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科技期刊尷尬 影響因子影響力大

2020-12-27 生物谷

「請問,您的論文會投給國內科技期刊嗎?」

「如果是好文章,我會優先選擇《自然》、《科學》,水平一般的可能會給國內雜誌。」

中科院院士裴鋼「老實交代」了自己的投稿標準。他的另一個身份是國內一份學術期刊《細胞研究》的主編。10天前,裴鋼領導的科研小組剛剛在英國著名雜誌《自然·免疫》上發表了一篇論文。

裴鋼的回答真實反映了國內科技期刊的尷尬現狀:一心想提高自身的「影響因子」(國際上用於評價學術期刊影響力的指標之一),卻吸引不到好的稿子;大量發表的低水平論文永遠無法「賺取」國際學術圈的關注,提高「影響因子」幾乎成了空想。


「中等以上的論文幾乎都去了國外」

國內4800多種科技期刊究竟發表過多少優秀論文?中國期刊學會會長石峰的回答是:「鳳毛麟角。」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國不缺好論文。據統計,我國每年發表的國際論文數佔全球總論文數的8.4%,居世界第二;其中,被SCI(科學引文索引)收錄的中國論文約佔索引論文總數的5.9%,居世界第五。

有關中國科學家發表論文的「喜好」,《中國物理快報》副主編、中科院院士王鼎盛最近做了個「精確計算」:2008年,我國科學家獨立發表的SCI物理論文約1.8萬篇,國內5家主要英文物理期刊發表了其中的3162篇,約佔總數的17%。

1984年創刊的《中國物理快報》是中國物理學會的會刊。堅持使用英文,是為把「重要而影響廣泛的研究成果」快速地向世界報導。「25年過去了,這個目標我們是否達到了呢?」對此,王鼎盛做了細緻分析。

從總數上看,2000~2004年間,《中國物理快報》「貢獻」了8.2%的中國SCI物理論文;但若將論文的影響力分為較弱(被引10次以下)、中等(被引10—29次)、較強(被引30—299次),然後分別計算,它的「貢獻率」則為19%、4.9%和3.1%;影響極強(被引300次以上)的論文一篇沒有。可見,中等水準以上的論文幾乎都去了國外。

更讓人悲哀的是,「好論文不可能發表在國內期刊上」的想法,似已成為中國學術界的「慣例」。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在「2008年度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簡介」中,列舉了4篇有關鐵基超導的論文(其中一篇發表於《中國物理快報》),並在隨後的評述中寫到,「上述研究進展已發表在《自然》、《歐洲物理快報》等期刊上,在國際上引起了巨大反響」。顯然,國內期刊的貢獻被權威機構「忽略不計」了。

國內外著名科技期刊出版人紛紛與會

被誤解的「影響因子」很有影響力

石峰認為,國內科技期刊之所以爭取不到好稿,說到底是「技不如人」——國內外學者看不上。審稿不嚴、一稿多投、編校水平低,「嚇」走了大批優秀論文。

更多圈內人士認為,在期刊的實際水平之外,決定著國內論文去向的指揮棒,就是「影響因子」。這個用於評價期刊影響力的通行指標,被中國科技界賦予了近乎壓倒一切的魔力——評職稱、選院士要看,拿獎金、申請課題也要看。

可是,「魔力」源於誤解甚至有意曲解以偏概全。SCI和「影響因子」的發布者、湯森路透科技集團副總裁詹姆斯·泰斯特指出,在期刊「影響因子」與論文影響力之間不能直接劃等號。「事實上,大多數論文的引用率都不高。」他指出,「影響因子」僅僅針對期刊本身,與期刊上特定文章和特定作者的水平無關。

一般說來,「影響因子」高的雜誌,整體水平也較高。但是,「片面追求『影響因子』不僅助長了科研的浮躁,也把舉步維艱的中國科技期刊逼入了死胡同。」王鼎盛說,即便是諾貝爾獎得主,有時也會將論文發表在「影響因子」不高的雜誌上。因此,國內期刊要想與國外期刊平等地吸納優秀論文,作為投稿人的科學家首先得破除「影響因子崇拜」。

在王鼎盛看來,科學論文不是流行音樂,要靠所謂的「排行榜」來證明自我價值。「比『影響因子』更重要的,是期刊的『半衰期』,即持續影響的時間。」他說,與國外雜誌相比,國內期刊的「影響因子」固然不高,但「半衰期」差距更大。「往往,最優秀的科學成就不是以一時影響面取勝,而是以影響的深遠被世人銘記。」

國際化是不是一條突圍路徑?

衝出「影響因子崇拜」的重圍無疑仍需時間。眼下,逆境中的中國科技期刊亟需找到一個走出困境的突破口。作為中國SCI期刊中「影響因子」居首的雜誌,《細胞研究》的突圍路徑多少值得借鑑。

自創刊就堅持以英文出版的《細胞研究》於2006年加快了國際化進程。除與自然出版集團合辦海外發行之外,它還接連在海外聘請了一批編輯和編委。如今,在《細胞研究》七八十人的編委中,有40%來自國外。這些海外編委好比「全球大使」,一邊在國外科學家中宣傳雜誌、組織稿源,一邊帶頭在雜誌上發表論文。在海外編委的帶動下,《細胞研究》已有1/4的稿件來自海外。

儘管保持著80%的高退稿率(《自然》、《科學》等的退稿率約為95%),《細胞研究》仍以不少「貼心服務」吸引著大量優秀稿件。例如,對於競爭性極強的文章,稿件的評審速度會從4周縮短到1周左右,以儘可能為作者爭得科研成果首發權;對於被其他雜誌退稿的論文,編輯部會幫助作者一起修改,有的甚至可免去重新再審的環節直接發表。

《細胞研究》常務副主編李黨生透露,短短3年,《細胞研究》的「影響因子」從2.161迅速升到了4.535。不過,在目前該刊的海外編委及國外來稿中,華人科學家佔了絕大多數。「不可否認,華人學者在國際生命科學領域的整體水平為《細胞研究》的突圍提供了便利,其他學科領域的國內科技期刊的國際化之路,不一定能像我們走得這樣順。」李黨生坦言.(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中國首次 上海一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20
    ■上海科技期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為20.507,這是我國自主創辦的科技期刊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    ■今年,中國共有九種本土學術期刊影響因子超過10,「上海原創」期刊佔據1/3    ■
  • 上海一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過20
    走出去」進入國際評價體系「走進去」擁有學術話語權「走上去」躋身頂尖之列 中國首次 上海一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20上海正致力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在國際學術期刊界形成「上海樣本」樹立「中國標杆」 ■上海科技期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為20.507,這是我國自主創辦的科技期刊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
  • 江曉原:上海科技期刊創造「中國影響因子首超20」意味著什麼
    《細胞研究》作為一本中國本土辦的英文期刊,能夠用15年時間完成從2到20的跨越,在9000多種SCI期刊中,獲得該學科領域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的影響因子,實屬不易。《細胞研究》的成功突圍足以說明,即使在美英主導的科技期刊領域,中國學術雜誌也有可能進入「高影響力陣營」。
  • 期刊影響因子的「含金量」
    原標題:期刊影響因子的「含金量」   [導讀] 這一業務包括了世界知名的科技文獻檢索系統「科學引文索引」(簡稱SCI)以及定期發布的《期刊引證報告》,其中的期刊影響因子是一本學術期刊影響力的重要參考。   這是一個以標準衡量的世界。
  • 《乾旱區科學》(英)CSCD影響因子名列CSCD中國科技期刊前10名
    、科學出版社和中國自然資源學會聯合主辦的《乾旱區科學》(英)2014年度CSCD(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影響因子為1.8039,這也是《乾旱區科學》(英)的CSCD影響因子首次被統計公布。
  • 2019年中國體育學期刊影響因子排名
    近日,由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清華大學圖書館研製,《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電子雜誌社有限公司出版的《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2019版)發布。該年報是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自2002年開始,連續17年對中國學術期刊的國內影響力進行定量統計和分析的年度評價報告。
  • 什麼叫「影響因子」?
    影響因子在科技期刊評價方面的優點是不容忽視的,它深受文獻檢索機構、科技信息中心以及期刊管理部門的青睞,並廣泛應用於科研管理、文獻研究、館藏資源評價及科技期刊評價。影響因子是一個量化和半質化的指標,該指標用論文平均被引率反映了某期刊近期在科學發展和文獻交流中所起的作用,能客觀反映該期刊近年來的學術影響力。一般認為,影響因子能夠較好地反映期刊被使用的真實客觀情況,可以較公平地評價各類學術期刊,通常一種期刊的影響因子越高,其發表的文獻被引用率越高,一方面說明這些文獻報導的研究成果影響力越大,另一方面也反映該刊物的學術水平越高。
  • 影響因子越高期刊越好嗎?
    影響因子到底是什麼,意義何在呢?影響因子在期刊評價上是個很重要的指標,通常來說,影響因子越高越好,但也不是絕對的,這就是為什麼有的高等級期刊的影響因子還不如低等級的期刊高。 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是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出品的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中的一項數據。
  • 影響因子破20不是終點,要做科技期刊「百年老店」
    《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在今年的期刊引證報告中,影響因子提升至20.507。這也是中國自主創辦的期刊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  「不斷攀升的影響因子是中國基礎研究壯大的表現,《細胞研究》的發展之路也是中國科學的『自信之路』。」在昨天由《細胞研究》舉辦的創建一流學術期刊座談會上,《細胞研究》常務副主編李黨生說,影響因子破20不是終點,秉持著「科學優先、科學家優先」的辦刊理念,《細胞研究》要做科技期刊「百年老店」,「立足中國,服務全球」。
  • 比影響因子更重要的是什麼?上海打造一流科技期刊做對了什麼?
    國際權威機構科睿唯安近期發布的2019年度《期刊引證報告》顯示,上海科技期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突破20,《納微快報》《分子植物》《運動與健康科學》《光子學研究》等多種上海期刊躋身本學科領域世界頂尖行列。
  • 最新國內科研期刊影響因子排名,國內期刊封面投稿特點,SCI必備
    科研繪圖有針對性投稿,會事半功倍文:KEKE/SCI-HUA.com科畫上一期科畫介紹了國際期刊及影響因子排名,詳情見最新科研期刊影響因子排名,各期刊投稿插圖解讀,SCI收錄神速本期SCI-HUA科畫介紹的是國內SCI期刊及形象因子Top10
  • 中國科大CMI雜誌影響因子在國內醫學類期刊排名第一
    7月30日,美國湯姆森科技信息研究所公布2013年度期刊引證報告,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中國免疫學會共同主辦的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CMI>)雜誌的SCI影響因子達到4.185,在國內163種SCI期刊中排名第6位,其中在醫學類期刊中排名第1位;在全球144種免疫學期刊中排名第37位,其中在非綜述類免疫學期刊中排名22
  • Frontiers 期刊影響因子、引用分及影響力數字公布
    根據科睿唯安發布的最新期刊引證報告和愛思唯爾發布的2019 CiteScore(引用分),Frontiers共有43本期刊獲得最新的影響因子和引用分。 其中有6本新刊獲得第一個影響因子,大部分期刊獲得了影響因子的增長,最大漲幅為40%。
  • 中國科技期刊現狀:影響因子還不高 缺好稿
    平均每個出版單位出版1.15本期刊,僅出版1種期刊的出版單位有4205家,佔期刊總數的83.75%。 在載文量和影響力方面,《藍皮書》基於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統計顯示:2011—2016年所收錄1200種期刊的刊均載文量總體呈下降趨勢,由2011年的252.19篇降至2016年的215.72篇。但與此同時,這些期刊的總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總體呈小幅上升態勢,年均增幅約為5%。
  • 《SCI期刊分析報告》公布最新影響因子—新聞—科學網
    與10年前的「一潭死水」相比,中國科技期刊如今已在世界科學界發出新啼。 隨著中國科技水平不斷走高,中國科學家需要在國際舞臺上發出自己的聲音,而中國科技期刊的崛起,正為此搭建起了獲得話語權、鍛造影響力的平臺。更重要的是,優秀科技期刊所吸引、積累的稿件,將形成科技大數據,而誰掌握了科技數據,誰就能在這個時代的科技競爭中勝出。
  • 劉雲:迷信「期刊影響因子」給高等教育帶來負面影響
    本文有些觀點給「期刊影響因子」在高等教育發展中所起作用以太多的權重,看似有些牽強,然而,這種直白的表述卻道出天機——在高等教育追求發展的道路上,那些看似盲目,實質卻是功利追求的現狀,會成為阻礙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負面力量,這是此文最重要的意義。 現在對高校進行考核,以及很多機構在對高校排名時,均把期刊影響因子作為最重要的評價標準。
  • 學術期刊及影響因子
    綜上所述,發表學術期刊論文難度就比較大,但發表學術期刊論文是晉升的必然要求,建議作者儘早了解學術期刊的發表要求儘早準備相關論文發表。在捷克,要成為教授的條件包括發表論文在有影響因子且排名頂尖的期刊上(根據期刊的影響因子計算點數),然後是同行評審過但「無影響」的文章、書籍章節、國內的同行評審期刊、會議摘要等,在捷克和斯洛伐克的大學,各校的規定各有不同,但多半要求 10 到 15 篇有影響因子以及特定引用數的文章。教授候選人必須在自己的發表記錄中列出雜誌的影響因子,並提供自己論文的完整被引清單。
  • 什麼是SCI、SSCI、EI、影響因子和期刊分區?
    在我國,從2000年起,SCI論文統計用檢索系統統一改為用SCIE,因此國內說的SCI如無特殊說明一般指SCIE。什麼是影響因子湯森路透公司每年出版《期刊引用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
  • 什麼是影響因子,期刊影響因子對學術研究的重要性?
    在學術方方面面所產生的影響叫著學術影響,對某個領域你學術專業的理論影響和實踐影響等。學術影響通常體現在影響因子上。影響因子是出品的期刊引證報告中的一項數據。就是某期刊最近所兩年發表的學術論文在這個報告年份中被引用總次數除以這個期刊在這兩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這也是一個國際上通行的期刊評價指標。所以好多人發表的期刊會刊到綜合影響因子0.0幾,0、1幾,0.2幾,複合影響因子又是幾點幾,你所發表的期刊有沒有影響因子在知網官網也了查旬。
  • 最新JCR期刊影響因子及分區情況(中科院SCI期刊分區表)
    國內主流參考的SCI分區依據主要有中科院JCR分區表以及湯森路透JCR的Journal Ranking分區兩種。其中,中科院期刊分區表則被更多的機構採納以作為科研評價的指標。中科院期刊分區依據也是基於一個期刊的影響因子,但是採用的是三年平均影響因子,優點是減少了有些期刊影響因子逐年波動較大帶來的不穩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