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媽媽都會有這樣的感覺,有時候帶娃帶到疲憊不堪,於是和家人說好幫忙帶下娃,自己要休息一下,結果在狠狠睡上幾覺以後卻仍然覺得很累,更別提恢復到滿血復活,於是只能繼續沒精打採地帶娃~
為什麼會這樣?可能是因為你沒有休息對。
雖然帶娃的時候深感精力耗盡,覺得自己好想休息,但事實上單純的補睡眠並不一定能夠給我們帶來良好的精力。
睡眠作為我們最習以為常的休息方式,卻也不是任何時候都奏效的。睡眠只對睡眠不足或者體力消耗特別大的人適用。因為對體力勞動者來說,「疲勞」主要是由體內產生大量酸性物質引起,如果十分疲勞,就需要採取「靜」的休息方式。通過睡覺,可以把失去的能量補充回來,把堆積的廢物排除出去。如果不是很累,也可以在床上先躺一躺,閉目靜息,讓全身肌肉和神經完全放鬆後,再起來活動活動。
但對於大多數媽媽來說,即便補足睡眠和體力,我們依然會覺得很疲乏,真相就是日復一日的繁雜家務、低技術含量的屎尿屁、以及成天在家對著到處翻抽屜打碎東西的小東西嚷「no,no,no」、疲於應對的無力感、自我缺失感也會帶來疲勞的假象。所以更多的時候,我們都處在腦皮層興奮、而身體卻低興奮的狀態。對於這種疲勞,睡眠能起到的作用不大,這個會後你需要的不是通過「靜止」恢復體能,而更需要找些能提起精神的事把神經放鬆下來。
有個詞叫「充電」,除了「睡眠」,充電的形式還有很多,例如花兩小時看一本讓自己精神世界富足的書,或是去和很聊得來的朋友喝杯咖啡興致盎然地談上兩小時,又或者是去做一件自己興趣範圍內的事例如插個花、畫個畫之類的,這些與帶娃完全不相關的事反而可以讓我們感到放鬆。
事實上,通過改換活動內容,就能使大腦的不同區域得到休息。大腦皮質的一百多億神經細胞,功能都不一樣,它們以不同的方式排列組合成各不相同的聯合功能區,這一區域活動,另一區域就休息。
心理生理學家謝切諾夫做過一個實驗,為了消除右手的疲勞,他採取兩種方式——一種是讓兩隻手靜止休息,另一種是在右手靜止的同時又讓左手適當活動,然後在疲勞測量器上對右手的握力進行測試。
結果表明,在左手活動的情況下,右手的疲勞消除得更快。這證明變換人的活動內容確實是積極的休息方式。比如你今天帶娃一整天(整個兒都是精神高度集中的,當媽的都懂,帶娃完全放鬆不了啊),那麼結束了一天陪伴後,最好的休息也許不是倒頭大睡,而是自己或者和老公一起找點樂子。
其實對於當媽的來說,有相當一段時間的疲憊是來源於我們對當下一成不變生活的厭倦,也許我們在主觀上並不願意承認,陪娃有時候真的挺無聊也沒啥趣味,但疲憊的身體卻誠實告訴了我們自己。這個時候,最好的休息就是,趕緊找到能重新燃起生活熱情的活動。
如果在完成了這件事之後我們能夠繼續憧憬明天的到來,對接下來屎尿屁的事沒那麼一提起就想逃離的感覺,那就說明你找對了事!
以「做」來解決「累」,用積極休息取代消極放縱。
他們給出了一些建議供媽媽們參考,但最適合我們自己的方法還是要自己來探索哦。
Tip.1
健身。有條件的,最好上健身房,請專業健身顧問做體能修復的訓練計劃,沒有條件的話,晨跑、晚間散步、遊泳、打羽毛球,都有助於會讓我們的精力更加充沛。
Tip.2
如果以前喜歡旅行或者走街竄巷,就別在帶著娃在小區溜了,找一條你從沒去過的街道,把它走完。有沒有覺得有點浪漫的氣息,關鍵你很快樂,娃也會很新奇。我就時常帶娃搭個地鐵隨便一站下,然後去各處看看……
Tip.3
繼續和自己喜歡的人保持交往,和有魅力、有知識的人喝下午茶,當了媽媽以後更需要走出去和在職場的朋友聚會,因為和他們聚會,你必須得收起臉上的怨氣,這些溝通和交流都會幫你從帶娃的小情緒中走出來。
Tip.4
還有任何時候都不要放棄的自己的那一點小興趣和愛好,比如彈琴、看書、畫畫,每個抽半小時玩一下,那都是極好的。
帶娃確實是我們的責任,但我們完全沒必要每時每刻都把孩子捆在自己身上,我們也需要切換和休息。過去不是有句話「在患病的時候,任何人都是壞人。」當媽的尤其是,當我們疲憊不堪時,怎麼可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照顧好娃呢?所以,需要休息的時候,不用猶豫,為了更好地帶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