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都市婚姻懸疑劇《白色月光》因為一個育兒問題上了熱搜——家長該不該在孩子面前哭?
因為好奇,常爸就點了其中一個片段,最大的感覺就是,演員宋佳把一個遭遇重大打擊後的崩潰媽媽,演繹得特別真實:
在親眼目睹丈夫出軌之後,張一(宋佳飾)在車內哭,嚇到了坐在後座的女兒笑笑,於是不明所以的女兒也跟著哭。
孩子一哭,張一更加覺得煩躁,不過此時她還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所以一直念叨著「笑笑你別哭了」,想讓孩子安靜一會兒。但孩子不聽,張一終於忍無可忍,失控地開始「咆哮」,完全失態,瘋狂地用身體撞擊椅背:
說實話,這一幕,別說孩子了,大人看了都得哆嗦。
在意識到自己的「花容失色」把女兒嚇到之後,張一開始不知所措地、一個勁兒地「哄」女兒:
媽媽不是故意的;
媽媽跟你鬧著玩呢;媽媽跟你開玩笑呢。
為人父母的不易,就是當內心承受了地震般的摧毀之後,還得把稀碎的心先放一放,去照顧孩子的情緒,最好還能裝作若無其事,讓孩子覺察不出自己的崩潰。
保護孩子,憋死家長,在孩子面前始終保持鎮定自若、「溫柔而堅定」,一直是非常「政治正確」的教育理念。這話當然沒錯,我們很多人也以此來要求自己。
可是,現在我想問的是,在雞飛狗跳、家長裡短的現實生活裡,成年人誰還沒個崩潰瞬間?
那我們無關孩子的負面情緒,甚至是偶爾的崩潰情緒,能不能、可不可以在孩子面前表達和宣洩?
常爸自己的答案是:能——忍無可忍,就無需再忍。
當然,我們討論的前提,是你大多數情況下,能夠心平氣和、心態良好,如果你動不動就崩潰、歇斯底裡、遷怒孩子,那麼以下內容或許對你不適用,你應該尋求專業的幫助、調整好自己的狀態。
別演了,孩子早就看出來你不對勁了
很多爸媽對自己的要求很高,堅決不在孩子面前拌嘴、流淚、崩潰。但是又架不住自己被一地雞毛的生活搞得心力交瘁。這時該怎麼辦?
裝。
只要我裝的夠到位,孩子就不會發現我「不對勁」。
但事實是,孩子往往是最先察覺到你「不對勁」的人,他們遠比你想像的要敏感、聰明。
曾經刷屏的現象級電視劇《小別離》中有這樣一幕:夫妻倆鬧矛盾鐵了心要離婚,但為了不影響即將中考的女兒的心情,一直忍著不說,結果在視頻聊天中露了餡。
女兒一語道破:「你們倆怎麼坐那麼遠?」
你的變化、家庭氛圍的變化往往很微妙,孩子卻總是能很敏銳地捕捉到這些不同,所以這事兒說來也挺奇妙的。
如果你強裝沒事,孩子說不定會胡思亂想:
爸爸媽媽要離婚了嗎?媽媽不開心是因為我嗎?媽媽會不喜歡我嗎?……
兒童的想像力豐富,腦補能力更是一流,所以你倒不如坦誠一點,和孩子傾訴一下,說不定還能收穫這個小天使一個愛的抱抱。
當父母又不是當聖母,幹嘛這麼委屈自己?
常爸很欣慰的是,我們這代父母,越來越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所以不會動不動打罵孩子,也會極力給孩子創造一個安全、溫馨的環境。
只是話說回來,咱們是當父母,又不是當聖母,就不要拿「非人」的標準要求自己了。
每個人都有一個情緒背包,被你壓制住、不發洩出來的情緒會被裝進這個背包,長此以往,你積壓的負面情緒會讓你不堪重負,甚至拖垮你。
曾經看過一期哈佛大學的公開課,教授提到,排解負面情緒的技巧,首要就是準許自己為人(the permission to be human),也就是尊重和正視自己的負面情緒。
每個人的情緒,尤其是負面情緒,都是需要有合理的表達和宣洩途徑的,即使是在孩子面前,我們也可以正當表達。
否則你明明強壓怒火,看這不爽看那不爽看孩子也不爽,一個不小心,孩子就可能「躺槍」,像劇中的張一,自己拼命壓制住情緒,結果最後還是在孩子身上發洩崩潰,大吼著讓孩子閉嘴,把孩子嚇到。
而且,孩子是應該從你身上體會到多變的、豐富的、而且是正常的心理狀態和情緒表達,他從你身上看到的無奈、生氣、悲傷、憤怒等等情緒,原本對他也應該是很好的「共情力課」。
舉一個極端的例子,比如家裡老人去世,能不能當著孩子的面哭?孩子太小,可能還不懂失去親人的痛苦,如果你也不表達,裝沒事,孩子反而錯失了體會他人痛苦、共情「悲傷」情緒的機會。
而讓孩子試著理解成年人的世界,往往也得通過你的這些「負面情緒」。微博上一個網友的言論,常爸很贊同:
父母不是無所不能的,孩子和父母是相互陪伴的家人,彼此都應該在情緒谷底的時候,給對方一些安慰,父母不必把自己架到高處,孩子也沒我們想像的那麼脆弱,像這位爸爸說的:現在的育兒理念大多是放過孩子,憋死家長。但其實完全可以找個平衡,讓家長自己也好過一些。
負面情緒的表達,要有方法
「該不該在孩子面前哭」,之所以有人認為「不該」,是因為父母太過歇斯底裡的情緒宣洩,往往會嚇著孩子,平靜的父母驟然間形象崩塌,甚至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
所以負面情緒的表達,也要注意方式方法。
不要轉嫁情緒
我們在開頭的時候就給話題設定了討論前提——你的負面情緒跟孩子無關,所以不把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是你能心安理得發洩負面情緒的前提。
上班時受了委屈,回家對孩子不理不睬,煩躁地轟他離開你的房間;
你趕時間上班,但孩子還是慢悠悠的樣子,你忍不住對他大吼大叫,拽起他粗暴地給他穿衣服換鞋;
孩子哼哼唧唧惹得你心裡更煩了,你抱起他的屁股就打起來……
情緒是發洩了,過後自己並不會感覺好一些,反而會被隨之而來的愧疚感折磨,責怪自己為什麼沒忍住。
其實情緒並不需要忍住,只是需要相對理智的表達。和孩子好好說話,把他當做可以傾訴的對象:
媽媽今天好累啊,你讓媽媽自己一個人待會行不行?媽媽現在很生氣,不過不是因為你,是因為工作上的事情讓媽媽很煩,所以媽媽現在不能心平氣和地陪你了,給媽媽點時間好嗎?
這同樣是負面情緒的表達,好好說話,能幫助我們感覺更好。
如果歇斯底裡,記得給孩子做心理建設
如果我們的情緒已經到了理智無法控制、完全失控的時候,其實也還是有事後補救的辦法。
不過像劇中張一那樣的安撫方式,實屬算個反面典型:自己還處於崩潰的狀態,孩子也一直在哭,這時候語無倫次地安慰孩子說「媽媽逗你玩呢」,顯然,孩子不能信。
不妨給孩子和自己一個冷靜期,允許孩子盡情哭泣,也給自己一點平復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也可以組織措辭,想想看怎麼解釋能讓孩子更容易接受,從而把傷害降到最低。
所以常爸建議,等自己情緒平復之後,再來和孩子好好聊聊,一定要不遺餘力地告訴他:爸爸/媽媽真的很愛你。
也要和孩子解釋,當時為什麼會那樣,要讓他明白,自己的咆哮和他無關,並及時向他道歉。
道完歉之後,別忘了給孩子一個擁抱,通過語言和肢體,讓他反覆確認:爸爸媽媽是愛我的,我在爸爸媽媽這裡很安全。
做父母之後,瑣事纏身,自顧不暇,我們尤其需要照顧好自己,關照好自己的情緒,負面情緒不是洪水猛獸,孩子也不是玻璃心,什麼都經受不得。只是我們需要給負面情緒找一個更合理的出口,和孩子能搭建起關於自身負面情緒的溝通橋梁。
你在孩子面前哭過嗎?願意跟我們分享你的故事和感受嗎?歡迎在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