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父母愛情的結晶,也是他們未來的希望,每個孩子都是所在家庭生活的重心,享受著父母無私的愛與奉獻。我們從小就在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下長大,在自己有了孩子之後,也會本能地將愛獻給自己的子女。在我們的傳統思想中,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很多人想要孩子其實只是為了傳宗接代,延續香火,過去的人們認為結婚生子是人生自然而然的選擇。隨著時代的改變,人們的觀念出現了很大的改變,生孩子不再被認為是一件必要的事,不少人結婚後都跟伴侶達成一致,選擇不要孩子。
那些自身具有生育能力卻選擇不要孩子的人被稱為「丁克」一族,在西方觀念的衝擊下,我國有部分人改變了傳統思想,大膽地選擇了「丁克」,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爭議,許多人無法理解他們的選擇,也不敢想像他們的未來。轉眼我國的第一批「丁克」已經開始退休,沒有孩子的人生,真的很現實。
「丁克」一族選擇不要孩子的理由主要是不認同老一輩的觀點,他們覺得養孩子需要大筆金錢,還要消耗大量精力,一旦有了孩子,自己的生活就會失去自由,所以他們不願意將青春全部耗在孩子身上,選擇為自己而活。
有一些「丁克」人士並不是不喜歡小孩,只是覺得生養孩子責任太大,不僅需要給他們好的生活條件,還要讓他們接受好的教育,他們覺得自己給不了孩子好的生活,不願意讓孩子擁有不完美的人生,因此選擇不生育 。
這些「丁克」人士不要孩子的理由各不相同,也有著不同的人生軌跡。在堅持下來「丁克」的人裡,有些人肆意地享受著沒有孩子的人生,在同齡人為孩子操心的時候專注自己的生活,對自己的人生感到很滿意。
「丁克」是一個很難堅持的決定,有些人跟伴侶說好了不要孩子,卻在漫長的歲月中感到後悔,於是夫妻雙方因此決裂,甚至有人拋棄了伴侶,選擇跟他人生兒育女,給伴侶帶來了深深的傷害,讓人扼腕嘆息。
將「丁克」堅持下來的人中也有後悔的,他們大多是人到晚年,發現自己無依無靠,等到伴侶先一步去世,他們就失去了情感寄託和生活伴侶,生活陷入了困窘。
婚姻和生育說到底都是自己的事情,雖然有大批人不能認可「丁克」這種行為,但別人怎樣安排自己的人生我們無權幹涉,理應尊重別人的選擇。
選擇「丁克」就意味著要承受來自家庭和社會輿論的壓力,也需要自己經濟獨立,那些晚年感到後悔的「丁克」人士大都是因為沒有考慮好「丁克」的後果,因此大家在決定要不要孩子之前要仔細衡量,做出理智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