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相信大多數家長在教養過程中都有質疑自己的時候,或者擔心自己的某些行為會影響到孩子。
最近一條微博熱搜,就特別讓我深有感觸。
電視劇《白色月光》裡面的女主角張一事業家庭雙成功,堪稱人生贏家的她卻遭遇家庭煮夫出軌。

在確信丈夫的出軌行為後,她在車內極力隱忍,最後還是忍不住崩潰大哭,嚇壞了坐在後面的女兒。


「家長該不該在孩子面前哭」隨即在網上引發了一番討論,立馬成為熱搜話題。
有網友認為成年人不該在孩子面前任由情緒崩潰,這樣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影響。
「你要堅強,別讓孩子看到你的崩潰。」
「不要在孩子面前哭,真的會留下心理陰影。」
「成年人就是邊崩潰邊自愈,孩子看到大人崩潰自己也會跟著崩潰,但他們卻沒有自愈能力。」
但也有網友認為成年人的崩潰總是猝不及防,要做到情緒不外露很難,適時地發洩情緒應該被允許。
「在孩子面前不能哭的話 ,家長太難了吧。」
「不該讓孩子的身邊都是營造出的虛假的太平,我覺得這句話有道理。」
「你不把軟肋給孩子看,孩子永遠體會不到你的難處,等孩子長大後感同身受太遠了,所以應該適時地展露情緒。」
我們這一代父母經歷過中國式教育的捶打,也被密集的育兒資訊所轟炸過,我們被教導為「在孩子面前不能哭不能訴窮不能打罵」,因為負面情緒是羞恥的,展示脆弱不該是父母的姿態。
在這種大環境下,如今的父母在教養問題上普遍都會壓力過大,遇上煩心事,連哭這種合理存在的生理反應,都要由大腦先過濾一下後果再決定。
如果我哭了,孩子會認為是他們的錯嗎?我的情緒會不會蔓延到孩子身上,讓他們變得敏感脆弱?他們是不是不希望看到我的失敗?

我身邊就有一個朋友是女強人,在公司雷厲風行、深受老闆器重,在家裡也是一雙兒女的「震懾神器」,很少敢當面反抗她。
但就是這麼一位從不低頭的虎媽,有次在我面前因為工作壓力過大潸然淚下。
她說自己從小就在看父母的臉色之中長大,所以不希望看到孩子們因為她而感到煩惱。
「在家裡我最多在洗澡的時候哭一下,從來不會在孩子面前哭,我不能讓他們看到一個脆弱的媽媽,他們只要相信一切會變好,即便我不確定會不會好起來。」
可即便父母儘量去壓抑住自己的情緒,孩子卻是敏感的,他們能從父母的表情肢體動作中察覺到不對勁,小孩只是年齡小,智慧不見得會輸給大人。

溫哥華華盛頓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曾對107位父母和7-11歲的孩子展開了一項調研,通過裝上計量生物感應器來測量交感神經系統的激活程度,藉此來評估父母抑制焦慮症時發生的生理反應。
在和孩子分離的狀態下,父母被分配到「壓抑組」和「對照組」,前者被要求掩飾自己的情緒,不能讓孩子發現,後者則被告知像平時在家裡自然地行動。
通過壓力測試、分別對話、自由闡述、合作玩積木、自由遊戲以及回答問題,研究人員發現「壓抑組」的親子互動不太溫暖也不親密。
他們甚至發現,母親與孩子之間的生理壓力反應存在著重要的關聯。
在母親的壓力反應出現後不久,孩子也會呈現相應的壓力反應。然而在對照組中的親子互動中,母親並沒有將壓力傳給孩子。

參與研究的溫哥華華盛頓州立大學的Sara Waters博士表示,
「孩子其實都能敏銳發覺父母的情緒起伏,如果你不表達出來、強裝沒事,他們就會默默地認為是自己的錯,你也沒機會跟他們解釋安撫;
但如果你表現出你的負面情緒,並展示出『正確的處理方法』時,對孩子而言就是一次正向的教育機會。」
在孩子面前哭泣,有助於幫助他們將這種情緒內化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孩子可能不需要了解到哭泣的全部誘因,但他們需要知道,哭泣是人類對發生在自己周圍的美好和不幸的一種完全正常的反應,生活中不僅有陽光普照,也有陰雲伴隨。
我個人的建議就是,當悲傷如洪水決堤,父母在情緒緩解後可以告訴孩子發生了什麼事,如果無法言明,告訴他們自己遇到了難題,但你會想辦法解決。
要強調的是,哭是很正常的情緒,大人或是孩子,每個人都會有想要哭的時候,重要的是不顧影自憐或者強迫孩子對你感同身受,同時注意哭泣的頻率和強度。
與生活中的大多數事物一樣,過猶不及往往帶給孩子的是情感認知的混亂,將自己的負面情緒過多地強加給孩子,也是同樣的道理。

其實,適當地在孩子面前用哭來釋放壓力,用客觀的事實來解釋自己的行為,會讓孩子有比較正面的觀念來面對壓力。
讓孩子看見你的哭泣有著特別的意義,那不意味著你不堪一擊,相反你更真實,你接受淚水,也接受人生的考驗,同樣讓孩子知道生命可以更深刻地去感受。
畢竟你在哭的時候,孩子也在學習呀,他在學習如何安慰一個人,學習如何面對挫折,以及明白生活有起有落,傷心的時候痛痛快快哭一場,然後擦乾眼淚繼續前行。
你覺得家長該不該在孩子面前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