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課題研究方法:文獻研究法
對於文獻研究法而言.無論對哪一種文獻進行研究,其研究的過程都是相似的,都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和準則。一般而言.文獻研究的過程包括以下幾個階段:
1.確定研究目的和問題。研究目的和問題不間,文獻收集、描述的範圍必然不同,文獻分析的重點也必然不同。所以文獻研究法的首要工作就是要確定自己研究的目的和問題。同時還要明確文獻研究法在這項研究中是當作輔助性的研究方法,還是作為一種獨立的研究方法來使用,因為這會直接影響文獻收集、整理、解讀及分析的側重點和方法。
2.文獻收集。首先,要確定文獻收集和描述的範圍。這裡的文獻範圍是指文獻的內容範圍、時間範圍和文獻的類別。其次.做好收集文獻和描述文獻的準備工作。即取得與掌握有關文獻的單位或個人的聯繫,設計文獻的收集和描述大綱。最後.根據已擬定的研究方案和目的,進行文獻收集。文獻收集的途徑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向擁有這些文獻的個人索取,另外一個是到特別的收藏地或檔案館取得(建議用網絡的方法收集)。無論使用哪種方法.在收集文獻時都要注意鑑別文獻的真偽,深人考察文獻的來源和可靠程度;同時要註明記錄文獻的來源.以便保證引用文獻的規範性.避免侵犯他人智慧財產權的情況出現;還要在時間和經費允許的情況下.適當擴大文獻收集的範圍.以保證能夠收集到較為完整和系統的文獻。
3.文獻的整理。剛剛收集到的文獻資料非常龐雜,必須經過整理才能很好地為我們所要進行的研究服務。資料整理就是為了使搜集到的大量粗糙、雜亂的原始資料系統化.從而揭示事物或現象的本質及內在規律。在小課題研究中,資料整理首先是對所獲資料進行檢查、核實,並對錯誤和遺漏加以修正、補充。然後將其分類編碼,再進一步綜合簡化。文獻的整理要常握以下原:一是條理化.即整理文獻和整理後的文獻要有一定的時序,整理後的文獻不能是散亂的和無規律可循的;二是系統化.即文獻整理要有一定的邏輯.整理後的文獻之間要有一定的相關關係.成為一個有機的整休;三是簡明化,即要保證整理後的文獻是最能夠體現出研究要用的,而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使整理後的文獻仍很龐雜。
4.文獻的解讀。文獻的解讀一般包括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瀏覽,就是爭取在較短的時間內能夠簡單了解整理好的文獻的基本內容和待點,不需要掌握、理解和記憶其其體內容。瀏覽的目的一方面是要了解已有閱讀價值文獻的全貌,確定這些文獻對研究的價值和意義.另一方面是分辨出文獻哪些部分的研究價值和意義最大,為以後的精讀做好準備。因此.瀏覽的速度要快。可以通過閱讀內容摘要、文獻的開頭和結尾部分以及每一段的主題句等方法提高閱讀的速度。第二個階段是精讀,即理解性閱讀。通過情讀,要深人理解和掌握文獻中對研究有價值和意義的內容,同時要做出正確而客觀地評價。這個階段既是理解的過程.也是概括和再次升華的過程。在這個階段既要把文獻內容同自己的研究課題結合起來,同時還要有效鑑別文獻的直偽和內容的可靠程度。
5.文獻分析。文獻分析包括統計分析與理論分析。前者主要是定且分析.採用的主要方法是統計方法、數理方法和摸擬法;後者刻是定性分析,包括邏輯分析、歷史分析、比較分析、系統分析等,主要採用的一般方法是比較法和構造類型法。所謂構造類型是指依據經驗或思辨從資料中抽象出理論概念,然後利用這種概念將所研究的社會現象劃分為各種類型,如權威類型、角色類型等。社會科學研究還使用各種特殊的定性分析方法.如結構分析、功能分析、社區分析、階級分析、角色分析等等。任何研究都離不開定性分析,但具體採用哪些分析方法是由研究目的和理論暇設決定的。
上述過程並不是一種直線式的過程.很據研究的需要常常重複其中的某個過程。比如,在分析階段覺得收集的文獻不夠充分時,就需要重新收集文獻、孩理文獻和閱讀文獻。在這樣一個不斷重複的過程中,不斷概括和明晰自己研究的問題,最終形成研究報告。必須指出的是,在整個文獻研究方法使用的過程中,必須對所採用的任何資料持有一種科學的置疑精神和批判態度,這是保證文獻資料準確性的前提。
小課題研究微信公眾號專注於中小學教師小課題研究指導與服務,定期推送了解小課題、確定小課題(如何選題)、實施小課題(如何研究)、課題成果表述(如何撰寫課題成果)、小課題研究的方法與技巧、優秀小課題案例展示、互動交流等欄目內容,是中小學老師開展小課題研究的好幫手。歡迎全國中小學、幼兒園老師關注。請回複數字獲取相關資源。
【0】資源導航
【1】了解小課題
【2】確定小課題
【3】實施小課題
【4】課題成果表述
【5】小課題研究方法與技巧
【6】優秀小課題成果展示
【7】相關通知與公告
【8】訪問小課題研究微網站
【9】原創精華內容
以上資源隨時更新,歡迎隨時回複查閱。
希望您能將本微信訂閱號推薦給課題組其他老師哦^_^
[點擊微信右上角小人查看歷史消息查閱更多精彩文章]
免費課程介紹視頻
問卷星是一個免費的好用的在線問卷調查平臺,推薦大家使用,視頻教程請您點擊閱讀原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