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寄,此一生,無歸程,卻有情

2020-12-18 蕭瀟心理說

李白曾在《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中寫道:「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就是說萬事萬物都是這世界的過客而已。我們人類也不能倖免,於是從古至今多少文人騷客發出「人生如寄」的感慨。我們存在於這世上,就像一個寄居的旅客,在這人生旅途中漫步前行。無論我們當下擁有什麼,那都不能算真正擁有,因為當我們到達人生終點時,什麼都無法帶走,恰如《紅樓夢》中那句經典的「赤條條來去無牽掛」。

的確,人生是一場只有去程而無歸程的旅行。最後什麼都是一場空,聽起來不免覺得悲觀哀傷,似乎人生在這廣袤宇宙中實在不值一提。但是,這樣便不必好好活了麼?梁實秋先生在《雅舍》一文中曾說過:「雅舍非我所有,我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人生本來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給予之苦辣酸甜我實躬受親嘗」。雖然,我們是這世間的過客,不能帶走一絲一毫,但是所有的感受與情感卻是真真實實屬於自己的。

這部名為《原來人生無常,心安便是歸處》的散文集收錄了梁先生晚年時的一些重要作品,書中既有對過往歲月、難忘經歷的回憶,也有對親朋、故友、亡妻的深切緬懷和思念。這些也是梁先生對自己人生一些重要情感的梳理,是他晚年最為重要的作品。人生最重要的三大情感無外乎親情、友情與愛情,今天我們就從這三種情感出發,去了解梁實秋先生在這三情上的所得所感。

一、親情——沉默厚實的父愛

書中關於親情描繪的筆墨著實不多,但是在這些有限的描寫中,梁實秋先生的父親卻令我印象深刻。可以說,梁先生的父親是一位既傳統又開明的人。

梁先生在書中不止一次地提到父親擔心自己的國文根底太差,於是每逢暑假,父親便請教師來給自己補習國文。後來自己在清華畢業,要去美國留學了,父親就交給自己同文書局石印大字本的前四史共十四函,讓自己在美國課餘之暇隨便翻翻。而光光這十四函線裝書足足佔了大鐵箱的一半空間。

梁實秋先生當時在父親的決定下報考的清華大學,當時的清華大學重理輕文,那時候線裝書也被有人認為是應該丟進茅廁裡去的東西。但是梁先生父親始終擔心其國文會落下,堅持國文的重要性,所以即使赴美的行李負重不堪,也仍要騰出一半空間給到那十四本線裝書。從這來看,梁先生父親身上仍有較多的傳統的成分。

但是雖說傳統,卻又不古板,反而是有些開明的。梁實秋先生愛好寫字,其父親就非常鼓勵他,在清華八年間,學校有規定兩周需寫一封家書回家,本來作為本地人的梁先生是可以免除寫家書的,但是父親卻說就當練練小楷也好,還專門到店裡定製了特製的宣紙給梁實秋寫,並且每年都把他寫的家書裝訂成冊。後來,梁實秋先生想成立一個練習寫字的團體,父親不僅幫忙起了團體的名字「清華戲墨社」,而且還給予指導。

除寫字外,梁實秋先生還愛寫詩,他把詩拿給父親看,父親笑笑避免批評,而且專門為他置辦了專用的詩箋。當時寫詩的人多,可有自己專用詩箋的卻不多,梁先生感受到莫大的鼓勵。清華課業繁重,對於梁先生的一些興趣,其父親沒有專斷地認為其不務正業,反而在各方面予以鼓勵支持,在如今也是比較難得的。

另外,在對待梁實秋先生戀愛的態度上,父親就更顯得開明了。當時梁實秋先生和程季淑戀愛,雖說已是五四運動之後,但是總體來說社會風氣仍然有些束縛,兩人的交往基本上處於秘密的狀態,互相都沒有告知家人。有一次,父親撞見了梁先生的約會,沒有盤問沒有斥責,反而在之後不時地給梁先生接濟,供其約會所用。

在梁先生結婚後十幾天,時局發生了變化。父親雖與母親一樣捨不得他南下,卻私下把他叫到書房告訴他:「帶著季淑,立刻南下,不要遲疑。如果遭遇困難,可以隨時回來,好男兒志在四方,去吧!」說到這裡,父親的眼圈紅了。

梁實秋先生多在對往事的回憶中偶爾提到父親,卻也只是寥寥數句,但在這些有限的字眼裡,我們也能感受到其父親對於一個孩子克制而樸素的愛。父愛通常給人的感覺是沉默的,但卻是厚實的。梁先生的父親給予的愛就是這樣,沒有太多的話語,卻把一切的愛都藏在行動裡。梁實秋先生個性的發展、在文學評論上的造詣以及俊逸豁達的人生態度,我想與其父親給予的愛和影響是有很大的關係的。這大概也是梁先生這一生中很重要的一筆財富。

二、友情——君子之交的中正

人們常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在我看本書第一輯「故人萬裡」時的感受大致就是如此。在這輯中,梁實秋先生回憶了與冰心、徐志摩、沈從文、老舍等一眾好友的點滴交集。回憶裡沒有太過甜膩的煽情,只是一些往事平淡的敘述,對待好友既無過分褒獎,面對好友被人誤解也能大膽說出真實感受。

梁實秋先生憶起冰心時,絲毫不掩藏在初識她時覺得她有些恃才傲物難以親近的不喜歡的感覺,也不吝在熟識了解其人後給出的「胸襟高超,感覺敏銳,性情細膩,非一般人能企及」的高度評價。

在梁先生對故友的描寫中,我們也能穿過一些謠言和想像,更真實地去看到那時候的文人。就如冰心,一個作品眾多的作家,我以為她的生活必定是比較養尊處優的,當然還有不少人也是這麼以為的。其實不然,冰心在抗戰期間並不寬裕,日常生活也並非只寫作,和眾多主婦一樣,她的日常也是在跑山望水、柴米油鹽、看孩子中度過的,而且冰心的身體不怎麼好,只不過這樣的境況沒有讓她放棄寫作,而是盡一切可能抽時間來寫。讀到這點,甚感觸動,平日總有各種各樣的藉口來安慰自己懶於寫作的行徑,在這裡都站不住腳了。

在梁實秋先生的好友中,徐志摩也是爭議眾多的一位。徐志摩與陸小曼的結合為世人所詬病,皆因他們原先均有配偶。而梁實秋先生對此的看法是結婚離婚都僅是當事男女雙方之事,與第三者何幹?他在此事上對好友做到的只是充分的尊重。而面對外界對徐志摩「紈絝子弟」的評價,梁先生卻是不贊同的,他在書中為好友申辯。一是徐志摩在國文、英文方面的根底紮實,一個紈絝子弟如何能做到?二是他在幾年之內發表那麼多著作,涉及形式廣泛,且表現出眾,如此辛勤寫作,一個紈絝子弟怎能做到?徐志摩的家境的確優裕,但並沒有沾染上什麼惡習,反而能給梁任公先生做門生,給泰戈爾做通譯,這也是一個紈絝子弟所做不到的。

也許人們對於富二代的看法總是帶著一些有色眼鏡,不斷放大缺點,而置優點於不顧。這多少也有一些是為了追求心理上的平衡。梁實秋先生在書中說,徐志摩的整個思想趨勢是否健全,為人態度是否嚴肅,是另外一個問題。但是我們不能否認其在文學、翻譯上的成就。我想對好友的評價能做到如此中正,也實屬難得。在其他故友如沈從文、老舍、梁任公、胡適等的回憶文中,我們也能見到這樣中正的態度。

三、愛情——生死兩茫亦不忘

年輕時,多為驚天地泣鬼神的愛情痛哭流涕。年歲漸長,便為一些看似平淡質樸卻蘊藏深情的人事所觸動。如蘇軾的「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以及歸有光的一句「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如今讀來,都覺得無比實在真摯。梁實秋先生在書中用整一輯《槐園夢憶》,深情回顧了其與夫人程季淑女士相伴一生的點點滴滴。

「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在梁實秋先生心裡,季淑沒有死,她仍然活在心中。於是整整一輯,十七個章節,梁先生都在寫與夫人自相識起相處的點滴,尋常卻不覺拖沓,反而有一份感動在其間。若不是真的深情,又怎會記憶得那樣清晰呢?

兩人相識的過程可以說是挺有意思的,先是程季淑母親到梁家提親。梁先生的母親及大姐去相親對程季淑甚為滿意,本來這也應是一樁水到渠成的親事。可梁實秋先生覺得自己是個新青年,終身大事需由自己做主,於是直接寫信給程季淑問是否願意做個朋友,可惜杳無回音。本來梁先生就此斷了這個念頭,卻又突然接到一封匿名的英文信,告知了程季淑的電話。梁先生大膽打去電話,沒想到這通電話就已讓梁先生神魂顛倒,原因就在於季淑的聲音實在太美妙,用「珠圓玉潤」來形容絲毫不為過。

於是帶著滿心的期待,迎來第一次會面。同樣是樸素的學生樣打扮,讓兩人互生好感,就此一見鍾情,開始了戀愛的旅程。那時候社會風氣並未十分開明,兩人的戀愛也沒有太過張揚。像所有年輕人一樣,趁著周末時光在公園在太廟約會、看電影,有一種偷偷摸摸的甜蜜。期間,也因為戀愛的事被人打小報告,導致程季淑工作不保,只得重新找工作,但這一切她都毫無怨言。

程季淑是一個外表柔弱內心堅強的女子,梁實秋在清華畢業後不想赴美,程季淑便勸他去,由此兩人開始三年的異國戀。在異國戀期間,還發生一個不小的變數,程季淑家人並不知道她已與梁實秋在交往,就要給她做媒讓她嫁人。這位柔弱女子並沒有哭哭啼啼毫無主見,而是果斷與梁實秋通信商議,擬出一二三四五步計劃,有條不紊又體面地打消長輩的想法,足見其智慧。

在婚後,因時局動蕩,父親勸兩人南下。梁先生找季淑商議,她也很有決斷,立刻啟程。在此之後,兩人時常顛沛流離,生活也是相當清苦,連像樣的新房都沒有。但是程季淑毫無怨言,侍奉公婆、養育孩子、主持家事。有人來收買「願以若干金為先生壽」遭梁實秋拒絕,程季淑知道後也完全支持他的決定。並且表明「我願省吃儉用和你過一生寧靜的日子,我不羨慕那些有辦法的人之昂首上驤。」

程季淑,這個德才兼備的女子,的確如梁實秋父親所言,季淑會是一個好的賢內助。梁先生自己在《槐園夢憶》的最後寫道:五十年來,季淑以其全部精力、情感奉獻給了我,我能何以為報?奏嘉《贈婦詩》:詩人感木瓜,乃欲答瑤瓊。愧彼贈我厚,慚此往物輕。雖知未足報,貴用敘我情。

在兩人一生相處的點滴中,程季淑那些美好的品質始終在歲月的長河裡熠熠發光。我想這也是梁先生對其感到無限緬懷的重要原因吧,佳人之美,美過歲月。歲月蹉跎,兩人的感情絲毫未見消弭,反而與日俱增。

無論是親情、友情還是愛情,梁實秋先生都在其間收穫頗豐。故人已遠情仍在,我想這才是人生最珍貴的罷!本書的內容簡介頁面有這樣一句話「人生就是一場又一場的相遇和別離,願你遍歷歲月山河,依然覺得人間值得」。 是啊,縱然此生要經歷無數次的離別,最終也再無歸程,但是情感體驗卻是可以帶走的。生命終了時,一句「人間值得」便能充分地說明沒有白白地活過。

相關焦點

  • 散文:人生如寄,飄渺如塵
    人生如寄,飄渺如塵。再濃鬱的世味,美好的韶光;任歲月崢嶸,往昔如歌,終歸有一天會淡如白水。那些相約一起走過雨季的人和事,也會不知不覺相形漸遠。與你執手相伴的,惟有記憶,和那永遠不變的明月清風,白雲溪水。
  • 人生忽如寄,閒話「遇見」
    這是錢鍾書和楊絳之間,決定一生的遇見。張愛玲說過:不管你的條件有多差,總會有個人在愛你;不管你的條件有多好,也總有個人不愛你,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這是一種緣分,而這種緣分恰恰需要耐心等待,需要經歷種種挫折才能遇見,在你的世界中總會有個人比想像中愛你。遇見,是萬事萬物的伊始;遇見那天,就像是驚鴻一瞥,怦然心動的瞬間。
  • 桐華《長相思》:人生忽如寄,醒來夢一場
    神仙的愛情,無關乎相貌,無關乎年齡,無關乎性別,在小夭還是男兒身的時候,能吸引三個男主,大概就是因為她的聰明、善良,還有歷經苦難練就的有趣的靈魂。或許,是因為他們有共同的嚮往:歲月靜好,現世安穩,一起慢慢變老。而,相柳和瑲玹的人生,想要的不僅僅是小夭。
  • 《陳情令》之魏嬰:原以為人生如寄,不曾想竟有一個你
    魏無羨4歲時,就剩下自己了。與野狗爭食,自己每天必須琢磨怎麼活下來。後來遇到江叔叔,進了雲夢江氏。活得出色又別致。虞夫人屢屢罰跪,他跪得不亦樂乎,沒有心傷。倒是「大師兄」做的極其出色。他的每一秒,都人生如寄,活得像個客人。關竅處,必須頂天立地,自己不能趴下。逼仄處,難為自己罷了。實在難為自己都行不通了,就只有自戕,永別人世而已。人世於魏無羨,不過就是這個樣子。其實,他每一刻都警醒著,警惕著風雲突變,警惕著自己是否有充足給力的傍身之技,警惕著命運又要怎樣為難他,警惕著隨時加入一場浴血奮戰。
  • 一生「情」字寫人生
    勤學不怠之情功崇為志,業廣惟勤。欲當好老師,求學乃要務。學而時習,方得真知,為師一生,學習一輩子。書本學習名師為引領、實踐學習講臺為陣地、身邊榜樣力量為源頭。生活的考驗不會擊倒為夢前行的人,,唯有為人師,堅不可摧恪守敬業職責,初心不改堅如磐石韌如絲。多少個難忘的耕耘日夜,多少次真誠的傾吐,多少不舍學子的聚散,乃為人生苦與樂,舍與得、情與愛的精神成長與難忘,難言坎坷路永遠珍存記憶長河。 傳播育人之情在教育路上,不斷向新的職業目標攀登。
  • 蘇軾赤壁懷古,究竟是人生如夢、人生如寄,還是人間如夢呢?
    比較早一些的討論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版本不同的,可見於南宋《容齋隨筆· 容齋續筆·卷第八 》向巨原云:「元不伐家有魯直所書東坡《念奴嬌》,與今人歌不同者數處,如【浪淘盡】為【浪聲沉】,【周郎】赤壁為【孫吳】赤壁,亂石【穿空】為【崩雲】,驚濤【拍】岸為【掠】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為多情應【是笑我】生華髮,人生如夢為如【寄
  • 如母有情:視眾生如父母
    在宗喀巴大師所著《菩提道次第略論》中有云:「輪迴無始,我所受生亦無邊際,生死相續,於輪迴中,未有不受此身,更無未有不生此處者,故亦未有不曾為我母者,此是經中所說。此復不僅曾為我母,於未來世亦將為母,如是思維,是為我母,當求定解,此解若生,次念恩等易生,此若不生則念報恩等無所依故。」
  • 黃龍詩社‖ 閒題 ‖塵埃如夢晚煙橫 行舟人已遠 無語問歸程
    閒身尚健,閒愁無寄,走山川盡閱蒼茫。何須悲嘆,步踏殘陽,可借餘輝,遣餘日,釋餘光。    丁渝山為庚子凍雨毀木題雲抖銀絲浴物華,夜瞪晨眼露驚㤉。松針剔透披冰鎧,巷路晶瑩串玉衙。凝雨急雕冬景像,悽風忙折樹枝丫。望空還有英姿在,不畏寒傷掃霧紗。
  • 所以,悟空連載七十:人生忽如寄,飄如陌上塵
    我抬手又飲下一杯冰啤酒,苦笑著說,世間萬物皆困不住人,唯獨一個情字可以困你一生。伍四六說,直到現在我都無法忘記,有一天,我從外地風塵僕僕地出差回來,一天都沒有吃飯,快要餓暈了。我就給她打電話,問她吃了嗎,當時是下午5點,她說她吃過了。我問她,在幹嘛呢?她說是在發一些貨。我說,好,那我先去吃口面,就回來。電話對面,她明顯不高興了,就突然撂了電話。
  • 三首懷友詩,三種思友情,人生得一知己,足以念一生
    也許好友一別,再無相逢,只能在餘生望月思人。懷念友人,不分場合,不分時間,也不分地點,我只是看著花,看著月,或者什麼也沒看見,但就是突然很想念你。01懷君不遠千萬裡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空山松子落,幽人應未眠。——韋應物《秋夜寄丘員外》詩人在秋夜裡懷念正在臨平山隱居學道的好友丘丹,輾轉難眠,徘徊沉吟。
  • 人生如寄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人生如寄,寄:寓居,暫住。指人的生命短促,就象暫時寄居在人世間一樣。出自:南朝 梁 蕭統《古詩十九首 驅車上東門》:「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近義詞有:人生若寄,反義詞有:人壽年豐,人生如寄是中性成語,主謂式成語;可作賓語、補語;指人的生命短促。
  • 人生如寄,一切過後,又有誰能留下不滅的痕跡
    一、低維的人生活法是單打獨鬥,高維的人生活法是借力成事。二、 即使是生命本身,也不過是寄存於這個星球上的匆匆過客。而這個星球,本身充其量也就是造物主為人類建造的一間小驛站。三、許多人以為,兩個人熟悉的像親人就沒愛情了。其實愛到平淡,才是一生的開始。
  •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導讀與檢測
    二、寫作背景《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是為好友王昌齡貶官而作的抒發感憤、寄以慰藉的好詩。在盛唐詩壇上,王昌齡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寫邊塞題材著稱,特別擅長七絕。天寶初年,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與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齡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與李白的傲岸不羈有著相似之處。王昌齡貶龍標尉的時間不可確考,有人推測大約在天寶七八年間。
  • 冷眼看人生詩詞|應悔不拈紅葉,寄相思
    應悔不拈紅葉,寄相思。[虞美人(南唐)李煜譜]詞/冷眼看人生楊花深處歌金縷。聽盡歸鶯語。奈何情淺似春風。一夜新枝替舊,瘦顏容。夢間無據定來無。敢盼階前酒醉,倩人扶。[浣溪沙,韓偓譜]詞/冷眼看人生句賦紅梅小字香。春風楊柳送離殤。孤舟碧水映斜陽。
  • 《古詩十九首》人生如寄,多憂何為
    追求的幻滅與沉淪,心靈的覺醒與痛苦,都被融入詩歌中,化作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幾種情感與思緒。理想破滅的失意、人生離別的悵惘,世事無常的悲嘆......這些情感正是人人有情而不能言,能言而言不能盡。而《古詩十九首》則真正是道出了,人人意中所有而筆下所無的情感與體悟,可謂寫盡平生傷心事!
  • 古典唯美愛情詩句大全:相見爭如不見,有情還似無情
    ——黃増《集杭州俗語詩》五、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卓文君《白頭吟》六、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柳永《雨霖鈴》七、悽涼別後兩應同,最是不勝清怨月明中。——納蘭性德《虞美人》八、死生契闊,與子成悅。
  • 詩詞 | 人生如葉,一生一落,一落一生
    ,一生一落,一落一生,每一個光陰流轉的季節,都有嫩芽懸於枝頭。一花一世界,一笑一塵緣,人生有相遇就有別離,花開花謝,緣起緣落,所有浮沉,有一天都會變成午後的那一窗風清雲淡,而陽光依舊溫暖,時間面前,一切終將釋懷。總有一天,你會發現,曾經想牢牢抓住的,慢慢的就放下了,曾經痛過的,慢慢地傷口就結疤了,不是不痛了,也不是遺忘了,只是釋懷了。
  • 奔波一生,蘇軾終於大徹大悟:「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梳理他這一輩子的人生,似乎就沒有他沒去過的地方。鳳翔、密州、徐州、惠州、湖州、儋州……更不必說給他留下最深刻記憶的黃州和杭州了。這些幾乎涵蓋了這片大地的南方之地。嶺南惠州實際上已經包含了今天的廣東廣西,而儋州之行,更是遠離權力中心。他忙碌地一生奔走——雖然不見得是他自願,卻也都活出了屬於自己的精彩。
  • 中考古詩詞梳理‖2.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採用寓情於景的手法,既點明了時令又表達了漂泊之感和落寞之情的兩句是「  楊花落盡子規啼  ,  聞道龍標過五溪  。」2. 古詩中,「月」常被詩人用作寄託思念親人、思念朋友情感的載體。如蘇軾的「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李白的「  我寄愁心與明月  ,  隨君直到夜郎西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3.
  • 鑑賞《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古裝演唱:徐小迪同學      「楊花落盡子規啼」詩句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