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曉原:上海科技期刊創造「中國影響因子首超20」意味著什麼

2020-12-10 騰訊網

SCI收錄的期刊主要來自使用英語的發達國家。《細胞研究》作為一本中國本土辦的英文期刊,能夠用15年時間完成從2到20的跨越,在9000多種SCI期刊中,獲得該學科領域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的影響因子,實屬不易。《細胞研究》的成功突圍足以說明,即使在美英主導的科技期刊領域,中國學術雜誌也有可能進入「高影響力陣營」。

加快培育一批與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地位相匹配的世界一流期刊,關鍵在於「兩條腿走路」,即堅持國際化與本土化並重。一方面,融入國際主流學術評價體系,在「借勢」上做文章。另一方面,要加快建設有競爭力的本土化學術評價體系。做大做強科技期刊,引導本國科學家將優秀科研成果率先發表在本土期刊上,夯實中國科技創新軟實力,事關長遠和未來。

上海在中國出版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上海科技期刊要乘勢而上,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在版權輸出、海外發行、版權引進等領域進行更多試點和探索,更好促進上海科技期刊「走出去」 「走進去」 「走上去」。

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是國家科技競爭力的重要標誌。據國際權威機構科睿唯安近期發布的2019年度《期刊引證報告》(JCR),處於國內領跑位置的上海科技期刊,在國際學術期刊界樹立起了令人矚目的「中國標杆」。

近年來,隨著我國科研實力迅猛提升和科技強國戰略深入實施,為我國加快培育世界一流期刊提供了難得機遇。加快培育一批與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地位相匹配的世界一流期刊,對於提升國家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意義重大。

以增強原創力和服務科創能力,進一步提升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為目標,上海正以頂層設計為抓手,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在國際科技競爭日趨白熱化的形勢下,上海布局這一重要領域有何深意?本報記者昨天專訪了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長江曉原。

談影響因子創新高:

發展中國家創辦英文學術期刊,影響因子破20實屬不易

文匯報:誕生於上海的《細胞研究》,今年SCI影響因子達到20.507,這是我國自主創辦的本土科技期刊影響因子首次突破20,在本學科領域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您認為這一成績在中國科技期刊界是否具有標杆意義?

江曉原:首先應該對於SCI(科學引文索引)有個全面的認識。它是由美國私營商業公司「科學信息研究所」的尤金·加菲爾德於1957年在美國創辦的科學引文資料庫。經過幾十年的數據積累,它是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論文索引資料庫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SCI收錄的期刊主要來自使用英語的發達國家,美英兩國SCI期刊合計5000餘種,佔比超過全球一半。非英語西方國家、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所辦的學術期刊,並不在SCI的主要關注範圍之內。《細胞研究》作為一本中國本土辦的英文期刊,能夠用15年時間完成從2到20的跨越,在9000多種SCI期刊中獲得如此高的影響因子,實屬不易。

對於中國科技期刊界而言,《細胞研究》的成功突圍足以說明,即使在美英主導的科技期刊領域,中國學術雜誌也有可能進入「高影響力陣營」。如果我們關注一下SCI排名前20的雜誌,會發現其影響因子最低也達到34以上,而且這一陣營基本是多年固定不變的。或許再經過若干年努力,《細胞研究》的影響因子還可進一步提升,衝入排名前20的「塔尖」區域。

文匯報:近年來,中國有相當一批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迅速提升,其中有不少出自上海。今年,中國共有九種本土學術期刊影響因子超過10,「上海原創」 期刊佔據其中1/3。您認為,科技期刊「中國陣營」的崛起意味著什麼?

江曉原:高水平的科學研究需要高水平的科技期刊來發表其創新成果。對於科技期刊而言,獲得高影響因子固然可以視為辦刊水平提升的標誌之一,但同時我們不可忘了辦刊的初心——為本國科技發展服務。今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出臺《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就是給廣大科研工作者提個醒:科學家應該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從這點出發,在SCI期刊體系中提升本土學術期刊在科學共同體中的認可度,是提升我國科技期刊水平的一個努力方向。但最終目的應該是,吸引越來越多本國科研工作者將優秀科研成果首先發表在國內學術期刊上,從而對中國科研形成整體的正向促動。

談一流期刊建設:

科技創新硬實力向軟實力轉化,要堅持國際化與本土化並重

文匯報:目前,以SCI為主的國際學術評價體系仍佔主導地位,短時間難以實現根本改觀,要提高本土科技期刊的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眼前可行的是不是只有一條路,即只能是跟著現行遊戲規則走?

江曉原:高水平學術期刊的出現,在背後起支撐和基礎作用的,實際上是國家科技創新的硬實力。從發展基礎看,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成長最快的科研產出國,研發人員總量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國際重要資料庫收錄我國科研論文總量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二。如果我國科技期刊長期處於低水平發展,顯然與中國科研發展水平是不相匹配的。

然而,若以SCI影響因子作為單一評價「指揮棒」,部分科研人員可能會將「做科研」等同於「做影響因子」,做研究時首先考慮如何發「高分」論文。這樣可能會產生一些「不良反應」。比如,本國最新、最頂級的科研成果首發於國外期刊,推高這些雜誌的影響因子,卻不能及時被本國公眾接觸、了解和應用。長此以往,本國的學術期刊可能會陷入「缺乏優秀成果刊載—缺乏讀者—更缺乏優秀成果投稿」的惡性循環。

我們必須認識到,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一項事關國家發展大局和國際競爭格局的戰略性工作。尤其在當今的國際關係格局下,應儘快建立起具有競爭力的本土化學術評價體系,不能一味將一流科技期刊的定義狹窄地圈定在「高影響因子」上。

文匯報:這麼看來,「一條腿走路」可能並非發展中國家科技期刊「出圈」的理想模式,那麼,究竟有沒有可行路徑呢?

江曉原:其實,出路在於「兩條腿走路」,即堅持國際化與本土化並重。一方面,融入國際主流學術評價體系,在「借勢」上做文章,近年來,一些國內科技期刊「借船出海」迅速提升了自己的國際影響力。另一方面,要加快建設有競爭力的本土化學術評價體系,這件事事關長遠和未來。

要讓我國科技創新的硬實力更多轉化成我們自己的軟實力。如果大批優秀論文選擇率先發表在國內科技期刊上,一定會促進中國本土學術期刊的良性循環。

一個值得借鑑的例子是日本。在一些國際化程度較高的學術領域,比如基礎研究領域,日本科學家經常在國際頂尖期刊上發表論文。但在日本國內,同樣有相當多的優質期刊,很多優秀的技術工程類論文會首選發在這些刊物上,而不會一味追求所有論文都要發到國外雜誌上。日本也有不少SCI期刊,但這並沒有引起世界矚目。相比之下,日本獲得的諾獎數量之多、工程技術能力之強,在國際上卻有著過硬的口碑。

所以,我一直強調,國際化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更好服務於本國科研,促進「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才是辦好科技期刊的初心和終點。由此說來,上海的科技期刊已經在國際多個學科領域擁有了一定的話語權,贏得了一定的行業聲譽,未來應聚焦優勢和重點領域,在優化布局上下功夫。順應世界科技發展趨勢,瞄準國家重大需求,著眼上海產業發展的重點門類,圍繞有需求的領域創辦新刊。

談上海未來布局:

嘗試探索建立「中國版SCI」,夯實城市創新內涵

文匯報:目前,上海科技期刊無論在數量還是在質量上,都在全國位居前列。未來三到五年,上海在科技期刊發展布局上,應該有何作為?

江曉原:上海是中西文化交融交匯的前沿城市,在提升科技期刊國際競爭能力方面具有獨特優勢。立足優勢領域,在國內率先探索發布科技期刊分級目錄,形成全面客觀反映期刊水平的評價標準,我認為是上海在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上最值得做的一件事。

我相信,通過政策引導,讓越來越多的科研工作者認可認同本土科技期刊和學術評價體系,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優秀科研成果最先在國內期刊發表,唯此,才能從根本上增強本土化學術評價體系的國際影響力。

目前,國內在社會科學期刊領域,教育部委託南京大學建立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在學術圈具有較好的口碑。然而,在自然科學領域,還沒有獲得類似聲譽和認可的機構評價體系存在。

實際上,SCI也僅僅從幾百本期刊的索引起步,但幾十年的數據積累和產品深度開發,形成了複雜的數據網絡,從而極大提高了後來者的進入門檻。如果上海有機構在科技情報領域有先期積累,完全可以嘗試建立「中國版SCI」,哪怕標準並不完美,但也是最符合本國利益的體系,可以讓我們的科研成果、我們的科學期刊在相對公平的情況下與國外同行進行競爭。

文匯報:科技期刊是科學文化的一部分,上海正在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培育與之相匹配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否也應成為上海城市軟實力的一部分?

江曉原:我覺得是這樣,而且這是上海一直以來的優勢和特色。比如,《細胞研究》能夠在上海成長起來,就與上海長期在生命科學領域的深厚積累有著密切關係,也與上海的國際化氛圍、高端人才的集聚息息相關。一些期刊先期與國際出版平臺合作的「借船出海」模式,也得益於上海開放、創新、包容的城市品格。

上海在中國出版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上海科技期刊要乘勢而上,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在版權輸出、海外發行、版權引進等領域進行更多試點和探索,更好促進上海科技期刊「走出去」「走進去」 「走上去」。

科技期刊並不僅僅是一本刊物,它更是一個科學文化的交流平臺。圍繞這個平臺,科學家發表成果、交流觀點,還會衍生出一系列學術交流活動,為城市增添獨特的文化風景,夯實所在城市的創新內涵。從這個意義而言,上海應該將科技期刊作為城市文化的一張重要名片和「上海文化」品牌精心打磨,為世界一流期刊在上海更多湧現、更快成長,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許琦敏

編輯:李晨琰

責任編輯:任荃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上海提升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江曉原:我們可以嘗試探索建立中國版SCI
    前不久,在2019年度《期刊引證報告》中,來自上海的《細胞研究》影響因子達到20.507,突破20大關,創下我國本土學術期刊影響因子的歷史新高,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影響因子突破20,意味著什麼?如何進一步提升我國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呢?
  • 中國首次 上海一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20
    ■上海科技期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為20.507,這是我國自主創辦的科技期刊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    ■今年,中國共有九種本土學術期刊影響因子超過10,「上海原創」期刊佔據1/3    ■
  • 影響因子首破「20」,究竟意味著什麼?這份中國自主創辦的期刊好生...
    這份由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化與細胞所)與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主辦的英文期刊,自2013年第一次實現中國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過10的飛躍後,就在不久前,其影響因子提高至20.507,再一次實現中國科技期刊的歷史性突破。影響因子首破「20」,究竟意味著什麼?
  • 上海一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過20
    走出去」進入國際評價體系「走進去」擁有學術話語權「走上去」躋身頂尖之列 中國首次 上海一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20上海正致力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在國際學術期刊界形成「上海樣本」樹立「中國標杆」 ■上海科技期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為20.507,這是我國自主創辦的科技期刊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
  • 上海《細胞研究》影響因子首破20
    前不久,誕生於上海的《細胞研究》影響因子突破20大關,創下我國本土學術期刊影響因子的歷史新高,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同樣是「上海智造」的《分子植物》影響因子突破12,在植物科學領域研究類期刊中穩居第二,連續9年在亞洲同領域期刊中排名第一;《光子學研究》在世界光學期刊中躋身前十
  • 比影響因子更重要的是什麼?上海打造一流科技期刊做對了什麼?
    國際權威機構科睿唯安近期發布的2019年度《期刊引證報告》顯示,上海科技期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突破20,《納微快報》《分子植物》《運動與健康科學》《光子學研究》等多種上海期刊躋身本學科領域世界頂尖行列。
  • 影響因子破20不是終點,要做科技期刊「百年老店」
    (《細胞研究》編輯部供圖)  ■30年,從2到20,《細胞研究》影響因子的飛速躍升與中國基礎科研、尤其是生命科學的快速發展同向而行,它如同一個擴音器,讓一批中國原創科研成果率先在國際舞臺上亮相  ■「科學家們經常提及的《自然》《科學》《細胞》等學術期刊都在西半球,希望未來在東半球的中國上海,有一本領先世界的科技期刊」  創刊30年,由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與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主辦的英文期刊
  • 影響因子出了什麼問題?
    深層問題是什麼?江曉原教授說,深層次的問題在於,科學信息研究所用來計算影響因素的公式有很大的操作空間。什麼意思?讓我先解釋一下這個公式。我把公式的精確表達式寫進了手稿。為了便於理解,我想介紹一個大概的意思。影響因素是過去兩年雜誌中已發表文章的引用次數除以它已發表的文章總數。
  • 《細胞研究》創刊30周年 中國原創期刊影響因子首破20
    創刊三十年,由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與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主辦的英文期刊《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在今年最新期刊引證報告中,影響因子提升至20.507。這是中國自主創辦的期刊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
  • 【學會動態】熱烈祝賀學會期刊Cell Research影響因子首破20!
    【學會動態】熱烈祝賀學會期刊Cell Research影響因子首破20!(2019版)(Journal Citation Reports)顯示,由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卓越創新中心和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主辦的學術期刊Cell Research影響因子為20.507,在Clarivate Analysis(科睿唯安)195種細胞生物學領域期刊中排名第7,亞太地區生命科學領域學術期刊中繼續排名第一。
  • 這本卓越期刊是中國影響因子最高的期刊明年繼續20分+
    期刊信息Cell Research(ISSN:1001-0602)創刊於1990年,由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現為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和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共同主辦,入選2019年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領軍類期刊
  • 國內科技期刊尷尬 影響因子影響力大
    裴鋼的回答真實反映了國內科技期刊的尷尬現狀:一心想提高自身的「影響因子」(國際上用於評價學術期刊影響力的指標之一),卻吸引不到好的稿子;大量發表的低水平論文永遠無法「賺取」國際學術圈的關注,提高「影響因子」幾乎成了空想。「中等以上的論文幾乎都去了國外」國內4800多種科技期刊究竟發表過多少優秀論文?中國期刊學會會長石峰的回答是:「鳳毛麟角。」
  • 30年20分, 上海科技期刊的「平凡之路」
    《細胞研究》位居榜首,影響因子高達20.507,超過多個《自然》(英文期刊,英文名Nature)和《細胞》(英文期刊,英文名Cell)旗下本領域內的高端子刊,在科睿唯安195種細胞生物學領域期刊中排名第七,在亞太地區生命科學領域學術期刊中繼續排名第一。   30年,《細胞研究》雜誌的影響因子從2分提升到20分,這條不斷自我超越的「平凡之路」究竟是如何煉成的?
  • 最新SCI影響因子公布 交大期刊表現亮眼
    6月20日,ISI出品的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公布了最新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273本中國期刊被檢索,其中影響因子超過5分的共22本。上海交通大學本次共9種期刊被SCI檢索,其中2種影響因子超過5分,學科分布橫跨醫學、數學、材料學、生物學和工程學。
  • 影響因子進入Q1區的中國科技期刊增至50種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11月19日在京召開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發布會,發布中國卓越論文產出報告。今年值得關注的一個變化是,2018年進入本學科世界前列的中國科技期刊數量有明顯增加。據2019《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的影響因子平均值為0.689,2001年以來年均增長率為5.8%,期刊的總被引頻次均值為1410次,2001年以來年均增長率為11.6%。
  • 僅14年,影響因子從2到20,《細胞研究》有何招數?
    創刊三十年,紮根上海三十年。今年6月,由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與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主辦的英文期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提升至20.507,這是中國自主創辦的期刊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日前,《細胞研究》在上海舉辦了一場座談會,探討中國科技期刊未來發展之路。
  • 什麼是影響因子,期刊影響因子對學術研究的重要性?
    在學術方方面面所產生的影響叫著學術影響,對某個領域你學術專業的理論影響和實踐影響等。學術影響通常體現在影響因子上。影響因子是出品的期刊引證報告中的一項數據。就是某期刊最近所兩年發表的學術論文在這個報告年份中被引用總次數除以這個期刊在這兩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這也是一個國際上通行的期刊評價指標。所以好多人發表的期刊會刊到綜合影響因子0.0幾,0、1幾,0.2幾,複合影響因子又是幾點幾,你所發表的期刊有沒有影響因子在知網官網也了查旬。
  • 2019年中國體育學期刊影響因子排名
    近日,由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清華大學圖書館研製,《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電子雜誌社有限公司出版的《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2019版)發布。該年報是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自2002年開始,連續17年對中國學術期刊的國內影響力進行定量統計和分析的年度評價報告。
  • Cell Research影響因子8.151 核心期刊排名第14
    根據近日發布的2009年度期刊引證報告,Cell Research(中文刊名《細胞研究》)影響因子為8.151,在國際細胞生物學領域發表原創論文的147種核心期刊中排名第14位,並連續5年在中國科技期刊中排名第一。影響因子是期刊定量評價的重要工具。
  • 《SCI期刊分析報告》公布最新影響因子—新聞—科學網
    高影響因子期刊出現「中國陣營」 最新出爐的SCI期刊分析報告涵蓋了來自81個國家和地區的234個大類的11365本期刊。這次,中國科技期刊的表現十分驚豔,高影響因子期刊中出現了「中國陣營」。 自2010年首次進入國際細胞生物學領域發表原創論文核心期刊前10%的行列,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主辦的 《細胞研究》 繼續高歌猛進,這次以14.812的影響因子,首次超過《細胞-分子細胞》,排名該領域核心期刊第九。與之相隨,《分子植物》 《分子細胞生物學報》 《細胞與分子免疫》等生物醫學雜誌的影響因子也超過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