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20分, 上海科技期刊的「平凡之路」

2020-12-25 新民周刊

閱讀提示:放眼全球,一座城市的科創實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必然會顯現出對高端學術交流平臺的迫切需求。在上海,學術界和產業界對國際話語權的需求意識都相當明確,而科技期刊正是爭奪國際科技話語權、展現科創全球影響力的重要平臺。

記者|陳 冰


  「它的結構是什麼樣的?生理功能是什麼?有怎樣的作用機制?」

  當領域內最具聲名的國際期刊的審稿意見回來時,清華大學生物系教授俞立有些著急。

  這是2014年,他的課題組在細胞裡發現了一種長得像石榴的結構。他們相信這是一種新的細胞器,並取名為「遷移體」。但是要回答審稿人的意見,需要再花上幾年時間。

  俞立轉而將視線投向了打過一次交道的國內期刊《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

  《細胞研究》的編輯找來了業內「大牛」——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教授Sandra Schmid,她和同事經過謹慎研究,合作撰寫了一篇評論文章,指出「遷移體」的研究呈現了一些「驚人」的線索,為未來的研究開闢了很多途徑。

  最終,《細胞研究》不但發表了這篇論文,還將它作為了2015年的封面文章。5年後,俞立團隊獲得了「遷移體」的關鍵功能性數據。2020年9月29日,他再次在《細胞研究》上發表一篇關於「遷移體」的機理研究成果。加上《自然—細胞生物學》上連續發表的兩篇相關論文,國際同行開始逐漸接受這個嶄新的概念,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呼之欲出。

  在《細胞研究》的編輯部看來,發表這樣一篇文章,註定是冒險的。「探索完全未知的世界,每一步都踏在『對』『錯』之間。只有更多後來者投入更多的時間和資源,才能知道這是一個突破還是一場誤會。」但「中國科學家做出來的工作,如果中國自己的期刊都不敢發表,那發在哪裡呢?這是《細胞研究》必須要有的擔當」。

  2020年6月,國際權威機構科睿唯安發布2019年《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簡稱JCR),上海共有24種學術和生物醫學期刊被《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簡稱SCI )收錄。其中有3種原創期刊影響因子破10,分別是《納微快報》(英文期刊,英文名Nano-Micro)、《分子植物》(英文期刊,英文名Molecular Plant)和《細胞研究》(英文期刊,英文名Cell Research,簡稱CR)。

  《細胞研究》位居榜首,影響因子高達20.507,超過多個《自然》(英文期刊,英文名Nature)和《細胞》(英文期刊,英文名Cell)旗下本領域內的高端子刊,在科睿唯安195種細胞生物學領域期刊中排名第七,在亞太地區生命科學領域學術期刊中繼續排名第一。

  30年,《細胞研究》雜誌的影響因子從2分提升到20分,這條不斷自我超越的「平凡之路」究竟是如何煉成的?


《細胞研究》:從2到20的飛躍


  2020年,《細胞研究》創刊的第30年。

  三十而立,《細胞研究》也為自己設定了新的目標。常務副主編李黨生向《新民周刊》記者展示了一張世界地圖,地圖上一共標註了四個點,其中三個點分別是「英國倫敦——《Nature》」「美國華盛頓——《Science》」「美國波士頓——《Cell》」,這三本期刊是公認的世界三大頂尖學術期刊。第四個點,標註的是「中國上海——《細胞研究》」。

  李黨生說:「我們希望未來在中國、在上海,能夠燃起一顆新星,就是我們的《細胞研究》,能夠與『三大刊』相抗衡,從世界一流期刊的陣列,邁入世界超一流期刊的陣列,希望再通過5-10年的努力,我們可以理直氣壯地將第四個點標註在中國上海。」

  時間回到1990年,那時中國對生命科學的探索整體還處在發展初期,科研工作與國外的交流也才剛剛起步,在國際英文期刊上發表文章非常困難。建立一個促進我國與國際間細胞生物學交流的平臺顯得極為關鍵。在這樣的局面下,留學歸來的中國科學院原上海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副所長姚錱院士創辦了《細胞研究》,這為中國生命領域科學家提供了對外學術交流的窗口。從創刊伊始,姚錱院士就為《細胞研究》確立了國際化的辦刊方向,在國際稿源的組織、論文審閱和質量把關上做了大量工作。

  2006年,裴鋼院士接任主編,那個時候,刊物的影響因子在2左右徘徊了四年,在國際分子和細胞生物學領域內只能算是四區期刊,發展陷入瓶頸期。裴鋼院士作為國際上著名的分子與細胞生物學家,同時身兼數職,不能全身心處理刊物的具體事務。尋找一個合適的人來全權負責刊物的運行成為當務之急。於是,裴鋼院士從《Cell》引進李黨生博士擔任副主編。李黨生精通英文,擁有豐富的世界頂級科技期刊的編輯經驗,同時還具有深厚的分子細胞生物學專業素養,是再合適不過的人選了。

  「這在當時國內期刊界絕對是一個獨到創舉,要知道當時國內對於編輯的定義基本上是做不好科研的人才去做編輯。」《細胞研究》編輯部主任程磊說。可是2分的雜誌引不來5分的文章。李黨生和編輯們只能一步步來。

  作為編輯,他們主動接觸作者,爭取那些「比期刊平均水平好一點點」的文章。影響因子暫時拼不過,就在用戶體驗上下功夫。「發表研究成果不僅僅是簡單的送稿、審稿的過程。我們的編輯團隊會為投稿的文章提出建設性的批評意見,如何組織文章架構,如何修訂科學文字,不同層次的期刊需要怎樣的設計,這些意見都可以幫助科學家們發表的文章更完善。」很多科學家通過與期刊的長期交往,自己的科研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在了解這個團隊真正的實力之後,越來越多科學家願意在這裡發表文章,編輯部也有更多機會收到有質量的投稿,又因為高質量論文的發表,吸引更多人的關注,就這樣走上了期刊發展的良性循環。

  如果作者的文章在其他期刊那裡受到不公正待遇,或者審稿後要求大修或者退稿,《細胞研究》可以根據已有審稿意見給作者快速答覆——或者小修,或者重新送審;當某個領域的科學研究競爭太過激烈,作者希望儘快發表時,《細胞研究》在發揮編輯獨立判斷能力的同時,也會力促同領域科學家採取「快審快發」的個性化服務,最快72小時返回審稿意見。

  基於這些服務上的優勢,《細胞研究》每年都能爭取來幾篇「好一點點」的文章,每年都能「進步一點點」。2013年,《細胞研究》成為第一個影響因子超過10的中國科技期刊。2017年,影響因子超過15,2020年,影響因子超過20。

  到2019年為止,《細胞研究》連續5-6年,來稿數量基本維持在1500-1800篇,2020年,來稿數量高達2500篇,相較之前增加了三分之一,但拒稿率始終維持在95%。如有作者來稿,編輯會通過數位化的平臺進行審核,這個環節會過濾掉85%的稿件,只送審15%的稿件給審稿人。審稿人來自專家庫,一般來說,有2-3位專家進行審核,最終確定稿件是否被錄用。

  「不只是起步艱難,現在依然很艱難,好比攀登珠穆朗瑪峰,我們已經到達了8000米的位置,而最後的800多米是最難突破的。當期刊只有5分的時候,你會收到5分的文章,當你做到20分的時候,要努力爭取到20分甚至是更好的文章,因為文章的質量永遠都是期刊發展的本源。」李黨生告訴《新民周刊》,「我們不會因為科學家的名氣而對某些稿件『另眼相看』,判斷稿件的唯一的標準只有它本身的科學價值。」

  「回過頭看,我最欣慰的是,當年《細胞研究》刊登了許多青年學者的文章,如今他們已經成為這個領域享有聲望的人了,這說明我們是互相成就的,他們投稿的優秀文章成就了我們,我們的努力,也助推了頂尖科學家的出現。」

  在李黨生看來,對作者最好的服務,就是要做到公開、公平、公正。「對於我們這個人情味特別濃厚的國家,做到這點是非常難得的。」在李黨生的印象裡,起初會有熟人拜託他「走後門」,但是一來二去,大家都知道這「招」在《細胞研究》這裡行不通,編輯部也就很少碰到這種事了。「所謂口碑,就是口口相傳,我們做到了,投稿作者親自體驗到了,自然口碑就出來了。裴鋼院士作為主編,發論文都和其他作者走一模一樣的流程。過去15年,裴鋼院士也沒有向編輯部託過一篇人情稿。」李黨生說。

  科學編輯不僅要有職業精神和操守,還要擁有過硬的專業素質。目前《細胞研究》編輯團隊共有6人,全部都是博士學位畢業。「在我們的團隊中,科學編輯能實現的最大價值,是為來稿的文章提供具有建設意義的批評,幫助科學家們更好地完善研究,提升文章的質量。」李黨生希望未來能將辦刊的項目經費,參照科研項目經費模式,允許發放一部分作為編輯人員的績效獎勵。期刊編輯需要同時具備編輯和科研能力,還面臨知識更新快的挑戰,需要經常學習,才能具備評審相關論文的能力,對人才的整體要求很高。「如果能把更多的經費用在人身上,將更能體現科學期刊編輯作為人才的價值優勢。」

  對於影響因子突破20,對《細胞研究》而言似乎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但在李黨生看來,「《細胞研究》未來的目標也絕不僅僅是影響因子的提升,而是要服務國家的戰略需求,爭取學術期刊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

  「老刊」探索如何從一流走向超一流,「新刊」探索如何從高質量走向一流,「強刊加大刊」的創新發展模式,將更有利於捍衛科學話語權,逐步積累科研大數據。2015年,李黨生的編輯團隊創辦《細胞發現》(英文刊物,英文名稱Cell Discovery),探索以開放獲取模式(Open Access,簡稱OA )的運行。今年,《細胞發現》影響因子為6.255,在195種細胞生物學領域期刊中排名第42,目前的論文水平已接近《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細胞發現》的探索,是我國科技期刊作為「後來者」如何發展、在國際學術出版陣營中實現突破和超越的重要實踐,將為我國其他領域科技期刊的發展提供借鑑。


7年成就國內生物工程領域第一本SCI期刊


  除了「強刊加大刊」的模式,還有一些沒有強刊依靠的新刊物也在探索自己的發展路徑。

  2020年10月,由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反應器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SKLBE)自主創辦的英文期刊《生物資源與生物加工》(英文名Bioresources and Bioprocessing,簡稱BIOB),成為「國內生物工程領域第一本SCI期刊」。這一華東理工大學自主創辦的本土學刊,經過近7年的精心培育,迄今發表論文350多篇,按SCI標準計算的2019年篇均引用率為4.76,論文的使用量超過25萬次,從而順利通過了Web of Science (WOS)收錄專家的嚴格審核,邁入了國際一流學術期刊行列(JCR Q1區), 預計明年六月公布的影響因子有望突破5.0大關。

  談起創刊初衷,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工程特聘教授許建和說:「國家每年向我們生物反應器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發放一千多萬元的研究經費,十三五期間獲批的大型儀器購置費用超過八千萬元。早在2013年還擔任實驗室主任的時候就與管理團隊形成一致共識,較早意識到重點實驗室發展的短板已經不再是創室初期所面臨的儀器設備嚴重缺乏的硬體問題,而是如何提升實驗室在國際學術界的知名度、影響力甚至話語權的問題。因此,中國學者不僅要在國外知名期刊發表高水平論文,而且還要創辦一本具有國際水準的學術刊物,吸引國外知名學者來中國的期刊發表有新意、高質量的科技論文。這方面,日本和韓國的同行已經走在中國的前面,他們的學會期刊早就進入SCI行列並獲得國際學術界認可,雖然其影響力還不如美歐專業期刊。」

  於是,BIOB誕生了。許建和為它傾注了自己大量所有的時間和心血,為此他辭去了美國和韓國兩本知名國際期刊的副主編職務,專心致志做BIOB的主編。用同事的話來說:「許教授特別用心,像養女兒一樣悉心培育這本本土雜誌。」

  從創建之初,BIOB就定位為服務全球作者和讀者的期刊。為了讓BIOB從一開始就擁有國際化的出版平臺,許建和積極促成了其與國際出版集團Springer Nature的合作。「這種合作模式,相當於我們將出版業務外包給國際著名的專業出版公司,由他們利用其成熟的數字平臺解決格式審查、文字質量、軟體查重以及被接受稿件的排版製作和在線出版等技術性工作,而我們編輯團隊的主要精力則集中於期刊最核心、最關鍵的學術內容編審環節。」

  有了經驗豐富的出版合作方,還需要解決一個關鍵的問題——如何讓一本名不見經傳的新期刊吸引到足夠量且較優秀的論文稿源?

  「開始的確很艱難,甚至是吃力不討好。在很多高校裡,發表於非SCI期刊的論文是無法進入評估和考核體系的,也不被大多學位授予結構認可,因此鮮有自願給我們投稿的,只能靠我們堅持不懈地宣傳。」起初,靠著「人情」邀請知名的學者投稿,包括許建和自己每年都會為期刊投稿1-2篇。但擁有稿源,並不代表擁有了學術質量。為了實現高標準、高質量的發展,BIOB設置了嚴格的國際化審稿流程。BIOB由2名主編和15名副主編嚴把質量關,許建和教授、日本慶應大學高級生物科學研究所清水和幸教授擔任主編,但兩位主編均不收取任何審稿費用和工作報酬。令人欽佩的是,清水和幸教授雖然已經退休,有更多的時間可以審核稿件,但他始終保持嚴謹的工作態度,哪怕每次拒稿都會出10條中肯的意見和建議。所有被接受的論文均邀請2-3名國際同行進行2-3輪匿名評審,編輯部反饋給作者的意見並不是簡單的「建議錄用」或「不建議錄用」,而是三份詳細的審稿意見,這為編輯部決定是否錄用和作者持續改進論文提供了很有價值的參考。據了解,BIOB每年收稿300篇左右,目前拒稿率保持在75%-80%。

  為了提高編審的科學性和精準性,許建和等學術編輯從開始就通過人工檢索,建立並不斷擴展、完善審稿專家分類資料庫,接受審稿邀請的數千名國際同行專家被分為十大領域及若干細分領域。與此同時,投稿人在投稿時也需要選擇自己論文所屬的細分領域。這一做法顯著提高了審稿人專業特長與稿件內容匹配的效率和準確率。

  除此之外,許建和認為「做好作者服務工作」同樣重要。

  BIOB從一開始就大膽地採用了開放獲取模式(OA),讓讀者可以免費閱讀或自由下載。一般採用這種模式,也就意味著文章可以被更多的人看到,增加了文章的曝光率。統計研究表明,OA模式相較於傳統模式,會為文章增加50%甚至更多的被引率,從而為期刊增加1.5倍的影響因子。OA論文的版權屬於作者,但作者一般需要支付一筆不菲的出版加工費用。不過對於初創時的BIOB來說,一本新雜誌在沒有被SCI收錄之前,本來就很難吸引到優秀文章的投稿,更不用說讓作者付費了。

  於是,重點實驗室不得不拿出部分運行經費來支付這部分OA出版費用。實驗室通過與Springer Nature的溝通洽談,也爭取到了很大比例的出版費整體優惠折扣。「買一臺中等的進口設備動輒需要耗費數百萬元,而實驗室每年拿出幾十萬元(如按十年合計需數百萬元)來辦好一本雜誌,它帶來的社會效益將是長久和深遠的,我覺得是非常值得的。」許建和告訴《新民周刊》。

  還有一件事,許建和至今堅持了7年。一次以「科技期刊如何發展」為主題的座談會上,許建和意識到,堅持論文質量為王的思維固然重要,marketing的思維同樣也很重要。所謂marketing就是要學會「營銷」,雖然BIOB無需向圖書館等用戶推銷,但作為一本實驗室資助創辦的本土期刊,必須花大力氣進行期刊的宣傳和推廣。

  許建和團隊每年會定期進行統計,跟蹤BIOB論文的被引情況。許建和強調逆向思維邏輯,「平時我們檢索論文資料,大多習慣於看這篇論文引用了什麼文獻,而被檢索到的論文,其發表的年代就會越來越久遠;但如果去檢索這篇論文被誰引用了,就可以緊跟任何一個領域的前沿動態」。為此,許建和除了通過WOS檢索潛在審稿專家之外,還將BIOB論文所引文獻作者和引文作者的Email地址一併整理,以郵件的形式發送給相關的同行(可能是相關論文的潛在新作者和引用者)。逢年過節,又或者有期刊新聞熱點的時候,許建和還會發送一些祝福或推送郵件,用他的話來說,「不管我們做的事對這些不了解BIOB的作者來說有沒有用途,起碼他會看到是BIOB編輯部發送的期刊信息(包括相關論文連結),這就起到了定向和精準的marketing作用」。

  BIOB就這樣悄然無聲地暗自蓄力、茁壯成長,經過7年,他們終於取得了SCI的「入場券」,也昭示了數位化時代科技出版發展的新潮流和新趨勢。


「上海原創」迎來高光時刻


  紮根上海深厚的創新土壤,一批「上海原創」科技期刊正通過跨越式發展,在世界一流學術出版陣營中嶄露頭角。目前,上海擁有科技學術期刊121種(包括中文101種,英文20種),生物醫學期刊90種(中文72種,英文18種,其中3種中英文)。《細胞研究》創下中國本土學術期刊影響因子的歷史新高,《納米快報》《分子植物》影響因子雙雙突破12,《運動與健康科學》躋身世界體育學刊前五,《光子學研究》在世界光學期刊中排名第十。

  這一串亮麗的成績單與迅速拉升的排名背後,折射出的是一個立足上海、背靠中國的高水平國際學術交流與展示平臺的「硬核」崛起,也是全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的生動實踐,更是上海不斷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功能的軟實力體現。放眼全球,一座城市的科創實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必然會顯現出對高端學術交流平臺的迫切需求。在上海,學術界和產業界對國際話語權的需求意識都相當明確,而科技期刊正是爭奪國際科技話語權、展現科創全球影響力的重要平臺。

  在國外,科技期刊通過單刊分化、子刊衍生、系列辦刊等形式,實現集群化發展和集約化經營,從而形成優勢互補、資源集聚的規模效應,已經成為科技期刊做大做強的主要模式。這方面,上海大學期刊社已經做出了嘗試,並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績,是國內期刊界公認的一個樣本。

  上海大學期刊社社長秦鈉告訴《新民周刊》,這套模式的優勢在於通過人財物統一管理運作,可以實現刊與刊的聯動,學術期刊、學科、科研之間的聯動,進而提升核心競爭力。

  2003年,上海大學成立期刊社,將原來分散在各個學院、研究所、部門的學術期刊集中起來,當年,上大期刊社只有6種期刊,到目前,已出版15種期刊。「我們並不是為了辦刊而辦刊,也不是為了被SCI收錄而辦刊,我們是為了填補學科領域裡面學術期刊的空白,這對爭取國際學術話語權也具有重要意義。」秦鈉說。

  同時擁有上海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身份的秦鈉還說到:「希望未來我們國家可以建設一個國際化的數字平臺,這可能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可以讓優秀的期刊都收錄在我們的平臺上,相當於我們在國際學術領域中擁有主動權。但是這不僅需要一個單位,或者一個城市的努力,更是要舉整個國家之力來推動和完成。」(記者 陳冰 實習生  安景璐)

版權作品,未經新民周刊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中國首次 上海一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20
    ■上海科技期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為20.507,這是我國自主創辦的科技期刊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    ■今年,中國共有九種本土學術期刊影響因子超過10,「上海原創」期刊佔據1/3    ■
  • 上海一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過20
    走出去」進入國際評價體系「走進去」擁有學術話語權「走上去」躋身頂尖之列 中國首次 上海一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20上海正致力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在國際學術期刊界形成「上海樣本」樹立「中國標杆」 ■上海科技期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為20.507,這是我國自主創辦的科技期刊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
  • 影響因子破20不是終點,要做科技期刊「百年老店」
    (《細胞研究》編輯部供圖)  ■30年,從2到20,《細胞研究》影響因子的飛速躍升與中國基礎科研、尤其是生命科學的快速發展同向而行,它如同一個擴音器,讓一批中國原創科研成果率先在國際舞臺上亮相  ■「科學家們經常提及的《自然》《科學》《細胞》等學術期刊都在西半球,希望未來在東半球的中國上海,有一本領先世界的科技期刊」  創刊30年,由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與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主辦的英文期刊
  • 世界地圖上的第四個紅點 是上海科技期刊人的自信
    作為中國自主創辦的期刊中,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的「領頭羊」,《細胞研究》剛剛度過了30歲生日。在「生日會」上,即將成為《細胞研究》主編的李黨生代表邁入「而立之年」的期刊許下了「生日願望」: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創建世界一流期刊。
  • 江曉原:上海科技期刊創造「中國影響因子首超20」意味著什麼
    《細胞研究》作為一本中國本土辦的英文期刊,能夠用15年時間完成從2到20的跨越,在9000多種SCI期刊中,獲得該學科領域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的影響因子,實屬不易。《細胞研究》的成功突圍足以說明,即使在美英主導的科技期刊領域,中國學術雜誌也有可能進入「高影響力陣營」。
  • 這本卓越期刊是中國影響因子最高的期刊明年繼續20分+
    期刊信息Cell Research(ISSN:1001-0602)創刊於1990年,由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現為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和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共同主辦,入選2019年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領軍類期刊
  • 上海圖書館9月10日起,延長開放時間至20點30分
    東方網記者熊芳雨9月9日報導:記者從上海圖書館獲悉,明天起,上海圖書館(上海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在嚴格遵照上海市常態化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將進一步延長服務時間。
  • 《細胞研究》創刊30周年 中國原創期刊影響因子首破20
    創刊三十年,由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與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主辦的英文期刊《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在今年最新期刊引證報告中,影響因子提升至20.507。這是中國自主創辦的期刊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
  • 上海藥物所主辦科技期刊在08年度SCI-JCR中成為新亮點
    6月20日, 美國科技情報所(ISI)如期公布了2008年度JCR。與2007年度相比,中國科技期刊又產生了許多新的亮點。在2008年的JCR中,中國大陸的科技期刊增加了10個新面孔,達到82種期刊。
  • 上海交大五本期刊入選中國高校傑出•百佳•優秀科技期刊
    上海交通大學期刊中心《納微快報(英文)》入選「中國高校傑出科技期刊」,《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入選「中國高校百佳科技期刊」,《能源前沿(英文)》《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三本期刊入選「中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
  • 諾獎得主、兩院院士紛紛為其投稿,上海這所大學期刊社「群體崛起」魔力何來?|上海科技期刊「破圈」之路2
    上大期刊社集約化管理的15本刊物。沈湫莎攝短短14年,期刊數量從6種發展到15種,其中英文期刊7種——放眼全國,上海大學已擁有高校規模最大的集約化管理期刊群。這所211大學的期刊社仿佛有一種魔力,進入到「上大期刊群」的刊物,影響力都會拉出一條向上的曲線:要麼穩步爬坡,要麼一鳴驚人。數據顯示,上海大學期刊社進入國際三大檢索系統的刊物數量「領跑」上海高校,4種期刊被國際三大檢索系統收錄,兩種進入影響因子最高的Q1區。
  • 上海圖書館延長開放時間至晚8時30分
    記者從上海圖書館獲悉:9月10日起,上海圖書館(上海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在嚴格遵照上海市常態化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將進一步延長服務時間,讀者尤其是上班族借閱提供方便。除周一全天閉館外,上海圖書館每日開放時間自8時30分起,中文書刊外借室(普通外借),多媒體報紙閱覽室,中文社會科學圖書閱覽室,中文社會科學期刊閱覽室,經濟、法律閱覽室,中文科技圖書閱覽室,中文科技期刊閱覽室將延長開放時間至20時30分。
  • 期刊大咖齊聚上海交大,探索科技期刊如何從卓越邁向世界一流
    今天(8月29日),第二十一期中國科協科技期刊主編(社長)沙龍上,中國期刊協會副會長李軍以「肩負起建設世界一流期刊莊嚴使命」為題做了主旨報告,堅持守正創新,努力培育和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推動科技期刊全方位影響力,不斷增強我國的學術話語權。
  • 上海科技期刊「破圈」之路⑤|影響因子從2到12,這個「業餘」編輯部何以7年辦出一本材料學「頂刊」
    而在今年CiteScore的資料庫排名中,《納微快報》在全球120本材料學期刊中《納微快報》位列第四。「這些年來我們始終堅持做的一件事,就是以原創性作為篩選論文的第一標準,認真對待每一篇投稿。」上海交通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亞太材料科學院院士、《納微快報》主編張亞非說,這條路他們走對了,或許為中國本土期刊「破圈」趟出了另一條路。
  • 上海《細胞研究》影響因子首破20
    前不久,誕生於上海的《細胞研究》影響因子突破20大關,創下我國本土學術期刊影響因子的歷史新高,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同樣是「上海智造」的《分子植物》影響因子突破12,在植物科學領域研究類期刊中穩居第二,連續9年在亞洲同領域期刊中排名第一;《光子學研究》在世界光學期刊中躋身前十
  • 樸樹——《平凡之路》
    各位小夥伴們你們好呀,今天可樂要跟你們分享的歌曲是樸樹的《平凡之路》。相信大家對這首歌應該並不陌生吧。 來吧讓我們重溫下經典~喏!我最喜歡這一句~~~嘟嘟嘟怎麼能錯過小編精心整理的賞析呢:《平凡之路》是由樸樹作曲,樸樹,韓寒作詞,樸樹演唱的歌曲,單曲於2014年7月16日首發。該歌曲是電影《後會 無期》的主題曲。收錄於樸樹2017年4月30日發行的專輯《獵戶星座》中。
  • 探尋新時代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化之路
    科技期刊作為衡量一個國家科技進步發展與自主創新水平的重要標誌,為推動我國科技事業發展、促進科學交流、培養科技人才作出了積極貢獻。1978年,我國創刊和恢復出版的科技期刊僅為780餘種。在其後的40年間,全國出版發行的科技期刊最高達到了5100多種,增長6.5倍。隨著現代科技發展的突飛猛進,科技期刊在構建國家科技創新支撐體系方面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
  • 上海打造一流科技期刊做對了什麼?
    國際權威機構科睿唯安近期發布的2019年度《期刊引證報告》顯示,上海科技期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突破20,《納微快報》《分子植物》《運動與健康科學》《光子學研究》等多種上海期刊躋身本學科領域世界頂尖行列。
  • 2020年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目錄發布!多個法學期刊入選!
    近日,2020年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目錄發布。「中國科技核心期刊」是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出版的「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學科範疇主要為自然科學領域,同時也涵蓋社會科學領域。2020年共有2506種期刊入選,其中自然科學領域期刊2106種,社會科學領域期刊400種。
  • 上海提升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江曉原:我們可以嘗試探索建立中國版SCI
    前不久,在2019年度《期刊引證報告》中,來自上海的《細胞研究》影響因子達到20.507,突破20大關,創下我國本土學術期刊影響因子的歷史新高,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影響因子突破20,意味著什麼?如何進一步提升我國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