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中把人在親密關係中的人格分為三種,安全型人格、焦慮型人格、迴避型人格。這些人格的養成,多半是原生家庭的影響。童年時期的經歷或者父母的相處模式都會影響到孩子的依戀模式。
判斷自己是哪種依戀類型:
1.我感覺自己容易和別人親近,也特別容易和別人建立關係。我不會擔心被伴侶的拋棄,也不會因為伴侶和我的過於親密而感到緊張。
2.我喜歡親密的感覺,可是ta似乎不太喜歡。我會擔心,他是不是真的愛我,我還會疑神疑鬼,擔心我ta會甩掉我,我非常渴望能夠完全融入ta的生活,可是這種想法會讓對方覺得害怕。
3.跟別人親近,會讓我感到有點不自在,我很難完全去依靠別人,信賴別人。如果有人和我太親近,我會感到緊張,如果我的伴侶經常想接近我,這會讓我感到有點不耐煩。
做了自我測試後,對比日常行為和狀態,可以初步判斷自己的依戀人格。
第一種是安全型:你喜歡和愛人是親密無間的,擁有愛與被愛的能力。對於矛盾,你可以輕易去處理,暢通無阻地傾聽對方的苦惱。也樂於去分享自己的成功與失敗。相信自己也相信他人,情緒穩定,容易相處。
第二種是焦慮型:你渴望親密關係,但是往往不能清楚的表達自己,內心充滿著各種情況,無處宣洩,往往會突然爆發,一旦生活中出現一點風吹草動,你就會被自己臆想出來的「負面事實」所打敗,思想走向極端,你會認為你的伴侶不會幫助你、不會和你溝通甚至會欺騙你,從而你直接放棄溝通或者和對方溝通時衝動說話,做事。所以在你意識到自己負面情緒時,會感到懊悔,說道歉,但是這樣的傷害造成了,你也會反覆造成這種傷害。
第三種是迴避型:你希望與伴侶保持距離,忽冷忽熱,常常發出拒絕信號,逃避責任,不認為自己有責任關注對方的言行,總是對方讓傷心,喜歡模稜兩可。並且認為獨立比親密關係更加重要,不願意向對方袒露你的心思和想法。所以你會讓對方感覺到你很遙遠。一旦對方表達親近的行為或語言時,你會想要逃離。
感情中的親密感是三種人格都需要的。
安全型人格會直接表達出來,跟ta在一起,你感到完全放鬆,感到幸福。
焦慮型人格主要用的是防禦策略,ta常會胡思亂想,把焦慮情緒傳染給你,讓你無所適從。
迴避型人格用的是壓抑策略,有矛盾或分歧,ta通常不願意跟你溝通交流。
不同人格在日常行為當中的一些表現:
1.安全型人格的表現:ta願意聽你的想法和意見,ta知道愛情的真諦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ta會把你的利益當做他的利益。最重要的是,他善於交流自己的想法,給你的方式是溫和的。
2.焦慮型人格的表現:常過早下結論,應急反應強烈。喜歡在事後道歉,可是下次還是會重複之前的錯誤。比較粘人。喜歡拼命聯繫你,發生矛盾或爭吵後,會產生情感退縮或者跟你冷戰。在一起時會比較雙方的付出,會通過提分手方式來獲得安全感。
3.迴避型人格的表現:自由獨立,喜歡搞曖昧,甚至有意和得不到的人在一起。可以剛接觸時,你會被這種神秘感和追求欲望吸引,但交往後,你會發現,一旦戀情有進一步進展,ta就會疏遠你,跟你保持距離。還常會通過貶低你的方式來抬高自己,放大你的缺點,假裝自己不需要親密。
跟焦慮型和迴避型人格伴侶在一起如何相處:
1.對於焦慮型的伴侶,特別要注意的是,滿足ta對安全感的需求。生活上,要多注意一些細節問題。如果ta焦慮了,溫柔耐心地和ta有效溝通,這樣類型的人,是不善於和別人交流自己的內心感受的,如果當ta發脾氣,你要給ta一個穩定安全的環境,在ta焦慮時,不要以暴制暴,給ta溫柔的引導,ta會慢慢學習你的安全型模式,ta就會知道怎麼去和你進行交流,你就會越來越覺得跟ta的相處輕鬆。
2.對於迴避型伴侶,ta需要自由和獨立,需要一定的空間。雖然ta也渴望得到關懷,得到愛,但ta會壓抑下去。只要給ta適當的關心和生活上的照顧就足夠了。不要過於親近,太過於親密,ta會感到不自由。ta的日常言行和表現,都需要去尊重。通過一段時間的相處,ta也會慢慢從自己的世界裡出來,嘗試轉變成安全型人格,這個時候,要給ta一些積極的回應,讓ta勇敢的學會表達自己的感情。
不管是哪種依戀模式,我們在相處時都應該真實表達自己的想法感受,支持ta,不幹涉,鼓勵ta,給ta溫柔的回應,在ta幫助改變焦慮和迴避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