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李黨生?帶領中國本土期刊登上國際C位,施一公說他眼光很毒辣

2021-02-22 量子位
楊淨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

今年1月,一家坐落在上海的本土期刊易主。

李黨生,擔任生物學領域期刊——Cell Research主編。

在學術圈還是引起了不少的波動。

一方面,Cell Research,亞洲影響因子(IF)最高的學術期刊,常年霸榜國內IF榜單。

去年6月,Cell Research影響因子進一步突破,達到了20.507,成為國內史上首本影響因子破20的原創學術期刊

科睿唯安發布的2019版期刊引證報告顯示,Cell Research在195種細胞生物學領域期刊中排名第7,生命科學領域亞洲第一,超過多個Nature、Cell旗下子刊。

比如,Nature Cell Biology、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和Molecular Cell。

另一方面,則是李黨生這個人,開始走進更多人視野。

作為期刊的靈魂人物,在過去15年,他以常務副主編的身份,將一本影響因子僅為2的期刊,打造成世界一流期刊。

圖源:鹽城市政府駐上海聯絡處官微,下同

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曾評價他,「眼光很毒辣,性子很直爽」

但對於更多人來說,誰是李黨生?依然是「謎」。

誰是李黨生?

李黨生,西湖大學校長特別顧問,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院研究員,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副主任、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獎勵委員會主任。

同時還兼任Cell Discovery的主編。

Cell Discovery,相當於Cell Research的姊妹刊,於2015年正式上線,是我國第一本生命科學領域綜合性開放獲取期刊,目前影響因子為6.255。

公開資料顯示,他12歲時就讀於江蘇省阜寧中學,學習成績一直排名第一。

1988年,15歲的他考入了中科大少年班,選擇了細胞生物學專業作為他的學習方向。

碩士在讀期間,曾入選中美生物化學聯合項目(CUSBEA)教育部公派赴美留學。

簡單介紹下,這個「年代感」的項目。

上個世紀80年代,只有少量學者擁有公派出國的機會,更別說細分一個領域。

見到此狀,知名生物學家、美國康乃爾大學教授吳瑞發起了留學項目CUSBEA,在中國選拔優秀學生赴美學習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

這是改革開放後,第一批生命科學領域的公派留學項目。

它先是教育部給學校分配考試資格,然後美方負責出題,考生必須用英文作答。此外還有英語考試、面試等考核,通過後即可赴美留學。

這個項目從1982年開始到1989年結束,共派遣8屆、422名留學生。而據中國科大新創校友基金會初步調查,中國科大約有32位學子通過CUSBEA項目。

李黨生回憶道,我那一屆是末班車,科大四個人有參賽資格,考中了三個。

接著,他就在康奈爾大學醫學院分子生物學專業攻讀博士。

1996年,在紐約大學醫學中心藥理學系做博士後研究,當研究員。

2004年機緣巧合下,他成為了Cell的Associate Editor,由此開啟了他科學編輯的人生。

據澎湃新聞採訪報導,正是因為這段不到兩年的工作經歷,讓他真正體會到科學編輯的價值所在。

作者在評審中相對處於弱勢,如果科學編輯對科學內容的把握非常精準到位的話,通過你的努力,能保護作者在這過程中應有的權益,好的成果不至於被埋沒了。

2006年初,他回國擔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文匯報報導,在與中國科學院院士、時任Cell Research主編裴鋼教授深談之後,原本計劃搞科研的李黨生,打算一試,「以常務副主編的身份,全權行使主編的權力。」

當時,Cell Research的影響因子,僅為2.161

什麼概念呢?

國際頂尖期刊Cell、Nature、Science(CNS),影響因子在40上下。

15年過去,當年才2出頭的期刊如今已經升至20,成為國際上在該領域的一流期刊。

這當中是如何實現的?

15年的破「圈」之路

科研圈的人,可能都有這樣的體驗:

什麼樣的學術水平,就投什麼樣的期刊。

學者呢,有自知之明,既不高攀、也不低就,這也就加劇了期刊的鄙視鏈。

像CNS這類期刊,在大多數科研人眼中就是頂流般的存在。

於是,好的期刊學術水平只增不減,而影響力較弱的期刊,由於吸引不了優質的研究,難以實現「破圈」。

一開始,Cell編輯出身的李黨生就感受到了這樣的心理落差。

據文匯報報導,當時李黨生接收到的稿件莫說科學水平天懸地隔,就連英文寫作也不忍卒讀。

有這樣一個細節,在李黨生建議作者增補實驗時,會經常被「噎」回來:

如果要修改,我還投2分的雜誌幹嘛?

那麼如何破圈?

一言以蔽之:人必自重,而後人重之。

李黨生告訴文匯報,這是15年經常對自己的編輯團隊說的話。

具體實現,則是有這麼幾個關鍵詞:奔走實驗室、論文「嗅覺」、論文預審淘汰制度、主編終審修訂。

首先,奔走實驗室,這是當時破圈的第一步。

據文匯報透露,李黨生給編輯下了一個硬任務——走出去。

而他自己也是跑進全國各個實驗室,認識各個課題組長,更以「頂刊發文諮詢」的身份,幫助科學家們順利發表研究。

很快,這樣的方法就見到了成效。

2006年底,李黨生為Cell Research爭取到了第一篇遠超當年自身水準的論文。

來自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的陳正軍找到他,偶然間談到有一篇關於DNA修復的論文,被一本十幾分的雜誌拒了。

李黨生當機立斷從中接過了稿子,並使用「綠色通道」加班加點在線發表,還得到了Cell、Nature Cell Biology雜誌的點評。

除了走出去之外,李黨生團隊從一開始就沿用了初審淘汰制度主編終審修訂製度

只要初審不過即被淘汰,不會給修改的機會,這一措施一般在有影響力的期刊上才會實行。然後,即便論文審核到了最後關頭,如果主編發現科學問題,也不予發表。

時至今日,拒稿率仍在93%這一基線上。

而除了外在設立的制度外,更有李黨生自己獨到的學術「嗅覺」。

李黨生獨到的學術「嗅覺」

隨著Cell Research的影響因子逐漸上升,知名度越來越高,各種質疑的聲音也不絕於耳:

Cell Research就是地道的灌水雜誌,實際影響因子低於10。

主要是因為IF計算規則原因,每年發100多篇,太少,沒影響力。

但李黨生告訴文匯報,坦言在期刊發展早期,高質量的綜述和專刊的確為影響因子的增長作了不少貢獻。

但當影響因子超過10之後,《細胞研究》的進步基本都是靠一篇篇原創論文質量的提升,實打實「掙」來的。

而這當中起主導作用的,就是李黨生獨到的學術眼光。

李黨生在多次公開採訪中,都提到了南京大學張辰宇教授投稿的這段經歷。

一開始,張辰宇教授發現了一個顛覆常識的研究將其發給Nature,結果編輯要求的將論文中的樣本數從100量級增加到1000。

這意味著他又要花費很長的時間去完善,與此同時其他雜誌上已經出現了結果相似的研究。

因此,他就來到了Cell Research,李黨生帶領團隊在48小時完成審稿,並立即安排發表。

最終,由於該研究在生命科學中開闢了「細胞外RNA」的新領域,論文迄今為《細胞研究》貢獻了3330次引用,創下該雜誌「單篇被引次數」的新紀錄。

不久之後,張辰宇另一項重要研究又因結果太過新穎,被國外知名期刊退稿,但最終在Cell Research上發表。

李黨生曾公開表示:

創新必然伴隨著風險,試想如果連我們自己的期刊都不願意承擔適度的風險,那怎麼能為我國科學家在最新的科研領域和國際同行競爭提供話語權的保障呢?

連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也評價他:「眼光很毒辣,性子很直爽」。他的剪接體的結構生物學的十幾篇論文研究中,有三篇都發表在《細胞研究》上。

中國頂尖期刊還有多遠?

1990年,國內著名實驗生物學家、腫瘤學家姚錱院士,為了促進當時中國細胞生物學與國際同行的交流,創辦Cell Research並擔任首任主編。

2002年,Cell Research首次獲得影響因子,創下了中國本土創辦科技期刊首次「過2」的歷史紀錄。

在李黨生接棒後,Cell Research就開啟了快速發展的模式。2013年,Cell Research的影響因子破10。

2020年,而立之年的Cell Research,成為中國首本影響因子超20的原創學術期刊,入圍國際一流水平期刊的行列。

新華社、新民晚報、解放日報等主流媒體紛紛為他和他的Cell Research點讚。

今年1月,Altmetric(學術文獻分析機構)揭曉了2020年度最受關注、討論熱度最大的Top 100論文,第10名是發表在《細胞研究》上的全球第一個經過同行評審的針對抗新冠病毒候選藥物篩選的實驗性研究成果。

這說明,Cell Research已經被國內外學界的廣泛認可。

但與此同時,一個問題也隨即呼之欲出:中國創辦頂尖期刊還有多遠?

這也是近幾年國內探討過很多次的問題。

2018年,Nature執行長丹尼爾·羅佩斯在接受新華社訪問時強調,理解並支持中國發展自己的高質量學術期刊。

2019年,Nature報導,中國將在5年內每年花費超過2億來幫助提升國內學術期刊的標準。

去年年初,教育部、科技部研究制定了《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

高校、科研機構的評價體系中的SCI(科學引文索引)和影響因子再度引人關注。

甚至就在Cell Research影響因子破20之後,光明日報就發表了一篇文章《探索建立中國的科技期刊評價標準》。

當中提到,優秀論文是我國科技創新硬實力的表現,這些論文發表在中國科技期刊上,才能轉化成我們自己的軟實力。

那麼如何形成這樣的軟實力?

借用李黨生主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的一句話來回答。

我們已經具備了和Cell爭論文的資格,但要形成中國學術期刊整體的影響力,單靠一本雜誌遠遠不夠,需要的是一個生態系統。

參考連結:

https://k.sina.com.cn/article_1914880192_7222c0c002000yhjr.html?from=science

https://mp.weixin.qq.com/s/Z9FYYfS7CytTvCVXPzWESg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730063

https://www.nature.com/celldisc/about

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21-01/22/c_1127010812.htm

https://wap.xinmin.cn/content/31781259.htm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2749827467023335&wfr=spider&for=pc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3770-3

http://www.xinhuanet.com/comments/2020-09/03/c_1126446498.htm

https://www.ustcif.org.cn/default.php/content/3603/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特色內容激勵計劃籤約帳號【量子位】原創內容,未經帳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量子位「AI社群」招募中!歡迎AI從業者、關注AI行業的小夥伴們掃碼加入,與50000+名好友共同關注人工智慧行業發展&技術進展

一鍵三連「分享」、「點讚」和「在看」

科技前沿進展日日相見~

相關焦點

  • 【人物聚焦】一騎絕塵李黨生
    李黨生在《細胞》工作期間形成了這樣的工作觀,並將之帶到國內《細胞研究》編輯部,使其成為共識。2006年,李黨生回國到擔任《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常務副主編,他不忘初心,為中國科學家打造擁有國際話語權的學術平臺,努力將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期刊《細胞研究》打造成世界一流學術期刊。
  • 世界地圖上的第四個紅點 是上海科技期刊人的自信
    「科學家們公認的世界三大頂尖學術期刊,《自然》在倫敦、《科學》在華盛頓、《細胞》在波士頓。」《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常務副主編李黨生指著一張世界地圖說,「希望不久後,中國上海能因為《細胞研究》成為地圖上的第四個紅點。」
  • 中國首次 上海一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20
    當越來越多優秀科研成果率先在本土期刊發表,必然會增強本土化學術評價體系的國際影響力,這是上海科技期刊發展期待形成的良性循環生態    國際權威機構科睿唯安近期發布的2019年度《期刊引證報告》顯示,上海科技期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為20.507,這是我國自主創辦的科技期刊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
  • 西湖大學最新成果登上Science封面,校長施一公卻再次陷入爭議?
    前幾年,方舟子對施在未來論壇年會上發表的題為《生命科學認知的極限》的演講有過辯駁,最後生氣地說,施是「一個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測測蛋白晶體結構的包工頭」,這句話得到了許多網友的認可。許多網友吐槽:施一公老在做一個沒啥創意,而又需要高級裝備、許多投入、很多精力的基礎工作,做完了,他不接著做下一步工作,轉身又去做另一個基礎工作。
  • 這份中國自主創辦的期刊好生...
    「坦白地說,我之前從未聽說過這份期刊。」2006年,時任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細胞》科學編輯的李黨生博士,受當年中科院上海生科院院長裴鋼的邀請,回到上海擔任《細胞研究》常務副主編。一份名不見經傳的期刊要想爭取國內科學家的優秀論文並不容易,而要讓國外知名科學家把可能發表在高影響因子期刊的論文發在《細胞研究》上,更是難上加難。
  • 《SCI期刊分析報告》公布最新影響因子—新聞—科學網
    與10年前的「一潭死水」相比,中國科技期刊如今已在世界科學界發出新啼。 隨著中國科技水平不斷走高,中國科學家需要在國際舞臺上發出自己的聲音,而中國科技期刊的崛起,正為此搭建起了獲得話語權、鍛造影響力的平臺。更重要的是,優秀科技期刊所吸引、積累的稿件,將形成科技大數據,而誰掌握了科技數據,誰就能在這個時代的科技競爭中勝出。
  • 30年20分, 上海科技期刊的「平凡之路」
    李黨生說:「我們希望未來在中國、在上海,能夠燃起一顆新星,就是我們的《細胞研究》,能夠與『三大刊』相抗衡,從世界一流期刊的陣列,邁入世界超一流期刊的陣列,希望再通過5-10年的努力,我們可以理直氣壯地將第四個點標註在中國上海。」   時間回到1990年,那時中國對生命科學的探索整體還處在發展初期,科研工作與國外的交流也才剛剛起步,在國際英文期刊上發表文章非常困難。
  • 施一公的三位女弟子用行動證明:機會從來都是留給努力的人
    國際知名神經科學家魯白曾評價施一公為:"他是海外華人歸國的典範和榜樣"。在科研事業上,施一公兢兢業,不斷突破,在教育事業上,他更是嘔心瀝血,誨人不倦。機會從來都是留給努力的人,他的弟子遍布了全世界,在這無數的弟子中有三個女弟子,她們成績斐然,在科研界他們更有著旗鼓相當的地位。
  • 上海一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過20
    ■今年,中國共有九種本土學術期刊影響因子超過10,「上海原創」期刊佔據1/3■除了繼續在「借勢」上做足文章,還要加快建設有競爭力的本土化學術評價體系。一位科技出版業內資深人士說。瞄準優勢和新興領域排兵布陣「找到對的人,做對的事。」上海科技學術期刊何以發展迅猛,多位業內人士給出幾乎一致的答案——打造高質量學術期刊的關鍵在於高質量的稿源,這背後是高效運作的國際化編委團隊和聚焦優勢領域衝刺、瞄準新興領域發力的戰略眼光。
  • 影響因子破20不是終點,要做科技期刊「百年老店」
    這也是中國自主創辦的期刊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  「不斷攀升的影響因子是中國基礎研究壯大的表現,《細胞研究》的發展之路也是中國科學的『自信之路』。」在昨天由《細胞研究》舉辦的創建一流學術期刊座談會上,《細胞研究》常務副主編李黨生說,影響因子破20不是終點,秉持著「科學優先、科學家優先」的辦刊理念,《細胞研究》要做科技期刊「百年老店」,「立足中國,服務全球」。
  • 施一公:西湖大學的博士生將不受畢業年限的限制,你怎麼看?
    本文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南京大學官網、知乎、募格學術之前報導近日,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院士在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主辦的第二十屆中國國際教育年會上介紹了西湖大學的近況。他表示,目前有104位一流科學家籤約西湖大學作為博士生導師,334位博士生在讀。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在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主辦的第二十屆中國國際教育年會上發表主旨演講。
  • 中國學術期刊邁向國際一流的下一步該怎麼走?
    原標題:施一公團隊連續多篇重磅論文發表於《Cell Research》雜誌,引起國際矚目學術大家接連發力之後,中國學術期刊邁向國際一流的下一步該怎麼走日前,施一公團隊在國產英文學術期刊Cell Research(《細胞研究》,以下簡稱CR)上連續發表兩篇最新科研成果,引起國際矚目。
  • 中國好聲音:幾位導師眼光毒辣,被封印過的三位選手都晉級了
    2019年《中國好聲音》沒有什麼特別出彩的進步,就是小把戲特別多,節目播出過程中總會突然增加一些新規則,例如之前的「封麥權」和內部淘汰規則等。到了個人戰環節,又有了一種新賽制出現,即「封印權」。由於那英沒有使用封印權,所以實際上在個人賽環節只有三位選手被封印過。李凡一李榮浩戰隊的李凡一是第一位被封印的選手,王力宏在第一輪對決就把李凡一封掉,他封印的理由因為之前他的學員洪雨雷對上李凡一的時候輸了,而且是18比43的差距,可能對他來說還是有點陰影的。
  • 三位女博士讓清華自豪,留學回國的顏寧成為院士,而她追隨施一公
    比如清華大學的三位女博士,顏寧、萬蕊雪和白蕊,先後師從清華大學的施一公教授,開展科學研究工作,如今已經成為知名的女科學家,取得的科研成就讓母校清華大學驕傲。在求學經歷上,顏寧是典型的清華精英,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並在本科階段開始師從施一公教授。
  • Cell Research影響因子8.151 核心期刊排名第14
    根據近日發布的2009年度期刊引證報告,Cell Research(中文刊名《細胞研究》)影響因子為8.151,在國際細胞生物學領域發表原創論文的147種核心期刊中排名第14位,並連續5年在中國科技期刊中排名第一。影響因子是期刊定量評價的重要工具。
  • 上海英文學術期刊辦刊質量取得突破性進展
    也就是說,對標世界一流標準,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和核心競爭力,上海英文學術期刊辦刊質量近年來取得突破性進展,正在成為上海期刊新的品牌。晚報就此專訪了《細胞研究》常務副主編李黨生、中國雷射雜誌社董事長楊蕾、上海大學期刊社社長秦鈉,三位在改革中奮力前行的出版人,來談談經驗和體會。
  • 扒一扒那些由國人創辦的SCI期刊
    最近看到一篇關於誰是屠呦呦獲獎的華人同胞推手。林樹坤也談到「 我一直很崇敬屠呦呦。現在看來誰都不是所謂推手。華人中也就本人林樹坤正好是國際英文學術期刊編輯和出版人,做了一點應該做的本職工作,而且做到位了。
  • 創業者施一公
    2014年3月,施一公從瑞典國王手中接過了晶體學領域的最高獎項——愛明諾夫獎,這是他回國後所贏得的第一個國際最高獎項。時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饒毅評價,「施一公回國一舉將清華大學建成國際一流的結構生物學中心。」施一公在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任院長的日子,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科從只有40多個獨立實驗室,增加到了120個。
  • 施一公:西湖大學的博士生將不受畢業年限的限制
    近日,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院士在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主辦的第二十屆中國國際教育年會上介紹了西湖大學的近況。他表示,目前有104位一流科學家籤約西湖大學作為博士生導師,334位博士生在讀。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在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主辦的第二十屆中國國際教育年會上發表主旨演講。
  • 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的3位女弟子,一人當選外籍院士,赴美引爭議
    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門下學子眾多,他曾培養出許多優秀的學子,但要想成為施一公教授門下門生並非易事,只有學業成績優異,熱愛科研,不懼苦難的人才有望可以拜入他的門下。在施一公教授培養出來的學子中,其中有3位女弟子,她們也是施一公教授最得意的門生,也是生物界的拔尖人才,不知你們認識她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