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國際著名期刊《細胞研究》和《細胞發現》主編、
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
上海市科技期刊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校友
他,曾是中國科大少年班的天才少年
他,打造中國自主的一流科技期刊
向全球科學界發出強勁「中國聲音」
他,是一個思鄉的遊子
用一份熱情、一份執著譜寫美麗詩篇。
李黨生,1988年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生物系,1995年在美國康奈爾大學醫學院獲得博士學位。1996年至2004年在紐約大學醫學中心做博士後;2004年至2006年任Cell雜誌Associate Editor。2006年初,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Cell Research(細胞研究)常務副主編;2015年,創辦Cell Research的姐妹刊Cell Discovery(細胞發現)並擔任執行主編。2021年1月任Cell Research(細胞研究)和Cell Discovery(細胞發現)兩大期刊主編。目前兼任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獎勵委員會主任、西湖大學校長特別顧問、上海市科技期刊學會理事長。
2007年入選上海浦江人才計劃;2008年入選首批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2009年至2010年獲中科院文獻情報與出版行業引進人才擇優支持;2011年入選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2012年獲「上海出版人獎」;2012年獲談家楨生命科學創新獎;2013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13年獲中國出版政府獎;2020年獲中國科學院科技出版先進個人獎。
李黨生出生於阜寧縣,父母都是醫生,從小對他嚴格要求,12歲就讀於江蘇省阜寧中學,學習成績一直排名全年級第一,15歲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
1989年,他碩士在讀期間,入選中美生物化學聯合招生(CUSBEA)這一教育部公派留學項目;CUSBEA項目的名額全國每年只有50名左右,當時的祖國和家鄉的發展都還相對落後,他立志待學成歸來之後報效祖國。1995年李黨生在美國康奈爾大學醫學院獲得博士學位,隨後在紐約大學醫學中心從事博士後工作。
2004年,他入職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細胞》(Cell)雜誌社,正式開始了他科學編輯的生涯。雖然他只在《細胞》工作了不到兩年,但這段工作經歷讓李黨生深刻體會到科學編輯的自主性能給科學研究帶來的積極影響,也讓他領悟到科學編輯這一職業的真正價值所在。
「作者在評審中相對處於弱勢,如果科學編輯對科學內容的把握非常精準到位的話,通過你的努力,能保護作者在這過程中應有的權益,好的成果不至於被埋沒了。」李黨生在《細胞》工作期間形成了這樣的工作觀,並將之帶到國內《細胞研究》編輯部,使其成為共識。
2006年,李黨生回國到擔任《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常務副主編,他不忘初心,為中國科學家打造擁有國際話語權的學術平臺,努力將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期刊《細胞研究》打造成世界一流學術期刊。十餘載過去,《細胞研究》的影響因子從2分出頭,躍升至最新的20.507,已經比肩國際頂級期刊《自然》(Nature)、《細胞》(Cell)的高端子刊,多年來一直是亞太地區生命科學領域影響因子最高的期刊。
《文匯報》、《解放日報》、《新民晚報》、《學習強國》等主流媒介近年來陸續刊登的「上海科技期刊『破圈』之路」、「《細胞研究》啟示錄:自信之路」等一系列報導,以李黨生和《細胞研究》為例,講述了上海科技期刊在邁向一流過程中所作的探索和努力,稱讚《細胞研究》在中國本土期刊中「一騎絕塵」,穩穩地立足於世界一流期刊行列。
人必自重,而後人重之。李黨生經常對編輯團隊說的這句話,成為《細胞研究》走上騰飛之路的基石。在國際學術界,美國《細胞》雜誌是全球公認的頂尖期刊,他剛回國接手《細胞研究》的工作時,所收到的稿件質量與《細胞》等頂級期刊相比懸殊實在太大,期刊在科學家心目中的學術地位也相應存在巨大的落差。怎樣才能有所突破,逐步贏得科學家們的認可和肯定?「自重」就成了《細胞研究》成長過程中關鍵而艱難的第一步。他親自操刀,在一篇篇來稿中淘出尚有一定科學價值的論文,一處處修改訂正不夠準確的科學表述和語言錯誤……隨後的四五年裡,除了堅持在低分雜誌中極為罕見的論文預審淘汰制度之外,《細胞研究》額外增加了一道很多期刊都沒有的程序——主編終審修訂。「別人可能不把你當回事,但要贏得別人的尊重,首先要把自己當回事。」李黨生對編輯部的每一位編輯這樣要求,凡是在《細胞研究》上發表的論文,都要求有自己的科學價值並且以有尊嚴的方式呈現。
當時,一篇論文有幾百處修改是常態,最多一篇修改甚至多達一千多處,相當於將論文重寫一遍,讓李黨生花了整整三天時間。《細胞研究》是一本月刊,每期刊發約十幾篇論文,每篇都這麼修改,工作量非常之大!李黨生基本沒有休息日,就連妻子進醫院剖腹產,他也前後只陪了三個小時,就趕去辦公室處理稿件了。每當有新人加入編輯部,李黨生都會對他們說,必須是真心熱愛這份工作,才能做出不一樣的成績,我們的工作將會被記入中國科技歷史。
《細胞研究》目前的文章有93%的拒稿率,對科學質量的要求之高、對於實驗和數據的要求之嚴格,已完全不亞於國際頂級期刊。
從1999年到2009年,中國產出的科學論文在科學信息研究所資料庫中的數量已從1萬篇飆升到了8萬篇,與日本處於同一水平。中國科研水平的提升已經引起了國際科技期刊界的關注。中國在生命科學領域發展愈發迅速,中國生物學家的身影日益頻繁地出現在各大國際期刊中。李黨生說,對於中國科學家而言,《細胞研究》已不僅僅是一本期刊,而是一個他們能夠「說話」的重要話語權平臺,讓他們優秀的科研成果能夠以高顯示度的方式展示出來。
十幾年前,國內科技期刊之所以爭取不到好稿,是因為平臺顯示度不高、發表時滯太長、編輯學術水平低,「嚇」走了大批優秀論文。要改變人們心中的成見不能坐等,於是李黨生給編輯們下了一個硬任務——走出去。而他自己更是跑進一個個實驗室,結識一位位科學家。李黨生深諳在國際頂刊發表論文之道,他從「頂刊發文諮詢」開始,一步步融入科學家們之中。隨著李黨生幫助的科學家越來越多,不少該領域的中國科學家在論文投稿頂刊受挫後,就會想到《細胞研究》的快速通道和綠色通道。正是靠著這樣一篇篇紛至沓來的高水平稿件,《細胞研究》成功實現了影響因子從2分、5分、10分到20分的跨越。
而對於人情稿,李黨生雖然從來都是嚴詞拒絕,但是卻能誠懇地提出改進意見,幫忙其推薦到相應的期刊上發表。現在,幾乎所有人都能接受《細胞研究》不同時期的質量標準:如果論文的創新性和科學意義不夠其時期刊的要求,讓誰託關係都沒用,只看論文不認人。在這種「拒絕」和幫助中,他讓全球科學家們看到的是《細胞研究》對科學的虔敬和尊重,對所有科學家的公平對待。
過去十多年,《細胞研究》發表了大量中國科學家的原創性成果,其中有相當部分因為創新性太強,難以被當時的世界頂刊所接受,而李黨生卻敢於拍板發表。因為探索完全未知的世界,只有更多後來者、投入更多時間和資源,才能知道最初的發現是一個突破還是一場誤會。「創新必然伴隨著風險,試想如果連我們自己的期刊都不願意承擔適度的風險,那怎麼能為我國科學家在最新的科研領域和國際同行競爭提供話語權的保障呢?」李黨生這樣表示。
最終,時間證明了李黨生的魄力和眼光。越來越多中國科學家將李黨生稱為「中國的班傑明·盧文」。無論是院士、諾獎級學者,還是初出茅廬的年輕學者都知道,只要找到《細胞研究》,自己付出的心血就不會被埋沒。這種獨到的學術鑑賞力,甚至使《細胞研究》在某些時候走到了世界頂刊的前面。2015年12月15日,中科院副院長張亞平院士關於狗的起源的研究在《細胞研究》刊發後,引起《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等國際媒體的廣泛關注,而《科學》雜誌直到半年後才刊登了一篇結論相似的論文。2020年,張亞平又在《細胞研究》上發表關於雞的起源的研究論文,《科學》雜誌發表點評文章稱其為「裡程碑式的進展」。2020年6月初,《細胞研究》發表了一項神經遞質受體在關閉和激活狀態下的不同結構的研究,而《自然》雜誌兩三周後才相繼發表了三篇同一受體結構的論文。
為國內科學家、尤其是年輕科學家提供科研和論文發表建議,這是李黨生從回國那一刻起從未間斷過的努力;接觸過他的科學家們都說,李黨生給出的建議對其研究起到了實實在在的推動和促進作用。他說「要把自己當做科學共同體的一分子,不求任何現實利益的回報」,只有這樣,才能與科學家共同成長、相互成就。「只做雪中送炭之人,不求做錦上添花之事」,是李黨生一向的做人原則。多年來,他給太多年輕科研工作者以幫助——從在讀博士、博士後,到剛獨立的年輕課題組長,對李黨生而言,幫助他們少走科研上的彎路,看到他們迅速成長,特別有成就感。
在科學研究中,批判與質疑是常態。身為科學共同體的一份子,李黨生永遠將科學放在第一位。有了這個原則,在學術紛爭中,《細胞研究》始終保持著不偏不倚、客觀公正的態度。「我們允許基於科學的、理性的質疑和思辨。」李黨生這樣說。《細胞研究》用15年成為國際頂刊,創造了一個奇蹟。本世紀中國科研的騰飛,使得亞洲迅速崛起,新的世界科學中心正逐步形成,這將是《細胞研究》問鼎世界頂尖期刊的歷史契機。
圖|與美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謝曉亮教授,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教授在北京出席會議間歇交流
令李黨生感到自豪的是,自己回國後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年輕編輯,目前編輯部團隊已經達到了世界一流期刊的水準。近兩年,編輯部有兩位編輯在李黨生的力薦下,分別成為了世界頂尖期刊《科學》雜誌和《自然》子刊的科學編輯。目前,在《自然》的平臺上,《細胞研究》的影響力已逐步形成超越多個《自然》子刊之勢。2020年,《細胞研究》刊發的一篇新冠病毒相關的研究論文,在《自然》平臺上獲得的下載和引用次數甚至超越了一篇比它早一天發表的《自然》主刊上的論文。最近,《細胞研究》的主辦方還計劃在多方支持下籌建獨立投審稿系統和發布平臺,為我國科技期刊從「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的轉型探路。
「服務國家戰略,將《細胞研究》打造成世界頂尖期刊,成為中國科學家在國際科學共同體中的話語權平臺制高點。」李黨生希望,未來有一天,可以和更多中國科技期刊同行在「珠峰」峰頂會師。李黨生用「情懷」兩字來概括自己對期刊事業的熱忱:「我們著眼的,不僅僅是一本期刊影響力的提升。我們看重的,是推動科學共同體的發展。」他堅信,中國科技期刊發展終將展現出自己的獨特優勢。
作為一名主編,李黨生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打造出了世界一流的學術期刊,成就了輝煌的事業;他在文學上也有著很深的造詣,2020年出版了個人詩集《白光》;作為在滬遊子,他一直對自己的故土懷有深厚感情,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內心深處的桑梓情懷。
李黨生長期關心生他養他的鹽城市,並參與到家鄉社會民生事業的發展當中。作為一名知名學者,他時刻本著服務大眾、提升地區形象之心,為家鄉建設添磚加瓦。這些年,歷屆中國鹽城沿海發展人才峰會、上海鹽城經濟社會發展促進會年會活動,他都踴躍參加、積極奔走,為家鄉招引「千人計劃」類高端人才盡到自己的綿薄之力,為促進鹽城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
他憑著一腔熱血,一往無前,為了祖國的生命科學事業努力開拓,書寫出了最美麗的畫卷。他靠著滿腔熱忱,義無反顧,助力鹽滬的全方位合作結出累累碩果,譜寫出了最動人的詩篇。
夜晚 記憶的故鄉
有一條繞村的小河
生鏽的魚鉤
吊不起沉落在水底的星星
古老的青石砧上
夢洗得褪色
打著斑駁的補丁
——片斷摘自於李黨生詩集《白光》,1991年在美國紐約思鄉所寫的詩作《故鄉的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