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因子進入Q1區的中國科技期刊增至50種

2020-12-14 青瞳視角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11月19日在京召開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發布會,發布中國卓越論文產出報告。今年值得關注的一個變化是,2018年進入本學科世界前列的中國科技期刊數量有明顯增加。

據2019《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的影響因子平均值為0.689,2001年以來年均增長率為5.8%,期刊的總被引頻次均值為1410次,2001年以來年均增長率為11.6%。

2018年,SCI資料庫收錄中國科技期刊187種,比2017年增加了14種;Ei資料庫收錄中國科技期刊223種;Medline收錄中國科技期刊128種。2018年總被引頻次進入本學科領域排名前四分之一(Q1區)的期刊共有15種,比上一年度增加3種,影響因子進入Q1區的期刊有50種,增加了4種。

從學科看,中國有6個學科產出論文的比例超過世界該學科論文的20%,分別是材料科學、化學、工程技術、計算機科學、物理學和數學。其中,材料科學、化學和工程技術論文的被引用次數排名世界第1位。另有9個領域論文的被引用次數排名世界第2位,分別是農業科學、生物與生物化學、計算機科學、環境與生態學、地學、數學、藥學與毒物學、物理學和植物學與動物學。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雷嘉

編輯/崔毅飛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院32種SCI收錄期刊進入國際同學科排名Q1區
    以下是中公考研小編整理的關於「中國科學院32種SCI收錄期刊進入國際同學科排名Q1區」相關資訊文章,一起關注一下吧~近日,科睿唯安2017年SCI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正式公布。中國科學院SCI收錄期刊增加至81種,佔全國SCI期刊總數的47%(全國共計174種)。
  • 《中國有色金屬學報(英文版)》2018年JCR影響因子首次進入Q1區
    據該引證報告,《中國有色金屬學報(英文版)》2018年JCR主要期刊評價指標,即總被引頻次(Total cites)、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分別為10082次、2.338,在冶金與冶金工程(Metallurgy and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學科類76種期刊中分別位居第12、第16位,均位於第 一區(前25%)。
  • 《煤炭學報》2019世界學術期刊影響力指數進入Q1區!
    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基於近8年來期刊評價研究實踐,在堅持用引用頻次這一文獻計量學方法對期刊進行客觀評價的基礎上,對世界學術期刊評價提出了以下方法改進。 其中,《煤炭學報》2019世界學術期刊影響力指數進入Q1區,在「採礦與礦石處理」學科中世界排名第4,中國排名第1。
  • 中國首次 上海一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20
    ■上海科技期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為20.507,這是我國自主創辦的科技期刊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    ■今年,中國共有九種本土學術期刊影響因子超過10,「上海原創」期刊佔據1/3    ■
  • 連續三年位於Q1區!中國首份SCI收錄藥劑學期刊,影響因子已超5分
    Asian J Pharm Sci是中國第一個SCI收錄的藥劑學期刊,連續三年位於JCR Q1區,目前的即時影響因子已達到5.4。在近日發布的《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電子雜誌社有限公司出版的《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證年報(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2020)中,期刊入選"2020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是唯一入選的遼寧省高校期刊,位列37種高校入選期刊的第12位。
  • 2011年SCI收錄中國科協科技期刊數量增至70種
    新華社北京4月10日電(記者餘曉潔)2011年中國科協主辦的英文科技期刊增至79種,比去年增加9種。科學引文索引SCI收錄中國科協期刊數量增至70種,比去年增加8種。    10日,中國科協發布了2011至2012年度我國空間科學等23個學科的發展狀況和未來趨勢,以及中國科協科技期刊發展狀況。
  • 我國學術期刊《森林生態系統(英文)》進入JCR林學領域Q1區
    新華社北京9月18日電(記者張漫子)北京林業大學學術期刊《森林生態系統(英文)》於2018年初被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收錄,並於6月獲得首個《期刊引用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簡稱JCR)影響因子,為2.426,在國際林學領域66種期刊中排名12位
  • 2019年中國體育學期刊影響因子排名
    近日,由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清華大學圖書館研製,《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電子雜誌社有限公司出版的《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2019版)發布。該年報是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自2002年開始,連續17年對中國學術期刊的國內影響力進行定量統計和分析的年度評價報告。
  • Wiley期刊的影響因子有所提高
    Wiley & Sons, Inc.於7月11日宣布其被收錄在Thomson ISI® 2011年期刊引用報告(JCR)中的期刊比例實現了連續增長。在其所出版的所有期刊中,Wiley出版物在22種期刊引用報告學科類別中排名第1位,在93種類別中排名前3位,排名前10位共計333次(這一數字在2010年的期刊引用報告中為317次)。 Wiley在50個期刊引用報告學科類別中出版的期刊數量佔據最大份額,總計出版10.9%的期刊與10.7%的文章,獲得了11.4%的被引用次數。
  • 山西大學學報自科版首次進入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力指數Q1區
    近日,《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2020版)(以下簡稱《年報》)公布了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排名,其中由山西大學主辦的《山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以下簡稱《學報》)表現出色,位列入選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綜合類280種期刊的第66位,綜合影響力指數排名首次進入前
  • 南方醫院《護理學報》進入《2020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自然...
    南方醫院《護理學報》進入《2020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版)》Q1區,影響因… 2020-12-19 20: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已有67種科技期刊進入SCI
    新華網北京7月15日電據中國科技信息所信息分析研究中心專家介紹,2001年度ISI(美國科學情報所)的期刊引證報告近期公布,中國進入世界著名檢索系統SCI的期刊已達67種,在中國有計量指標數據的59種期刊中80%以上的期刊影響因子呈上升趨勢,約90%的總被引頻次都有所提高。
  • 上海一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過20
    走出去」進入國際評價體系「走進去」擁有學術話語權「走上去」躋身頂尖之列 中國首次 上海一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20上海正致力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在國際學術期刊界形成「上海樣本」樹立「中國標杆」 ■上海科技期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為20.507,這是我國自主創辦的科技期刊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
  • ...雜誌》入選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力指數Q1區
    10月15日,中國科協公示第二批臨床醫學領域科技期刊分級目錄,中山一院副院長曾進勝教授擔任主編的《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誌》入選中國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此次評選經統一部署,遵照同行評議、價值導向、等效應用原則,中華醫學會通過科技工作者推薦、專家評議、結果公示等規定程序。
  • 《中國抗生素雜誌》和《成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進入Q1區期刊
    近日,根據中國知網公布的《2020年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版)》公布結果,《中國抗生素雜誌》和《成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進入Q1區期刊。
  • 什麼是SCI、SSCI、EI、影響因子和期刊分區?
    印刷版、光碟版從全球數萬種期刊中選出3300種科技期刊,涉及基礎科學的100餘個領域。每年報導60餘萬篇最新文獻,涉及引文900萬條。進入SCI這一刊物的論文即為SCI論文。SCI論文,顧名思義,即為被SCI索引收錄的期刊所刊登的論文。
  • 最新SCI影響因子公布 交大期刊表現亮眼
    6月20日,ISI出品的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公布了最新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273本中國期刊被檢索,其中影響因子超過5分的共22本。上海交通大學本次共9種期刊被SCI檢索,其中2種影響因子超過5分,學科分布橫跨醫學、數學、材料學、生物學和工程學。
  • 英文期刊MPCE進入SCI資料庫Q2區
    Clean Energy》(簡稱MPCE,中文名《現代電力系統與清潔能源學報》)年度影響因子為2.122,在全球電氣與電子工程領域期刊排名中,較上年度前進36位,成功進入Web of Science Q2區,在向國際名刊發展的進程中取得重大突破,繼續保持在電力能源領域被SCI收錄的亞洲期刊中排名第一。
  • 中國有色金屬學會主辦英文刊Rare Metals影響因子破2,衝進Q1區
    北京時間6月29日晚,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發布了2019年度《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JCR),中國有色金屬學會主辦英文刊Rare Metals影響因子破2,達到2.161,在79種冶金工程類期刊中排名17,衝進入Q1區。
  • ​「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資助期刊特徵分析
    入選期刊的學術影響力分析主要依據中國知網發布的2019年度《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版)》和《世界學術期刊影響力指數年報》。依據2019年版《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版)》,14種領軍期刊處於Q1區,63.64%的領軍期刊在國內有較高的學術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