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人民軍隊的序列裡,有支對外以「勘探隊」自稱的神秘部隊。這支部隊成立後轉戰南北,先後擊落U-偵察機5架。自此以後,美蔣的U-2高空偵察機再也沒敢侵擾中國大陸。
「竹竿」捅下敵機
1966年,應中央指示,上海防空部隊組建地空飛彈14營。部隊成立伊始,無論人員還是兵器,都尚處於磨合期,想要進行有效打擊,絕非易事。
相比之下,U-2偵察機則是高科技的代名詞。這種由美國中央情報局專門研製的高空偵察機,具有機翼長、機身短的特點,其最高可飛至20000米以上,普通的飛彈根本難以追蹤飛機軌跡。
隨著蘇聯研製裝備薩姆-2地空飛彈後,U-2偵察機開始遇到剋星。
1958年11月,我國空軍開始裝備薩姆-2飛彈系統。正是由於擁有了這種高端利器,我國空軍先後擊落美蔣1架RB-57D高空偵察機、5架U-2高空偵察機和3架無人高空偵察機,沉重打擊了蔣介石集團的囂張氣焰。
1962年9月9日,美蔣U-2偵察機竄入南昌。得悉情報後,地空飛彈2營立即設伏在向塘地區,將U-2偵察機擊落。後來,外國記者詢問中國是用什麼方式擊落U-2飛機的。由於當時地空飛彈部隊尚屬保密單位,故時任外交部長的陳帥幽默回應:「我們是用竹竿捅下來的。」
1967年9月8日,新成立的地空飛彈14營迎來了戰鬥任務。這天下午,U-2飛機侵入杭州灣附近。地空飛彈14營得知消息後,設伏在浙江嘉興附近。在敵U-2高空偵察機距地空飛彈14營陣地35公裡時,指揮員下令打開制導天線,進行反幹擾打擊。敵機見勢不妙,向左逃竄,但此時地空飛彈已經鎖定了行蹤。
9月8日11時30分,地空飛彈14營連續發射三發飛彈,一分鐘後擊落敵機。
新手雖多卻膽大心細
戰後復盤發現,對於地空飛彈14營而言,其實「98」戰鬥也有諸多不利因素。
當時正處於特殊時期,所以擔任戰備任務的大部分成員都是新手,甚至連指揮員都是第一次參與作戰任務。當天擔任指揮的是一位副營長,這位營長平時只參加過四次實戰演習,並且從未學習過反幹擾活動的相關知識。儘管經驗不足,但鑑於敵機來勢洶洶,這位營長還是硬著頭皮上了。
同樣,參加「98」戰鬥的軍事人員中,也是新手居多。當時一連是主要操縱連,指揮控制全都由一連擔任。但一連的四個重要技師都是新手,有的兵器車上甚至由電工代替技師工作。這樣一來,僅靠草臺班子打仗,實在有些強人所難。可就在這種情況下,地空飛彈14營還是出色的完成了任務。
埋伏為何能精準預測
看完這些戰鬥案例,許多人大概感到迷惑不解:中國國土面積那麼遼闊,人數有限的地空飛彈部隊是怎樣做到精準打擊的?
查閱軍事資料可以發現,其實早在二戰時期,地空飛彈就已經產生了。二戰中,各國為加強領空建設,加速研製新型高炮,於是地空飛彈就此應運而生。
最先研製出地空飛彈的是德國,隨著美蘇軍隊攻入柏林,這些飛彈技術也落入美蘇軍事專家的手中。上世紀40年代左右,第一批正式的地空飛彈開始服役。例如,美國的波馬克A、奈基-1系列飛彈,蘇聯的薩姆-1、薩姆-2等地空飛彈。
反觀當時的中國,工業基礎幾乎為零,莫說生產防空飛彈,就連高射炮的生產能力都沒有。所以背靠美國的國民黨集團就囂張了起來,多次對大陸進行轟炸,然後揚長而去。僅1949年11月-1950年2月期間,國民黨空軍就對上海地區實施26次轟炸和騷擾,造成重大人員傷亡。
韓戰期間,沒有掌握制空權的志願軍更是吃盡苦頭。因此朝戰結束後不久,中央就決定不惜一切代價發展國防工業,以此來維護國家安全。可是蘇聯方面一直藉故推諉,直到1957年才答應中國引進飛彈技術的請求。
中蘇關係惡化後,蘇方單方面撕毀協定,中國的飛彈研製從此走上獨立發展道路。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地空飛彈部隊只能設防打埋伏,但問題來了,中國這麼大,又怎麼能保證飛彈的有效射程呢?
實際上,我軍從不打無準備之仗,地空飛彈部隊之所以能每次設伏到位,還要感謝情報戰線的無名英雄們。當時,我軍情報部門通過嚴密監控,不但清楚掌握了敵機的動向,甚至可以提前獲知敵軍飛行計劃。
從此之後,到1967年9月止,我軍地空飛彈部隊共擊落U-2型飛機5架。從1968年起,國民黨空軍被迫停止派遣該型高空偵察機進入大陸縱深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