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一個被拼湊出來的國家,為何能鬥而不破,長期穩定發展?

2020-12-11 滄海拾遺錄

時至今日,打開歐洲地圖,你會發現歐洲可謂是小國林立,多達50多個國家。這些國家的形成大都跟民族主義的興起密不可分,再加上民族自決的推波助瀾,使得建國時間不太長的歐洲國家大都以單一民族為主,且在歷史具有相同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但是,凡事必有例外,在西歐地區,在英國、法國和德國的環繞之下,面積僅3萬多平方公裡的比利時已經屹立近200年,更加稱奇的是,比利時不但是一個很年輕的國家,而且它的獨立是被周邊三大強國基於自身利益妥協得出的產物,是一個被強行拼湊出來的國家。比利時國內存在屬於法語體系的瓦隆大區和屬於德語體系的弗拉芒大區,這兩大族群之間時常爆發矛盾和內訌,這些矛盾不但體現在政治經濟層面,引發政治危機,甚至體現在諸如足球的體育賽場上,成為其他國家的談資笑料。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先天條件不足的年輕國家,自從1830年獨立以來,雖然內部矛盾重重,但鬥而不破,不但一直保持國家獨立,而且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很高,其首都布魯塞爾還是歐盟總部所在地,是歐洲團結的象徵。面對這樣的成績,比利時是怎麼做的?

你方唱罷我登場:比利時建國前長期被各方強權爭奪

打開歐洲地圖,比利時處於法國和德國兩大強國之間,與英國隔海相望,從歷史發展來看,在傳統上屬於低地地區的一部分(狹義上的低地包括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廣義上還包括法國北部和德國西部的一部分)。低地地區是歐洲大陸上一塊相對地勢較低的區域,這裡地勢平坦、水網密集、土地肥沃,在歷史上長期由凱爾特人居住。

但好景不長,隨著公元前58年,凱撒率領的羅馬軍隊徵服了高盧,與高盧毗鄰的比利時南部地區也被納入羅馬帝國的控制範圍。隨著羅馬帝國的覆滅,法蘭克帝國繼續控制包括比利時南部地區的低地地區,低地地區南側的國家因為較為靠近法蘭克人的統治中心,受其影響較大,在語言和習俗上更接近法蘭克人,也就接受了法蘭克人在拉丁語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法語,即為瓦隆人。而北部國家受日耳曼人影響更深,語言和風俗習慣與南部截然不同,逐漸形成了荷蘭語的前身。至14世紀,這裡的居民開始被稱為弗拉芒人,他們的語言也就被稱為弗拉芒語。此後的中世紀大部分時間,比利時往往作為政治聯姻的嫁妝,幾經轉手,特別是在哈布斯堡家族的奧地利本部和西班牙分支之間兜兜轉轉,最終在1714年回到了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手中。由於統治者是異國人士,雖然分屬不同的種族,但面對同樣的統治壓迫,瓦隆人和弗拉芒人倒也沒有鬧出大亂子。

事情的轉機發生在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羅伯斯庇爾為首的革命黨人推翻了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統治,處於奧地利統治下的瓦隆人也不甘寂寞,也掀起了獨立運動,由於與法國同種同語,新生的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很快就比利時武力收入囊中,成為了比利時的新主人。既然是講法語的佔據統治地位,法語的地位自然水漲船高,法國政府甚至規定法語作為比利時的官方語言,並極力壓制荷蘭語,禁止在公開場合講荷蘭語,這遭到了弗拉芒人的堅決抗議。好在拿破崙的統治並沒有持續太久,隨著拿破崙的戰敗,1815年,歐洲列強為了瓜分擊敗拿破崙召開了著名的維也納會議,為了答謝荷蘭在戰爭中的貢獻,反法同盟將包括滑鐵盧在內的比利時領土劃分給荷蘭王國。這一政策背後的主要推手是喜歡在歐洲大陸搞分化的英國人,英國人此舉一來是為了削弱法國人的實力,二來是幫扶一下已經衰落的荷蘭王國,並確保比利時不屬於歐洲列強。

1815年維也納會議劃定的各國疆域

比利時的誕生:歐洲列強權衡博弈的結果

按理說,比利時納入荷蘭王國版圖是維也納會議的決議,得到各國列強的認可,本可以維繫和平很長時間。沒想到的是,荷蘭王國接收比利時後,重蹈法國覆轍,大力推廣荷蘭語,弗拉芒人因此受益匪淺,法國人的老鄉瓦隆人則不幹了,頻頻掀起獨立運動,這就使得早已走下坡路的荷蘭王國難以招架,再加上比利時人大多信奉天主教,這與主要信奉新教的荷蘭人不時發生衝突,雖然荷蘭王國王國威廉一世於1830年最終取消了全面強制推廣荷蘭語的法令,但是,趁著法國爆發七月革命,比利時內部的瓦隆人也順勢響應,荷蘭人儼然控制不住了。

看到比利時局勢不穩,荷蘭人已經有甩掉燙手山芋的想法,最著急上火的國家莫過於英國,從英國的角度看,比利時不管是落到法國人手裡還是新興的普魯士人手裡,都不是什麼好事情,都無異於壯大潛在對手的實力。因此,英國人決定動用自己的影響力確保利比時真正獨立建國,為此,不惜向法國和普魯士施加壓力。在英國人的極力推動下,1839年,《倫敦條約》籤訂,在這份條約中,英國聯合法國和普魯士聯合作出書面保證,保證比利時獨立建國的權利不受侵犯。鑑於比利時本身國土不大,為了壯大比利時實力,順便使得本佔據優勢的法語系瓦隆人不至於勢力過大,英國還是威逼利誘荷蘭人割讓了不少土地和人口給新生的比利時。

比利時在歐洲地理位置
比利時大區示意圖

在得到各國的書面保證特別是在英國的大力扶持下,比利時迅速崛起,甚至還在歐洲列強瓜分非洲殖民地的浪潮中,獲得了7.7%的非洲殖民地——比屬剛果。這一比重僅次於法國(35.6%)和英國(29%),與新興強國義大利和德國旗鼓相當,略高於老牌殖民帝國葡萄牙(7%)。這主要得益於歐洲列強在剛果河流域地區劃分地盤失敗,權衡利弊,還是交到比利時這樣的小國更為放心。

一次大戰之前歐洲各國非洲殖民地分布,紫色區域為比利時殖民地

種族問題:導致比利時國內矛盾不斷的「導火索」

比利時獨立之後,擁有豐富的煤炭和鐵礦資源,為獨立後發展工業提供了原材料。但這些資源主要集中在南部瓦隆地區,說法語的瓦隆人依靠手握煤鐵等工業資源的優勢,確立了法語的地位。此時的弗拉芒人只得忍氣吞聲。但是,隨著比利時將廣袤的非洲剛果地區納入囊中,剛果地區的橡膠等農產品大量運回比利時加工,這使得北部以農產品為主業的弗拉芒地區獲益匪淺,再加上比利時的航運中心和金融中心都設在北部地區,弗拉芒人的實力很快就與瓦隆人旗鼓相當。兩大種族之間的矛盾在比利時國內各種事務中體現得很明顯,陣營涇渭分明,使得雙方在政治、文化、體育等方面內訌不斷。

比利時國旗
比利時國徽與國花虞美人
滑鐵盧戰役紀念碑

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瓦隆人和弗拉芒人旗鼓相當的經濟實力就決定了他們在政壇地位上的分庭抗禮,這種政治格局最終使得比利時成為一個比較鬆散的聯邦制國家。這種政治對立導致的聯合政府頻頻倒臺,看守政府屢屢出現,成為在國際政壇的一大奇觀。2010年至2011年,因為兩大種族政黨政見不合,比利時曾陷入長達541天的無政府狀態,2018年12月,南部瓦隆地區出身的比利時首相米歇爾遭遇不信任動議,原因是米歇爾支持並籤署聯合國《移民問題全球契約》,最終米歇爾宣布辭職,

在文化方面,比利時還是一直陷入法語和荷蘭語的衝突中。時至今日,比利時一共有三種官方語言:法語、荷蘭語和德語。一條東起林堡省的馬斯垂克、西至西佛蘭德的伊伯爾的語言界線,把比利時分成了南北兩個大區、四個語言小區:北部的弗拉芒地區接近荷蘭,主要講弗拉芒語(一種荷蘭語方言),官方語言是荷蘭語;南部的瓦隆地區接近法國,主要講瓦隆語(一種法語方言),官方語言是法語;首都布魯塞爾是雙語區;東部列日省的東部地區則講德語。為了安撫兩大種族,比利時的國家電視臺和廣播都要安排雙語播出,甚至各個學校也不得不講究「政治正確」,不但校區要分法語區和荷蘭語區,甚至還要拆成兩個學校。

這種文化和語言的衝突和「內訌」傳統不可避免地帶到了體育賽場,這在足球領域體現得尤為明顯。比利時隊長期是歐洲足壇的一支老牌勁旅,有著「歐洲紅魔」之稱,曾在1986年的世界盃上殺入四強,但在此之後連續缺席2004、2008、2012年歐洲杯以及2006、2010年世界盃五屆大賽,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隊內的瓦隆人和弗拉芒人球員拉幫結派,內訌不斷,這樣的球隊當然難以取得佳績。比利時隊「內訌」的焦點,就集中在法語和荷蘭語的針鋒相對上。首先,從比利時隊的隊徽上就能看出這一點。比利時隊的隊徽上,有皇冠、有麥穗、有黑黃紅的國旗,還有URBSFA和KBVB兩行字。這兩行字的意思都是「比利時皇家足協」,只不過前者是法語縮寫,而後者是荷蘭語縮寫。在各種場合,比利時足協都不厭其煩地稱呼自己為URBSFA-KBVB。2014年巴西世界盃期間,比利時國腳維爾馬倫和維特塞爾同時出席了一場新聞發布會。在現場,維爾馬倫開口說荷蘭語,而維特塞爾堅持講法語。甚至有傳聞說,為了避免語言上的衝突,比利時隊內統一講英語,因為英語更「安全」,不會因為語言引起隊內分化成荷蘭語幫和法語幫,能夠在大賽期間專心比賽。

比利時隊徽

鬥而不破:出於現實利益考慮,比利時兩大種族攜手向前發展

雖然無論是在政治、文化、體育等方面矛盾衝突不斷,但是,瓦隆人和弗拉芒人就像一對小夫妻一樣,在家裡針尖對麥芒,對外還是槍口一致。兩大種族之所以選擇合在一起過日子,而沒有選擇分家單過。主要基於以下方面考慮:

一是家底不強,分家更是實力大減,不合算。眾所周知,比利時在歐洲是一個小國,面積僅3萬平方公裡,僅相當於兩個北京那麼大,人口1000多萬,如果按照語言種族分家,雙方大致各分一半家產,國力更加弱小,抵禦風險更小,不利於長期發展。

二是分別回歸母國也不現實。瓦隆人講法語,曾經在拿破崙時代被納入法國統治;弗拉芒人講荷蘭語,弗拉芒大區的一部分曾經還是荷蘭領土,回歸荷蘭似乎也有合理性。但是時過境遷,即使是法國和荷蘭有心接納,也面臨著現實問題,畢竟這樣公然通過公投方式分裂他國領土的行為一經實施,難免會被蘇格蘭、西班牙加泰隆尼亞大區這樣具備分裂傾向的自治實體所效仿和援引,不利於歐洲團結。

比利時布魯塞爾歐盟總部

三是歐盟也不願意看到比利時分裂的可能。歐盟是以法德兩國為核心的歐洲國家聯盟,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推進歐洲一體化,維護歐洲穩定,消除不同種族之間的隔閡,淡化歐洲國家之間的矛盾衝突。歐盟之所以選擇將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作為歐盟總部,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看重比利時是微縮版的歐洲,國內存在兩大種族共同發展,這是歐盟發展樹立的典範,如果坐視比利時分裂,歐盟一體化進程將蒙上陰影,歐盟也將更加尷尬。因此,從歐盟角度看,它會極力勸阻比利時分裂,確保比利時在一個國家框架內消除隔閡,共同發展。

相關焦點

  • 法語vs荷蘭語:比利時為什麼看起來像兩個國家?
    二、拼湊起來的國家如果以比利時為起點,向南則是純粹的說法語的人;向北則是純粹的說荷蘭語的人。唯獨在比利時這個地方,說法語的人和說荷蘭語的人雜居在了一起。法蘭克王國也沒能逃過羅馬帝國的命運。但法國的輝煌也沒能維持太久,1814年拿破崙戰敗後,法國對比利時的統治旋即結束。在1815年為重新制定歐洲秩序而召開的維也納會議中,比利時又被劃歸了另一個使用荷蘭語的國家——尼德蘭聯合王國(荷蘭)。
  • 國家地理之比利時:一個國家三種語言 內訌隊的真相是?
    比利時國徽為鬥篷式,國徽中心圖案是一頭站立在黑色盾徽上的雄獅的圖樣。這對獅子被稱為「比利時獅」,是比利時的國家象徵。比利時人民喜愛奼紫嫣紅的虞美人,將它作為自己的國花。國徽和國花比利時總人口接近1120萬,是西歐地區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
  • 同為「永久中立國」,為何瑞士能免於戰火,而比利時慘遭入侵
    這一類國家就是「永久中立國」。什麼叫「永久中立國」呢?說穿了就是永遠不會在任何紛爭中加入某一方的國家。世界上最著名的「永久中立國」就是瑞士了。而有趣的是,並非宣布「永久中立」就一定可以避免被入侵的命運,例如比利時和盧森堡也曾經是「永久中立國」,然而一戰時期還是慘遭入侵。但是瑞士卻能一直倖免於難,這是為什麼呢?
  • 中國買家1247萬拍下一隻比利時賽鴿,新金(New Kim)為何能拍出天價?
    除了比賽,信鴿還有什麼樣的魅力,能讓愛好者「近乎於痴迷」?四川省信鴿協會工作人員向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解讀了其中一些奧妙。新金(New Kim)為何能拍出天價?「新金」現年2歲,出自比利時安特衛普省的範德瓦爾鴿舍,2018年在法國中距離賽鴿比賽中獲得冠軍。其「父母」、「祖父母」、「兄弟姐妹」在過去十幾年的各大比賽中成績斐然,被稱為「統治賽場多年的全能鴿系」。
  • 荷蘭行省比利時為什麼會脫離荷蘭?
    一個市的國家,往往人均GDP爆表,在歐洲乃至世界上都有不小的存在感。的發展時期。種種措施都是赤裸裸的對比利時人的歧視,這就讓他們非常不高興,社會矛盾日益激化。比利時能夠取得國家獨立,實在與認了這麼個講義氣的大哥分不開啊。在1839年的《倫敦條約》中,包括荷蘭在內的歐洲列強最終承認比利時的獨立,其轄有西弗蘭德斯、東佛蘭德斯、布拉班特、安特衛普、哈諾、納姆和列日,以及盧森堡和林堡的一部分。
  • 臨時抱佛腳,多篇拼湊的論文能通過知網嗎
    許多論文作者會想著冒點風險,拿來現成的論文拼湊起來處理論文寫作難題。然而,隨著國家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打擊越來越嚴格,從多篇論文摘抄拼湊出來的論文能否通過CNKI中國知網的檢測系統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今天,小編試著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多篇拼湊出來的論文能通過知網嗎?」與大家一起交流學習。
  • 比利時籤證怎麼辦理?
    1、過境籤證適用於途經申根國家並且停留期不超過5天、訪問或旅遊目的地為申根以外國家的過境旅客。一般不能續籤,且從比利時過境的籤證只能由比駐外使領館頒發。申辦時提供:1) 訪問(旅遊)目的國頒發的有效入境籤證。2) 往返國際機票。3) 視情還需提供在比利時停留期間的生活保證證明文件,如可在比使用的現金、支票、信用卡、擔保證明等。
  • 美軍祁觀〡從黑海到南海,行動互信與鬥而不破
    一種觀點重視「鬥」,認為這是「戰鬥種族的勝利,美艦此後再也不敢越雷池半步」。而事實上,事件後蘇聯在領海外軍通行立場上做出了重大讓步,美軍這次行動也被其視為航行自由行動宣示(FONOPs或FONAs)歷史上最重要的戰略性勝利之一。另一種聲音關注「和」,認為冷戰末年美蘇在風險管控方面的提升是大格局變化的結果,即蘇聯的衰落與轉向。但恰恰是轉向的蘇聯,在領海維權方面卻表現出高度的堅決與強硬。
  • 從一個比利時「納粹」說起
    在這裡,我想介紹一個大家可能不太熟悉的歷史人物,一個比利時的年輕人——萊昂·德格雷勒(Léon Degrelle)。 而更驚人的是,這個政黨的領袖德格雷勒,只是一個年僅29歲的記者,本科的時候學的是法學與政治學,在1936年大選之前沒有任何從政經歷。 當然,德格雷勒也不能說和政治一點關係都沒有。在投身政界前,他是長期執政的比利時天主教黨的一員,也是天主教刊物《Christus Rex》的主編。
  • 公孫玲善於詭辯,天下之中無人能及,卻為何被一個小孩輕易破解?
    要小編來說《秦時明月》最有趣的一段不是高手過招的場面,而是百家爭鳴,鬥才鬥智。劇中的智慧型人物都塑造的十分聰慧,謀略能力和辯論能力便是評判才能的標準。公孫琳就是這麼一個聰明的女人,巧舌如簧,善於詭辯,六國之中無人能敵,但是最後卻為何敗在了一個毛頭小子手裡?
  • 拼湊的論文查重能過嗎?
    那麼我們拼湊的論文查重能過嗎?讓我們一起聊聊這個問題。 中國知網相信大家都知道,對於一些應屆生來說,這有可能是一個陰影,因為他們的畢業論文都是從百度上東拼西湊的,各種複製粘貼,那拼湊的論文查重能過嗎?
  • 會說三國語言的比利時是個怎樣的國家
    世界上竟然沒有比利時語,會說三國語言的比利時是個怎樣的國家 比利時是個西歐國家,它與法國和荷蘭接壤,跟英國隔海相望。比利時雖不是特別強大的國家,卻也位於發達國家之列。
  • 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與比利時新魯汶大學合作獎學金
    (今年的具體信息還沒有出來,詳情請關注https://www.csc.edu.cn/以下是去年的信息) 一、簡介 根據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家留學基金委)與比利時新魯汶大學籤署的合作備忘錄,雙方每年擬共同資助優秀人員赴比利時新魯汶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 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與比利時新魯汶大學合作獎學金
    (今年的具體信息還沒有出來,詳情請關注https://www.csc.edu.cn/ 以下是去年的信息) 留學一、簡介 根據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家留學基金委)與比利時新魯汶大學籤署的合作備忘錄,雙方每年擬共同資助優秀人員赴比利時新魯汶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 拼湊的論文能通過查重嗎?
    許多同學在論文撰寫的過程中通常會沒有寫作思路,隨後就在網絡上或者是通過其他的渠道來找某些與選題有關的內容,以此來拼湊出一篇論文。這種做方便節省時間不費力,但是拼在一起的論文能通過論文查重嗎?小編不清楚是否某些院校對查重率有更高更嚴格的規定,但是,如果是七拼八湊的論文,查重後的重複率大概會遠遠超過學校規定的標準。說到底,這些基本都是網絡上的資料拼在一起的論文,這一些資料早就被論文查重系統收錄在資料庫中,極容易就會被檢測弄出來,且降低查重率的難度係數很大。
  • 孫中山為何鬥不過康熙?
    我覺得,就《孫中山為何鬥不過康熙》設計的題目及其答案還是比較到位的,至少符合我的本意。特轉發一下,供大家一哂——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後面的題目。孫中山為何鬥不過康熙?(4)「寧做太平犬,不做亂離人。」康熙時代雖然也有過幾次叛亂,但那是邊疆的事,而且為禍不長。沐浴皇恩,百姓終於吃飽了肚子,也過上了「安定」的日子。雖然是做奴才,但這奴才卻也過得「滋潤」。巴望著康熙爺「萬歲萬歲萬萬歲」,只指望安安穩穩做奴才。上千年了,習慣了,能永遠像這樣多好啊!
  • 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與比利時根特大學合作獎學金
    (今年的具體信息還沒有出來,詳情請關注https://www.csc.edu.cn/ 以下是去年的信息) >一、簡介根據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家留學基金委)與比利時根特大學籤署的合作協議,雙方每年擬共同資助優秀人員赴比利時根特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或進行博士生聯合培養。
  • 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與比利時根特大學合作獎學金
    (今年的具體信息還沒有出來,詳情請關注https://www.csc.edu.cn/以下是去年的信息)一、簡介根據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家留學基金委)與比利時根特大學籤署的合作協議,雙方每年擬共同資助優秀人員赴比利時根特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或進行博士生聯合培養
  • 圓錐破運轉不穩定是什麼原因?
    關於設備故障,我們之前也有介紹過,關於不同設備出現的故障問題有所不同,今天小礦就給大家介紹下圓錐破運轉不穩定問題的成因及解決方法。圓錐破作為中硬物料破碎領域的中堅力量,使用範圍廣,使用頻率大。在生產過程中我們會經常遇到運轉不穩定的問題,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
  • 中國老太太被比利時譽為國家英雄,回國後卻不為人知,她是誰?
    二戰結束後,曾經負責侵略比利時的德國將領法肯豪森,以戰犯的身份,被帶到了軍事法庭接受審判。就在這時,有一個中國女子站了出來,她拿著一份聯名書,懇求大家站在客觀的立場上,給法肯豪森一個公正的判決。這位來自中國的太太,曾被比利時譽為國家英雄。回國後,她卻隻字不提,其事跡不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