行分析總結,看看普通群眾對黨的十九大精神了解多少。」
這個過程,對學生觸動很大。一番實踐活動下來,學生們不僅自己記住了內容,而且接觸了解了社會,增強了思政教育重要性認識。學生李婭娟說:「很喜歡沒有生硬說教的思政實踐活動課,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每節課都收穫很多、觸動很大。」
王和認為,讓學生覺得「有趣」,是增強思政教育效果和魅力的關鍵之一。有趣了,學生就會主動參與,激發主觀能動性。就像學生學技能,調動起了學生興趣,他們自然就能去鑽研、琢磨。
2017年暑假,該校把思政教育實踐課開到了農村,給農民們提供服務、開設講座。大二學生馬江說:「大家深受觸動,紛紛表示畢業後到基層去工作。」
王和告訴記者:「我們還把思政教育實踐課延伸到實習實訓現場以及寒暑假,讓學生通過多種方式參與實踐活動,確保思政教育不斷線。用專業課的精神打造思政課,讓思政課變成精品課程,學生愛上,教師愛教。」
確保思政課「有用、有心、有趣」之外,該校還對思政課考核評價進行改革,改變過去靠出勤率和考試成績就能合格的考評方式,評價向任務單完成情況、參與度、實踐課效果等方面傾斜,考評結果與獎助學金以及評優評先和畢業掛鈎。「軟硬兼施」的評價方式,讓思政課成了學生們的最愛,思政教育呈現出旺盛生命力。(本報記者 蔣夫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