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0月至11月間,中方和印方之間因為某邊界問題展開了一場軍事較量。
最終,以中方的絕對勝利而告終。
但是,中方並沒有因為勝利而衝昏頭腦,也沒用因此而收復失地,而是選擇了一條友好的道路——主動停火和撤軍。
這在西方看來是非常不可思議的。
幾十年來,關於中方當時的選擇有各種各樣的猜測與判斷,其中大部分猜測與判斷都是基於親歷過此事的當事人的回憶錄或筆記。
後來,中方公布了部分關於這場邊界之戰的檔案,讓人們真正了解到這場戰爭背後一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20世紀60年代以來,中方印方在邊境上關係一直處於緊張之中,後來忍無可忍,中方決定滅一滅對方的囂張氣焰,做好了與印方作戰的準備。
得知上面決定準備作戰,當時的國防長林大帥主動請纓,並在很短的時間便做好了戰前準備。
1962年,中印戰爭爆發,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是新中國繼抗美援朝戰爭後,又一讓世界驚嘆的軍事行動。
當時這次戰爭的前線指揮官是張國華,主帥則是國防長林大帥。
主力參戰部隊則是其原四野部隊。
在印方深入中國境內的這三個集團軍中,有一支王牌軍隊曾在晚清時期入侵北京城並參加過火燒圓明園的行動,第一任軍長便是尼赫魯的心腹——考爾將軍,他曾經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北非、南歐、東南亞等戰場都打過仗,並自詡「打遍歐、亞的勁旅」。為此,他聲稱英國、德國、日本他都沒害怕過,還會害怕半封建半殖民的中國,他要再次打進北京城。
戰爭初期,我方軍隊邊打邊退,誘敵深入,印方軍隊則認為是自己太強了,太能打了,中方軍隊不堪一擊,開始膨脹了,埋頭向前衝。
誰知這正中了我軍的誘敵深入之計。
林大帥得知了印方這位自大的將軍狂妄言論後,在得知這支部隊先行入境的情報後,下達死命令,要不惜一切代價「把這支部隊給我從地球上抹掉」。
作戰前的動員也以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八國聯軍洗劫北京城等等在中國犯下的種種罪行激勵將士們,使得我方將士對印方軍隊的狠深入骨髓,反攻命令一下,我軍猶如猛虎下山,以風捲殘雲之勢打的印軍毫無還手能力。
僅僅用了一個營的兵力,便將印方整整三個集團軍牢牢地包圍在了事先計劃好的口袋地區。
然後甕中捉鱉,不到三天時間裡,印方這個王牌軍全軍覆沒。
失去了王牌部隊的印軍,軍心慌亂,全軍震驚,那還有什麼心思再抵抗,丟盔棄甲,紛紛後撤逃散。
這場戰爭後來也被稱之為:小刀切黃油戰爭。
這次戰役之後,林大帥曾對毛主席說,此一役,至少可保邊疆30年平安無事。
事實也證明,這次戰爭,印方真的被打怕了,不但打出了中方軍人的血性和聲望,也讓國際社會看到,我軍的勇猛頑強和印軍的無能。
直接的結果就是,印方軍隊至今仍被很多國家看不起。
再加上印度是靠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建立的國家,印方軍隊至今都沒有抬起過頭。
林大帥此戰大揚了國威和軍威。
這次對印方一戰,中方軍隊以犀利的攻勢一舉、徹底粉碎了印方作為所謂不結盟運動領袖在道德上凌駕於其他國家的迷夢,導致印方在國際上的地位一落千丈,不僅美國、法國等國際大國對印度表示輕視,就是眾多的第三世界國家也改變了對中國的態度,開始支持和擁護中國。
在我方的戰史,1962年這場自衛反擊戰並非是一場大規模或對手相當的戰爭,畢竟,這是一場結果一面倒的戰事,甚至這場戰爭的進程都顯得平平無奇,但是正是這場看似平平無奇的戰爭,卻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印度的發展軌跡。
美國著名亞洲學者史蒂芬科恩教授說:「印度在中印邊境戰中遭受了恥辱的失敗,這教訓了整整一代印度人。」
從那時起,不僅印度在心理上對中國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就連其他國家包括美國、俄國都對中國有了新奇的變化。
中印之戰只是一場邊界上的小戰役,和一戰、二戰、抗美援朝這種大規模戰役無法比擬,但是對於亞洲來說,對於中國來說,這是一場舉足輕重的戰役。
抗美援朝和對印反擊戰使得全世界無人再敢輕視中國。
這是一場在巔峰將帥(林大帥)領導下,巔峰戰士(此時的我方軍人無所畏懼)在巔峰高原(雪域高原世界屋脊)上打勝了一場巔峰之戰(徹底弘揚中國國威、改變亞洲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