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影響因子更重要的是什麼?上海打造一流科技期刊做對了什麼?

2020-12-10 上觀

國際權威機構科睿唯安近期發布的2019年度《期刊引證報告》顯示,上海科技期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突破20,《納微快報》《分子植物》《運動與健康科學》《光子學研究》等多種上海期刊躋身本學科領域世界頂尖行列。今天(9月22日),「中國期刊高質量發展峰會」暨第九屆上海期刊論壇在上海大學開幕,首發厚達400多頁的《上海期刊發展報告2020》,正是近年來上海期刊高速發展的縮影。

目前,上海擁有各類期刊632種,其中社科期刊277種,科技期刊355種,在品種、數量、行業規模、期刊質量等方面居於國內先進水平。近年來,在上海新聞出版專項資金和文教結合政策支持下,上海期刊質量躍上新臺階,影響力不斷提高,在入選中國出版政府獎、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全國百強期刊及進入SCI等國際知名資料庫等方面名列全國前茅。

學術期刊不僅是發表科學研究論文、成果的重要陣地,也是推進理論創新和知識創新的重要載體。與會期刊界人士一致認為,中國期刊下一步發展不是數量與規模膨脹,而是進入以內容和質量為核心的高質量發展階段,在實現「走出去」的同時「走上去」。

集群化發展是多位與會者提到的關鍵詞,中國科技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彭斌說,以一流期刊為龍頭的優秀科技期刊群,要有先進的數字出版和傳播平臺,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和商業模式,能吸引優質學術資源的平臺及優秀的期刊編輯部。「打造中國特色的優秀科研成果集中優先發布平臺和代表中國水平的分領域集中發布平臺,不過分強調平臺論文數量,更注重論文質量和對未來科技和生產可能產生的影響。」中華醫學會雜誌社社長、總編輯魏均民談到,要加強學術誠信,保證科研成果的科學性和學術質量,提昇平臺傳播能力,優化審稿及編輯出版流程,縮短出版時間,提速不降質。

「期刊為什麼存在?是為國際學術交流而生,必須符合科學研究規律。」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研究員劉筱敏提到,名刊《柳葉刀》的辦刊宗旨就是尋求解決社會緊迫問題,將科學與社會環境結合,以求影響世界各地的決策者。「期刊要做到凝聚學者的關注、留下學者的成果,這是基本的底線。中國期刊不能一味希望和呼籲學者重視,而是要考慮如何為學者打造適合他們的期刊,探索以需求和問題為導向的發展模式,融入國際環境,在國際出版界、期刊界發出中國的聲音,從『中國的期刊』走向『中國出版的國際期刊』。」

中國期刊如何獲得國際能見度和影響力?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大中華區總經理安諾傑提出,「首先要相信這是可能的,中國已經有很多期刊取得了這樣的成功。中國期刊有很多資源,從國家層面也做了很多投入,中國期刊人很努力地工作,具有專業的期刊編輯部和優秀的期刊主編和研究機構、高校的支持。」他提醒,任何時候都不能犧牲學術質量,這是所有期刊都應該堅持的,與此同時,要在國際舞臺上「被看見」,選擇理想的合作夥伴和善於自我推廣也很重要。

「發展一本期刊要回答以下問題:首先,你的獨特性是什麼?不同學科領域已經有了很多期刊,你能為學術界帶來什麼新的價值?其次,誰能幫助你發展?第三,如何增強期刊的可見性?」安諾傑認為,一本期刊定義的內容範圍不宜太廣,有助於確定作者和讀者群體,也有助於編輯團隊保持長久的專注度;期刊的編委要有貢獻度,而不是僅僅因為名氣佔有席位,編委的核心責任是協助主編進行同行評議,同時要在學術會議和自己的學術圈子範圍內儘量推廣這本期刊,「在當下時代,社交媒體平臺推廣也很重要」。具備以上條件後,如何有效地被核心資料庫收錄?安諾傑分享了四個標準:質量、延續性、開放性與公開性、誠信。

「對國內一流科技期刊群體和產業來說,眼下是非常好的發展時代,同時也是競爭更激烈的時代。壁壘不斷被打破,意味著競爭門檻不斷提高。」科睿唯安業務總監寧筆說,期刊界對目前行業發展現狀和「卡脖子」的共識越來越趨同,應該儘快實踐良好的經驗與做法,學習國際同行的規劃和包裝能力,同時發揮中國期刊人在速度、技術和勤奮方面的優勢,「不久的將來,一批高質量、有影響力,能引領時代發展的中國期刊一定會躍上國際舞臺。」

「進一步完善期刊評價體系、高校學術評價體系,是奠定期刊高質量發展的生態環境基礎。」上海大學校長劉昌勝提出,創辦一流期刊要有一流的專業保障,應該將高校學術期刊的編輯人員視同教育人員,讓他們安心長期從事編輯工作。

期刊高質量發展是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建設上海科創中心的有力舉措,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新聞出版局局長徐炯透露,下一步,市委宣傳部將牽頭與相關部門共同建立推進上海期刊高質量發展的工作機制,聚焦上海優勢領域和重點領域,圍繞集成電路、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等國家重大需求和科技發展戰略必爭領域重點布局;組建具有國際期刊審稿經驗的高水平審稿隊伍,推動學者專家尤其是科研工作者將一流成果的發布留在中國、留在上海。

佔有版面是高質量發展的第一步,期刊文章的成果轉換和實際影響力是衡量期刊價值的真正標準。影響因子固然重要,但要避免唯因子論,融入國際主流學術評價體系的同時,加快建設有競爭力的本土化學術評價體系,以全方位、立體化的傳播不斷擴大期刊影響力,上海期刊發展將迎來更大作為。

相關焦點

  • 中國首次 上海一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20
    ■上海科技期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為20.507,這是我國自主創辦的科技期刊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    ■今年,中國共有九種本土學術期刊影響因子超過10,「上海原創」期刊佔據1/3    ■
  • 江曉原:上海科技期刊創造「中國影響因子首超20」意味著什麼
    加快培育一批與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地位相匹配的世界一流期刊,對於提升國家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意義重大。 以增強原創力和服務科創能力,進一步提升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為目標,上海正以頂層設計為抓手,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在國際科技競爭日趨白熱化的形勢下,上海布局這一重要領域有何深意?
  • 上海一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過20
    走出去」進入國際評價體系「走進去」擁有學術話語權「走上去」躋身頂尖之列 中國首次 上海一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20上海正致力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在國際學術期刊界形成「上海樣本」樹立「中國標杆」 ■上海科技期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為20.507,這是我國自主創辦的科技期刊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
  • 影響因子破20不是終點,要做科技期刊「百年老店」
    (《細胞研究》編輯部供圖)  ■30年,從2到20,《細胞研究》影響因子的飛速躍升與中國基礎科研、尤其是生命科學的快速發展同向而行,它如同一個擴音器,讓一批中國原創科研成果率先在國際舞臺上亮相  ■「科學家們經常提及的《自然》《科學》《細胞》等學術期刊都在西半球,希望未來在東半球的中國上海,有一本領先世界的科技期刊」  創刊30年,由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與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主辦的英文期刊
  • 《SCI期刊分析報告》公布最新影響因子—新聞—科學網
    與10年前的「一潭死水」相比,中國科技期刊如今已在世界科學界發出新啼。 隨著中國科技水平不斷走高,中國科學家需要在國際舞臺上發出自己的聲音,而中國科技期刊的崛起,正為此搭建起了獲得話語權、鍛造影響力的平臺。更重要的是,優秀科技期刊所吸引、積累的稿件,將形成科技大數據,而誰掌握了科技數據,誰就能在這個時代的科技競爭中勝出。
  • 最新SCI影響因子公布 交大期刊表現亮眼
    6月20日,ISI出品的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公布了最新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273本中國期刊被檢索,其中影響因子超過5分的共22本。上海交通大學本次共9種期刊被SCI檢索,其中2種影響因子超過5分,學科分布橫跨醫學、數學、材料學、生物學和工程學。
  • 重磅,交大學術期刊影響因子首次破10!
    6月29日晚,Clarivate Analytics 公布了2019年度《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上海交通大學本次共10本期刊被SCI檢索,有2本影響因子超過5分,4本期刊影響因子增幅15%以上,領域涵蓋醫學、數學、材料學、生物學和工程學等學科。
  • 影響因子首破「20」,究竟意味著什麼?這份中國自主創辦的期刊好生...
    這份由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化與細胞所)與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主辦的英文期刊,自2013年第一次實現中國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過10的飛躍後,就在不久前,其影響因子提高至20.507,再一次實現中國科技期刊的歷史性突破。影響因子首破「20」,究竟意味著什麼?
  • 上海科技期刊「破圈」之路⑤|影響因子從2到12,這個「業餘」編輯部何以7年辦出一本材料學「頂刊」
    然而,就是這樣一本「另類」期刊,其影響因子從2躍升至12,只花了七年。在材料學科領域,影響因子12意味著什麼?據國際權威機構科睿唯安近期發布的《期刊引證報告》,在全球收錄的314本SCI材料學期刊中,《納微快報》排名21,同時也是九本影響因子破10的中國期刊之一。
  • 什麼是影響因子,期刊影響因子對學術研究的重要性?
    在學術方方面面所產生的影響叫著學術影響,對某個領域你學術專業的理論影響和實踐影響等。學術影響通常體現在影響因子上。影響因子是出品的期刊引證報告中的一項數據。就是某期刊最近所兩年發表的學術論文在這個報告年份中被引用總次數除以這個期刊在這兩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這也是一個國際上通行的期刊評價指標。所以好多人發表的期刊會刊到綜合影響因子0.0幾,0、1幾,0.2幾,複合影響因子又是幾點幾,你所發表的期刊有沒有影響因子在知網官網也了查旬。
  • 中國科學院:著力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航母」
    中國科學院作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在湧現一大批卓越科研成果的同時,著力打造培育了一批中國一流科技期刊,在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道路上,發揮著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應有的骨幹引領作用。現實:迫在眉睫科技期刊是科技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學術交流平臺、人才培養、科研評價,以及國際科技話語權重要陣地等功能與使命。
  • 什麼是SCI、SSCI、EI、影響因子和期刊分區?
    什麼是SSCI論文SSCI(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中文可以理解為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與「SCI」一樣同為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創建,現收錄了世界上、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科學期刊和論文,進行一定的統計分析,並劃分為不同的因子區間,是當今社會科學領域重要的期刊檢索與論文參考渠道
  • 國內科技期刊尷尬 影響因子影響力大
    裴鋼的回答真實反映了國內科技期刊的尷尬現狀:一心想提高自身的「影響因子」(國際上用於評價學術期刊影響力的指標之一),卻吸引不到好的稿子;大量發表的低水平論文永遠無法「賺取」國際學術圈的關注,提高「影響因子」幾乎成了空想。「中等以上的論文幾乎都去了國外」國內4800多種科技期刊究竟發表過多少優秀論文?中國期刊學會會長石峰的回答是:「鳳毛麟角。」
  • 影響因子究竟是什麼?
    那麼影響因子到底是什麼呢 來源:輯文信息科技、搜狗百科 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是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出品的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
  • 上海《細胞研究》影響因子首破20
    前不久,誕生於上海的《細胞研究》影響因子突破20大關,創下我國本土學術期刊影響因子的歷史新高,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同樣是「上海智造」的《分子植物》影響因子突破12,在植物科學領域研究類期刊中穩居第二,連續9年在亞洲同領域期刊中排名第一;《光子學研究》在世界光學期刊中躋身前十
  • 學術期刊及影響因子
    當問到高影響因子對期刊有什麼好處,Testa 強調編輯不應該把影響因子本身視為利益,相反地,影響因子是個工具,用來衡量編輯是否已經成功打造質量更好的期刊,也就是說,好處是雜誌本身。那麼,如果我們希望我們的期刊有好的影響因子,該向作者和編輯要求什麼?要促進影響因子,積極的榜樣會是什麼意思?
  • 什麼叫「影響因子」?
    如今的影響因子已經如此深刻地影響著每個從事學術或相關活動的人,以至於幾乎沒有人可以說它不重要,大多數學術人員或機構都已經無法忽視它的存在,甚至在國內影響因子已經成了學術評價、學生畢業、職稱評定、文獻研究、期刊評價等等的重要指標,那麼到底什麼是影響因子呢?
  • 上海提升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江曉原:我們可以嘗試探索建立中國版SCI
    前不久,在2019年度《期刊引證報告》中,來自上海的《細胞研究》影響因子達到20.507,突破20大關,創下我國本土學術期刊影響因子的歷史新高,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影響因子突破20,意味著什麼?如何進一步提升我國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呢?
  • 期刊影響因子的「含金量」
    原標題:期刊影響因子的「含金量」   [導讀] 這一業務包括了世界知名的科技文獻檢索系統「科學引文索引」(簡稱SCI)以及定期發布的《期刊引證報告》,其中的期刊影響因子是一本學術期刊影響力的重要參考。   這是一個以標準衡量的世界。
  • 什麼是更好的期刊影響因子(JIF)?
    Clarivate Analytics計算的影響因子:主要基於的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中的一項數據。即某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該報告年份(JCR year)中被引用總次數除以該期刊在這兩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