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貝兒呔奶粉也是假奶粉,如何維權?」、「廣醫三院張醫生參與貝兒呔假奶粉推銷」、「孩子服用了廣州婦兒中心醫生推薦購買的敏兒舒2號奶粉,過敏症狀沒緩解,反而生長緩慢」……
繼湖南郴州假奶粉事件後,健康時報記者調查發現,被曝光的固體飲料「假奶粉」事件為冰山一角。近日,廣州市以「貝兒呔」、「敏兒舒2號」兩款產品為主的假奶粉事件不斷發酵,目前已有約60名左右受害家長在網上維權,廣州10餘家醫院醫生被家長控訴推薦「假奶粉」,廣州市衛健委已介入調查。
「假奶粉」事件發酵從一份求助信開始
5月16日,廣州一位家長在網絡上發表《來自新手媽媽的求助》一文,她的孩子於2019年6月出生後被診斷為「對牛奶蛋白過敏」,廣醫三院張醫生推薦其向經銷商購買「貝兒呔2號深度水解配方粉」。
「張醫生說過敏患兒基本都吃這款『奶粉』,原料為外國進口,經銷商引進回國貼牌包裝。」這份求助信中明確提到在醫生的推薦下,該家長於廣州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後門的能嬰大藥房購買該產品,之後給孩子連續服用6個月。孩子目前被診斷為發育遲緩,並患有其他疾病。
這份求助信在廣州地區流傳後,越來越多的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也喝了同樣產品,隨後到帶孩子到醫院檢查後,兒童被診斷出營養不良、佝僂病等。
「孩子出生不久對牛奶蛋白過敏,在廣州某私立兒童醫院醫生的推薦下,購買了貝兒呔。」廣州白女士透露,看到孩子不向之前那樣抗拒喝奶粉了,就不太在意包裝上的「固體飲料」字樣。
5月21日,看到「貝兒呔」事件被曝光後,她帶著2歲7個月的孩子進行了體檢,結果孩子被診斷為佝僂病。
10餘家醫院醫生被家長控訴推薦「假奶粉」
「廣州市花都區人民醫院兒科醫生推薦用貝兒呔」、「寶寶2個月的時候,在廣州市醫科大學第三醫院醫生推薦下買了65罐,食用至今8個月」、「寶寶吃了240罐貝兒呔,現在頭偏大,經常拍頭,廣州兒童醫院醫生推薦的」……越來越多的家長在網絡上爆料出推薦「假奶粉」的醫院以及醫生。
健康時報記者不完全統計發現,廣州目前有10餘家醫院的醫生涉入,包括廣州兒童醫院珠江新城分院、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廣州市附屬第五醫院、廣州市兒童醫院、廣州婦女兒童醫療中心……
根據家屬的控訴,在廣州,明明營養不齊全的「假奶粉」在一些醫生的推薦下,卻成了「有營養的」好奶粉。同樣的受害兒童家長小葉說,寶寶才2個就在醫生推薦下買了貝兒呔,醫生說是奶粉,而且多次複診,不同的醫生也是推薦貝兒呔。
中國營養學會婦幼營養分會主任委員汪之頊認為,「如果有證據表明醫生為了利益,也參與了故意將飲料推銷稱特醫奶粉,不僅職業道德存在問題,還存在違規、違法。」
5月17日,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發表聲明稱,已成立專項調查組,對涉事科室及醫生進行深入調查。目前,廣州市衛健委介入調查。
這些假奶粉是如何讓家長認為是「特醫奶粉」呢?原來受害兒童大多是出現對牛奶蛋白過敏的情況,遂到醫院診治,在醫生的推薦下,購買了這些所謂的「特醫奶粉」。
「特醫奶粉」屬於「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汪之頊告訴健康時報記者,特醫奶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嬰幼兒避免接觸引起過敏的普通牛奶蛋白,特醫奶粉可以進入醫院售賣。
健康時報記者發現,不能進入醫院售賣渠道「假奶粉」,多在醫院附近的母嬰店或者網上藥店以及母嬰產品網店售賣。5月29日,健康時報記者在中國嬰童招商網上,仍可以看到「敏兒舒2號」產品的廣告。
貝兒呔系列固體飲料年產量達23噸
健康時報記者根據企業信用信息查詢發現,「貝兒呔」與「敏兒舒」的生產商均為廣州特益孚特實業有限公司。經銷商為廣州市能嬰貿易有限公司。
「假奶粉就是在欺騙消費者,這是一種無良商家故意打擦邊球的現象,因為它本身很不清晰標註固體飲料,但外包裝卻高調地做成了與奶粉外觀相似,加之標註一個與奶粉很相似的名字。」汪之頊說,看過產品外包裝以後,這有可能是無良商家從生產環節就在準備惡意欺騙。
從一份廣州特益孚特實業有限公司「年產固體飲料67噸建設項目環評報告」中看到了該公司生產固體飲料的規模。報告顯示,2017年該公司生產固體飲料共67噸,其中貝兒呔系列固體飲料年產量共23噸。
根據工商信息顯示,廣州特益孚特實業有限公司成立於2016年10月,註冊資本為1000萬元,2019年6月變更為500萬元。其2018年年度報告顯示,公司繳納社保的員工人數為5人。廣州特益孚特實業有限公司與廣州市能嬰貿易有限公司的大股東(疑似實際控制人)均為同一人:謝碧平。
通過一家招聘網站信息顯示,謝碧平在外企擔任十餘年銷售經理後創立2個專注兒童特殊營養的配方粉品牌貝兒呔、舒兒敏,具有豐富的臨床營養學經驗,於2009年創辦廣州市能嬰貿易有限公司,擔任總經理,併兼任廣東優生優育協會秘書長。
廣東優生優育協會是由廣東省衛生廳與廣東省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共同組建的社會團體,南方醫科大學、廣東省人民醫院、廣東省中醫院、廣東省婦幼保健院等多名醫務人員擔任副會長職務。
2019年9月27日,廣東優生優育協會因違規擅自與民營醫院開展合作活動,違規設立分支機構,不按規定辦理變更登記等。廣東省民政廳對廣東優生優育協會予以吊銷登記證書的處罰。
汪之頊認為,現在看生產者更是根源,惡意欺騙銷售的計劃應該是源於企業。
這些商家將飲料冒充奶粉售賣,而且打著特醫奶粉的旗號高價售賣,這種惡意打擦邊球的行為,應受到相關部門的處罰。