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神經學家:帶娃的我們需要休息,除了睡眠還有這4個方法

2020-08-27 金寶貝順德

很多媽媽都會有這樣的感覺,有時候帶娃帶到疲憊不堪,於是和家人說好幫忙帶下娃,自己要休息一下,結果在狠狠睡上幾覺以後卻仍然覺得很累,更別提恢復到滿血復活,於是只能繼續沒精打採地帶娃~

為什麼會這樣?可能是因為你沒有休息對。


睡覺不一定是適合我們的休息

雖然帶娃的時候深感精力耗盡,覺得自己好想休息,但事實上單純的補睡眠並不一定能夠給我們帶來良好的精力。


睡眠作為我們最習以為常的休息方式,卻也不是任何時候都奏效的。睡眠只對睡眠不足或者體力消耗特別大的人適用。因為對體力勞動者來說,「疲勞」主要是由體內產生大量酸性物質引起,如果十分疲勞,就需要採取「靜」的休息方式。通過睡覺,可以把失去的能量補充回來,把堆積的廢物排除出去。如果不是很累,也可以在床上先躺一躺,閉目靜息,讓全身肌肉和神經完全放鬆後,再起來活動活動。

但對於大多數媽媽來說,即便補足睡眠和體力,我們依然會覺得很疲乏,真相就是日復一日的繁雜家務、低技術含量的屎尿屁、以及成天在家對著到處翻抽屜打碎東西的小東西嚷「no,no,no」、疲於應對的無力感、自我缺失感也會帶來疲勞的假象。所以更多的時候,我們都處在腦皮層興奮、而身體卻低興奮的狀態。對於這種疲勞,睡眠能起到的作用不大,這個會後你需要的不是通過「靜止」恢復體能,而更需要找些能提起精神的事把神經放鬆下來。


變換活動內容才是積極的休息方式

有個詞叫「充電」,除了「睡眠」,充電的形式還有很多,例如花兩小時看一本讓自己精神世界富足的書,或是去和很聊得來的朋友喝杯咖啡興致盎然地談上兩小時,又或者是去做一件自己興趣範圍內的事例如插個花、畫個畫之類的,這些與帶娃完全不相關的事反而可以讓我們感到放鬆。


事實上,通過改換活動內容,就能使大腦的不同區域得到休息。大腦皮質的一百多億神經細胞,功能都不一樣,它們以不同的方式排列組合成各不相同的聯合功能區,這一區域活動,另一區域就休息。

心理生理學家謝切諾夫做過一個實驗,為了消除右手的疲勞,他採取兩種方式——一種是讓兩隻手靜止休息,另一種是在右手靜止的同時又讓左手適當活動,然後在疲勞測量器上對右手的握力進行測試。

結果表明,在左手活動的情況下,右手的疲勞消除得更快。這證明變換人的活動內容確實是積極的休息方式。比如你今天帶娃一整天(整個兒都是精神高度集中的,當媽的都懂,帶娃完全放鬆不了啊),那麼結束了一天陪伴後,最好的休息也許不是倒頭大睡,而是自己或者和老公一起找點樂子。


最好的休息是重燃生活的熱情

其實對於當媽的來說,有相當一段時間的疲憊是來源於我們對當下一成不變生活的厭倦,也許我們在主觀上並不願意承認,陪娃有時候真的挺無聊也沒啥趣味,但疲憊的身體卻誠實告訴了我們自己。這個時候,最好的休息就是,趕緊找到能重新燃起生活熱情的活動。

如果在完成了這件事之後我們能夠繼續憧憬明天的到來,對接下來屎尿屁的事沒那麼一提起就想逃離的感覺,那就說明你找對了事!


腦神經學家給的建議是:

以「做」來解決「累」,用積極休息取代消極放縱。

他們給出了一些建議供媽媽們參考,但最適合我們自己的方法還是要自己來探索哦。

Tip.1

健身。有條件的,最好上健身房,請專業健身顧問做體能修復的訓練計劃,沒有條件的話,晨跑、晚間散步、遊泳、打羽毛球,都有助於會讓我們的精力更加充沛。


Tip.2

如果以前喜歡旅行或者走街竄巷,就別在帶著娃在小區溜了,找一條你從沒去過的街道,把它走完。有沒有覺得有點浪漫的氣息,關鍵你很快樂,娃也會很新奇。我就時常帶娃搭個地鐵隨便一站下,然後去各處看看……


Tip.3

繼續和自己喜歡的人保持交往,和有魅力、有知識的人喝下午茶,當了媽媽以後更需要走出去和在職場的朋友聚會,因為和他們聚會,你必須得收起臉上的怨氣,這些溝通和交流都會幫你從帶娃的小情緒中走出來。


Tip.4

還有任何時候都不要放棄的自己的那一點小興趣和愛好,比如彈琴、看書、畫畫,每個抽半小時玩一下,那都是極好的。

帶娃確實是我們的責任,但我們完全沒必要每時每刻都把孩子捆在自己身上,我們也需要切換和休息。過去不是有句話「在患病的時候,任何人都是壞人。」當媽的尤其是,當我們疲憊不堪時,怎麼可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照顧好娃呢?所以,需要休息的時候,不用猶豫,為了更好地帶娃。

相關焦點

  • 除了「墓地」,還有4個地方儘量少帶娃去,不是迷信
    導讀:除了「墓地」,還有4個地方儘量少帶娃去,不是迷信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除了「墓地」,還有4個地方儘量少帶娃去,不是迷信!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旅途帶娃睡不安?4 大工具 3 個建議保證寶寶好睡眠
    還有 3 天就到國慶長假,終於可以從無盡的宅家和勞碌的工作中放飛自我,不管是回老家探親,還是國內外旅行,帶上娃一起,走走玩玩都很愜意。不過,路途中難免顛簸,又要面臨睡眠環境的改變,寶寶睡不好容易免疫力變低愛生病,這可怎麼辦?
  • 今日「吊打」扁桃體:除了切除,還有2個方法,超實用!
    首先你需要一個手電筒。讓寶寶抬起頭,長大嘴巴「啊」,照射寶寶咽喉部你會看到下圖所示的樣子。咽部兩邊那個粉色的組織,就是娃的扁桃體。一般當扁桃體發炎時,這個部位會充血紅腫,還有的出現黃或白色膿點,或灰白色豆渣樣的滲出物。
  • 帶娃睡整覺「實戰」技巧分享!這4招,準管用
    曾經,有一份珍貴的睡眠擺在我面前,我沒有珍惜,捧著手機玩到半夜,直到當了媽,我才知道,小孩,是每隔1個小時就醒一次的怪物啊!② 不用完全把娃哄睡,看娃安靜了讓他自己睡。③ 媽媽說啥寶寶聽得懂哦,大大方方放到小床上。3方法3:不要過度幹預娃的睡眠什麼叫不過度幹預呢?
  • 好好的娃開始頻繁夜鬧?或是到了「睡眠倒退期」,這4招輕鬆搞定
    寶寶在4個月之前,睡眠的階段只有兩種,容易醒來的淺睡眠和不容易醒的深睡眠。而在4個月左右的時候,娃的睡眠模式會向成人方式的進化。從最初單純的兩種睡眠階段交替,進化成更複雜的4種睡眠階段循環。這種睡眠模式從「簡單」向「困難」的轉變,對於娃本身來說就是個比較艱難的過程,這也是造成原本娃睡得好好的,變得突然愛醒來的主要原因。
  • 不靠譜老爸帶娃,需要戰略戰術
    一、年齡增長的大男孩因為晚熟和偏自私的先天原因,男人在帶娃這件事情上普遍都不靠譜。可能會有一些寶爸寶媽們會立即反駁,自己,老公可是非常成熟,是絕對的帶娃達人。那恭喜你,佔比很小的優質資源恰巧被你佔據了。大數據顯示,因為成長中絕大多數男孩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一心撲在事業學業中,極少參與家庭瑣碎工作。
  • 為什麼老外一個人就能帶娃,而我們要一家子帶?4個原因引人深思
    導讀:為什麼老外一個人就能帶娃,而我們要一家子帶?4個原因引人深思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為什麼老外一個人就能帶娃,而我們要一家子帶?4個原因引人深思!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娃睡覺睡進ICU,6大冬季睡眠隱患,根本沒幾個父母知道
    原創 科學育兒編輯部 科學家庭育兒 收錄於話題#新手爸媽絕對需要的帶娃秘籍!54個科學家庭育兒解決1000萬家庭99%的育兒難題科大大準時上線啦!要知道,寶寶的睡眠產品如果不合格,很容易導致娃跌傷、窒息,甚至引發秋冬季節高發的新生兒猝死症候群!所以我們在購買產品時,除了選擇符合國標的大品牌產品,還要注意對有隱患的產品進行避坑。除了嬰兒床,還有哪些睡眠產品會危害寶寶健康呢?
  • 摸清寶寶的睡眠規律,娃就好帶了(附各階段寶寶睡眠時間表)
    嬰幼兒的睡眠問題絕對能決定一個家庭全體成員的精力和健康狀態。寶寶睡不好,全家都遭殃。今天,湯姆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寶寶的睡眠規律,使寶媽寶爸們能夠「知己知彼」,娃就好帶了。 我們先說說小傢伙的意識狀態。嬰兒共有六種不同的意識狀態,每天會循環幾次。其中兩種是睡眠狀態,其餘則是清醒狀態。這六種狀態分別如下 —— 1.深度睡眠。
  • 只有你能治癒自己——睡眠篇(改善睡眠的方法)
    每天孩子10點睡,我需要11:30起來叫他小便一次、12:30起來看一眼、1:30起來叫娃小便一次、3:30再起來叫他一次。然後,才能基本安然入睡。這樣一看,自己基本沒有安穩覺。一覺下來沒睡幾個小時。瘋了,簡直要瘋了!這對於原本就神經衰弱的我來說真的是天大的事,是噩耗!
  • 寶寶0~12月,哪月最好帶?厭奶、睡眠倒退、愛哭,不同階段咋帶?
    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盤點盤點0~12個月小寶寶發生了哪些變化以及應對方法吧~1月齡:媽媽睡不好帶娃難點:頻繁哺乳、睡眠時間少寶寶剛出生時胃容量較小(平均為30ml左右),每次餵完奶很快就消化了,所以寶寶常常會感到飢餓,需要媽媽頻繁哺乳,平均每天大約需要餵奶8~10次
  • 奶奶帶娃身高猛漲,媽媽帶娃身高停滯,醫生指出:都是午睡惹的禍
    奶奶帶娃身高猛漲,媽媽帶娃身高停滯,醫生指出:都是午睡惹的禍今年來勢洶洶的疫情同樣的飲食和午睡,為什麼奶奶帶娃身高猛漲,媽媽帶娃身高停止呢?想要知道其中的原因,我們首先想要了解長高的基礎-----生長激素。兒童時期和青春期,是人體身體發育的高峰,想要孩子長得更高,就需要足量的生長激素。
  • 晚上睡眠不好?你需要這4個「門路」,讓你整夜安眠!
    —— 《致讀者》人的一生有近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睡眠中度過,好的睡眠能夠消除疲勞幫助體力恢復。睡眠的時候,也是身體各組織器官自我修復的時候,睡得好的人身體的抵抗力也會好一些。因此,睡得好覺是長壽的訣竅之一。我們都知道熬夜傷身,但是睡得多也不一定就好,人在不同的年齡段需要睡眠的時間是不一樣的,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不同年齡段的人應該怎麼睡吧。
  • 帶娃日常,這六個常識你真的清楚嗎?
    每次擦浴間隔時間為4-6小時,如果擦浴時寶寶受寒發抖要立刻停止操作,並採取保暖措施。媽媽們要注意控制寶寶的睡眠時間,讓寶寶充分休息,健康成長。比如:在寶寶2-3個月時,媽媽讓寶寶午睡5個小時;4-6個月時,媽媽讓寶寶午睡3個小時;1歲時,媽媽讓寶寶午睡2個小時;2-3歲時,媽媽讓寶寶午睡1個小時;3歲以上,寶寶午睡時間和大人一樣,30分鐘至1個小時左右即可。
  • 家長注意這4點,幫娃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判斷娃睡得好壞,我們得先知道一個最基礎的問題,他每天睡眠時間到底夠不夠?這個時長沒有固定的準確答案,每個人因為自身情況不同,睡眠時長充足與否的標準也存在差異。這三個問題基本能反映出娃是存在「缺覺」情況的,家長要在這方面十分注意了。
  • 寶寶睡眠越長、身體越好?真正的睡眠規律標準,睡神寶寶這樣訓練
    哄娃睡覺的最佳方法,歸結起來是三個字:「吃-玩-睡」。這個方法還有一個名稱,叫做「EASY」模式,指的是:Eat、Activity、Sleep、Yourself。真相或許並不是這樣,找準寶寶的睡眠規律,尋找適合寶寶的作息時間,寶寶才能真正睡高質量的覺、長得更強壯。寶寶睡眠越長、身體越好?真正的睡眠規律標準悅芳的寶寶剛滿2個月,小傢伙在月子裡幾乎除了吃就是睡,說是天使寶寶也不為過,哄娃一點也不用費心,悅芳也得到了充足的休息。
  • 寶寶睡眠越長、身體越好?真正的睡眠規律標準,睡神寶寶這樣練成
    哄娃睡覺的最佳方法,歸結起來是三個字:「吃-玩-睡」。這個方法還有一個名稱,叫做「EASY」模式,指的是:Eat、Activity、Sleep、Yourself。編輯:邱寫寫都說睡覺是長身體的最佳時機,尤其是夜間的睡眠格外重要,因此每當寶寶貪玩不愛睡覺的時候,寶媽們都分外焦灼。睡覺是越多越好嗎?
  • 腦神經學家:這是個謊言
    這是為什麼呢?騰峰陷入了沉思。二、我們為什麼要進行發散思維?1、什麼是發散思維?腦神經學家發現,我們的大腦中,有兩種基於不同神經網絡模型的思考狀態。一種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狀態,叫專注模式,與專注模式對應的,是一種更加放鬆的休息狀態,叫發散模式。
  • 帶娃後,除了沒人疼,渾身上下哪兒都疼
    其中,孕早期,中等身材的女性應該增重1.5-2.5千克;在接下來的6個月裡,每周平均增重0.45千克。當然還有一些特殊情況,美國醫學會也發布了指導原則:孕前就已經肥胖的準媽媽,孕期應該只增重4.5-9千克,只要遵照健康的飲食方法和生活方式,無需增重就能產下健康寶寶。多胞胎媽媽,孕期需要增重15-20千克。
  • 睡眠不足危害大,想要讓娃按時睡覺,你需要知道這些事
    >舉個例子,3~5歲的孩子,推薦的最佳睡眠時間為10~13小時,但如果是在8~14小時之間,也是正常的。這就像是嬰兒的撫觸,由此帶來放鬆和安全的感覺,能讓孩子情緒平復,對於入睡都很有幫助。Ps,我朋友說,她家娃不吃這套,但後來發現按摩頭皮特別有用,孩子秒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