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傳》是林語堂先生的得意之作。
林語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原名和樂,後改為玉堂、語堂,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語言學家,新道家代表人物。
從1944年始到1947年,林語堂先生費時三年,用英文完成《蘇東坡傳》,他說:「像蘇東坡這樣的富有創造力,這樣守正不阿,這樣放任不羈,這樣令人萬分傾倒又望塵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擺在書架上,就令人覺得有了豐富的精神食糧。現在我能專心致志寫他這本傳記,自然是一大樂事,此外還需要什麼別的理由嗎?」
林語堂先生在本書中對蘇東坡的超人才能及政治生活、文學生活等作了生動的描述和評價。
讓我們跟著林語堂先生,細品曠世奇才蘇東坡迷人的魔力吧。
在四川樂山以北大約四十英裡之外,便是眉州的眉山鎮。眾所周知的傑出文學世家「三蘇」的故鄉就是這裡。父親蘇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號老泉,育有二子,長子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次子蘇轍(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父子三人佔了「唐宋八大家」三席之地。
蘇東坡出生的時候,他的祖父仍然健在,六十三歲的年紀。老人不識字,但人品不凡,別有風趣。蘇家家底豐厚,自己有田產,每年收糧之時,他祖父不像別家儲存大米,卻以米換谷,在自家穀倉存了三四萬石之多。
後有荒年歉收,他的祖父開倉散糧,連他家的佃農,同村的貧民都可以分到。危難之時,別人才明白他當初為什麼廣存稻穀---因為稻穀可藏數年,而大米天潮時容易黴壞。
他的祖父酒量極大,常與人飲酒高歌作樂。他的二兒子趕考高中,他卻喝得酩酊大醉騎在驢背上接喜報,惹得眾人哈哈大笑,連他的親家程家都覺得丟臉,但蘇東坡卻說只有高雅不俗之士才會欣賞老人質樸自然之美。
他的祖父也是思想開通之人,有次大醉後,將廟裡的一尊神像摔得粉碎。只因他對那尊像早就懷有惡感,且那尊像全村人都很懼怕,更可能是因為那廟裡的廟主常向善男信女們勒索錢財吧。
這位不識字的老人家深藏不露的智慧才華,在他兒子的兒子身上光榮燦爛地盛放了。蘇東坡的酒量雖不是從祖父那裡繼承而來,但酒趣不難看出是得自祖父。身心精力過人的深厚,胸襟氣度的開闊,存心的純厚正直,的確都潛存在老人的身上。
都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蘇東坡肆意瀟灑,詼諧熱忱的性格可能來自他祖父的遺傳,而「性格決定命運」,他的一生飽經憂患拂逆,過於是非分明,憤世疾俗,顛沛流離的人生或許早已經是註定的了。
人人都知道《三字經》裡「蘇老泉 二十七 始發憤 讀書籍」,說的就是蘇東坡的父親蘇洵。他父親秉賦穎異,氣質謹嚴,思想獨立,性格古怪,沉默寡言,不是很好相處。
蘇洵年輕的時候,因家底頗豐,父親又是很灑脫的人,故沒將心思花在讀書上,經常和三五好友遊山玩水,逍遙自在。二十六七歲的時候,卻突然生性,懂事了,大約是想到了自己的兒子已經長大,要做他們的榜樣吧。
蘇洵發奮讀書,廢寢忘食,今天還被很多家長用來教育小孩的「認墨為糖」的故事,就是蘇洵的親身經歷。蘇洵還有一個流傳很久的故事「焚稿奮發」,他將自己都不滿意的書稿一把火全部化為灰燼。大有「置之死地而後生」之意。
堅定地重頭做起,經過持久的讀書和學習,使他具有了淵博的知識和驚人的才智。
「虎父無犬子」又「青出於藍更甚於藍」,做最好的自己,才能教育出最好的孩子,蘇氏兄弟能名震江湖流芳百世,雖不是理所當然但也是情理之中了。
蘇東坡的母親程夫人,出身名門,從小飽讀經書,在蘇洵進京趕考的時候,就是程夫人在家管教孩子。蘇東坡問母親長大後願不願讓他做範滂這樣勇敢無畏的人,他母親說:「你若能做範滂,難道我不能做範滂的母親嗎?」此足以說明「三蘇」背後的女人知大義,明大理,有強大的人格魅力。
蘇東坡六歲上學,在一所不小的私塾,老師是個道士。一百多人的學堂裡,蘇東坡的聰明機靈很快就顯現出來,經常受到老師的誇獎。除了讀書之外,他還有很多的興趣,觀鳥、趕集、種菜等等,他還能找到石頭自己做硯臺。
他十歲時嶄露頭角,已經能寫《黠鼠賦》這樣寓哲理於趣味之中的詩句。十一歲進入中等學校,熟讀經史詩文,認真準備科舉考試。
蘇東坡十八歲娶親,夫人是離眉山南約十五裡的王家十五歲的小姐王弗。第二年,十六歲的弟弟蘇子由成家,他妻子才十四歲。這種早婚現象,在當時也不足為奇。在父母看來,年經人若能把愛情、戀愛早早解決,不妨礙正事,那是最好。
蘇洵在次子子由成婚之後,帶上東坡兩兄弟,父子三人啟程赴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