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您的論文會投給國內科技期刊嗎?」
「如果是好文章,我會優先選擇《自然》、《科學》,水平一般的可能會給國內雜誌。」
中科院院士裴鋼「老實交代」了自己的投稿標準。他的另一個身份是國內一份學術期刊《細胞研究》的主編。10天前,裴鋼領導的科研小組剛剛在英國著名雜誌《自然·免疫》上發表了一篇論文。
裴鋼的回答真實反映了國內科技期刊的尷尬現狀:一心想提高自身的「影響因子」(國際上用於評價學術期刊影響力的指標之一),卻吸引不到好的稿子;大量發表的低水平論文永遠無法「賺取」國際學術圈的關注,提高「影響因子」幾乎成了空想。
「中等以上的論文幾乎都去了國外」
國內4800多種科技期刊究竟發表過多少優秀論文?中國期刊學會會長石峰的回答是:「鳳毛麟角。」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國不缺好論文。據統計,我國每年發表的國際論文數佔全球總論文數的8.4%,居世界第二;其中,被SCI(科學引文索引)收錄的中國論文約佔索引論文總數的5.9%,居世界第五。
有關中國科學家發表論文的「喜好」,《中國物理快報》副主編、中科院院士王鼎盛最近做了個「精確計算」:2008年,我國科學家獨立發表的SCI物理論文約1.8萬篇,國內5家主要英文物理期刊發表了其中的3162篇,約佔總數的17%。
1984年創刊的《中國物理快報》是中國物理學會的會刊。堅持使用英文,是為把「重要而影響廣泛的研究成果」快速地向世界報導。「25年過去了,這個目標我們是否達到了呢?」對此,王鼎盛做了細緻分析。
從總數上看,2000~2004年間,《中國物理快報》「貢獻」了8.2%的中國SCI物理論文;但若將論文的影響力分為較弱(被引10次以下)、中等(被引10—29次)、較強(被引30—299次),然後分別計算,它的「貢獻率」則為19%、4.9%和3.1%;影響極強(被引300次以上)的論文一篇沒有。可見,中等水準以上的論文幾乎都去了國外。
更讓人悲哀的是,「好論文不可能發表在國內期刊上」的想法,似已成為中國學術界的「慣例」。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在「2008年度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簡介」中,列舉了4篇有關鐵基超導的論文(其中一篇發表於《中國物理快報》),並在隨後的評述中寫到,「上述研究進展已發表在《自然》、《歐洲物理快報》等期刊上,在國際上引起了巨大反響」。顯然,國內期刊的貢獻被權威機構「忽略不計」了。
國內外著名科技期刊出版人紛紛與會
被誤解的「影響因子」很有影響力
石峰認為,國內科技期刊之所以爭取不到好稿,說到底是「技不如人」——國內外學者看不上。審稿不嚴、一稿多投、編校水平低,「嚇」走了大批優秀論文。
更多圈內人士認為,在期刊的實際水平之外,決定著國內論文去向的指揮棒,就是「影響因子」。這個用於評價期刊影響力的通行指標,被中國科技界賦予了近乎壓倒一切的魔力——評職稱、選院士要看,拿獎金、申請課題也要看。
可是,「魔力」源於誤解甚至有意曲解以偏概全。SCI和「影響因子」的發布者、湯森路透科技集團副總裁詹姆斯·泰斯特指出,在期刊「影響因子」與論文影響力之間不能直接劃等號。「事實上,大多數論文的引用率都不高。」他指出,「影響因子」僅僅針對期刊本身,與期刊上特定文章和特定作者的水平無關。
一般說來,「影響因子」高的雜誌,整體水平也較高。但是,「片面追求『影響因子』不僅助長了科研的浮躁,也把舉步維艱的中國科技期刊逼入了死胡同。」王鼎盛說,即便是諾貝爾獎得主,有時也會將論文發表在「影響因子」不高的雜誌上。因此,國內期刊要想與國外期刊平等地吸納優秀論文,作為投稿人的科學家首先得破除「影響因子崇拜」。
在王鼎盛看來,科學論文不是流行音樂,要靠所謂的「排行榜」來證明自我價值。「比『影響因子』更重要的,是期刊的『半衰期』,即持續影響的時間。」他說,與國外雜誌相比,國內期刊的「影響因子」固然不高,但「半衰期」差距更大。「往往,最優秀的科學成就不是以一時影響面取勝,而是以影響的深遠被世人銘記。」
國際化是不是一條突圍路徑?
衝出「影響因子崇拜」的重圍無疑仍需時間。眼下,逆境中的中國科技期刊亟需找到一個走出困境的突破口。作為中國SCI期刊中「影響因子」居首的雜誌,《細胞研究》的突圍路徑多少值得借鑑。
自創刊就堅持以英文出版的《細胞研究》於2006年加快了國際化進程。除與自然出版集團合辦海外發行之外,它還接連在海外聘請了一批編輯和編委。如今,在《細胞研究》七八十人的編委中,有40%來自國外。這些海外編委好比「全球大使」,一邊在國外科學家中宣傳雜誌、組織稿源,一邊帶頭在雜誌上發表論文。在海外編委的帶動下,《細胞研究》已有1/4的稿件來自海外。
儘管保持著80%的高退稿率(《自然》、《科學》等的退稿率約為95%),《細胞研究》仍以不少「貼心服務」吸引著大量優秀稿件。例如,對於競爭性極強的文章,稿件的評審速度會從4周縮短到1周左右,以儘可能為作者爭得科研成果首發權;對於被其他雜誌退稿的論文,編輯部會幫助作者一起修改,有的甚至可免去重新再審的環節直接發表。
《細胞研究》常務副主編李黨生透露,短短3年,《細胞研究》的「影響因子」從2.161迅速升到了4.535。不過,在目前該刊的海外編委及國外來稿中,華人科學家佔了絕大多數。「不可否認,華人學者在國際生命科學領域的整體水平為《細胞研究》的突圍提供了便利,其他學科領域的國內科技期刊的國際化之路,不一定能像我們走得這樣順。」李黨生坦言.(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