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潘麗娟9月24日報導:昨晚,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特別推介演出,上海民族樂團《錦繡中華·共飲江河水》民族音樂現場在上海大劇院上演。
《錦繡中華》系列音樂會是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為彰顯中華文化魅力而創立的品牌項目,意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促進56個民族和諧共融。從2017年創辦以來,每年嘗試攜手不同的地域板塊,全面展示地廣物博的中華大地異彩紛呈的多元文化及少數民族獨特的民族風情。
多民族音樂共話同胞情深
今年音樂會以「共飲江河水」為主題,選取湖北、重慶、新疆、雲南、西藏、青海、貴州等上海對口支援地區的音樂元素進行採風創作,通過全新編創的民族音樂作品、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樂器,一展中華大地異彩紛呈的文化魅力。藏族傳統樂器扎木念、雲貴高原的月琴蘆笙、新疆的彈布爾,與竹笛、馬林巴、笙、琵琶等樂器交融對話。
本場音樂會由樂團駐團指揮姚申申、彭菲執棒,特邀上海對口支援七省市的演奏家同臺共同呈現。
音樂會開篇聚焦母親河長江,竹笛、扎木念與樂隊《江源弦歌》以充滿民族特色的音樂語言描繪三江源頭青海的自然奇景和人文風貌;雙二胡與樂隊作品《三峽隨想》以兩把二胡的對話展現三峽精神的堅韌傳奇。隨後的音樂風格將轉向西南,月琴、馬林巴與彈撥樂隊作品《彩雲悠悠》融合多種雲南少數民族音樂風格,以中西合璧的編配,勾勒彩雲之南的浪漫仙境;取材於貴州民歌《好花紅》的蘆笙、笙與樂隊作品《紅土花開》將帶領觀眾走進青山秀水,體驗笙歌歡舞的熱烈場面。而琵琶、彈布爾與樂隊作品《天山意象》、人聲與樂隊作品《雪域吉祥》,則展現西部邊疆的濃鬱民族風情。
音樂會最後的兩首作品,將串聯起一江相連的湖北與上海,民族管弦樂《楚風頌歌》展現荊楚大地的歷史風華和激蕩情懷;壓軸曲目《情滿浦江》,展現同心築夢、攜手同行的同胞情深,抒發浩蕩江聲裡的融融大愛。
多媒體融合呈現視聽盛宴
上海音樂家協會與上海民族樂團自去年起圍繞「脫貧攻堅」主題,籌劃打造了這臺充滿各地域、各民族藝術特色的民族音樂現場,著力呈現上海對口支援地區的藝術風貌和人文風情。
在舞臺呈現方面,本場演出採用多媒體音樂現場的表現形式,通過多媒體影像與音樂語言的交融呼應,帶去「移步換景、身臨其境」的視聽體驗,雪域雲端的淨土天籟、彩雲之南的綠霧金風、大漠絲路的燦爛雲霞,將一一盡現觀眾耳畔眼前。
對於這一場民族融合的音樂盛宴,參與了全程的上海民族樂團團長羅小慈深有感觸:「在我看來,這一場音樂會的成功之處,或者說困難之處,就是我們並不想做成民樂拼盤。我們想做的,是他們的藝術家、樂器、音樂,和我們的藝術家、樂器、音樂能有深度融合。各民族音樂的深度融合,1+1遠大於2,這是我們這場演出的一個亮點。」
本文攝影:張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