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比利時,相較於老牌的英、法等國,1830年才獨立建國的比利時,也算是歐洲的年輕國家。不過別看比利時年輕,在內訌方面,比利時也可以算是不遑多讓。
比利時並不大的國土被分成了南部的法語瓦隆大區、北部的荷蘭語弗拉芒大區和首都布魯塞爾的雙語區共三個部分。
境內說法語的瓦隆人和說荷蘭語的弗拉芒人看起來也水火不相容,以至於兩個大區的情況看上去像兩個國家。甚至在素有「歐洲紅魔」之稱的比利時國家男子足球隊中,也時有兩族球員的內訌醜聞傳出,一度被認為影響了球隊的成績。
當然,無風不會起浪。比利時會看起來像兩個國家,不是因為他們天生就喜歡內訌,而是有著其更深層次的歷史文化原因。
一、法語與荷蘭語
比利時在傳統上屬於低地的一部分(狹義上的低地包括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廣義上還包括法國北部和德國西部的一部分)。低地正如其名,是歐洲大陸上一塊相對地勢較低的區域,這裡地勢平坦、水網密集、土地肥沃,在歷史上長期由凱爾特人居住。
當然了,未來的歐陸主宰會是羅馬人,連凱爾特人在不列顛島上的同胞都躲不過羅馬人,還留在歐洲大陸上的低地凱爾特人自然免不了要體驗一番羅馬人的實力。
公元前58年,凱撒率領的羅馬軍隊攻佔了高盧,也順帶攻佔了低地地區。不過帝國沒能完全掌控低地北部。
低地以萊茵河為界,分為了南北兩部分—南部為羅馬帝國治下的比利時高盧,主要居住的是羅馬系的拉丁民族,這也是比利時一名最早的來源,雖然二者所指的範圍並不完全相同;而北部依然由「蠻族」們所控制。萊茵河成了這裡的第一條分界線。
不過,羅馬終究還是滅亡了的,現代比利時也正是在羅馬帝國的廢墟上慢慢成長起來的。
羅馬之後,日耳曼人中的一支—法蘭克人,湧入了高盧地區,建立了法蘭克王國,比利時也歸於法蘭克王國統治。隨後,現代的荷蘭地區也被法蘭克人納入囊中,整個低地地區都處在法蘭克王國控制之下。
受中世紀的封建制度影響,國家是由一級一級的封臣,和封臣的土地所組成的。即使是國王,也只能控制自己的封臣,因此也有著「我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的說法。
所以,這一時期的低地都屬於法蘭克王國,但也僅僅是在名義上,法蘭克的國王並不能直接有效的對低地地區進行統治。低地地區實際上的統治者則是當地的封建領主。
封建時代在低地存在著弗蘭德伯國等數十個小的封建國家,在南側的國家因為較為靠近法蘭克人的統治中心,受其影響較大,在語言和習俗上更接近法蘭克人,也就接受了法蘭克人在拉丁語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法語,即為瓦隆人。
至於北部的國家,因為遠離法蘭克人的統治中心,也就走出了自己的一條發展之路。日耳曼人、凱爾特人、拉丁人共同在這裡,逐漸形成了他們相較於法蘭克人並不同的語言,即荷蘭語的前身。至14世紀,這裡的居民開始被稱為弗拉芒人,他們的語言也就被稱為弗拉芒語。
二、拼湊起來的國家
如果以比利時為起點,向南則是純粹的說法語的人;向北則是純粹的說荷蘭語的人。唯獨在比利時這個地方,說法語的人和說荷蘭語的人雜居在了一起。
法蘭克王國也沒能逃過羅馬帝國的命運。帶給王國巔峰的查理曼大帝死後,一紙《凡爾登條約》讓這個他締造的帝國被兒子們一分為三。
法蘭克王國之後,在中世紀的政治聯姻之中,比利時的所有權,先隨著勃艮第女公爵嫁到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又在哈布斯堡家族的分家中歸屬到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最終在1714年因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絕嗣而引發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後,又回到了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手中。
說法語的和說荷蘭語(弗拉芒語)的人,在說另一種語言的統治者控制之下自然不會有什麼矛盾,但要是另外一個說法語或說荷蘭語的統治者來了,那免不了會有偏心的事情發生了。
1789年,與法國大革命同時,比利時也爆發了尋求從奧地利獨立的比利時革命。但革命還尚未取得成功之時,比利時就遭到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入侵,成為了法國的一部分。
既然成了法國的一部分,法語自然就有了更高的地位。法國政府宣布法語為比利時的官方語言,強行推行法語,禁止荷蘭語在公開場合使用,遭到了弗拉芒人的強烈不滿。
但法國的輝煌也沒能維持太久,1814年拿破崙戰敗後,法國對比利時的統治旋即結束。在1815年為重新制定歐洲秩序而召開的維也納會議中,比利時又被劃歸了另一個使用荷蘭語的國家——尼德蘭聯合王國(荷蘭)。
這個同屬低地但早在1648年就從西班牙手中獨立的國家,趁此機會大力在比利時推行荷蘭語試圖徹底整合整個低地,自然遭到了使用法語的瓦隆人的反對。
而荷蘭的新教徒也和比利時地區的天主教徒間也衝突不斷。在不斷抗爭下,1830年,當時的荷蘭國王威廉一世取消了強制在比利時推行荷蘭語的法令。次年,這樣一個法國和荷蘭都管不了的地方,獨立成為了比利時王國。
▲1815年維也納會議所規定的歐洲各國邊界(比利時被劃歸荷蘭)
比利時的建立,也是瓦隆人和弗拉芒人拼湊在一起的過程。既然法國和荷蘭都無法降伏比利時,歐洲其它各國也不願見到法國和荷蘭其中任一國的勢力得到增長。
而比利時四周也是強敵環伺,英國、法國、普魯士,沒有一個是歐陸的善茬。即使是出於自保的理由,瓦隆人和弗拉芒人最終也湊在了一起,建立了獨立的比利時王國。
三、矛盾來了
比利時獨立建國之初,官方語言只有法語一種,而非現在的法語、荷蘭語和德語三種官方語言。
不過這一規定在一開始並沒有引發弗拉芒人的強烈不滿。因為當時的比利時南北發展極不均衡,南部的瓦隆人依靠著煤礦和鐵礦資源迅速發展,而北部依然主要是進行農業生產,發展程度遠不如南部,根本沒有和瓦隆人抗衡的資本。
誰的拳頭硬,誰說話就算數。手中資源更豐富的瓦隆人用自己的努力保障了法語作為唯一官方語言的地位。弗拉芒人即使有意見,但因自己實力不濟,也只能忍氣吞聲了。何況,他們說荷蘭語的權利還是得到了較好的保障。
不過弗拉芒人的轉機很快也就到來了。在殖民熱潮的大背景之下,新生的比利時也抓住了這個時機。在1885年歐洲列強瓜分非洲的柏林會議中,當時的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攫取了近200萬平方公裡的剛果自由邦(今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土地作為自己的私人領地。
利奧波德二世在剛果進行的殘酷統治給剛果人民帶來了極大的苦難,但確確實實地給弗拉芒人帶來了機遇。剛果出產的大量橡膠原料被運送回比利時進行生產加工,而加工後的產品也需要出口出去。
因此,弗拉芒人聚居的比利時北部憑藉著其瀕臨北海的地理位置,依託安特衛普等港口,由航運業興起開始隨即又發展出了金融業和新型工商業,弗拉芒地區成為了比利時的金融中心,荷蘭語也由此才獲得了和法語相等的官方語言地位。
▲諷刺利奧波德二世對剛果殘酷統治的漫畫
但事實上,給予荷蘭語和法語平等地位只暫時讓兩族的矛盾稍有平息,無法消除兩族之間的矛盾和差異。不論是瓦隆人還是弗拉芒人,在自己的實力都得到增長之後,就更不服雙方保持相平等的地位。至於那些說德語的「比利時人」,反正誰也惹不起,倒不如自在逍遙了。
四、一個國兩個家
現代比利時作為一個高度發達的歐洲國家,卻一直被認為存在著國家分裂的可能性。而比利時雖然正式名稱為比利時王國,但在2012年的憲法修正案通過之後,在事實上已經是一個較為鬆散的聯邦制國家,北部的弗拉芒大區和南部的瓦隆大區這兩個不同的區域都被賦予了正式的自治權,而首都布魯塞爾大區則由聯邦政府直轄。
比利時的議會成為了兩族間鬥爭的戰場,也正是在議會的鬥爭中,兩族把比利時硬生生的扯成了兩份。在比利時,除了國王和首相,幾乎所有的東西都被平分成了兩份。內閣的席位兩個大區各佔一半,大臣們也是每個大區各設一位。
而至於在語言的使用上,既然兩種語言都是官方語言,國家的電視臺和廣播都要做到雙語播出,首都布魯塞爾雙語區的標誌也有要用兩種語言書寫。
大學為了以示公平,也要分成法語部和荷蘭語部,甚至拆成兩個學校,一邊一個。也是因此,甚至有些大學為了避免麻煩,乾脆統一使用英語進行教學。
不過,瓦隆人和弗拉芒人的矛盾也只這是這樣,像兩口子吵架,只是看起來熱鬧而已。這兩個小家終究還是要在比利時這個國的庇護下組成一個大家。
雖然鬧起來嘴上從來不留情面,瓦隆人認為弗拉芒人都是在背後算計人的小人,弗拉芒人覺得瓦隆人都是好吃懶做的懶蟲。但到了身體上大家還是很誠實的,該辦事辦事,該合作合作。
當然了,事辦完了還是免不了要嘲諷對面兩句,比如什麼你一戰跑得快啊,又或者是什麼你二戰投降早啊。或許,在比利時人心中,這樣吵吵鬧鬧的日子才算有滋有味吧。
▲不知道國徽上的比利時獅能不能團結起來兩族的人
比利時也正就是這麼一種狀態。瓦隆人和弗拉芒人一起在比利時這個家裡過日子,遇到矛盾雙方各退一步,在底線之內去盡力協商。
雖然也時有爭吵,但在政治、經濟環境都還算穩定的情況下,比利時也在兩族之間的爭爭吵吵中不斷地發展。
作者:晚曙編輯:Thomas (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