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媽媽在兒子面前崩潰流淚的視頻,看哭了萬千網友。
原來是這位媽媽在送孩子去補習班的時候,孩子鬧情緒,焦急之下,媽媽訓斥了孩子。
當坐到車上,孩子可憐委屈的樣子,讓媽媽百感交集,覺得很挫敗,沒忍住,情緒就崩潰了。她覺得是自己教不好孩子。
「媽媽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會當媽媽,媽媽也是在生了你之後才開始當媽媽的。媽媽也有傷心的時候,媽媽也不想對你發脾氣,可是好好說你不聽……」
這位崩潰的媽媽,引起無數媽媽的共鳴。
明明知道不應該對孩子發脾氣,但是又忍不住。
明明知道孩子已經很好了,但是總想他更好。
面對獨一無二的孩子,沒有任何教材告訴媽媽們怎樣做才是最適合孩子的。
但是也有網友表示不應該在孩子面前情緒崩潰,這樣對孩子的影響不好。
有網友稱,當母親的代價就是要將所有的情緒都調成靜音。
但是母親也是人,也有情緒。
臨床心理學家Philippe Scialom說的那樣:「當我們無法遏制情感時,當我們無法使用語言替代情感時,我們就會哭泣。」
既然沒有人能控制情緒的產生,既然哭泣也是宣洩的一種本能,那不妨就放寬心,給自己解解綁。
媽媽在孩子面前哭,真的沒什麼不可以的。
01 憋住情緒,不一定是保護孩子
母親的情緒,就是孩子的天空。
毫不誇張的說,現在大部分的育兒觀念就是媽媽要克制情緒。之前小博也很認同這樣的觀念,不能在孩子面前表現出情緒崩潰。
但是現在仔細想想,一味的表現出雲淡風輕,真的是對孩子的保護嗎?
或許並不是一定的。
我記得在電視劇《三十而已》中,有一個這樣的片段:
一天清晨,許子言爬到媽媽的床邊,小心翼翼地問她和爸爸是不是要離婚?
顧佳震驚,問他怎麼這麼問。
許子言說,他看了那本《爸爸家和媽媽家》,也問了同學樂樂,甚至他還很篤定地說出如果爸爸和媽媽離婚的話,他選擇爸爸。
顧佳問他:「你不是說你最喜歡媽媽嗎?」
許子言說:「我最喜歡媽媽,媽媽也最喜歡我,如果我選擇爸爸的話,媽媽就捨不得離開我們了。」
顧佳極力在孩子面前隱藏,不願意孩子在幼小的年齡看到不和諧的一面。不讓孩子捲入父母的情感紛爭中;拼盡全力也要護兒子周全。
儘管顧佳隱忍,不想讓孩子受一丁點委屈,但兒子還是感受到家庭突然的變故。
其實作為父母,我們都不是專業的演員,無論如何掩飾情緒,孩子細膩而敏感,還是能很快發現破綻。
教育專家曾經說過:「作為家長,我們為了不讓自己的負面情緒影響到孩子,而去壓抑和掩飾自己的情緒,但這往往只起到反效果。」
所以,很多時候,媽媽們大可不必以愛之名委曲求全。該坦白就坦白,該表露就表露。或許比起事實,隱瞞和壓抑對孩子的傷害更加巨大。
02 媽媽示弱,孩子才能強大
每個媽媽都想成為孩子的參天大樹,為他們迎風避雨、遮陽擋光。
可殊不知,一味的擋在前面,只會讓孩子少了茁壯成長的機會和可能。
媽媽在情緒上的適當示弱,也許不是壞事,反而會激發出孩子的保護欲和責任感,讓孩子也能讓孩子看看成人世界的不易。
胡可曾經發過一條微博「兒子好處就是逛街的時候可以幫你拿東西」。一條微博引發了眾多網友的圍觀。很多網友留言說,兩個兒子給提包包,真是羨煞旁人。
其實,兩個兒子能如此給力、暖心,離不開胡可的教育方式。她曾在某節目中就談過自己的教育理念:家長幹的越多,小朋友就幹的越少;做媽媽,你一定要學會示弱!
金星也曾經在節目中說過自己的經歷。
有一次回國後,她感覺身體很不舒服,精神狀態也特別差。可是,眼瞅著孩子的早餐、作業的檢查、上學的接送,還有一大堆任務等著她來完成。
可她實在太虛弱了,連站起來的力氣都沒有。
這時,小兒子跑過來問她:「媽媽,你是不是生病了?」
此時的金星也很想看看,自己不能照顧孩子時,他們會怎樣,於是便坦言道,「媽媽生病了,身體很不舒服,你們可以自己上學嗎?」
結果,平常毛躁的女兒,不但沒有任何抱怨,反而像個獨立的小大人,說早餐交給她就行,她會帶弟弟去上學。
姐弟倆噼裡啪啦一通忙碌,臨出門前還不忘囑咐媽媽,飯菜好了別忘記吃,還專門端來了水,叮囑她吃藥。
金星說那一刻,自己百感交集。
平日習慣了大包大攬,把一切都做了,反而剝奪了孩子嘗試的機會。
復旦大學教授沈奕斐說過:「父母越厲害,越要學會收攏翅膀,因為我們成人的厲害,會變成孩子發展的天花板。」
有智慧的媽媽,往往都懂得主動示弱,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成長。
03 和孩子一起經歷情緒
加拿大情緒聚焦訓練創始人喬安·道涵緹博士說:面對負性情緒需要勇氣,解決情緒的唯一辦法就是體驗和經歷它。
但是現實中很多媽媽,在負面情緒來臨時,選擇躲避,選擇隱藏,最後一個人在深夜默默流淚,委屈至極。
或許我們應該換一種方式,接受負面情緒的來臨,甚至用平靜的方式跟孩子訴說。這也是給孩子上一節珍貴的情商課。
「媽媽今天很不開心,因為……你願意讓媽媽安靜的呆一會嗎?」
「媽媽現在非常的生氣,你能告訴你究竟是有什麼想法嗎?」
「媽媽現在很累,你可以自己去玩一會嗎?」
用更加直接交流,告訴孩子你現在的情緒是什麼。
更重要的是給孩子一個解釋,讓孩子不會覺得是因為自己,或是做錯事或是不乖才讓媽媽不開心的。
電影《怦然心動》中有一幕是朱麗的父母情緒失控,在她面前爆發了激烈的爭吵。那是朱麗第一次看到父母大動幹戈,這種場面讓她感到很不安。
但是在臨睡前,她的父母分別來到她的房間,向她解釋他們爭吵的原因。
爸爸說了朱麗叔叔的遭遇,說明他很愛他的弟弟,並且他答應過自己的父母會照顧弟弟,但同時他也很愛這個家,愛她和她的媽媽。
而媽媽則告訴朱麗,她很愛爸爸,愛他的堅強和善良,並且一再告訴朱麗他們爭吵並不是她的過錯。
爸爸媽媽的行為極大地安慰了朱麗,雖然家庭條件並不好,但她仍然慶幸能夠成為爸爸媽媽的女兒。
當媽媽,或許我們的必修課題不是學習怎麼克制和壓抑情緒,而需要做的是跟孩子一起認識情緒,發現情緒,解決情緒。
負面情緒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連面對的勇氣都沒有。
願每個媽媽都能試著分享情緒,尊重自己的情緒,善待孩子的情緒,給孩子滿滿的安全感。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
往期閱讀
孩子花錢買媽媽時間:沒有一個孩子,不期待媽媽的關注!
媽媽家長會上帥氣表演360°迴旋踢!高能媽媽的帶娃方式感受一下......
叮~您的「打工媽」已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