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分析報告》公布最新影響因子,一批中國自然科學學術期刊表現搶眼
向全球科學界發出強勁「中國聲音」
《細胞研究》 在國際分子細胞生物學領域期刊中排名升至第九;創辦僅兩年的 《國家科學評論》,首次亮相即進入全球綜合期刊前五;創辦於2013年的 《光:科學與應用》 已成為國際光學界頂級雜誌……昨天,湯森路透發布2015年度 《SCI期刊分析報告》,一批中國自然科學學術期刊表現搶眼。
與10年前的「一潭死水」相比,中國科技期刊如今已在世界科學界發出新啼。
隨著中國科技水平不斷走高,中國科學家需要在國際舞臺上發出自己的聲音,而中國科技期刊的崛起,正為此搭建起了獲得話語權、鍛造影響力的平臺。更重要的是,優秀科技期刊所吸引、積累的稿件,將形成科技大數據,而誰掌握了科技數據,誰就能在這個時代的科技競爭中勝出。
高影響因子期刊出現「中國陣營」
最新出爐的SCI期刊分析報告涵蓋了來自81個國家和地區的234個大類的11365本期刊。這次,中國科技期刊的表現十分驚豔,高影響因子期刊中出現了「中國陣營」。
自2010年首次進入國際細胞生物學領域發表原創論文核心期刊前10%的行列,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主辦的 《細胞研究》 繼續高歌猛進,這次以14.812的影響因子,首次超過《細胞-分子細胞》,排名該領域核心期刊第九。與之相隨,《分子植物》 《分子細胞生物學報》 《細胞與分子免疫》等生物醫學雜誌的影響因子也超過5。
2013年由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創辦的《光:科學與應用》 去年獲得了14.6的影響因子,今年雖略有下降,也達到13.6,已穩居光學領域頂級期刊的地位。
最受關注的是 《國家科學評論》,首次亮相即獲得8的高影響因子,進入全球綜合期刊前五名,排名緊隨《美國科學院院刊》。這本由中國科學院主辦的綜述性期刊,創刊目標就是「在世界科學舞臺上發出中國聲音」,其編委陣容堪稱豪華———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出任主編,常務副主編為蒲慕明,各學科副主編分別為薛其坤(數理科學)、高松(化學科學)、施一公(生命科學)、周忠和(地球科學)、逯高清(材料科學)、郭雷(信息科學)。兩年來,它發出了不少聲音,例如中國未來如何做科學、科研製度、學術不端如何處理等,引起了國際科學界的關注。這次影響因子達到8,略略超出了編委的估計,也說明它在國際科學界已開始產生影響力。
為中國科學家打造「發聲平臺」
與國際著名出版集團合作,創辦高質量的科技期刊,成為近年中國科技期刊崛起的一條路徑,使中國科學家更快獲得了「發聲平臺」。
2006年,時任中科院上海生科院院長的中科院院士裴鋼,啟動了 《細胞研究》 與自然出版集團的合作。10年間,《細胞研究》 的影響因子從2上升到14.8,開始在該領域期刊中領跑。雜誌常務副主編李黨生認為,組建一流的編輯隊伍,為科學家提供一流服務,是雜誌成功的不二法門。
「為中國科學家打造國際學術話語權的平臺」是《細胞研究》的理念。因為西方科學界對來自中國的科學成就多少帶有些偏見,中國科學家的論文不時會遭遇壓制、拖延等不公正待遇,有了自己的學術期刊平臺,成果才能受到更多善待。這一理念不僅凝聚起了一支高水平的編輯隊伍,也使期刊獲得了來自華人科學界的支持———在投稿時,很多華人科學家會優先考慮《細胞研究》,同時也願意為雜誌審稿提供更多便利———編輯部處理緊急稿件最短可在24小時內完成審稿。
「一本雜誌的影響力,還得看它在科學家心目中的地位。」李黨生說。《細胞研究》 編輯部下一步要做的則是通過堅持高質量辦刊,擴大它在西方科學家心中的影響力。
作為一本綜合期刊,《國家科學評論》同樣以「建立中國自己的話語權」為宗旨。常務副主編蒲慕明教授為此投入了大量精力,他認為,隨著中國科技的發展,中國科學家應該有發出自己聲音的平臺,不能總是處在西方社會「有色眼鏡」的觀察下。
另一位副主編、中科院院士周忠和告訴記者,為了能準確傳遞中國科學的聲音,在雜誌創辦之初,各位副主編親自撰寫綜述、為雜誌約稿。「像中國這樣的國家,不能沒有自己的高水平學術期刊。」他說,為何《自然》發表一篇評論在全球科學界乃至社會各界都能產生巨大影響?這就是影響力的體現,也是國家軟實力的反映,「與其抱怨中國的好文章都發到國外去了,不如努力打造一艘可以傳播中國科學聲音的旗艦。」
高水平期刊贏得「科技大數據」
在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所長蔣華良看來,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科技期刊的影響因子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該國在國際科技活動中的話語權。如果一個國家沒有高水平的科技期刊,科技人員的研究結果不是主要發表在自己國家的刊物上,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當今是大數據時代,誰掌握了科技數據,誰就能在競爭中勝出。他說,美國是科技強國,也是科技期刊的強國,國際上大約有70%的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主導的雜誌上。因此,美國掌握了大部分科技數據。特別重要的是,大部分投稿的論文(例如90%以上投稿《科學》的論文)是被拒的,我們從公共資料庫中查不到。但這些數據的大部分也被美國掌握———美國目前基礎研究投入不增加,創新能力還能提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利用全世界基礎研究投入產生的數據,進行大規模的深度大數據分析,很快就能研發出新藥、新材料等應用型成果,真正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他強調,由此可見掌握科技數據有多重要,而這些數據是靠科技期刊來收集的——沒有好的科技期刊,就吸引不到好的研究結果的投稿,也就掌握不了科技數據。可以說,培育高水平科技期刊,對於我國的科技創新驅動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