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信息到底值多少錢?
有人說目前我們個人的信息一點都不值錢,動不動3毛、5毛就被賣掉了。
但是也有人說我們的個人信息很值錢,比如在一線城市有房有車的個人信息一條就可以賣到2000元!
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
反正不管價格是高還是低,總之,我們的信息能賣錢,也正因為如此,近些年來,我們的個人信息頻頻被洩露,稍不留意在某個網站註冊個信息,隔天就可能受到貸款、理財、賣房、或者是皇家賭場的信息。
比如這幾日網上就在售賣巨額的酒店住客信息。
5億條開房信息洩露
「出售華住旗下所有酒店數據,官網註冊資料、入住登記信息、酒店開房記錄……」28日,一條數據出售帖在社交媒體中被廣泛傳播,引起輿論廣泛關注。
具體信息如下:
1.官網註冊時提供的資料,包括身份證、手機號、郵箱、身份證號、登錄密碼等,共53G,約1.23億條記錄。
2.消費者入住時登記的身份信息姓名、身份證號、家庭住址、生日、內部ID號,共22.3G,約1.3億條。
3.酒店開房記錄內部ID號、同房間關聯號、姓名、卡號、手機號、郵箱、入住時間、離開時間、酒店ID號、房間號、消費金額等,共66.2G,約2.4億條。
上述信息的打包售價為8比特幣或520門羅幣(約合人民幣37萬元)。
雖然目前這些數據是否真的是華住旗下酒店的用戶數據,但是從網友爆料的資料來看,這些數據的真實性已經八九不離十,因為發帖人「附送」了約3萬條的樣本數據,供買家核實,有媒體對樣本數據進行抽樣比對後發現,該數據與真實信息吻合度較高,而且華住酒店目前也已經選擇報警處理。
資料庫密碼竟然是123456!
我們都知道不管是哪個平臺,用戶的數據安全絕對是頭等大事,為此多平臺都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去維護用戶數據的安全,甚至很多大的平臺都成立了用戶安全事業部,比如阿里巴巴。
然而讓人大跌眼鏡的是華住酒店的開發人員竟然把用戶的數據存儲在開放的第三方平臺上,據網絡安全專家高天分析認為,華住集團的開發人員將敏感信息資料庫上傳到了GitHub,該網站為公開代碼託管庫,通常程式設計師將未完成的代碼上傳至該網站,以便日後繼續編輯,這也是導致此次信息洩露的主要原因。
更讓人不寒而慄的是,這麼重要的用戶信息,華住的程式設計師竟然設定了非常簡單的秘密,據有關媒體爆料,華住資料庫 IP 竟然允許外網訪問;更讓人震驚的是,資料庫的用戶名是「root」、密碼是「123456」……這相當於是開門揖盜,打開大門請人家來搬數據。
華住酒店信息洩露已經不是第一次
實際上華住酒店這幾年的信息洩露有點頻繁,在本次洩露之前,華住已經有過多次用戶信息洩露的情況。
2013年10月10日,曾經的國內安全漏洞監測平臺「烏雲」發布報告稱,漢庭(華住前身)客戶開房記錄因被第三方存儲和系統漏洞而洩露,信息完整記錄了入住酒店旅客的身份證、入住時間、入住的房間號碼等隱私信息。
2015年,漏洞盒子平臺安全報告,桔子酒店(後被華住收購)存在嚴重安全漏洞,房客姓名、電話等開房信息一覽無餘,還可對酒店訂單進行修改和取消。
用戶信息洩露成本低,容易引起信息洩露事件
為何華住酒店多次洩露用戶信息,還是不能阻止信息洩露的發生呢?我覺的這裡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洩露用戶信息的成本太低。
2014年時,上海的王金龍把漢庭(華住前身)告上法庭,就是因為懷疑個人信息被洩露。然而法院卻認為「被洩露的信息,其擴散渠道不具有單一性和唯一性」,也就是說,王先生的個人信息可能是通過其他途徑洩露出去的,因此,沒有支持他的訴訟請求,漢庭無罪。
同樣是在2014年,天津市民劉女士通過一個電商平臺購買飛機票後,接到詐騙簡訊,起訴電商平臺和航空公司,法院也沒有支持劉女士的請求,因為劉女士「沒能提供證據證明兩名被告洩露了其個人信息,且兩名被告並不是掌握其個人信息的唯一介體。」
也就是說儘管平臺洩露了用戶的信息,但是如果用戶不能舉證證明自己的信息是被平臺洩露的,那提供服務的平臺一毛錢事情都沒有。
也正因為用戶信息洩露的成本太低,導致了很多平臺沒有對用戶數據的安全保護引起足夠的重視,甚至為了節約成本而把用戶數據存在在一些開放的第三方平臺。
也正因為如此,目前在國內用戶信息洩露的事情屢屢發發生,比如6月14日,前程無憂資料庫195萬餘條用戶數據疑似洩露,但遭該公司聲明否認;比如8月1日,浙江省1000萬條學籍數據疑似洩露,樣本數據經核實與真實信息基本一致……
和目前國內情況不同的是,用戶信息洩露在歐美等發達國家違法的成本就很高
在歐美發達國家,用戶信息洩露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有時甚至可以讓一個企業直接倒閉,比如2018年歐盟就出臺新規,企業要嚴控用戶信息洩露,違者最高罰2000萬歐元。
而在美國因為用戶信息洩露遭到巨額罰款的並不在少數。
比如2015年,美國第二大移動通信運營商美國電話電報公司海外呼叫中心,僱員向第三方非法倒賣用戶姓名、社會安全號等,近28萬名用戶受影響,被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處以2500萬美元罰款。
比如著名的社交媒體Facebook因為「洩密門」,扎克伯格因此到國會接受長達上10個小時的問訊,並將面臨巨額罰款,罰款也許將高達10億美元。
但是目前在國內儘管信息洩露很嚴重,可是直到目前我們還沒有聽說過哪個企業或平臺因為洩露用戶信息而遭到巨額罰單,大多都是不了了之。
目前這種情況想要在短期之內有很大的改善估計也不現實,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要注意個人信息的保護,不要輕易在一些平臺上留下自己重要的個人信息,而在信息洩露事件發生之後,跟大家有關的,請趕緊把相關帳號的帳戶和密碼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