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過:「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理想而奮鬥一生。」
我們小時候,老師大都要求我們寫過一篇作文——《我的理想》。少時的想法天馬星空,有人寫想當科學家,有人想當太空人,有人想當老師,還有人說想當超人,拯救世界……
但隨著漸漸長大,當初寫在作文紙上的理想,很多人再也回憶不起來。只顧著一頭扎進現實的浪潮裡,隨波逐流,身體在這個世界上行走,而靈魂卻無處安身,這種感覺仔細想起來,就像是在一片看不到盡頭的迷霧中行走。
我有個朋友曾經給我講過一個故事,令我記憶猶新。
他說這世界上曾經有一片荒漠,荒漠的中心有一個小村莊,這裡的人被荒漠阻隔,世世代代都沒能走出去過。村民曾有人嘗試過往外走,但最後的結果不是走著走著又回到了這個村子,就是出去了再也沒有回來過,所以他們便很少再往外走。
一天有一個探險家無意中來到了這個村子,得知他們從來沒有人走出去過後,十分驚訝。因為這個村莊離外界雖然遠,但也沒有到困著祖祖輩輩的人走不出去的境地,畢竟他只用了三天的時間就走到了這個村莊。
探險家想找出他們走不出去的原因,於是他僱了個當地人,讓他帶了半個月的乾糧和兩峰駱駝。探險家收起了指南針等設備,跟在村民後面走啊走,走了十天後,他們果然又回到了村子裡。
在跟著村民走的過程中,他終於發現了原因:原來這裡的村民們沒有基本的方向知識,沒有指南針也不認識北極星,只是憑著感覺不停地走,走的路線就像許多大小不一的圓圈,所以最後又走回到了原點——位於荒漠中間的村莊。
而我們又何嘗不是被困在荒漠中的村民,因為沒有方向,不停地走著徒勞的圓圈。
而目標就像是生活中的指南針,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如何確立目標,在《哈佛凌晨四點半》中給處於社會轉型期的孩子們了5點建議:
1. 跳出家長期望的束縛
現在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就是「考上好大學」,這是一個很典型的誤區,大學也只是人生中的一個階段,用這個來束縛孩子,容易造成孩子思想的僵化。應該教會孩子探尋自己內心最真實的理想和興趣,以此作為目標去努力。
2. 不同時期可以有不同的目標
即使最大的興趣不是考上好大學,但是並不意味著我們要放棄學習,不考大學。而是要弄清楚,我們每個階段的主旋律,考上好大學,也可以是我們近期的一個目標,這個目標並不妨礙我們人生的大理想。
3. 適當選擇和放棄,拋開所有雜亂思想
彷徨不定是處於社會轉型期的孩子共同的年齡特點,尤其是處於當今時代的孩子,他們面臨的人生選擇實在是太多了。這有好處,可以自由地選擇成為什麼樣的人。也有壞處,面對太多選擇時,往往會不知作何選擇,一些雜亂的理想可能會成為阻礙,這時候我們就需要和自己的內心來一場對話,弄明白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及時取捨,選擇了,就堅持下去。
4. 學會比較,嘗試成功
如果長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可能會不知道外界的變化而落後,所以可以適當地拿自己和別人做一下比較,不是攀比,而是通過比較明白自己的優點與不足,更加清晰地認識自己。
5. 理想可以遠大,但必須矢志不渝
設立了理想,如果不付諸實踐,不管是什麼理想都是空談。因此一定要不斷嘗試,不斷努力,找到實現理想的機會。
理想就像是你身處荒漠和迷霧時的指南針與光,可以指引你,堅定地撥開人生中的重重迷霧,走到一片新的天地。如果處於迷茫時期,不管是家長還是孩子,都值得讀一讀這本《哈佛凌晨四點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