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鬧裡有錢,靜外安身」農民:事實如此,土地牽絆啊!
俗語在農民口中可以信手拈來,可見它在人們心中已經根深蒂固,看似言簡意賅,實則意義深遠,確實能夠發人深省。所以俗語一直深受農民喜愛,常被當作茶餘飯後的談資,利用它可以一針見血的指出問題所在,而且很容易被大家接受,因為俗語畢竟是老祖宗留下來的經驗之談啊!之所以才有強大的說服力,讓人們心服口服。
比如農村俗語:「鬧裡有錢,靜外安身」,說的就非常有道理。因為一個人想多賺錢,就要去鬧市區生活,那裡人多就有消費,只要肯幹就有錢賺,很多機會都在鬧市區。如果想賺錢去偏僻的地方,那就很難了,這個原因所有人都會明白,因為偏安一偶只適合養老,或者是修心養性安身立命之處。任何時代富裕的地方都是人潮湧動,貧窮的地方卻人煙稀少,這是一個經濟規律。所以說我們的老祖宗就是智慧無窮,留下這個俗語「鬧市有錢,靜外安身」,告訴後人想賺錢去鬧市,想安身立命去鬧市外農村安靜。
雖然我們懂得了農村俗語:「鬧裡有錢,靜外安身」這個道理,可是農民卻說:事實如此,土地牽絆啊!這又是為什麼呢?原來想去鬧市區生活賺錢的,土地沒有人管理,撂荒又是實在可惜了。便宜流轉給其他村民,但都是一年一次承包,非常麻煩鬧心,牽掛土地也不能夠在城裡安心打拼。又擔心田地被別人擠佔去那就永遠失地去了,而想要在農村安身立命的人卻得不到成片的土地,耕種起來麻煩。所以就造成想走的走不了,想留的留不下,老祖宗留下的農村俗語:「鬧裡有錢,靜外安身」,就成了一句空話。
怎樣打破這個僵局呢?有個老年農民就提出了這個想法:畢竟有些地區農村的土地管理非常混亂,私墾亂佔情況特別嚴重,如果按現在的畝數來確權,勢必因為不公平引起憤怒。不如利用身份證的優勢,把這些土地管理混亂的村子,無論耕地和荒山,全部歸集體收回重新開始發包。只要是有本村身份證的村民,都可以去承包土地,按成塊田地的土壤肥力來制定價格,把承包費用於退出土地的農民分紅。這樣村裡想種地的一部分人能賺錢了,一些想離開的農民也安心地走了,公平公正會讓所有安分守己的農民擁護。
但是我認為這個老年農民提出的意見,只適合像我們這個地區,土地平坦肥沃,而且畝產量非常高,種地也特別賺錢。對於那些山地以及自然災害頻發的地區,種地又不賺錢,實行起來就會很難,因為那些地區的農村問題非常難以解決。所以因地制宜很重要,對於我們農村靠種地就能比較富裕的地區,土地零散既然阻礙了發展,就需要改變。而對那些一直喊種地不賺錢,又不願意接受改變的地區,就要採取接受本地農民的意見。
這樣一來,我們老祖宗留下的農村俗語:「鬧裡有錢,靜外安身」,終於實現了。農民就會改變了說辭:事實如此,土地再也不是我們的牽絆了!種植者有成塊兒的田地,可以安心生活在農村,退出者可以開心地離開去賺錢,美好幸福的生活,終於可以開始實現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