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產品經理在解決問題時,總是要想不斷找更好地方法和路徑。
有這樣一個笑話。面對一個裝了半瓶水的瓶子,市場推廣經理說,瓶子已經半滿了;運營經理說,唉,瓶子還有一半是空的….然後有一個產品經理說:嗯,這個瓶子其實沒有必要做這麼大,只要一半大就夠了。
產品經理有個思維慣性叫「優化思維」。優化就是怎麼才能多快好省的實現一個功能。用戶想要一個什麼功能,產品經理就看看可不可行,怎麼能用最節省的方法把功能實現。
有些產品經理總是希望能找到一個更完美,更智能,更有差異化的辦法。也許要學會下面三個思維:
一口吃一個胖子的結果可能是零,大的目標要分解成簡單的。非黑即白感覺就像二維碼一樣,是一個簡單的思維,沒辦法對複雜的事情做一個更好的描述和處理。灰度思維是一種融合思維,是成熟產品經理必備思維。
在BAT公司裡工作的時候,很多產品的發布都採用灰度發布。灰度發布是指在海量用戶之間,通過逐步放量的方式,找到平滑過渡的一種發布方式。
灰度發布能夠及早獲得用戶的意見反饋,完善產品功能,提升產品質量;能夠讓用戶參與產品測試,加強與用戶互動,降低產品升級所影響的用戶範圍。
網際網路產品本身就具備不確定性,沒有哪個產品經理能夠百分之百的判斷未來,所以在測試的時候經常採用A/Btest,在發布的時候採用灰度發布的策略。
在產品規劃的過程中,也應該要有灰度的思維。開玩笑的講,前一段會變顏色的手機殼就屬於沒有灰度思維的事情。
作為一個產品經理,一定不能把用戶的需求奉為「聖旨」一樣,一定要有自己獨立的判斷,並且要能夠給出更合理的產品規劃和設計。
騰訊創始人張志東很早以前在內部培訓講過這樣的一個例子:小明夏天打完球,回家非常熱,對媽媽說想吃冰鎮西瓜,媽媽正在做飯,不可能馬上出去買西瓜,請問怎麼辦?
作為產品經理一定要知道,用戶想吃冰鎮西瓜,不代表你就要馬上滿足的。可以通過冰鎮飲料,冰鎮礦泉水,甚至是先去衝涼洗澡,把汗散一散再來喝水更好。
這就是產品經理要具備的灰度思維,絕對不是非黑即白的簡單邏輯。
一個複雜的問題如果能拆解成簡單的問題,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很多。如果讓你像埃隆馬斯克那樣,思考如何火星移民,如何自己製造火箭,你該怎麼辦。
在這裡我們就不再贅述了,第一性原理已經在整個網際網路行業傳遍了。第一性原來就是一種簡化思維,是一種回歸本源的思維,把複雜的問題拆解成簡單的問題的思維。
在簡化思維裡,需要注意的是對核心的驅動的確定,千萬不能為了簡化而簡化,讓整個產品斷了線,或者讓用戶無法理解,讓用戶產生更高的認知成本。
當世界上任何東西越做越複雜的時候,就是開始從複雜往簡單轉變的時候了。
QQ郵箱為什麼能成功逆襲,在郵箱產品發展成熟的情況下,所有郵箱都跟著Gmail做超大附件,做網絡硬碟,做RSS訂閱,做新聞等等功能。甚至還做了很多界面的定製,皮膚的定製,表情,籤名等特性。然而QQ郵箱團隊,抓住安全、便捷、迅速、體驗順暢等核心。做出全網都罕見的簡潔版本,讓電子郵件回歸本源,從複雜到簡單。
從QQ聊天到微信聊天,再到子彈簡訊的挑戰。如果你有幸都用過這些產品,你就能體會到從複雜到簡單的道理。QQ做了很多功能,很多徽章,很多彈窗,很多表情包,到微信的隨時在線,語音簡訊,朋友圈。現在又出現一些高效率的用戶,希望能夠把聊天做的更簡單,這也是子彈簡訊的挑戰的理由。
用戶的思維很簡單,用戶的需求也很簡單,很多需求可能都是產品經理坐在辦公室自己把它變得複雜了。
工業化生產的時代,標準化、模塊化是大家追求的極致;而到了今天,個性化和差異化又重新被人們追求,年輕人不想和別人撞衫,很多人都用Twitter,就會有人想用Snapchat(閱後即焚)。這就產生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差異化和標準化到底怎麼權衡。如何做出差異化?
其實標準化和差異化並不矛盾,差異化本身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這一點和標準化是一致的。我們之所以要把東西按照一定標準,一定的模塊搭建,一來是為了將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二來是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今天很多人理解差異化有一個誤區,就是認為只要不同就行了。很多人搞差異化,不去理解為什麼大家這麼做,而一定要標新立異,找一個不同。很多人在做產品時搞差異化,把按鈕從圓的改成方的,從左邊改到右邊,毫無意義,甚至更糟糕。
舉一個例子:你觀察過麥當勞肯德基的排隊方向與星巴克排隊的方向有什麼區別嗎?為什麼一個是縱向排隊,一個是橫向排隊。是因為他們就想做差異化麼?
所以好的產品經理在解決問題時,總是要想不斷找更好地方法和路徑。如果我們的心中想的是把事情做得更好,做出來的自然就不一樣,不用刻意強調差異化。
產品經理可能需要很多智慧,掌握了灰度思維、簡化思維、差異化思維,會幫助你做產品時有種高屋建瓴的感覺,能夠幫助你更好的回歸本源,找到產品的核心價值。
本文由 @ Eric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 ,基於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