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峰平時工作很忙,今天難得下班比較早,就想好好陪陪女兒丁丁。
他問丁丁,「今天爸爸陪你,想玩什麼呀?」丁丁毫不猶豫地回答,想要爸爸講故事!
於是,騰峰讓丁丁自己選了繪本,開始給她講故事。丁丁聽得很認真,但沒過一會兒,她就小動作不斷:
先是把紙折的小星星從瓶子裡倒出來,撫平它們的邊角,然後再一個個放回去;又把拼好的樂高小模型拆了裝,裝了拆,總之就是手沒閒著,忙活個不停。
騰峰想起,妻子經常向他抱怨女兒,「做事不專心,小動作很多,專門給她講了小貓釣魚的故事,讓她明白做事情要專心,也沒用!」
於是,他停下來,看著女兒。
「爸爸,你怎麼不講啦?」丁丁問。
「爸爸剛才講到哪啦?」騰峰開始提問,想借這個機會好好和孩子談談。
沒想到丁丁馬上就答出來了,騰峰又問,「那剛才爸爸講了哪些內容呀?」
丁丁竹筒倒豆子一樣,把剛才騰峰講的內容都說了一遍,連騰峰做了改編的一個情節都準確地進行了描述。
--------從結果來看,丁丁是認真聽了的。
這是為什麼呢?騰峰陷入了沉思。
孩子喜歡同時進行各種事情
很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的疑惑,給孩子講故事、說事情的時候,他可能正在玩玩具,或者搗鼓自己的小玩意兒,看起來完全沒有認真在聽,但是,你批評他三心二意吧,你說了什麼他又都記住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做事情的時候,不是應該專注、一心一意嗎?我們到底該怎麼教育孩子呢?
傑出的發明家愛迪生,在遇到棘手問題時,有一個小秘訣:
他會拿著球坐在躺椅上,在身旁的地上放一個盤子,然後逐漸放鬆下來,任由大腦進入自由開闊的發散思維模式,這种放松的狀態會幫助他思考要解決的問題,或進行任何需要創造力的工作。一旦睡著,手中的球就會滑落,讓他驚醒後抓住發散思維留下的碎片,找到新的解決方案。
在一些強度較低的事情上,孩子看起來三心二意,其實是大腦正處於發散思維模式。發散思維就像是一種「思維漫步」,會為大腦提供源源不斷的活力和創造力。
1、什麼是發散思維?
腦神經學家發現,我們的大腦中,有兩種基於不同神經網絡模型的思考狀態。
一種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狀態,叫專注模式,與專注模式對應的,是一種更加放鬆的休息狀態,叫發散模式。
發散模式下的思維活動,就叫發散思維。
孩子在努力解一道題的時候,他使用的是專注思維,當他起身休息一下,吃個蘋果的時候,發散思維就悄悄現身了。
在我們的日常活動中,大腦會在兩種模式之中相互切換,一種模式接受信息並進行處理,再將結果傳給另一種,大腦要理解解決任何問題,都離不開這種信息之間的往來傳遞。
2、運用發散思維有哪些好處?
在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中,許多家長更多關注的是專注思維,把發散思維與散漫、不專心、三心二意聯繫在一起,實際上,發散思維不但是專注思維的有益補充,更是解決問題不可或缺的部分。
2.1發散思維帶來更開闊的全局視野
我們可以把思維模式想像成手電筒裡的光束。
專注模式下的光束更緊密,穿透力更強,徑直打在一小塊區域上,而發散模式下,光柱會散開,照亮的範圍更廣,但光的強度會降低。
手電筒射出的光束,可以聚攏,也可以分散
發散思維,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廣角光源」,可以讓我們的思維不局限於某個區域,有更開闊的視角。
專注思維讓孩子集中注意力在細節上,發散思維則會帶給孩子更為宏觀的想法。
2.2發散思維讓孩子更有創造力
2.2.1專注思維容易形成思維定式
《學習之道》這本書,將兩種思維模式形象地比喻為彈球機:
兩種思維模式就像不同的彈球機
左邊的是專注模式,右邊的是發散模式。
可以看出,在專注模式下,彈柱排布得更緊密,彈珠在一個小範圍內活動。
專注模式把精神集中於已在腦海中形成緊密關聯的事物上,更容易得出一個確切的結論比如,孩子已經學會了二元一次方程式,他就可以運用專注模式來解相應的應用題,。
但同時,專注模式愛走老路,很容易形成思維定式,成為學習路上的絆腳石。
什麼是思維定式呢?
簡單來說,人們習慣用以往的思維模式來看待和解決問題,就叫思維定式。
有個小故事:
一群博士,在微信群裡討論一個很嚴肅的問題:一滴水,從很高很高的地方自由落體下來,砸到人身上,會不會把人砸死或者砸傷?大家運用了各種公式和假設,討論重力、阻力、加速度,足足討論了一小時,還沒得出最終結論。這時,一個誤入微信群的年輕人不解地問道:「你們都沒見過下雨嗎?」
這就是典型的思維定式,是束縛創造力的枷鎖。
2.2.2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
在發散模式下,彈柱排布得很鬆散,彈珠可以四處隨機碰撞,活動範圍大得多。
發散模式探索的是新想法,新思路,開闢出原來沒有走過的新路,深入更廣闊的疆域以尋求潛在的解決方案,而那裡,可能才是答案所在。
發散思維可以幫助我們跳出固化的套路,打破思維定式,形成有創造性的思維。
阿基米德在浴缸中悟出,利用浮力來測量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方法,其實就是發散思維帶給他的靈感。
2.3發散思維讓大腦的運轉更有效率
在專注模式下,大腦需要運用意志力,集中注意進行思考,但是,意志力資源是有限的。
《意志力:關於自控、專注和效率的心理學》一書提出,
(1)你的意志力是有限的,使用就會消耗(2)你從同一帳戶提取意志力,用於各種不同任務
當我們一直處於專注模式下,就會不停消耗意志力能量儲備,適時切換到發散模式,會讓大腦得到休息和能量的補充。
就像體育鍛鍊一樣,長時間的負重練習並不能達到增肌效果,給肌肉放鬆休息和恢復的時間,才能長出更強壯的肌肉。
在專注思維中穿插發散思維,能讓我們的大腦肌肉更加強壯,提高運轉效率。
1、讓孩子適度休息
創造力專家霍華德.格魯伯提到過一種3B方法,更有助於發散思維的產生
睡覺(bed)、洗澡(bath )、bus(坐公交),三者任一即可。
3B方法,有效促進發散思維的產生
家長可以在孩子被學習上的某個問題卡住時,鼓勵他「換換腦子」:
小睡會,洗個澡,或者坐公交車出去走走。
如果時間確實不允許,可以試試讓孩子多眨眨眼睛,近期的研究表明,閉眼可以在一瞬間放鬆我們緊繃的注意力,提供片刻的休息,斷開我們與專注模式視角的連接。
2、給孩子主動思考的空間
要培養孩子的發散思維,就不能束縛孩子的思想,要給孩子主動思考的空間。
家長可以在給孩子講故事時,不要只是自己講,要讓孩子也主動參與進來。
在講的過程中,家長可以多提啟發性問題:
讓孩子自己去思考故事的前因後果、下一步可能會出現的情節、人物以及轉折。
也可以鼓勵孩子進行故事新編。問問他,如果是你,希望怎麼來給這個故事結尾呢?
讓孩子參與講故事的過程
我有個朋友的孩子,在讀宮西達也的《你看起來很好吃》這個故事時,聽到霸王龍離開了小甲龍的情節,傷心得紅了眼眶,他告訴媽媽,他不喜歡霸王龍離開這個結局,他要把結局改成,小甲龍跑呀跑呀,跑到了自己真正的爸爸媽媽身邊。
這個時候,孩子的思維就是開闊的,有創造性的。
3、活用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是一種風靡全球的圖形思維工具,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也是用來鍛鍊孩子發散思維的有效工具。
思維導圖繪製時,在確定中心主題後,需要確認分支、擴展分支、再繼續擴展下一級分支,這個不斷擴展分枝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很好的鍛鍊發散思維的過程。
繪製思維導圖的分支,可以鍛鍊發散思維
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將思維導圖運用到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鼓勵孩子用思維導圖制定旅行計劃、進行學習總結以及整理讀書筆記等。
著名心理學家吉爾福特認為,創造性思維是個體創造性的具體表現,其核心是發散思維。
家長有時候批評孩子「偷懶、不專心」,其實是對發散思維有誤解。發散思維不但讓大腦的思考更有效率,還能提升孩子的創造力,是一種應該從小培養的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