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重慶臨空經濟區 振翅欲飛
核心提示
坐在輕軌3號線的車廂內往外眺望,陽光下,重慶機場顯得格外耀眼——飛機起降有序,旅客、貨物川流不息,長長的跑道反射著金黃的光芒。
就在跑道的不遠處,塔吊林立,機器轟鳴,一派忙碌的建設場景——50萬平方米的T3A航站樓和長3800米的第三跑道正在加緊建設……
大幕拉啟,機遇凸現。
江北國際機場、兩路保稅港、悅來會展中心、空港新城、重慶石盤河商務區,幾大功能板塊不約而同集聚渝北,使渝北區「臨空經濟區」的屬性和地位陡然呈現。基於此,渝北區委、區政府審時度勢,在10月21日召開的區委十三屆三次全委會上,科學提出「全方位發揮臨空優勢,加快建設重慶臨空經濟區」的目標任務。
1 臨空經濟風生水起
臨空經濟具有外向型、高端性的特點,符合未來經濟發展規律和國家經濟結構調整戰略方向。「臨空經濟區」,已成為國內外區域經濟發展的「發動機」
所謂臨空經濟,指的是依託機場設施資源,通過航空運輸行為或航空製造活動,利用機場的產業聚集效應,促使相關資本、信息、技術、人口等生產要素向機場周邊地區集中,在以機場為中心的經濟空間,形成航空關聯度不同的產業集群。
它一方面孵化培育各相關產業,助力地方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又反過來推動民航事業進步,是民航業和地方經濟互利發展的紐帶。
臨空經濟在國外起步較早,發展也較為成熟。早在1959年愛爾蘭就成立了香農國際航空港自由貿易區,它包括緊靠香農國際機場的香農自由工業區和香農鎮,利用國外資金和原料,發展加工出口工業,這是早期臨空經濟區的一種形式。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航空業的進步,世界各地的大型現代化機場,如日本大阪的關西國際機場、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史希斯浦爾機場、中國香港新機場,建設方面都推出臨空經濟區的建設計劃,使機場與臨空區互為有機組成部分,在整體規劃上,呈現立體、多層、輻射的態勢。
最典型的是日本長崎縣,依託長崎空港,在濱海區域規劃興建了一個臨空經濟區,建設一條商務辦公街,建立系列航空關聯產業開發區、自由貿易區、高級文化娛樂區、高級住宅區和高精尖端技術產業區。
我國臨空經濟的發展最早可追溯至20世紀90年代。1992年成立的西南航空港經濟開發區可謂我國臨空經濟發展之雛形,現已成為成都市發展戰略規劃中南部副中心和產業基地重要組成部分。此後,北京、廈門、上海、廣州、武漢、鄭州、南京、杭州等地也相繼啟動了臨空經濟概念的發展。
「航空運輸快速安全的優勢滿足了現代經濟產品的需求。」重慶社科院研究員王秀模稱,現代社會正逐漸演變為通過全面運用信息技術,以知識的加工、整合為內涵,以創造智能工具,來改造和更新經濟各部門和社會各領域,從而大大增強了工作效率和創新能力。
王秀模稱,大量高附加值、體積較小、重量較輕產品湧現,例如電腦晶片、軟體、生物醫藥、高科技電子產品等,這些產品的運輸成本較低,只佔到總成本的很小一部分,但對市場的敏感程度卻很高,產品的生命周期也比較短,只有很快佔領市場,才能獲得高額利潤,產品對運輸的要求很高。
例如在北京市順義區天竺工業區布局的「北京村田電子有限公司」,主要產品是片式多層陶瓷電容器,其產品的最大特點是量大、體積小、應用面廣,其最小產品僅僅只有0.6×0.3毫米。這種基礎元器件應用到很多產品之中,例如手機、手錶等,其運輸方式幾乎都採用航空運輸,因此,這類企業布局在機場周邊是最為便利的,比如在北京市順義區天竺工業區就集中了SONY、NOKIA、松下、愛立信、JVC、北京韓美藥品有限公司等類似企業。
2 渝北區整裝待發
坐擁江北國際機場,渝北發展臨空經濟的地域優勢不言而喻。如今,江北機場已成為全國十大機場之一,打造重慶臨空經濟區的時機已經成熟
12月4日下午3點半,十幾輛滿載筆記本電腦的大卡車一字排開,在江北國際機場北邊的國際航空貨運站門口的小廣場卸貨,這些「重慶造」筆記本電腦將在20多個小時後,到達歐美等地。
就在剛過去的11月,江北機場的國際(地區)貨郵吞吐量達到9444.9噸,是單月成績的新高,抵得上2010年全年的成績。
「目前,全國幾乎所有的空港城市都先後提出要打造臨空經濟區,以全面發揮機場作為經濟增長的引擎作用。」渝北區發改委綜合規劃科科長吳勇介紹,打造重慶臨空經濟區,時機已經成熟。
吳勇稱,綜合分析渝北區的區位條件和發展現狀,由渝北區牽頭建設重慶臨空經濟區具有堅實基礎。
首先是江北機場帶動作用不斷增強。2012年,江北機場客貨吞吐量分別達到2205萬人次、27萬噸,均位居全國機場第9位。加上2015年江北機場將建成長3800米的第三跑道和50萬平方米的T3A航站樓,屆時客貨吞吐能力將分別達到4500萬人次、110萬噸,其巨大的客貨流量以及帶來的資金流、信息流,將給重慶臨空經濟區的建設增添強大動力。
其次,開發平臺承載能力全面提升。江北機場周邊先後布局了空港保稅區、重慶園博中心等市級戰略平臺,渝北區圍繞江北機場也相繼設立了總規模達80平方公裡的空港工業園、臺商工業園、重慶石盤河商務區和空港新城等開發主體,已初步形成了以機場為中心各具特色的功能區,承載臨空指向型先進位造業、現代服務業發展的能力大大增強。
綜合交通網絡框架已經成形。江北國際機場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雙跑道運行,四期擴建已經全面啟動;西部地區最大的客貨編組站——龍頭寺火車站坐落渝北,渝懷、渝利、渝涪二線、渝萬城際等已建成或在建的鐵路貫穿渝北;已構成的「二環八射」高速公路中有二環五射在渝北匯集,機場專用線已啟動建設、規劃建設的還有三環等;同茂大道、保稅專用道、機場南聯絡道等城市幹道基本建成;軌道3號線、5號線、6號線等6條軌道連通城區。
臨空產業集聚發展初具規模。江北機場建成投用20多年來,渝北區充分發揮獨特的區位優勢,全力推進了重慶航空物流基地建設,引進了包括電子信息、醫療器械等臨空指向性強的先進位造業,建成了主要服務於高端人群的奢侈品商業街,以電子信息、航空運輸、現代物流、高端商貿、餐飲購物等為主導的臨空產業體系構建已堅實起步,產業集聚初具規模。
綜合以上優勢,渝北區提出了建設重慶臨空經濟區的總體思路——
緊緊抓住兩江新區開發開放和江北國際機場擴建的機遇,充分發揮航空樞紐、保稅港區、國博中心、中央公園的聚合優勢,以發展航空物流、保稅加工、會議展覽為突破口,大力集聚以臨空製造為主的先進位造業和以臨空商務為主的現代化服務業,全方位構建臨空的新興經濟形態,把渝北打造成為全國一流的臨空經濟區,提升重慶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的集聚輻射力和區域影響力。
3 八大產業做強臨空經濟
根據臨空經濟的產業特點,渝北區初步確定了在臨空經濟區重點布局八大產業,同時將重慶臨空經濟區劃分為五大功能分區
根據臨空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空港經濟區的規模可按照機場的客流量1平方公裡20萬人次進行確定,以2020年4500萬人次為目標進行測算,重慶臨空經濟區的規模可確定為200平方公裡左右,包括江北機場控制區、空港工業園、臺商工業園、空港新城、悅來會展城和空港保稅港區。
按照渝北區打造重慶臨空經濟區的發展規劃,這200平方公裡土地將被化分為臨空商務區、臨空製造區、保稅加工貿易區、會展功能區和航空物流區五大功能分區。
臨空商務區(約60平方公裡)包括機場航空公司總部基地、兩路老城區、重慶石盤河商務區、空港新城,集聚發展具有臨空指向性、增值空間大的現代服務業。
臨空製造區(約45平方公裡)包括空港工業園及同德拓展區和臺商工業園,集聚發展主要依靠航空運輸、附加值高的先進位造業。
保稅加工貿易區(約30平方公裡)包括空港保稅港區及拓展區,集聚發展保稅加工和轉口貿易。
會展功能區(約19平方公裡)包括重慶國際博覽中心及周邊區域,集聚發展會展及關聯產業。
航空物流區(約12平方公裡)包括機場物流園、保稅物流園和機場南端長河村地塊,集聚發展主要圍繞航空運輸產業鏈前端和後端的現代物流業。
在臨空經濟產業規劃方面,渝北區也有了初步的想法。
航空物流——加快推進重慶航空物流基地建設,重點發展高附加值產品倉儲運輸、國際貨物中轉、區域快遞分撥、貨運代理和保稅物流。
臨空製造——積極引進臨空製造領域的龍頭企業,引導本地企業向臨空製造領域拓展,重點發展電子信息、高端裝備、眼鏡視光、珠寶加工、高檔時裝、生物醫藥、機場專用設備等先進位造業。
總部商務——加快兼具地標功能的商務樓宇和產業樓宇建設,重點發展航空總部、商務服務、金融服務等現代服務業。
會議展覽——依託重慶國際博覽中心,籌辦全球性展會,培育品牌論壇,重點發展廣告傳媒、中介策劃、展覽設計等關聯產業。
保稅加工——加快空港保稅港區保稅廠房建設,全力提升保稅加工承載能力。培育專門進行保稅加工、包裝裝配的保稅加工企業,鼓勵企業組建能夠承接多次保稅加工的保稅集團,有序推進深加工出口。
商貿商住——不斷擴大以金港國際為中心的兩路商圈和以中央公園為中心的高端生活區規模,重點發展高端商住、商貿餐飲、休閒購物等。
航空服務——重點發展與機場運營密切相關的航空維修、航空配餐、航運保險等,培育發展飛機和大型設備融資租賃業務。
轉口貿易——完善空港保稅港區國際中轉、電子口岸等功能,促進保稅商品跨境自由貿易,重點發展轉口貿易、口岸結算、商品展示、保稅購物等。
渝北區的目標是,到2016年,臨空產業成為渝北發展的重要支柱。
(來源:重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