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權威機構科睿唯安近期發布的2019年度《期刊引證報告》顯示,上海科技期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突破20,《納微快報》《分子植物》《運動與健康科學》《光子學研究》等多種上海期刊躋身本學科領域世界頂尖行列。今天(9月22日),「中國期刊高質量發展峰會」暨第九屆上海期刊論壇在上海大學開幕,首發厚達400多頁的《上海期刊發展報告2020》,正是近年來上海期刊高速發展的縮影。
目前,上海擁有各類期刊632種,其中社科期刊277種,科技期刊355種,在品種、數量、行業規模、期刊質量等方面居於國內先進水平。近年來,在上海新聞出版專項資金和文教結合政策支持下,上海期刊質量躍上新臺階,影響力不斷提高,在入選中國出版政府獎、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全國百強期刊及進入SCI等國際知名資料庫等方面名列全國前茅。
學術期刊不僅是發表科學研究論文、成果的重要陣地,也是推進理論創新和知識創新的重要載體。與會期刊界人士一致認為,中國期刊下一步發展不是數量與規模膨脹,而是進入以內容和質量為核心的高質量發展階段,在實現「走出去」的同時「走上去」。
集群化發展是多位與會者提到的關鍵詞,中國科技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彭斌說,以一流期刊為龍頭的優秀科技期刊群,要有先進的數字出版和傳播平臺,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和商業模式,能吸引優質學術資源的平臺及優秀的期刊編輯部。「打造中國特色的優秀科研成果集中優先發布平臺和代表中國水平的分領域集中發布平臺,不過分強調平臺論文數量,更注重論文質量和對未來科技和生產可能產生的影響。」中華醫學會雜誌社社長、總編輯魏均民談到,要加強學術誠信,保證科研成果的科學性和學術質量,提昇平臺傳播能力,優化審稿及編輯出版流程,縮短出版時間,提速不降質。
「期刊為什麼存在?是為國際學術交流而生,必須符合科學研究規律。」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研究員劉筱敏提到,名刊《柳葉刀》的辦刊宗旨就是尋求解決社會緊迫問題,將科學與社會環境結合,以求影響世界各地的決策者。「期刊要做到凝聚學者的關注、留下學者的成果,這是基本的底線。中國期刊不能一味希望和呼籲學者重視,而是要考慮如何為學者打造適合他們的期刊,探索以需求和問題為導向的發展模式,融入國際環境,在國際出版界、期刊界發出中國的聲音,從『中國的期刊』走向『中國出版的國際期刊』。」
中國期刊如何獲得國際能見度和影響力?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大中華區總經理安諾傑提出,「首先要相信這是可能的,中國已經有很多期刊取得了這樣的成功。中國期刊有很多資源,從國家層面也做了很多投入,中國期刊人很努力地工作,具有專業的期刊編輯部和優秀的期刊主編和研究機構、高校的支持。」他提醒,任何時候都不能犧牲學術質量,這是所有期刊都應該堅持的,與此同時,要在國際舞臺上「被看見」,選擇理想的合作夥伴和善於自我推廣也很重要。
「發展一本期刊要回答以下問題:首先,你的獨特性是什麼?不同學科領域已經有了很多期刊,你能為學術界帶來什麼新的價值?其次,誰能幫助你發展?第三,如何增強期刊的可見性?」安諾傑認為,一本期刊定義的內容範圍不宜太廣,有助於確定作者和讀者群體,也有助於編輯團隊保持長久的專注度;期刊的編委要有貢獻度,而不是僅僅因為名氣佔有席位,編委的核心責任是協助主編進行同行評議,同時要在學術會議和自己的學術圈子範圍內儘量推廣這本期刊,「在當下時代,社交媒體平臺推廣也很重要」。具備以上條件後,如何有效地被核心資料庫收錄?安諾傑分享了四個標準:質量、延續性、開放性與公開性、誠信。
「對國內一流科技期刊群體和產業來說,眼下是非常好的發展時代,同時也是競爭更激烈的時代。壁壘不斷被打破,意味著競爭門檻不斷提高。」科睿唯安業務總監寧筆說,期刊界對目前行業發展現狀和「卡脖子」的共識越來越趨同,應該儘快實踐良好的經驗與做法,學習國際同行的規劃和包裝能力,同時發揮中國期刊人在速度、技術和勤奮方面的優勢,「不久的將來,一批高質量、有影響力,能引領時代發展的中國期刊一定會躍上國際舞臺。」
「進一步完善期刊評價體系、高校學術評價體系,是奠定期刊高質量發展的生態環境基礎。」上海大學校長劉昌勝提出,創辦一流期刊要有一流的專業保障,應該將高校學術期刊的編輯人員視同教育人員,讓他們安心長期從事編輯工作。
期刊高質量發展是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建設上海科創中心的有力舉措,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新聞出版局局長徐炯透露,下一步,市委宣傳部將牽頭與相關部門共同建立推進上海期刊高質量發展的工作機制,聚焦上海優勢領域和重點領域,圍繞集成電路、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等國家重大需求和科技發展戰略必爭領域重點布局;組建具有國際期刊審稿經驗的高水平審稿隊伍,推動學者專家尤其是科研工作者將一流成果的發布留在中國、留在上海。
佔有版面是高質量發展的第一步,期刊文章的成果轉換和實際影響力是衡量期刊價值的真正標準。影響因子固然重要,但要避免唯因子論,融入國際主流學術評價體系的同時,加快建設有競爭力的本土化學術評價體系,以全方位、立體化的傳播不斷擴大期刊影響力,上海期刊發展將迎來更大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