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韓天琪 通訊員 張楊波
近日,武漢大學社會學院揭牌儀式暨基層治理現代化高端論壇在武漢大學社會學院報告廳舉行,開啟了武漢大學社會學學科發展新篇章。武漢大學校長竇賢康,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李培林,中國社會學會會長、上海大學社會學院教授李友梅及社會學院院長賀雪峰等共同為學院揭牌。
據悉,武漢大學社會學院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走過了近百年奮鬥歷程。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著名學者李達、李漢俊等就在武漢大學講授社會學課程,對近代中國社會學學科的創立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1983年,武漢大學率先恢復社會學教學,成為全國最早重建社會學的10所高校之一。1986年開始招收社會學專業本科生,1990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94年,武漢大學社會學系正式成立,2005年成為武漢大學直屬系,2019年正式更名為武漢大學社會學院。
竇賢康表示,社會學院未來發展須注意三個方面:一是進一步明確發展思路,找準自身定位,大膽探索快速發展舉措,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智庫建設等方面,形成鮮明特色;二是提高站位,聚焦新時代的社會問題,為政府決策提供支持,與中國社會同進步、同發展;三是牢牢把握努力方向,積極向兄弟院校和同行專家學習,不斷取得新的成績,進一步提高武漢大學社會學在國際國內的聲譽,為進一步繁榮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做出應有貢獻。
隨後舉行的基層治理現代化高端論壇學術研討會圍繞當代中國城鄉基層治理重大論題,探討基層治理研究的可能進路。
五場主旨報告分別就六大面向的重要社會議題、黨的基層建設與農村社會治理、政治社會學視角下社會治理中的理論問題、鄉村人口安置等重大現實問題、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同構性等展開論述。
李培林提出,未來我們要重視「中等收入陷阱」風險、探索社會轉型新格局、充分挖掘新人口紅利、正視老齡化機遇與挑戰、進一步促進大眾消費、開啟新貧困標準下的反貧徵程等重要議題。
北京大學教授張靜則指出,傳統治理結構在當前流動型社會中的瓦解造成了基層失序,因此需要探索適應新型社會的公正提供機制,需要構建以公共組織為中心的利益關聯紐帶作為新的共同體依靠。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翼的研究提出,中國社會的中產化過程也是中國社會的網絡化過程,該特徵造成了階層化的社會話語霸權。在網絡社會實體化趨勢下,社會治理結構也需要適應現代社會特徵而做出相應調整。
在分論壇上,四十餘位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等研究機構和高校的專家進行了學術報告。
《中國科學報》 (2019-11-06 第3版 學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