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先後有7位開國太子沒能順利繼位,3位雖做了皇帝也沒有善終。出現這樣的情況,說白了還是因為誘人的皇位。為了那把「龍椅」,英明神武的開國皇帝貪戀皇位,苦苦等待的開國太子沒了「耐心」,能力超群的皇子背後捅刀,強勢「娘娘」獨攬大權,當權大臣離心離德。開國太子如果還不低調,可能稀裡糊塗的就成了別人的「刀下鬼」。別說順利繼位,保命都難!
英明神武開國皇帝貪戀皇位
老子南徵北戰,提著腦袋過日子,才打下來江山,好日子還沒有過癮,我要長生不老,永遠做皇帝。秦始皇嬴政就是典型的代表。
秦始皇贏政(前259年—前210年),秦莊襄王之子。13歲繼王位,39歲稱皇帝。在位37年,指揮大軍滅六國統一天下,設郡縣加強中央集權,統一度量衡和文字,修長城滅匈奴,自認為徳兼三皇,功蓋五帝,自稱皇帝。
秦始皇嬴政
歷經幾千年風風雨雨的中華民族,終於由贏政完成了大一統。面對列祖列宗,他露出了巨大的滿足感和自豪感,在朝廷上也顯示了蔑視一切的王道和霸氣。他事必躬親,日夜操勞,同時他也惶惶不安,懷疑別人覬覦皇位,他享受萬民擁戴的感覺,於是他追求長生不老,期望永享皇帝榮光。
致使他看好的長子扶蘇(他的情況下文具體講),一直沒有被立為太子,秦始皇死後扶蘇不但沒能繼位,還被迫自刎而死。
野心的皇子(皇叔)背後捅刀
唐高祖李淵的太子李建成禮賢下士,溫文爾雅。父親帶兵出徵,他駐守河東老家,備軍糧供兵器協調各方,打理的井井有條,深得李淵信任。
李淵也精心培養他,作為嫡長子繼承皇位也是順理成章。可明槍易躲,暗箭難防。正當做著皇帝夢的時候,沒有躲過自己親弟弟李世民的一箭,命喪玄武門。當然李世民做了皇帝後,歷經圖志,虛心納諫,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盛世。歷史是無法改變的,誰又能說李建成不會是個好皇帝呢?
唐朝開國太子李建成
相對於唐太子李建成,宋朝開國「太子」趙徳昭就更尷尬了。太祖皇帝趙匡胤「陳橋驛兵變」,在弟弟趙匡義及一些手下的擁戴下,黃袍加身做了大宋皇帝。趙徳昭是最年長的兒子,也是名義上的「太子」。
宋太祖在位時,趙徳昭年幼,而皇叔趙光義有擁立之功,戰功卓著,深得信任。於是趙匡胤駕崩時,有了歷史上的「燭光斧影」之謎,皇叔趙光義當了皇帝。三年後,趙徳昭自殺身亡,終年 二十九歲。
宋朝「太子」趙徳昭
苦苦等待的開國太子沒了「耐心」
作為太子,位置是很尷尬的。表現突出了,老皇帝會認為你等不及了;你太低調了,感覺你能力差。這個尺度,需要好好拿捏。
《隋書》中有「勇頗好學,解屬詞賦,性寬仁和厚,率意任情,無矯飾之行」。從中可以看出隋朝太子楊勇好學向上,性格寬厚,可是他有個毛病「好色」。
歷史上說,說楊勇「性奢華,多內寵」,也就是說比較高調,生活奢侈,妻妾較多,而皇帝老爹和皇后老媽最討厭奢靡不會,結果被廢。如果再忍幾年,說不定就沒什麼隋煬帝了。楊廣繼位後,假借文帝詔書賜死楊勇,其子全部被流放,後來也全部被害死。
隋朝太子楊勇
強勢「娘娘」大權獨攬
開國之君不好做,國家剛剛建立,百廢待興,考慮的事比較多,後宮的事操心的就少了,就給了「娘娘們」可乘之機。
漢高祖劉邦死後,兒子劉盈繼位。劉盈性格懦弱,並沒有什麼實權,而是老媽呂后專權。在廁所,看到戚夫人被自己心狠手辣的老媽殘害成「人彘」後,內心惶惶,解酒消愁,最後鬱悶而死,死時年近24歲。
漢朝開國太子劉盈
還有歷史上說出「何不食肉糜」的晉朝傻皇帝——司馬衷,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太子。在位時皇后賈南風把持朝政,任內發生了「八王之亂」,在位無一日安寧,最後也被人毒殺而死。
當權大臣離心離德
每個皇子後面都有自己的團隊,還必須有些支持的力量,太子也不例外。
扶蘇(前241年—前210年),嬴姓,名扶蘇,又稱公子扶蘇,秦始皇長子。是秦朝統一來比較有遠見的一個政治人物。
他主張天下初定,國家百廢待興,反對「焚書坑儒」 ,主張修養生息,與秦始皇的強勢主張不一致,認為他懦弱,派他去邊境監軍鍛鍊。
秦始皇死後,趙高等人害怕扶蘇繼位執政,對自己不利,便偽造詔書,扶持胡亥當了皇帝,逼迫扶蘇自刎而死。
秦朝「太子」扶蘇
中國歷史五千年,開國太子不能善終,始終是個歷史之謎。爭來爭去其實就是為了人人嚮往的「龍椅」。「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