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裝演唱:徐小迪同學
「楊花落盡子規啼」詩句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全詩朗誦:徐子涵同學
詩詞賞析
這是李白的一首七絕名作。首句寫景兼點時令。於景物獨取漂泊無定的楊花、叫著「不如歸去」的子規,即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在內,切合當時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於景中見情,所以次句便直敘其事。「聞道」,表示驚惜。「過五溪」,見遷謫之荒遠,道路之艱難。不著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現。
第一、二兩句,側重於寫景和敘事。起句用筆奇巧,寫景中暗寓節令。楊花漫天飛舞,飄泊無定;子規(杜鵑鳥)一聲聲「不如歸去」,鳴聲悽厲。景物的描寫,渲染並烘託了暮春的特定節令和環境,也象徵著飄零之感和離別之痛。真是融情入景,天衣無縫!
次句敘事。「過五溪」,點明王昌齡跋涉窮山惡水,到達龍標。五溪一帶,當時是少數民族聚居之地,這裡山深水急,交通十分困難,自然條件非常惡劣。此句雖是簡單的敘事,但王昌齡跋涉之苦,以及李白深切關懷王昌齡安危之情,已力透紙背。
後兩句抒情。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月照中天,千裡可共,所以要將自己的愁心寄與明月,隨風飄到龍標。這兩句詩所表現的意味,有三層意思,一是說自己心中充滿了愁思,無可告訴,無人理解,只有將這種愁心託之於明月;二是說惟有明月分照兩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見她;三是說,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將愁心寄與,別無它法。
第三、四兩句則轉為抒情。第三句以擬人化的手法寫月,賦予月亮以人的特性。李白內心悲愁,無可排遣,無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我寄愁心與明月」,詩人只好把滿腔悲愁託付給普照寰宇的明月,帶給遠隔數千裡的天涯淪落人。
結句奇語迭出,又把另一自然物——風也擬人化了,願隨迅疾的長風直到夜郎西。此句「到夜郎西」和第二句「過五溪」遙相呼應,語意有異,其實相同,都是指王昌齡的貶謫地龍標。至此,我們看到詩人李白寄給王昌齡不僅僅是一首短詩,而是一片真摯的友情,一顆赤誠的心。
寫作背景:
據考證,王昌齡貶為龍標尉,約在天寶七載(公元748年)。第二年楊花飄落、子規鳴囀的暮春季節,李白在揚州聽到王昌齡被貶的消息後,寫下這一情真意切的詩篇,寄給貶謫遠方的王昌齡。
王昌齡為何被貶?當時在《河嶽英靈集》評語中說是「不矜細行」,新舊唐書也都說是「不護細行」,可見王昌齡沒有犯大的過錯,充其量只不過是細枝末節的小事,竟然被貶到離京城長安三千多裡外的「遐荒」,這就不能不使人同情和嘆惜。詩人常建在一首懷念王昌齡的詩中已流露憤慨和不平:「謫居未為嘆,讒枉何由分?」(引自《鄂諸招王昌齡張債》) 李白更是不顧社會上「謗議沸騰」(引自《唐詩紀事》),秉筆直抒胸臆,表達了他對王昌齡的深厚同情和慰藉。
王昌齡因正直的性格冒犯了當朝權貴,導致被貶官,正是由於他正直的性格,也收穫了難能可貴的友誼,像李白,孟浩然,岑參這樣的文人。
下面我們感受一下
合集內第一段:
李白詩詞和陳樂軒同學中國古典舞蹈碰撞,將帶給我們穿越的視覺體驗,舞動的是詩詞的雅韻和內涵,能感覺到有久離別的愁思,有懇切的思念,還有熱誠的關懷吧!
合集內第二段:
如果李白的詩詞遇見國粹京劇,能有怎樣的一個火花呢?唐浩蕾同學和淅兒姐姐唐風宋韻的高嘆低吟,想像一下舞臺上蓮步清移,長袖善舞,你是否也會體會到戲曲自身的抒情美,「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無畫處皆成妙境」。
合集內第三段:
為了適應同學們的審美意願,後面還有黃梓涵同學的鋼琴演繹版,閉上眼睛,可以聆聽到中西文化的碰撞,「古詩最大的浪漫,由鋼琴演奏出來是這般美妙」。睜開眼睛,欣賞新海誠治癒系畫風,二維與三維結合,畫面如實景照片般寫實,如此精緻的美感是否能開啟你不一樣的空間,我看了以後真的有按摩大腦,放鬆心情的神奇功效,你們快來試試吧。
感謝平面模特徐小迪同學、唐浩蕾同學!
所有素材僅用於學習交流,請勿用作商業用途。
臨近期末,
吳老師喊大家,要認真寫字,要認真聽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