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網
■劉詩萌
從李河君位於漢能總部的辦公室望出去,可以清晰地看到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的北園。作為北京奧林匹克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北京中軸線的終點、有著龍形水系的奧森公園還是全國首個全面採用生態節能建築技術的大型城市公園。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的3年後,同樣有著生態、節能的理念,以「用清潔能源改變世界」為口號的漢能控股集團,將北京總部搬到了這裡。這一年3月27日,李河君人生的第一個傳奇、漢能歷時8年打造的金安橋水電站正式發電,總裝機300萬千瓦,創造了全球範圍內民營企業投資建設的最大水電站的紀錄。而他引以為豪的第二個傳奇——薄膜太陽能,已開始起步。
吳曉波在描述近十年來中國企業的發展史時,引用了周其仁的答案:水大魚大。如果說改革開放前30年,中國企業在一片沙漠中開闢出了自己的泉眼的話,那麼從2008年到現在,這些泉眼已經連成一片湖泊以至江海,生長出了華為、騰訊等等有影響力的「大魚」,漢能也是其中之一。
不過,這片遼闊的海洋並沒有限制住李河君的想像。對於清潔能源所代表的未來,他有更大的雄心。
小試牛刀
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也是一部民營企業的發展史。一代企業家成長起來,他們的故事被寫成時代、社會以及自身努力共同造就的神話。
李河君的這個故事,起於1994年9月29日。這一天,漢能成立了。
在當年的中國,保健品是最為炙手可熱的行業。樂百氏買下了馬家軍贏得長跑奧運金牌的「獨家秘方」,巨人集團的史玉柱放棄了賴以起家的電腦產業,進軍保健品和藥品,電視裡鋪天蓋地的廣告訴說著這個暴利行業的繁榮。
然而李河君沒有選擇這個容易獲利的方向。這一年的另一件大事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電站——中國的三峽工程開始動工。同時,曾經被國企壟斷的水電投資也已經開始對民營企業鬆動,當時還叫華睿集團的漢能因此得以收購東江上的一座小水電站,開啟了進軍水電的步伐。4年後,他揣著幾千萬資金回到家鄉廣東省河源市,決定投資建設木京水電站。
那是1998年,受到亞洲金融風暴的影響,國內用電需求疲軟,每度電的售價僅為0.2元,而建造水電站的投資成本卻高達每度電0.7元。與此同時,浪費能源、汙染環境的火電陸續被關停,水電雖然受政策鼓勵,但已建成的電站只有60%可以發電,虧損的消息不斷傳出。
可李河君認為,經濟早晚會發展,國家對於電力的需求只會越來越大,而各級政府對水電的大力度支持也意味著未來水電站的爭奪會很激烈,現在無疑是一個「抄底」的好時機。
風起金沙
2002年,李河君等待的「風」來了。在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電荒已經開始發生。全國有12個省拉閘限電,到2004年上半年這一數字就漲了一倍。電,一下子成了中國社會的生命線。為了保障電力供應,一些省份將已經關閉的燃油發電廠重新啟動,還為此專門發放補貼。
就在此時,已經積累了不少建設小水電站經驗的漢能,悄悄地拿下了金沙江中遊六座大型水電站。對於民營企業來說,這幾乎是一個天方夜譚,「所有人都以為這是個笑話。我們上初中、高中的時候教科書寫著,『舉全中國之力蓋個葛洲壩』;我們的項目比葛洲壩還大,誰會相信民營企業能幹這個事?」回憶起那個時刻,李河君如是說。
結果也未出所料。漢能與雲南省政府籤訂水電站開發協議,正趕上國字號發電集團進行電廠與電網分離、主業與輔業分離的體制改革期,才撿到了這個「大便宜」。2004年,改革開放以來幾乎每3到5年就出現的周期性「經濟過熱」又一次爆發,在控制盲目投資的宏觀調控政策下,吃下的「蛋糕」重新面臨爭奪,而民營企業漢能最終只保留下一個水電站的開發權。
經過8年時間,扛過了截胡、洪水、斷貸等等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李河君帶著漢能人在海拔2000米的金沙江一鍬土一鍬土地將金安橋水電站挖了出來。「我經常跟別人講,看看漢能的過去,就知道漢能的未來。」在2017年漢能司慶的演講中,李河君總結道。其中,「過去」指的一個是金安橋水電站,另一個則是薄膜太陽能。
早在2006年金安橋水電站截流之後,李河君就注意到了處在上升期的光伏產業。那時,中國最熱的光伏材料是晶矽,最紅的企業叫無錫尚德。2005年底無錫尚德在美國紐交所上市,融資4億美元,創立者施正榮也因此成為2006年的中國首富。
那是一個資本神話在中國大行其道的年代。工商銀行刷新了全球IPO的最高紀錄,投資半徑不超過矽谷40英裡的紅杉資本迫不及待地來到中國,而施正榮的創業神話,也令光伏產業立刻成為一片紅海。短短幾年,中國光伏產能佔到全球一半以上,全球前十大光伏組件生產商中,中國包攬了前五名。
大鵬展翅
隨著競爭的加劇,中國式光伏企業「高科技」的外衣剝落下來,暴露出技術缺失、勞動密集的內核,行業利潤率迅速從139%下滑到20%。無錫尚德從2010年開始虧損,股價也從頂峰的90美元一路跌破1美元。
這個教訓讓自2006年就看中光伏產業的李河君記在心裡:技術,才是硬道理。因此,他在2009年投身光伏時,放棄了有技術天花板的晶矽,專注投入尚不成熟的薄膜太陽能。2012年至2014年,在考察了幾百家企業後,漢能在兩年內大手筆收購了4家領先的海外薄膜技術公司,由此掌握了全球領先的裝備產線製造技術及研發能力。
在2017年戶用光伏的風口,漢能推出了全球轉換率最高、可大批量生產應用的曲面薄膜太陽能發電瓦「漢瓦」。李河君在名為《一片瓦 一棵樹》的演講中充滿激情地宣布,漢能已經擁有了全球最先進的薄膜太陽能技術。類似技術「變現」的產品還有很多,包括可攜式薄膜太陽能發電紙、發電包等等,還有與摩拜單車、奧迪、北汽新能源等企業共同開展的跨界應用。
研發領域也捷報頻傳,2018年初,漢能又打破了三項光電轉換效率世界紀錄:單結砷化鎵(GaAs)薄膜太陽能量產組件光電轉化效率達到25.1%,玻璃基大面積銅銦鎵硒(CIGS)薄膜組件轉化率達到18.7%,依靠濺射法製造的柔性銅銦鎵硒薄膜組件轉化率達到17.88%,均為目前全球最高水平。
李河君始終相信,未來太陽能發電終將代替電網,讓人類實現真正的能源自由,而薄膜化、柔性化是世界太陽能發展的整體趨勢。基於這樣的思考,他也調整了漢能的戰略定位:僅僅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池春水裡的一條大魚不能令人滿足,他的野心是成為一隻飛鳥,引領中國在能源革命中獲得更大的話語權,站在世界舞臺的頂端。他期待,在移動能源的時代來臨時,漢能可以成為蘋果、谷歌這樣全球最偉大的公司。正如《逍遙遊》裡北冥的那條大魚,總有一日風起,可以騰化為鳥,扶搖直上。
責任編輯:徐芸茜 主編:陳巖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