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墨水的上遊是汨羅江』,這是余光中先生的詩句,今天讓我們沿著詩歌的河流上溯,欣賞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一首送別詩——《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我在揭題後先讓學生試讀,然後指名學生朗讀,再播放配樂示範朗讀,引導學生討論:結合錄音範讀以及同學的朗讀,你認為怎樣才能讀好這首詩?
生:我認為語速應該慢一些,儘量讀出悽涼的感覺。
生:我認為應該讀出李白、王昌齡分離時的不舍,要滿懷深情,讀出他們真摯無比的友情。
師:你能否讀出這種深情呢?(指名該生再讀,然後引導評價。)
生:我認為前兩句應讀得緩慢一些,體現出「悽涼」;後兩句應富有感情,表達出作者對好友的關切之情。
生:我認為語速應稍慢一些,並且富有感情,把自己想像成李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讀好這首詩。
師:現在你就是李白,在皎潔的月光下,請你將這首詩吟誦一遍。(該生傾注感情誦讀,全班學生深受感染。)
「吟和唱都將文章音樂化,而朗誦和誦讀卻注重意義,音樂化可以將意義埋起來,或使意義滑過去。」(朱自清語)因此,誦讀是解讀詩歌的基本方式。
二、創意編讀:學會感悟詩歌意境
為了讓學生充分領略詩歌的意境,我讓學生結合注釋,整體感知詩意,然後進行創意設計。
師:如果將此詩拍成MTV,你來做導演,將選擇哪些景物,設計怎樣的場景表現此詩的意境?(學生小組合作交流,再推選代表發言。)
生:楊花紛紛飄落,杜鵑在枝頭悲傷地啼鳴,皎皎明月懸掛空中,月光下,李白在吟哦這首《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師:你即興朗誦一下,把這首詩送給好友。(學生誦讀。)
生:我會選楊花、子規、月亮等景物,設計的場景是:夜晚,楊花凋落,子規立在枝頭鳴叫,皎潔的月光下,李白手捧酒杯,一邊飲酒,一邊高聲吟誦此詩。
生:我們小組認為,在拍攝時將遠景和近景結合起來,遠景拍攝自然環境:一輪明月當空高照,楊花飄零,杜鵑鳥啼聲響起;然後拍近景特寫:李白站在書桌前,桌上鋪著剛剛寫好的詩歌,仰望明月輕聲吟誦……
理解詩意一味按照用現代漢語翻譯文言文的方法,講究字字落實,那樣味同嚼蠟,將詩歌的意味喪失殆盡。唐詩雖寫作年代久遠,但詩人抒發的諸如離別、失意、思念等情感卻是千古相通的。如何讓學生知「唐人的需要」,懂「唐人的得失」,「真切」地感受到詩歌的原生態情感,需要我們打通古今隔膜,進行心靈之間的對話。
三、情境悟讀:設身處地讀得真切為了讓學生深入情境,我設計了兩個問題。
師:如果你化作明月,見到王昌齡會對他說些什麼?
生:王兄,你過得還好嗎?你知道你的好友李白多麼牽掛你嗎?他託我帶來了他的問候,在此,我要深深祝福你!
生:昌齡兄,李兄與你深厚的情誼我都看在眼裡,他讓我捎去對你的祝福,雖然你現在被貶為龍標尉,但是,只要你能為官造福,就是一個好官。
生:昌齡,別難過,不管身處何地,身兼何職,只要有一顆報效國家的心,那就是一個好官,為民服務,你就會感到快樂,振作起來!
師:如果你就是王昌齡,讀到這首詩心裡會怎麼想?生:李白不愧是我的朋友,他這樣關心我,我雖然被貶異鄉,但收到這樣的詩,心裡十分溫暖,我為有這樣的一個朋友而自豪。
生:李白兄,多謝關心,小弟不勝感激,有你這麼一個朋友,是我一輩子的福呀!
生:李白,我的好兄弟,謝謝你的關心,我一定會做好工作,不辜負你的一片心意,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解讀詩歌時,我們可以設置情境,讓學生體驗角色,走進文本,與作者對話,與文本對話。詩歌理解可以「不求甚解」,但前提是讀者不僅理解了詩歌,而且把握了詩歌的神韻,達到了「通透」的境界,所以不拘泥於字面的理解。
四、探究精讀:咀嚼語言讀出情味
我引導學生探究以下兩個問題。
師:首句可以換成「桃花盛開喜鵲鳴」嗎,為什麼?
生:不可以,因為桃花、喜鵲是喜事的象徵,李白與王昌齡的分離是憂傷和不舍的。
生:「桃花盛開」是粉紅色的,很喜慶;「喜鵲鳴」有一種熱鬧的氣氛,而首句渲染了一種悽涼的氣氛。
師:「我寄愁心與明月」一句妙在何處?
生:這句話使月亮擁有了像人一樣的思想,賦予月亮以人的特性,詩人把對友人的滿腔熱忱託付給明月,帶給千裡之外的人。
生:這句話將明月擬人化,將「我」對王昌齡的祝福寄托在這輪明月上,將明月比作知心人,十分形象生動。
生:作者運用的比喻十分巧妙,把「愁心」比作一封信,把它寄出去,而且把「愁心」託付給「明月」,明月成了知心人,十分巧妙。
在古詩教學中,我們需要「求甚解」,通過對具體字詞、語句的再三玩味,細察其質地,估摸其分量,體察其狀態,感受其溫度,方能悟得其中三味。教學中,我們可以採用增刪換調的方式咀嚼語言,也可通過對名言佳句的多向度賞析,充分領略語言的魅力。
五、拓展連讀:互文連結深入文本
在本課後環節,我讓學生交流李白還寫過哪些送別的詩,然後重點討論《贈汪倫》《送孟浩然之廣陵》《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這三首詩寫法的不同之處。投影顯示下列詩句齊讀: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送孟浩然之廣陵》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學生從內容、寫法、情感表達等方面作了周到深刻的發言。
生:送的人不同。《贈汪倫》是汪倫送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送孟浩然,《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是李白送王昌齡。
生:描寫的景物不同《贈汪倫》寫潭水,《送孟浩然之廣陵》寫長江水,《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寫明月。
生:寫法不同。《贈汪倫》運用誇張手法借潭水寫友情的深厚,《送孟浩然之廣陵》借江水抒情,《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運用擬人手法,借月亮抒情。
生:感情不同。《贈汪倫》表達了不舍的感情,《送孟浩然之廣陵》表達了惆悵的感情,《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表達了思念與關切的情感。
比較閱讀可以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但連結的文本要注意適量、適度:連結的文本過多,學生只能蜻蜓點水,淺嘗輒止;連結的文本過深,學生無法理解,更無法比較。
接著,進行讀寫結合訓練,將語言表達與思維訓練結合起來。讓學生放飛詩情,按照句式寫一段話。投影顯示:
古詩云:多情自古傷離別,讓我們跟隨李白的腳步,體驗他與友人間真摯的友誼。
在桃花潭畔, ;
在黃鶴樓下, ;
在楊花落盡的暮春時節。
吟誦這些優美的詩句吧!願美好的友情永駐人間!
然後組織交流:
生:多情自古傷離別,李白與友人的真摯情意流淌在他書寫的詩行中。桃花潭畔,深深潭水見證了李白與汪倫永恆不變的友情;黃鶴樓下,滔滔江水凝注了李白對孟浩然的深深祝福;在楊花落盡的暮春時節,片片落花體現出李白與王昌齡的傷別之情……
生:多情自古傷離別,李白與友人的真摯情意流淌在他書寫的詩行中。桃花潭畔,多情的桃花潭水映照著李白與友人的深厚情誼;黃鶴樓下,滾滾的長江水流不盡李白對遊人的綿綿思念;在楊花落盡的暮春時節,皎潔的明月送不完李白對友人的關切之情……
教師小結:好詩不厭百回讀。今天我們採用多種閱讀方式,與李白對話,與王昌齡對話,與詩人筆下的優美的詩句對話,只要我們用心體察,親身體驗,我們就能走進詩歌的深處,走進詩人的心靈!
如何讓靜態的文本復活並進而與讀者的視野融合在一起,是閱讀教學走向高效必須思考的一個問題。目前機械單調的閱讀樣式與活躍繁雜的閱讀圖景雜陳在一起,幹擾了閱讀教學的路徑,也很難讓學生靜心澄慮走入文本,體悟語感,陶冶情操,磨礪思想。我們需要探究一種有序深入的閱讀路徑,讓學生步入文本深處,成為文本作者的知音,並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
朱自清先生在《<唐詩三百首>指導大概》一文中指出:「會讀詩的人,多讀詩的人能夠設身處地,替古人著想,依然覺得這些詩真切。這是情感的真切,不是知識的真切。這些人不但對於現在有情感,對於過去也有情感。他們知道唐人的需要,唐人的得失,和現代人不一樣,可是在讀唐詩的時候,只讓那對於過去的情感領著走;這種無私、無我、無關心的同情教他們覺到這些詩的真切。」在閱讀教學中如何進行多向性對話,引領學生替作者著想,設身處地與文本進行對話就顯得尤其重要。
上述「比較誦讀——創意編讀——情境悟讀——探究精讀——拓展連讀」五個環節,從教學結構來看,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從文本的外部形式的認識開始,再深入到文本的內部意蘊,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充分進行聽說讀寫綜合訓練,讓學生在螺旋式的變式閱讀訓練過程中,提高語文綜合素養。從教學方法來看,既體現了中國傳統語文重「整體感悟」的教學特點,引領學生涵泳體察、誦讀欣賞,也吸收了現代閱讀學的理論精華,從接受美學出發,強調讀者意識,利用多向性對話,與作者、文本對話,師生之間對話,增強閱讀體驗,豐富閱讀圖式,培養閱讀技巧。
「變式閱讀」實施的前提在於教師教學設計思路的明晰與簡約。「多則煩,簡則精」,不要過於追求多重「變式」,以致學生在反覆多變的活動中失去語言文字實踐的機會。在「求變」的同時也要注意「守恆」:「求變」在於閱讀對話方式的多樣性,學會立體地解讀文本;而「不變」的是,一切活動應該緊扣「文本」這個中心,不能信馬由韁任意拓展。如果一味「求變」,在活動的樣式上不斷翻新,卻脫離了文本,這樣的「變式閱讀」只不過是應景式的表演活動,離語文學習的本意已漸行漸遠,這也是我們需要警惕的一面!
- End -
本文選自《中國教師》2011年08期,內容有刪節。
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及時刪除。
投稿郵箱:luntanzhongxue@126.com
訂閱電話:025-66660321 & 1381381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