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
《機器人總動員》,由皮克斯工作室製作,迪士尼負責發行,於2008上映,講述了一個孤獨的地球清潔機器人,在資源枯竭的星球上打理廢品的故事。
文/安小辰
電影裡的地球變成了一顆被人們拋棄的、枯竭的、毫無生機的褐色球體。沒有植物、沒有飲用水、沒有動物,連氧氣都是稀薄的,無法維持動物的生命活動。
瓦力是人類遺忘在地球上最後的機器人清潔工,靠太陽能維護自己的日常行動,它孤獨地在地球上生活了700多年,這700多年間,它的工作就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回收廢品……
在這期間,瓦力很會自娛自樂,它有一個藏寶處,把所有撿來的有價值的廢品都藏起來,擺放整齊以備不時之需;它有一個小寵物-打不死的小強,它會放影片、聽音樂,還會自己更換輪子,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直到有一天,一艘來自宇宙的飛船打破了一成不變的生活。
一個嶄新漂亮的機器人——伊芙,從飛船上下來,她擁有圓潤的橢圓形外觀,可以上天入地、發射超強的雷射。瓦力對伊芙一見鍾情,然而伊芙卻只是一臺冰冷的機器人,沒有一丁點人類的智慧。
伊芙來到地球僅有一個目的——找尋地球上的有機生命體。
瓦力討好地拿出幾百年間它在地球上所收集的珍藏品,毫不意外地被伊芙一一無視。直到瓦力拿出了一株植物的幼苗,伊芙掃描過後將幼苗放入自己的體內,進入了休眠待機狀態。
瓦力用盡全力也無法喚醒沉睡中的伊芙,它學電影裡的場景,走到哪裡都帶著伊芙,和待機的伊芙來了一次單方面的約會。它帶她去遊船、去看夕陽、去賞雪、去聽音樂……
它一直想要牽起她的手,然而卻一直失敗。
宇宙飛船再次降臨,毫不遲疑地帶走了伊娃,瓦力追了上去,隨著它們一起來到了空間站。
肥胖,是未來嚴肅以待的問題,無法逃避。主場從地球轉移到外太空,這也是一種暗示和諷刺:地球遭遇了環境汙染,人類就放棄了賴以生存的「地球村」,安然自得乘坐飛船來到外太空,逍遙自在。
百年過去了,生活在外太空的人們顯然習慣了這裡的生活方式,在這個完全依靠高科技生存的機械空間裡,人類在生活上變得越來越依賴科技,從而忽視了人類的自然體能,各項機體指標逐漸退化,每個人都變得病態的肥胖,甚至連走路都無法單獨完成。
伊芙的到來打斷了機長麥克雷的無所事事,原來伊芙的任務就是找到並帶回地球上的植物樣本。
如果成功找到樣本,就代表地球已經成功復甦,公裡號即刻返航,帶著船上的物資和乘客重建地球文明。
興致勃勃的機長急忙搜集有關地球的資料,卻發現此刻的地球已是黃沙漫天的荒蕪之地。震驚中意識到了人類對地球的破壞有多大,這更是一種責任,不容推卸。伊芙也看到了自己待機時的瓦力,它默默地陪伴著自己,雷打不動、毫無怨言。
後來在和飛船控制器奧託的鬥爭中,瓦力和伊娃還有船長打敗了奧託,成功地回到了地球上。
瓦力被損壞,記憶丟失,但好在有著伊娃對它強大的愛情作為支撐,瓦力還是恢復了生前記憶。結局很美好:伊娃和瓦力成功走在了一起,地球也逐漸恢復了原貌。
01愛,是人類永恆的主題
影片選擇讓兩個機器人來講述愛情,運用了身份的反差,讓這個愛情故事變得精彩又純粹。
開篇有超長的默片片段,沒有臺詞,卻運用電影手法,讓人完全不厭煩。成功塑造了瓦力的孤獨心境,讓它愛上伊芙成為鋪墊。片中有2條主線:兩個機器人的感情線和人類的發展線。
感情戲是一個一無所有的平民機器人贏得美好愛情的故事,而人類線則是人類擺脫對科技的依賴回到地球的過程。
影片從側面諷刺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包括肥胖、環境破壞、消費主義、領導能力等各種問題。當故事背景從現實世界,轉移到未來的虛擬世界中時,當華麗的服裝與絢爛的城市消失後,人們才有機會注意到彼此的眼睛,才會察覺到,隱藏在笨拙的軀殼裡的那顆真心。
無論在故事、藝術設計、視覺語言上,還是製作技術,象徵意義、作品表達上都首屈一指,並且這一切都整合在一個完美的情緒和概念下,完整性更是創作意圖的集中體現。
這個看似是普通愛情故事的動畫電影,告訴我們可不只是膚淺的愛情和環保,還有很多,更值得關心的生活問題……
迪士尼的動畫電影,每一部都是人類的教科書,傳達著扣人心弦的聲音。
《機器人總動員》也不例外,除了保護環境之外,還有其他的寓意:
與那些懶惰、肥胖到無法直立行走的人類相比,在整部電影中,也許只有瓦力才是真正的活人。只有瓦力,一直在追尋著人類早已丟失的內在感動和真摯情感。
這是個典型的童話故事,但被拍出了另類的感受,這是一部環保動畫,也是一部溫馨的愛情片。瓦力和伊娃的相互幫助,讓我們人類自愧不如。
當我們在追夢的道路上迷失方向時,當我們抱怨現在平淡的生活時,記得想想身邊的點點滴滴,還有那關於愛情的小細節;記得我們那些總是存在著,卻被忽略了的「人類能力」,可以跳舞、可以歌唱,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有著和我們一樣的存在。
不管彼此熟悉不熟悉,都在體會著相似的喜怒哀樂,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各位漫迷們,你們如何看待《機器人總動員》這句巨作呢?歡迎留言、評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