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心愛的玩具弄丟了,作為家長,你會怎麼做?
最近,網友陳先生
在知乎上發布了一段文字,
記錄了一家人上周末
在上海迪士尼樂園遊玩時,
女兒發現心愛玩具丟失以後的故事。
本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小插曲,
卻意外收穫了
無數網友的掌聲、轉發和討論
相關話題還一度上了微博熱搜
最早發布的微博,
被轉發2.7萬次,點讚近25萬
這個故事到底有多暖?
能讓大家感動到哭?
網友陳先生在長文這樣說
↓
「想起我小時候搬家丟掉的玩具,當時的我能說什麼呢?只能說,我長大了,不會再玩了...但心裡總有一個洞,一直沒有癒合,不希望我娃再重複一次。」
所以當女兒的玩具不見時
他決定
↓
買一個一模一樣的娃娃「做舊」
讓女兒感受了一次失而復得的喜悅
最後的結局很美好
↓
女兒沒有提前結束童年
自己心中陳舊的洞也被補上了
▼▼▼
陳先生夫婦故意弄舊的玩具
故事講完了
回頭想想自己
▼▼▼
作為家長
當小孩子丟失心愛的玩具後
你會怎麼做?
可能大部分情況下
會先哄哄孩子
然後再買一個新的吧
那麼陳先生為啥這麼做呢?
▼▼▼
他說,為了守護女兒心中的夢和愛
陳先生說,上周日一家人去遊玩迪士尼,大概晚上10點左右離開,車子駛離停車場很久以後才發現,女兒心愛的玩具「蒙奇奇」丟了,折回迪士尼停車場尋找了很久,但沒有找到。
回到家,陳先生和愛人一開始也是哄哄女兒,希望女兒的心情能好起來,可是發現不行,「那個玩具是2年前一個朋友送給太太的禮物,但是女兒很喜歡,視為寶貝。本來,我們想買一個新的一摸一樣的玩具直接給女兒,但是我想到自己小時候的經歷,覺得不能就這樣簡單處理。」
陳先生說,他覺得玩具不僅僅是一個玩具那麼簡單,其實承載了一個孩子童年的夢想、純真和愛,他不想在女兒身上重複自己兒時的遭遇,所以買來新玩具後,和愛人一起對照著那個丟失玩具的照片,把它故意弄舊,然後又抱著試試看的心情去了迪士尼樂園。沒有想到,當他把想法告知樂園工作人員後,工作人員答應配合他們完成這個心願,守護女兒心中的夢和愛。
陳先生說,女兒今年正式成為小學生了,童年應該是很美好的,童真是值得守護的,他在網上發布的文字,女兒如果看到應該都認識,但是他不希望女兒看到,也希望周圍的人不要告訴她,「就讓女兒永遠覺得昨天從迪士尼找回的玩具就是她丟失的玩具吧。」
上海迪士尼樂園贈送給陳先生女兒的《怪獸電力公司》裡的玩具和她的「蒙奇奇」。
簡直太有愛了~
你還會覺得爸爸帶不好娃嘛?
爸爸帶娃,不是備選項,而是必選項
說起爸爸帶娃,袁弘最近就憑藉育兒上了熱搜。
起因是張歆藝需要離家10天,來完成綜藝節目的錄製。
但從未和孩子長時間分離過的她,略微感到了一絲焦慮和不安。
為了安撫妻子,袁弘就開始以兒子「四坨」的口吻,
真實、生動地記錄了自己和孩子每一天的相處點滴來讓她安心。
結果到最後,10天的育兒筆記加起來竟成了一篇萬字長文。
在這萬字長文裡,他將孩子的吃喝拉撒以及各種生活細節一一記錄了下來,
我們能從中感受到袁弘那顆隱藏在冷峻爺們外表下的滾燙的老父親之心。
在感動之餘,我們也可以通過文字感受到袁弘帶娃和歆藝帶娃的不同之處:
更「狠心」:
孩子醒了以後,他沒有第一時間衝去抱孩子,而是靜觀其變。
更「煩人」:
會嚴厲地批評孩子只吃肉不吃菜,也會制定規則,教育孩子不能幹這個不能幹那個。
更「好玩」:
當孩子把飯倒在桌板上直接舔著吃的時候,他沒有制止,反而在旁邊笑著說孩子「像狗狗一樣」。
當張歆藝給了孩子更多愛和包容的時候,袁弘給孩子樹立了更多的規則和激發了孩子更多的探索性。
在這對夫妻身上所有體現的帶娃差異性,正是為什麼需要父親參與育兒這個問題的最好的回答。
如果說母親會幫助孩子更好的聯繫自己和內心,那麼父親就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聯繫自己和世界。
BBC曾用了50年時間跟蹤調查了11000名嬰兒,拍攝而成了紀錄片《父親的生物學意義》,
裡面所揭示的父親對孩子的意義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
爸爸對孩子的影響,從孩子出生之前就有了。
當孩子還在母體的時候,就已經可以分辨爸爸與媽媽的聲音了,而且對爸爸的反應更為強烈。
而在孩子出生後僅僅4個小時,就已經能夠清晰地分辨出哪個才是爸爸的聲音。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爸爸的作用更是媽媽無法替代的。
心理學教授Charlie Lewis的研究表明:
如果爸爸參與了孩子早期教育,那麼孩子在語言、獨立性方面會更突出。
孩子們會表現得更有自信心和耐心,對新鮮事物的敏感度、感興趣度以及規則適應度都會更高,而孩子在學校取得高分的可能性會增加一倍。
無論是男孩女孩,爸爸都對他們一生產生巨大影響。
對男孩來說,爸爸為他樹立了「叢林法則」,讓他在和父親的相處中獲得自己的性別特質。
而對女孩來說,爸爸的行為會影響女兒未來的擇偶觀。
時至今日,大多數父母都已經認識到了帶孩子必須由夫妻兩個人共同完成。
爸爸帶娃,不是備選項,而是必選項。
不僅僅是為了家庭健康發展的需要,更是為了孩子的成長需要。
每一位爸爸都可以成為好爸爸
如果我們仔細回想的話,近年來無論是視頻軟體,還是綜藝娛樂,都會將爸爸和帶娃這兩件事有意無意地聯繫在一起。
爸爸帶娃的概念已經得到了認可和普及,而越來越多的爸爸開始育兒。
想要「爸氣」十足,通過不斷地學習、磨合,每一位爸爸都有成為好爸爸的潛力。
首先,不能當隱形爸爸。
爸爸要意識到自己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的不可或缺性和不可替代性:爸爸在孩子的成長中是獨一無二的。
想讓孩子好好地活在明日風捲雲湧的社會中,那麼今天爸爸們就必須先好好地活在育兒的水深火熱中。
無論是每天抽出固定的15-30分鐘,還是利用節假日抽出整塊時間,陪伴孩子不可或缺。
曾在網上看過一句話是:
「想知道一個男人愛不愛你,就看他願不願意為你花時間。」
其實這句話放在親子關係中也同樣成立:
如果你愛你的孩子,你就必然會去關心孩子的成長。
那麼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擠一擠總會有的。
其次,爸爸需要意識到,自己是媽媽育兒事業的合伙人。
在育兒路上,不是不可以單飛,但任何一方單打獨鬥都意味著承擔著更大的風險和面臨著更大的挑戰。
聰明的爸爸和媽媽是育兒路上「合伙人」的關係,育兒是大家共同的事業。
通常來說,媽媽的帶娃方式更為「靜態」,而爸爸的帶娃方式則更多為「動態」。
所以帶娃這件事上,爸爸和媽媽是天生互補的狀態。
如果媽媽可能更具天然的親和力,那么爸爸就可能更具天然的威懾力;
如果媽媽帶孩子讀繪本,那么爸爸就可以帶孩子做遊戲;
如果媽媽培養孩子的藝術氣質,那么爸爸可以同時開發孩子的運動天賦。
爸爸媽媽們都知道,在育兒這件事上,分歧在所難免。
但只要是兩個獨立個體去共同養育孩子,那麼這兩個獨立個體身上就必然有可以互補的特質。
所以爸爸媽媽需要定期召開「合伙人大會」,彼此磨合、共同商量和討論孩子的教育問題。
平等、理性、互相「撐腰」又彼此緩衝的父母才能營造出健康的生長模式。
「好爸爸要試著去當」
在《以家人之名》中,有一段是李海潮的獨白:
「很多爸爸問我如何當一個好爸爸。
好爸爸不是想出來的,而要試著去當。」
在這世上,沒有通過努力不會帶孩子的好爸爸,只有怠於行動不想帶孩子的懶爸爸。
雖然在為人父母這件事上,誰都不是天賦異稟,手到擒來。
但是如果媽媽可以成為好媽媽,那么爸爸也一定可以通過學習成為好爸爸。
所以請爸爸對媽媽多一份體諒、支持與疼愛,理解媽媽在育兒路上偶爾出現焦慮;
也請媽媽對爸爸多一份理解、鼓勵與尊重,允許爸爸在育兒路上偶爾出現笨拙。
畢竟,我們都在努力啊~
當爸爸和媽媽都在努力成為更好的父母時,那麼孩子也一定會成為更好的孩子。
因為在孩子眼中,我們不僅僅是父母,更是他們觀察這個世界的最初的窗口。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