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功夫媽咪
前幾天,熱播劇《白色月光》迎來了大結局,劇中小宋佳扮演的女主張一在孩子面前崩潰大哭的一幕也引發了熱議。
張一原本有著一個幸福的家庭,她和老公張鑫是人人豔羨的佳偶,還有一個5歲的女兒笑笑。
可是,有一天去幼兒園接女兒回來的路上,張一撞見了丈夫出軌。
這一切來得猝不及防,再加上女兒一直哭鬧,再也忍不住的張一把車停在路邊,大喊了一聲之後崩潰大哭。
在發洩完之後,她才意識到坐在後排的女兒。只見笑笑抓著安全帶渾身抖動,瞪著眼睛無神地望著媽媽。
「家長該不該在孩子面前哭」這個話題迅速引起了討論,不少網友認為父母在孩子面前情緒崩潰,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影響。
「你要堅強,別讓孩子看到你的崩潰。」
「不要在孩子面前哭,真的會留下心理陰影。」
可是每個人都有情緒需要發洩,媽媽也不例外。
我們完全可以在孩子面前做真實的自己,不需要刻意的掩飾。
看到過一則令人心酸的新聞:
武漢的某個地鐵站,一名女子孤零零地坐在地上。
工作人員很快注意到了她,並連忙前去詢問是否需要幫忙,但是這位情緒低落的女子一言不發。
看到她的情緒並不好,工作人員耐心安慰,還摸了摸她的頭。
沒想到這個暖心的舉動一下子擊潰了女子的心理防線,她一把抱住工作人員嚎啕大哭。
原來,她是一位寶媽,此前已經連續加班一個多月,工作完成後,一直緊繃著的狀態突然放鬆下來,她就想痛痛快快哭一場。
可是因為害怕回家哭會嚇到女兒,所以她才一直坐在地鐵站裡不敢回家。
這是多少媽媽的真實寫照呀。
有了孩子之後,我們都開始變得隱忍了,就連要發洩一下情緒都要擔心會不會對孩子有影響。
一位媽媽告訴我,她最多只會在洗澡的時候哭一下,從不敢在孩子面前哭,因為她不能讓孩子看到一個脆弱的媽媽。
可是外界的解壓,終究抵不上在愛人和孩子面前,卸下鎧甲,獲得內心的鬆弛。
你是媽媽,但不一定非要成為超人媽媽,實在忍不住的時候,哭一哭,吼一吼,只要不極端,又有何妨呢。
這也是在告訴孩子,他心目中無所不能的媽媽,也有累的時候,也有宣洩情緒的需求。
在離婚風波之後,馬伊琍陷入了人生的最低谷,狀態極其糟糕。但即便如此,在孩子面前,她仍會極力掩飾自己的情緒,表現出雲淡風輕的樣子。
直到有一天,累到再也裝不下去的她向女兒坦白:「對不起,我現在沒有力氣照顧你們了。」
女兒的回答,卻讓她很意外:
「媽媽,我早就看出來了,你一點都不好。」
「你以前在咖啡廳聊天,上竄下跳的,現在都不說話。」
孩子是一種洞察力非常強的生物,那些你自以為毫無瑕疵的掩飾,在孩子眼中不堪一擊。
溫哥華華盛頓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曾做過一項調研,他們把107位父母分配到「壓抑組」和「對照組」,前者被要求掩飾自己的情緒,後者則可以像平時在家裡一樣,以此來觀察孩子的反應。
最終通過研究發現,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生理壓力反應存在著重要的關聯,在媽媽的壓力反應出現後不久,孩子也會呈現相應的壓力反應。
也就是說,儘管父母極力掩飾,孩子也能感覺到父母的情緒波動,而你的掩飾,更會讓孩子把父母的情緒聯繫甚至歸咎到自己的身上,從而產生內疚和不安全感。
所以與其辛辛苦苦掩飾,不如和孩子一起面對,表現出你的負面情緒,展現出正確的處理方式,這對孩子來說又何嘗不是一次正向的教育。
真正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的,不是家長的哭泣,而是家長對待情緒的處理方式。我們可以當著孩子的面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但也不應任其發展,而應理智表達。
(1)不要不顧安全,或選擇極端方式發洩
安徽的鄧女士,因為隔代養育的問題,婆媳之間有著不少的矛盾。
有一天,鄧女士不管如何苦口婆心地勸說,調皮搗蛋的兒子就是不買帳。一氣之下,她把兒子打了一頓。
這一打,引起了婆婆的不滿,對著鄧女士就一陣嘮叨。
因為有人撐腰,兒子又開始胡鬧起來。
聽著婆婆的嘮叨,看著兒子的胡鬧,情緒崩潰的鄧女士直接拿起桌子上的水果刀,狠狠地捅向了自己。
一捅就是7刀,親眼目睹這一切的兒子和婆婆都嚇壞了。
好在搶救及時,這位媽媽才得以脫離生命危險。
雖然痛苦和絕望,但我不希望她用這樣極端的方式來宣洩自己的情緒。
這樣的方式不僅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而且也給孩子一個不良的示範,當孩子也出現情緒問題時,就有可能會做出類似的不適當的行為。
(2)告訴孩子哭是舒緩情緒的一種方式
我也曾不止一次的在孩子面前哭過。
回想起第一次在孩子面前哭的時候,孩子一直靜靜地坐在我的旁邊,直到我的哭聲停止,他小心翼翼地問我:「媽媽,你為什麼哭?」
這時候,我才注意到小傢伙的存在。
我拉著他的小手說:「媽媽的情緒不好,所以需要發洩一下,就像你的玩具壞了的時候哭鬧是一樣的,哭過之後,媽媽的心情好多了。」
小傢伙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後來,他甚至還會學我,不開心的時候他會跟我說:「媽媽,我不開心,我想哭一會兒。」
哭過之後,他還會笑著:「好啦,沒事啦!」
當我們能夠在孩子面前展現正確的處理情緒的方式時,在孩子面前哭不但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還有利於引導孩子去認識和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
(3)告訴孩子不是他的錯
其實,家長是否在孩子表現出負面情緒本身並不是關鍵,關鍵在於事後對情緒的解釋。
《以家人之名》中,陳婷因為女兒的去世而變得暴躁易怒,她不僅會當著兒子凌霄的面肆意宣洩著情緒,而且還把妹妹的意外全都歸咎到凌霄的身上。
這讓凌霄一直飽受著失眠的折磨,甚至還患上了抑鬱症。
心理學家 Philippe Scialom曾說過:
如果沒有對情緒的簡單解釋,孩子就會去想像,去戲劇化事實,這樣反而更糟。直到青春期,不被告知實情的孩子們都會這樣在腦海裡將事實戲劇化。
如果是因為孩子的事情而感到失望,在心情平復之後,不要忘了說一聲:「媽媽依舊愛你。」
如果是因為其他的原因而在孩子的面前宣洩負面情緒,一定要及時跟孩子解釋,告訴他:「這不是你的錯,與你無關」,避免孩子產生不必要的內疚。
負面情緒的存在是正常的,不要把它當成敵人,而要學會與它和諧相處。
功夫媽咪說:
武志紅曾說:「當我們的負面情緒被看見時,它才可能會變成一種活的生命力。」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脆弱,當我們試著向他敞開心扉,理智表達自己的情緒時,收到的不一定是孩子的驚嚇,而是一個暖暖的擁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