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 後已經開始立遺囑了
12 月 19 日,剛滿 18 周歲的大一新生小紅(化名)來到上海中華遺囑庫第二登記中心,為自己訂立遺囑。小紅希望把存在銀行卡裡的 2 萬多元留給自己的一位朋友,她曾在小紅最傷心難過時給予了支持和關愛。儘管並沒有把這筆錢留給父母,但小紅表示,以後掙的錢可能會往這張銀行卡裡放,如果資產增多可能會重新訂立遺囑,增加遺囑繼承人。小紅說,立遺囑不是終點,而是新起點,以後會更加認真地活著。
網友評論
去年 11 月,
#25 歲姑娘生日當天立遺囑 # 登上熱搜
就引起網友激烈討論過。
崔文姬是中華遺囑庫北京第二登記中心的法律專員。去年 25 歲的她在自己生日當天立下遺囑。
在崔文姬立下遺囑後,她的父母還不是很理解,非常詫異。但在崔文姬看來,立遺囑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因為你不知道意外什麼時候才能來。"她認為,如果意外發生,這樣才能夠不留遺憾。
如何看待年輕人立遺囑?
有人認為,
立遺囑是未雨綢繆,
誰都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個先來。
還有人認為,
年輕人立遺囑太早"沒有意義",
也有人覺得這麼做不吉利。
中國人忌諱談生死,就算是小孩兒無意之間的一句"餓死了",都會被大人呵斥"小孩子不要亂說話!"
在很多人印象中,立遺囑是那個顫顫巍巍的老年人的事,再不濟,也是上了歲數的人該去思考的事。但是現在的年輕人,已經不是那些大人呵斥就會停止對死亡的想像的人了——現在的年輕人,已經開始立遺囑了。近年來,不少年輕人也開始提前行動,早早立下遺囑。
圖片來源:攝圖網
90 後三年來立遺囑人數翻近 3 倍
今年 3 月 28 日,中華遺囑庫正式發布《2019 中華遺囑庫白皮書》,首次公布了中青年人立遺囑大數據。截至 2019 年底,中華遺囑庫已登記保管了 16.5 萬份遺囑,目前已生效遺囑共計 781 份,其中共有 2333 位 60 歲以下中青年人訂立登記遺囑。
中青年訂立遺囑人數持續增加," 90 後"三年來立遺囑人數翻近 3 倍。在中華遺囑庫立遺囑的 90 後,有 99% 都將父母選作財產繼承人。
他們大多是經常外出坐飛機、工作壓力大或者經常加班熬夜的年輕白領和創業人士,擁有一定資產 ( 包括遊戲帳號、虛擬金幣等虛擬財產 ) ......
據介紹,前來訂立遺囑的年輕人有些擁有大量財產,有些家庭關係複雜,還有一部分是從事高危職業 ……
一份遺囑也許只有寥寥數語,卻能體現出人們對生死、財富和法制等問題在觀念上的巨大進步,所謂只有看透生死,才能更好笑對人生。
也有人說:這也在一定層面上,折射出如今年輕人存在的安全焦慮——生活不確定性增加,轉型社會競爭壓力大,內在的皈依感缺失 …… 每個去訂立遺囑的年輕人,內心大概都有自己說不完的苦 ……
年輕人為什麼選擇立遺囑
@啾啾丨 25 歲
我是在我爸突然去世時,很想知道他究竟對死亡是怎麼想的。他會有什麼話要對我說、對這個世界說嗎 ?
會有什麼未了的心願嗎 ? 對留下的東西 ( 不僅是財產 ) 會想怎麼處理嗎 ? 但是他沒有機會說,也沒機會對我們任何人說,就走了。
我就在想,我不想走得這麼遺憾。
我很想把我對在這個人世間走一遭的想法,告訴大家。把我的心願告訴朋友,看有沒有人幫我完成,想有人幫我處理好那些我珍惜的東西。
@張 s 丨 27 歲
去年立的遺囑,起因是看到了無錫高架橋坍塌事件。
很受震撼,不知道哪天意外就發生到自己身上。
@zhh 丨 18 歲
我 18 歲,是目前來中華遺囑庫最年輕的。那天是和媽媽一起去的,她管理著幾家公司,也在這裡寫過遺囑。離婚後,把一部分的資產留給了我。我準備去國外讀書,媽媽擔心如果我在外面遇到什麼事故,在沒有立遺囑的前提下,根據繼承法,我的生父也可以合法繼承到媽媽留給她的資產。寫遺囑也沒什麼特別的,都是媽媽的財產,我萬一有什麼意外,應該也是給她。
畢竟誰又會願意把自己的財產留給不值得的人呢。
@先嘉丨 30 歲
我去年離了婚,有一個孩子。
過來立遺囑,就是因為孩子。由於上一段失敗的婚姻,讓我想在婚前把財產安排好。如果婚後比伴侶先走,伴侶又想改嫁,立了遺囑可以避免我的財產被繼承。因為我還是想把財產留給孩子。
依依丨 24 歲
每隔半年,我更新一次自己的遺囑。
"追悼會不要放傳統哀樂,我已經挑好了歌。"
我從來不認為二十歲的年紀就想立遺囑是多麼不合時宜的事情,認識生命就是從認識死亡開始的。
大學畢業半年多,我辭去家人安排的國企工作,轉行從事自己喜歡的行業,開始我的北漂。從那時起,我有了每半年寫一次遺囑的想法。其實我並沒有什麼財務上的囑託和分割,能留下的,只有我覺得要對一些特別的人交代的一點小事。
我有一些特殊的收藏,私人信件和手稿等,有些寄給朋友,剩下的就留給父母,任由他們處置。
我想,若我先於父母離世,希望能儘量降低他們的難過,我會告訴他們,這輩子能做家人已是我最大的福分,不能盡孝送終是我最大的遺憾。我還註冊了器官捐獻的志願者,若身體並非毀於意外,希望按捐獻流程留下最後一點稱得上有用的東西。
我不喜歡中國傳統燒紙祭祀,我不喜歡搞得烏煙瘴氣不環保,在乎我的人偶爾想到我就好。我不需要刻意的儀式,葬禮也希望儘量從簡,遺照一定要用我笑的照片。如果有追悼會,不要放傳統哀樂,要放那首我很喜歡的《Dance For Me Wallis》。
談死色變是每個人的本能,我也會。但對生命的敬畏裡,也應該包含對死亡的態度。
圖片來源:攝圖網
馬東在《奇葩說》裡總結說:"如何面對生死這件事,是我們漢文化缺失的一課。"
也許對於死亡這件事,我們並不害怕。害怕的是,當死亡意外降臨,有些話沒來得及說,有些事沒來得及做,我們真正害怕的是來不及,是遺憾。而對抗這份遺憾的,可以是一份遺囑,也可以是一封信、一段錄像。可能,立遺囑對於很多人來說,更像是一種提醒,提醒我們正擁有什麼,以及還可以做點什麼。
就像網友說的:"有時候會希望離開的那天不需要用到遺囑,多和身邊的人說說自己的想法,和家人多互相了解對方 …… 有些矛盾就不用等靠遺囑才來解決。""希望暫時活久一點,親自去照顧他們,別讓遺囑成為遺憾吧。"
來源:湖北經視綜合中華遺囑庫、中國新聞網、真實故事計劃、網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